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谐和一直是个哲学命题。儒家、道家都有
关于“和”的论述。较早的记载当属《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在《论语》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着名论断。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提出的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谐和哲学的传承与发展,而广义上的谐和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全部内容。
如果说谐和社会是谐和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谐和哲学则是谐和社会的指导原则。以谐和哲学为指导构建谐和社会的过程,就是将理性思维用之于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谐和的观念、谐和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谐和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谐和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谐和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