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吧 关注:20,427贴子:123,833
  • 4回复贴,共1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二十一世纪前的文人无法正确理解国学(周学)经典,
以致经典中的成语典故出现较多的误解(成百上千)。因此,重新学习成语
典故是非常必要的。

001、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则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
侯益亦不至。 ——《史记 周本纪》
.
【注】 由于春秋以前的史籍严重匮乏,太史公司马谈作《太史公记·周本纪》
时,只能依据民间传说来编写。事实上烽火是从边疆到中央、由外及内的军
情报警系统,不能由内及外。且只有在中央政治的的条件下,才能清楚无误
的传达信息;诸侯屏藩的西周封建制度下,一个方向就有多个诸侯国。沒有
长城防线烽火台几乎沒有实用性,谁都知道避开烽火台。

002、狼烟四起
“狼是古代中国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共同崇尚的图腾。这些少数民族的
军队在当时被中原汉人蔑称为:“狼兵”,其君主被蔑称为“狼主”。所以,古
代汉人把这些少数民族入侵时汉人特地燃起的烽火称作“狼烟。”
.
这是错误解释,“狼烟”是烽火的另一称谓,指夜晚外敌来侵的时候所点燃的烽
火。由于烽烟白天可远见而夜晚不易远见,因此,信号兵把平时收集贮备的狼粪
抛入燃烧的祡草中,狼粪燃烧时会象木碳燃烧时一样不时产生火星(现代人沒条
件烧狼粪,试试狗糞也有犬星上升的效果,当然不如狼糞效果好)。原本在黑夜
看不见的烽烟中闪烁着蘩花似锦的火星,格外耀眼,所以,烽烟又称“狼烟”。

003、四面八方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
“东风轻扇春寒。”《金,段克己》
……
这些诗句都是把“春风”说成是“东风”,但是,中国的“四面八方”的中心点
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地理,都在中原。直白的说,中国的.“四面八方”是
以天子龙椅为中心的。即坐北面南,后面是正北、东北和西北;前面是正南、东
南和西南;左右是东西,形成“四面八方”。因此,南风为春风(亦称“凯风”),
北风为冬风(亦称“终风”),东、西风为四季风。

004、春王正月
《春秋·鲁隐公元年》载:“元年春王正月。“
“春王者,天之春;王,周王也。王次春,示王者之上承天道也。
正月者,周王之正月。周人以建子为天统,则夏正之十一月也。
夫子以天下之诸侯不复知有周也,于是乎作《春秋》以尊王室,故
书’王正月’…。” — 《王阳明全集·悟真录》
.
这类诠释,主导了国学(周学)经典二千多年。实为低级错误,即汉初
五经博士编辑《鲁春秋》为《春秋左传》时,打错了标点符号。把“元
年,春王正月”误解为“元年春,王正月”,把“春王”误解为“周王”。
从秦汉之际始,中国人二千多年来几乎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虽然年
年贺新岁、贺新春)。
.


IP属地:重庆1楼2017-12-29 12:22回复

    010、路曼曼其修远兮
    《楚辞·离骚》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古仁人志士的坐右铭,却无人识“路”。古人不识路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手头
    沒有《甲骨文大辞典》、《金文大辞典》,他们不可能知晓“路”是“辂”的字
    讹。道路,在汉代之前只有“道”而沒有“路”,《左传》记录了两个多世纪的
    “路”,有哪一个“路”字可以诠释为“道路”呢?

    011、既见君子
    《诗经·汝坟》中参考译句曰:“未见夫君,慌如朝饥”、“既见夫君,绝不远弃”。
    既,甲骨文、金文中与“即”字近似,但汉初五经博士在编辑《诗三百》为《诗
    经》时,偏偏选择了“既”字!既与即辞义大相径庭,前者是已经见到,后者是
    还沒见到。
    .
    而“既”字在《诗经》中出现较多,辞义弄错了,句义、文义还可能正义吗?饱
    读诗书是从何说起呢(甲、金文问世前的文人,不在问责之列哈)?

    012、将仲子兮
    《诗经·郑风》中《将仲子兮》一文有曰:“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仲子,姓祭名仲,郑庄宫廷上大夫、公子忽之傅。《诗经》中还有南仲、樊仲山
    甫、张仲孝友,年青时读诗就生疑惑:周制是嫡长子袭位制,哪来这么多老二当
    家呢?
    还好,考古界发掘了虢国国君姬仲的墓葬,里面有其弟虢季的宣王室同僚南仲大
    司徒的吊唁玉硅,上有南仲毛笔手书铭文“南中”二字。原来如此,“仲”是“
    中”的音讹。其实,欧阳修曾得到张仲孝友(张侯中)的陪葬品,一件青铜酒器,
    但欧阳公不识金文,且未保管好国家一级文物、遗失了。

    013、见龙在田
    《周文·周易》乾之章周二爻辞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原本一句非常平凡的微言,不过就是“龙出现在田野,(国君)应召见太仆”。
    但古今易学者却臆想万千,因为到今天为止,龙的传人极少有人明白龙为何物,
    它的具象是什么。周成王四年,周公东征三年凯旋归来,时年小成王十一岁(
    虚岁,王与诸侯在娘胎中开始计岁),太师给他讲授《文王·周易》。其讲授记
    录就是鲁国史馆珍藏的《周公·易象》。
    周公讲解周二爻辞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龙本为山林野兽,出现在田
    野是为了什么呢?与人争食也,从古至今龙人共存,国君召见大人(太仆)就
    是举行占卜,卜问会出现什么自然灾害。然后,诏告国民以作防范,君德普施
    也。
    西周三代人以降,不可能知道龙的具象,因为《周易》是嫡传家宝。古人更不
    可能知道白垩纪恐龙中有完齿猪、恐颌猪,后又有玉猪龙等考古发现。龙,从
    中国豢龙氏始,进入人类家庭,至今存在。即使“猪首龙”、“玉猪龙”考古
    见天,绝大多数龙的传人不愿接受这一史实,不肖子孙仍就沉浸在九龙璧的迷
    幻之中(包括“中国龙文化协会”)!

    014、大江大河
    《诗经·周南》之篇《关雎》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广》之篇曰:“江之
    永矣,不可方思。”出现了“江”与“河”两个水名,即后人改称的“长江”、“黃
    河”。三古时代只有长江称之谓“江”、只有黄河称之谓“河”,其它水系皆称之谓
    “水”。
    有的专家教授不认同,但举再多的理由也只能叫“学识”,我等无学识之辈只知道
    常识。一个国家若把几条水系都称之谓 “江”,如同一个家庭父母给几个子女取相
    同名字,全家人肯定都会疯掉的。
    群经之首《周易》的作者一本书都沒读过,沒学识,但他有丰富的生活常识,所以
    他写得出人类第一本书。周公只读过一本书,但他也有丰富的常识,所以他写得出
    美妙的诗文。读读周公的《关雎》、《七月》、《东山》、《汉广》、《鸱鸮》等
    等作品,写得何等之好啊!

    015、上经下经
    人类第一部著作《周易》,在汉初五经博士编辑国学(周学)经典时,莫名其妙的分
    为两半,三十章称之为“上经”、三十四章称之为“下经”,匪夷所思。当然,古人
    受历史条件限制,无可厚非,但今人就难辞其咎了。
    上经、下经不是经典的“经”,是经天纬地的“经”。《夏禹·连山》是用符号文字来
    表述的,因为中国文字是殷宗武丁创造的,古人不知晓,今人知晓。确切的说,学易
    之人都知道“上乾下乾”、“上坤下坤”等六十四组上下重叠的夏代符号文字,但沒
    人去研究过夏禹把八个符号文字加以重叠后的规律和意义。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先发明
    衣裳的民族,织布的经线、纬线,早已搞明白。
    .


    IP属地:重庆3楼2017-12-29 12:26
    回复
      2025-08-04 09:39: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016、卜筮之书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
      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
      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 骂。
      杨博士说的是老实话,从东周初至今,古今中外的易学者都津津于《周易》卜筮功能,
      并且,几乎人人都致力于预测研究。而正是《易经》的卜筮功能毁了人类第一部圣经。
      《周易》是用文字著述的,.而文字是有辞义的,辞义决定句义,句义决定文义。二千
      多年来易学者们沒一个在文字上进行研究,连金文的创造者就是《周易》的作者都不
      知道。
      卜筮是迷信,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原始蒙昧的精神产物。而卜筮工具从古至
      今都不相同,草茎、龟甲、玉石等等,都可以用作卜筮工具。从东周以降,沒人再用
      《周易》来作为卜筮工具,历朝历代“大师”倍出,无不是釆用《汉易》模式。

      017、既济未济
      所谓《既济》、《未济》分别是《周易》的第六十三周章和六十四周章,从辞义来看
      就有颠倒顺序之嫌。果然,我研究四十年后,发现确实被汉太学的五经博士搞颠倒了。
      中国国学(周学)经典除《春秋·左传》无法颠顺倒序外,无不被汉儒颠三倒四。
      自然,《诗经》、《尚书》、《论语》、《楚辞》等乱序不伤大雅,皆可独立卓然而
      不绝杀其内容。惟独《周易》不可乱序,可以想象,二千多年来的所谓易学大师们手
      中一本错误百出的《周易》,其结果必然是众说纷纭二千多年,谁也不服谁!
      未济,周文教诫子孙在未渡河之前应注意的事项。比如,一、不能象狐狸过河湿了尾
      巴,狐狸尾大、周人裳大,浸湿后浮力小不说,坠力大呀;二、车渡过河先固定车轮,
      避免滑动让船失去重心。既济,当真遇到车辆过河时,要准备烂衣裳,万一船漏了好
      堵塞。《周易》就是用这类微言,给子孙传授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沒有汉易后儒学
      的神乎其神,也沒有汉易后道学的玄乎其玄。

      018、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
      问题在于那个时期的人为什么要写.“诗”?一无报刊杂志,二无书店,写诗给
      谁看呢?写给谁是研究《诗经》的关键,也只有从“三百篇”的内容着手挖掘。
      一本书要读上几十年,才能读出其原始味道,朱熹读《诗经》四十年,差一点
      就读懂了。但中国文人脱不了汉学旧臼,他的研究结论是诗三百里有“应答诗”。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精神需求之首选,只能是信息。人不写诗完全可以,但不写
      信完全不可以。而且,《甲骨文大辞典》和《金文大辞典》中沒有“诗”一辞,
      《思经》是周代贵族阶层的一部书信总集。

      019、越人之歌
      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
      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听不
      懂越语,叫人翻译成楚语。”
      刘向之说何依何据?沒有,文学想象而已。看原文文义,答案自明:
      王子兰元妃与夫君简书
      今夕是何夕 泊舟中流 今日是何日 能与王子同舟
      蒙羞锦被好 不露我耻 心儿几烦情不绝 我知王子
      山有树啊树有枝 心悦君啊君不知
      【注】 越人,在周指越君而不指百姓,《诗经》、《左传》可证。公元前296年
      怀王崩于秦,楚人怒令尹子兰,襄王放其于越郡为君。舟途夜泊中洲,元妃舱中
      裸而示爱,王子兰无心思而以锦被遮其体后出舱。元妃写此简书诉衷情。
      此简书文义与刘向之说大悖,与历史背景也不符。此简书之所以未能辑入《楚辞》,
      因为沒走礼乐程序(也沒必要送达郢都再返越郡)。《渔父》与《卜居》只剩的
      残句,同样是因沒走礼乐程序。
      船上钟鼓齐鸣,又何来“摇船者是位越人”?一个越人摇得动吗!

      020、天保九如
      《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你,万事俱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流湧至,
      无不陡增 … 。如月永恒,如日永升,如南山万寿,不塌不崩,如松柏永茂,你无
      无不秉承。”
      一位妻子写此信给北伐前线的夫君,字字珠玑,千古流芳。但学界却误解为“颂美
      周王”。好在南仲大司徒给夫人回了信,否则,作者永远是个谜。
      .


      IP属地:重庆4楼2017-12-30 00:26
      回复
        .
        020、天保九如
        《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你,万事俱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流湧至,
        无不陡增 … 。如月永恒,如日永升,如南山万寿,不塌不崩,如松柏永茂,你无
        无不秉承。”
        一位妻子写此信给北伐前线的夫君,字字珠玑,千古流芳。但学界却误解为“颂美
        周王”。好在南仲大司徒给夫人回了信,否则,作者永远是个谜。


        021、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中《采薇》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千多年来学者们皆认为是“戍边将士归途中的作品”,匪夷所思。
        “杨柳”一词就典出此篇,杨柳是“蒲柳”吗?当然不是,学者们认为是作者
        离开家乡时对中原景物的描写,所以,谬误千年。“杨柳”是作者到达西北边
        垂时,见到中国特有的西北树种,见其树叶亦杨亦柳而依依,便取名“杨柳”。
        后人称“胡杨”、“蒙柳”,毫无美感,毫不贴切。“杨柳”一词的冠名权属
        于谁呢?周宣王大司徒、赫赫南仲!

        鸿渐于干022、鸿雁于飞
        《诗经·小雅》中《鸿雁》篇中曰:“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古今学者皆把“鸿雁”误解为“大雁”,但周人所言之“鸿”,是指天鹅。
        《周易》中《渐》之周章对“鸿”描述得非常详细。鸿在周代是君子
        的代名词,“鸿雁”是鸿与雁的复合词,雁指代将士。作者召穆公率
        周六师去南方修筑申国新都城谢城,完工后给太
        师尹吉甫写此简书汇报工作。

        023、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
        东汉墓, 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 铜马上的铭文有“左骑千
        人”这个官名和“凉州张掖县”这个建制,只是在汉代文献中看见过。雷台
        墓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间。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
        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这是明显失误,马蹄下
        那只鸟的鸟尾呈楔形,而燕子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 。
        华夏族军旗标识是“雎鸠(海雕)“,东夷族是雕鸮,北狄、西戎是金雕,
        周代称“飞隼”。因此,称“马踏飞隼”是正确的。

        024、太史公书
        司马谈作《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其子司马迁说:“喜生谈,谈为
        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这原本已说清楚了,《太史公
        书》为司马谈所著,但二千多年来学者稀里糊涂,公然分不清清楚《太史公书》
        在《史记》中是哪些部分。
        其实早在1944年9月8日,一位伟人说了:“中国古时候有位文学家叫做司马迁
        …。”伟人也说清楚了,司马迁是文学家而不是史学家。这就好区分了,史学
        部分是司马谈所著,文学部分是其犬子司马迁所著。哪些又是“文学部分”呢?
        与《春秋·左传》一样,《春秋》是史学,《左传》是文学。自然,《列传》就
        是文学作品,就是司马迁之作。

        025、三公六卿
        所谓“三公六卿”,周以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经皆史,我们必须从经典
        中去求实。“三公六卿”是错误概念,周代公卿同列,统称“周行”。
        太师、太保、太傅,正卿(又称为“冢宰”、“正大夫”、“尹”)、大司马、
        大司徒、大司寇,合称“公卿”。其中,太师、太保、冢宰、大司马、大司徒、
        大司寇六卿必设。例如:
        1)、厉王六卿:太师凡伯、太保召伯、冢宰荣夷公、
        前大司马虢季子白、大司徒毛公、大司寇芮伯、后大司马卫厘侯。
        2)、宣王六卿:太师尹吉甫、太保召伯、正卿皇父、
        前大司马虢季子白、后大司马程伯休父、大司徒南仲、大司冦虢文仲。
        3)、幽王六卿:前太师尹吉甫、后太师尹球、太保召伯、太傅虢石父、
        前大司马程伯休父公、后大司马卫武公、大司徒郑伯友、
        大司寇家父(兼内宰、少傅)。
        .


        IP属地:重庆6楼2017-12-31 09:58
        回复
          026、历朝各历
          卫灵公篇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夏之时,夏朝的历法。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称夏正。殷正为夏历
          十二月,周正为夏历十一月。秦朝及西汉初曾以夏历十月为岁首。汉武帝时又改用夏
          正,以后历代沿用。夏历最符合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之用,而孔子重民事,所以主张用
          夏历。
          其实,早在成王元年,周公一篇陈王业的简书《七月》就已经说清楚了周人以夏历纪
          年。东周的《鲁春秋》也书写了实际史实。不可能历朝各历,春秋何分、冬夏何至!
          《夏历》是中华民族中多数民族的文明起源,春王正月是四千多年来华人的永恒吉日。
          最应该申遗的就是《夏历》,应把《夏历》作为第一年历,《公历》作为第二年历。

          027、前徒倒戈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古今学者解释为“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这自然是误解,
          缺乏历史常识和军事尝识。只有傻瓜才会让自己处于敌对两军之间,象犬一样
          处于人与狼之间时,会竖起尾巴并以犬吠证明自己是犬不是桹。犬是人类驯化
          动物中,惟一改变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聪明动物。“倒戈”是指周之前军庸
          人(巴人一支)的小盾短剑与殷商军队短兵相接时,占据肉搏优势。戈是车战
          利器,殷军步兵的长戈不倒才怪!
          汉学者直到今天也搞不清楚周太师吕望为什么把战场选在牧野而不是京郊,更
          搞不清“血流漂杵”的历史背景是太公选择纣王维修朝歌城墙之机。

          028、东皇太一
          太一,亦称.“太乙“、太白星”、“启明星”、“长庚星”、“金星”等名。
          太一比太阳早起,故又有“启明”之称;比太阳晚落,故又有“长庚”之称。
          《诗·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太一是东方众星之首,是东皇伏羲的象征。屈冤左尹(汉学说“左徒”是误):
          “竦长剑拥少艾(太子)”东征伐秦,楚军去东皇地盘杀伐,不祭东皇、不
          祀太一、祈求谁保佑呢?

          029、三皇五帝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从此,“三皇五帝”的概念形成国人思维模式,盛行了二千多年。这是错误的,
          不符合历史地理常识,中国幅员辽阔,文明源头必然是多元化的。自古就存在“
          东西南北中”五大地缘政治。因此,“天皇五帝”之观点方才符合中国地缘政
          治。天皇五帝即:
          1)、东皇伏羲帝,以熟牺祭祀而著称的中国东部最强大氏族,史称“包牺氏”;
          2)、西皇少昊帝,以种桑而著称的中国西部最强大氏族,史称“穷桑氏”;
          3)、南皇炎帝,以农业而著称的中国南部最强大氏族,史称“神农氏”;
          4)、北皇高阳帝,以颛顼历而著称的中国北部最强大氏族,史称“颛顼氏”;
          5)、中皇黄帝,以造车而著称的中国中部最强大氏族,史称“轩辕氏”。
          【注】东皇在天皇五帝中年纪最大而先崩,蚩尤继为包牺氏首领,南征与炎帝
          争锋。炎黄连手博杀蚩尤于涿鹿之役。

          030、中国四国
          殷商的“中国”,即京畿五国,京都朝歌和拱卫四方的康国、管国、霍国、蔡国。
          西周的“中国”,即京畿五国,京都镐京和拱卫四方的毕国、杜国、樊国、荣国。
          【注】尽管研究西周京畿的论文成千上万,但常识是不能违背的,即拱卫镐京的
          四国,必须是指东南西北四方近邻之国。因此,看一眼《西周地图》就一目了然。
          当然,镐京之北的毕国存在时间不长,镐京北方拱卫之国改为程国。同理,平王
          东迁后的东周京畿拱卫四国,看《东周地图》就了然了。
          .


          IP属地:重庆7楼2018-01-28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