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在成长吧 关注:4,092贴子:202,928

回复:【科普】中国古代88项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6 琢玉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我国的玉器源远流长,距今有7000年历史。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饰品是在今嘉兴地区的马家滨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土有玉环(有一缺口,可夹在耳上)、玉璜(半圆形,两端有小孔,可挂在胸前)
距今4000-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位于杭州附近,仅反山和瑶山两地先后出土了6000余件玉制品。种类很多,典型器有防琮、玉璧、玉銊、成串的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体大,显得深沉严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
前不久,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介绍了浙江博物馆选出的展品玉琮。玉琮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周礼》说:《苍壁礼天,黄琮礼地》就是指用玉璧来祭天,以玉琮来祭地。这件玉琮重达6500克,上面浮雕的神人兽面纹,五千多年前的工艺,就能在玉石之上,差1毫米的装饰线内刻出四五根线。其工艺之高超,就是当今也让人望尘莫及。
在我国北方辽西朝阳地区至内蒙古赤峰地区属红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在那里也出土了近百件玉器,以动物形和圆形器物为主,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玉雕的工艺水平也很高,在赤峰附近出土的碧玉C形龙非常有名。
在河南,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古代的著名女将军和政治家。


52楼2018-01-31 23:56
回复
    37 养蚕,38 缫丝 时间:距今5000多年
    我国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
    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
    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距今约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纺轮,用来纺丝和麻。汉代发明纺车,初为缫丝卷线,后来用于纺棉,13世纪传入欧洲。


    54楼2018-02-01 14:26
    回复
      2025-11-26 05:4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9 大豆栽培 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
      大豆原产中国,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在中国遍布南北各地,秦代以前大豆一般称“尗”,后称作“菽”。目前已经在2片甲骨卜辞中有“受菽年”,可见商代已经有大豆种植。诗经中多次出现“菽”,说明大豆在周朝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豆”在古代是装食物的器皿,到秦汉时期,才用豆代替菽字。
      由于大豆不易长期保存,考古发掘中,只在山西侯马、黑龙江宁安县出土了大豆实物。此外在河南洛阳的汉墓中出土的陪葬物陶仓上有朱砂写的“大豆万石”,以及陶壶上写的“国豆一钟”,它们都是2000多年前的遗物。至于大豆玌其他作物间种或混种,在西汉时期就有记载。
      中国大豆是如何被美国攻陷的?
      美国农民的收入中,40%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只有4左右。美国用巨额的补贴进行产品倾销,却利用WTO谈判等手段,大幅度限制其他国家对农产品的补贴。用这种办法,打垮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例如阿根廷、巴西的种植农场、物流、种子、化肥、码头,甚至工会都已被几大国际粮商所控。所以我国以小农为主体的农民是在跟美国的财政部竞争。
      2017年05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对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进行了总体部署。国家计划以东北为重点,黄淮海地区为补充,划定了大豆生产保护区1亿亩(含小麦和大豆复种区2000万亩),进一步促进国产大豆种植结构优化,提升大豆种植积极性。


      56楼2018-02-02 22:41
      回复
        40 块范法 时间:约公元前17世纪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方法 --- 块范法和失蜡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块范法与现今的铸造法很相似:先制作欲制器物的模型(在铸造工艺中称作母范或模),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来就是铸件外廓的铸型部分,称为外范。为了将外范从模型上剥离,要将其分割成数块,铸造时将其拼合成整个的外范。另外再用泥土制作一个体积与窗口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与外范套合,它们的间隙就是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在河南进行商代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不少范块。


        57楼2018-02-02 22:54
        收起回复
          41 竹子栽培 时间:不晚于商代
          竹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示文人的刚正不阿,有气节、有骨气。竹子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称道。
          我国种植竹子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证明7000多年前,我国民间便开始认识和种植竹子;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竹子被用于建筑;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萝、篮、簸箕、箪等出土文物,证明竹子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有5000年的历史。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便是竹子制作的,当时被称为“笕”;最晚在汉代,已利用竹制成竹缆绳用于打井,由于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故早在汉代便打出了深度达1680米的盐井,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19世纪才传入欧州。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钻出第一口石油井,为此人们把竹子喻为植物中的“钢铁”。竹子用于交通是在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是在南宋以后;竹子用于造纸则始于晋代。


          58楼2018-02-03 20:06
          回复
            42 茶树栽培
            中国关于茶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的《茶经》中也说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由此可见,是神农氏发现了茶。
            根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商末时候,巴国已把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了。在《华阳国志》一书中,介绍了巴蜀地区人工栽培的茶园。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产渐多,茶叶商品化,人们开始注重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上等茶成为当时的贡品。
            茶叶生产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茶叶产地遍布长江、珠江流域和中原地区,
            今天泡茶而非煮茶的传统是明代茶叶制作技术的成果。


            59楼2018-02-03 20:09
            回复
              补充说明一下失腊法
              失腊法铸造工艺,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央视《国家宝藏》1月17日播出的第三件宝藏是河南博物馆选出的云纹铜禁,堪称我国古代失腊法的最高水平。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是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的青铜器,工艺之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云纹铜禁 台,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
              在此以前,国内外专家一直以为中国的失腊法铸造工艺是在唐朝由印度传入,这件器物的出土,将我国失腊法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
              为什么失腊法没有进入我国88项重大发现和发明中呢?是因为在巴基斯坦出土了6000年前的铜币,样子是圆圈内有一个十字的车轮样。西方学者研究认为是失腊法铸造的。
              这里顺带说明一下,四大古文明中的印度文明不是在现今的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有2000年历史,后来受到西边民族的入侵,古印度文明才东移至现在的印度。殖民时代,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统称为印度,英国殖民者在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古印度文明。印度就像韩国一样,硬把人家的祖宗拉来当自己的祖宗。


              61楼2018-02-04 22:13
              收起回复
                43 柑橘栽培 时间:不晚于东周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橘历史最早的国家,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禹贡》有“厥包橘柚锡贡”记载,说明在夏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已有橘、柚(香橙)、枳(酸橙)的栽培,并把橘柚作贡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记载“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蜀汉、江陵千树橘。”两千多年前屈原写的《离骚》中有《橘颂》一章。说明二三千年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一带,柑橘已盛行栽培。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宋代韩彦直所著《橘录》(公元1178年),记载了浙江温州有27种柑橘,介绍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病虫防治、采收、贮藏和加工等技术。充分说明中国柑橘栽培有悠久历史。


                62楼2018-02-04 22:18
                回复
                  2025-11-26 05:4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4 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 时间:春秋早期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有两种炼铁法:一种是块炼法,是在碗式炉或较低矮的竖炉内,在较低温度下将氧化铁还原成海绵铁,再经锻打、挤渣成为熟铁,再渗碳、锻打即可制成钢;另一种是生铁冶铸法,是在高大的竖炉内,以高温将氧化铁还原并增碳成为液态生铁,再从炉中放出,铸成锭块或浇铸成器,生铁可经过多种处理方式炼成钢或可锻铸铁。西方自公元前2000年一直采用块炼铁技术,直到14世纪欧洲才开始生产生铁并铸成铁器。
                  中国最初使用的人工铁制品也是块炼铁产品,但很早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并随即占据了主流地位。已知最早的生铁制品是山西垣曲天马——曲村出土的春秋早期和中期(约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的白口铸铁残块。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生铁冶炼技术已有了规模发展,较多的生铁制品出现于黄河中游的晋陕豫和长江中下游的吴楚地区。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冶炼生铁的竖炉是河南西平酒店战国后期的竖炉。以生铁冶铸技术为基础,中国发展出一整套独特而且先进的钢铁冶炼和加工工艺。至迟于战国时期,发明了将白口铁加热获得可锻铸铁的铸铁柔化技术、将白口铁退火脱碳获得铸铁脱碳钢的制钢技术;至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铁器;至迟于西汉,中国出现了在半融熔状态下将生铁炒炼脱碳成熟铁或钢的炒铁、炒钢技术;至东汉已经掌握了将钢铁制品进行多次折叠锻打的百炼钢技术,还出现了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制钢技术,之后发展成为灌钢技术。另外,还陆续出现了夹钢、贴钢、生铁淋口、焖钢等多种制钢技术。


                  63楼2018-02-04 22:31
                  回复
                    45 分行栽培(垄作法) 时间:春秋时期
                    垄作法是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的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到了汉代,垄作法又发展为更加先进的“代田法”,这种方法是西汉农业科学家赵过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推广的又一新的耕作技术,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宽深各一尺的“沟”和 “垄”,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随着作物的生长,不断将两边垄上的土铲下来为作物壅根;第二年在原来是垄的地方开沟,依法种植。实践证明这种耕作方法也有很好的抗旱效果。
                    汉武帝时代,赵过在农事方面所作的贡献有三项,一是推广“代田法”代替过去的“缦田法”;二是发明了以牛力和人力相结合的犁耕方法“耦犁”代替过去普遍使用的人力耕作方法;三是发明了下种用的机械“耧车”,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新法试种成功后,赵过就派人把新的耕作方法传授给太常及三辅地区的官员,由汉武帝下令给大农(也就是大司农),选择手巧的工匠奴婢制作赵过设计的耕田器械。命各地派遣令长(县令)、三老、力田(掌管农事的官员),以及善于耕作的父老到京城,授给耕田器械,学习新的耕作方法,然后下令命家(有爵位的人家)及公田上用新法耕种,使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
                    由于推广新的耕作方法以及有了新式耕田器械,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农民有能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大大增加。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在赵过以前,农民用耒耕地,所能耕种的土地不能超过十亩(武帝时一亩相当现在的半亩),一岁的收入不过四十石。推广新法以后,仅从耕种的面积来看,已经将效率提高到了原来的十倍。亩产粮食增加一斛以上。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代长期在对匈奴打仗,如果没有先进的农耕技术,是无法长期支撑这场战争的。


                    65楼2018-02-05 18:49
                    回复
                      46 青铜弩机 时间:不晚于战国初期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公元1100年才传入欧洲。
                      其实弩在很早就发明了,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地在战争中应用。
                      2015年3月,在中国西安,兵马俑一号坑中,一件保存最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发现,以前只见诸史书,现在终于见到了实物,破解了历史的谜团。
                      在已发现的上百件弓弩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这一件,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径 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
                      “檠”的用途是保护弓弩不变形。不用时用它来将弓固定,需要拉弓射箭时,取下来。
                      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比现代的AK步枪的射程高一倍。


                      66楼2018-02-05 18:57
                      收起回复
                        47 叠铸法 时间:战国时期
                        叠铸法亦称“层叠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非常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
                        中国最早发明了这一技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有著名的齐刀币铜质范盒,它翻制的范片组合起来即为叠铸范。目前只发现这种叠铸铜范盒在齐国使用,因为它要求范腔高度对称,有一定的尺寸精度,制作难度很大。它所制作的是立式叠铸范。所谓立式叠铸,是指铸件采用水平分型面,各层铸范按水平方向叠合,卧式叠铸则与之相反。
                        叠铸是西汉铸钱工艺的一种。至迟到王莽时期,叠铸技术也用于车马器、环、链等器物的铸造。西安郭家村烘窑出土了大量王莽时期的叠铸范,其中的5套大泉五十钱范,均高39厘米,由23层铸型构成,一层8枚,每套铸钱184枚。此时的叠铸范盒已有很高的设计水平。
                        叠铸技术真正发展成熟起来是到东汉,河南温县西招贤村汉代铸铁遗址出土了500多套叠铸范,完整的就有300多套,共16类、36种规格,包括轴套、轴承、车销、车軎、马衔、环、革带扣、权等。


                        68楼2018-02-06 19:54
                        回复
                          48 多熟种植 时间:战国晚期
                          间、混、套种。做到一年三熟、四熟。
                          古代农业书籍对多熟种植多有记载,如《汜胜之书》、《吴都赋》、《齐民要术》等都记载了多熟种植的事例。


                          69楼2018-02-06 19:55
                          回复
                            49、造纸术 时间:西汉初期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纸是由植物纤维(麻类)制成,因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纸,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纤维。1933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因此此纸是西汉所产。直至1990年,学者们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先后八次发现西汉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纸,时间均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
                            东汉时,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制造麻纸技术的经验并进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了一批质量更好的麻纸。不仅如此,他还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纸,使得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推动了造纸术与造纸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麻纸、楮皮纸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纸;中原地区则普遍使用竹帘床模具抄造,使得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时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更进一步促进了纸业的兴旺。


                            70楼2018-02-06 21:42
                            回复
                              2025-11-26 05:34: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0、针炙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炙,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针炙法与经络相辅相成。在针炙应用和总结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了针炙学与经络学。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古人认为,《黄帝内经》一书最早成书于战国时代,从行文看,有一些篇章成于汉朝。书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宋代的针炙铜人中,一个可打开看里面的脏器,另一个穴位上有细孔,医生行医资格考试时,在铜人外面用纸糊上穴位,铜人内灌水,参加资格考试者,认准穴位,一针下去,水流出为合格。铜人几经战乱、丢失又复出,最终留下了一个,保存在圣彼得堡博物馆中。现在我国国家博客馆中所藏为复制品。


                              73楼2018-02-07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