2.统治阶级对诸葛亮的供奉与神化
最初诸葛亮去世之时,碍于礼制,暂时不能为诸葛亮建祀立庙,只是谥号“忠武”,但民间却利用岁时节令,在田间陌上祭祀诸葛丞相,“戎夷野祀,百姓巷祀”。直到景耀六年,刘禅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这一年的秋天,魏镇西将军钟会统兵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可见诸葛亮的第一座祀庙此时已经建成。
西晋初立,晋武帝即慨叹,假如有诸葛亮辅佐,立朝称帝则不会如此艰难。到了东晋,当权者佩服其军事才能,追封其为武兴王。唐时朝廷立武庙十哲,《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诸葛亮赫然为十哲之一,入享武庙。至唐昭宗时,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名号,同时也将他当作名将来祭祀。金人遵唐旧制,在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和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后,诸葛亮的祭祀中的地位仍巍然不动。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后来《三国演义》成书,影响极大,往后历代君王都有祭祀他的习惯,甚至将他与孔子一同祭祀,俨然成为一位享受正经供奉的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