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只是写自己对《沉船》这首歌的一些看法(而这些内容已经够多的了)。但写着写着吧,我发现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下我对于黄榕生这场演唱的想法。因为他完全是按照这首歌的情绪内涵来唱的,所以这样穿插来写自然是很合适的:
就原版来讲,个人看法哈,《沉船》这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它那种层层推进的画面感,主要通过那种对比来呈现。
例如说:它最明显的对比之一,主歌开头部分的推进。从节奏舒缓的称述式乐段,唱到重点刻画的东西,每个音的节奏比之前更慢两倍。虽然我还没仔细扒谱,但大体上,如果前面的陈述乐段主要由八分音符构成的话,重点强调的东西就是二分音符——而这种两倍时值的变化属于那种 “很明显” 的反差,在情绪转折上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用不好的话就会非常突兀。那韦礼安是怎么做的呢?他在每一句的尾端放慢节奏,然后重复这种方式。大概是这样: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这趟不得已 (休止)的 出航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还剩下什么 乘风 破浪
两个慢下来的四分就是过度,四次重复过后:
(二分音符)
腐锈的罗盘
当然我这里是大概的分一下哈,更具体的音符的节拍走向(例如里面的切分音什么的)——那扒起来就很麻烦了。我就不搞了,反正意思懂就行。基本上是:四个八分+一个四分+一个四分,重复四次。然后进二个两分构成的强调小节,总体四四拍节奏。
我先说一下,这个节奏运行的方式,在流行乐中还是属于较常见的那种。但是韦礼安这里,运用这种常见的节奏类型,写出了画面感很强的曲段。这就要结合歌词来听了,例如第一句: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听韦礼安的原版,他唱的时候就有我前面写的那样的微小停顿,配合音符的时值,这里就有一个强调作用,强调那个 “手中握的帆”,最终起到这么个效果:一个人绑紧船上的帆绳,将船帆扬好,然后【看】了一眼自己这破旧的帆。
这里可以注意一下,无论是节奏的稍微放缓还是人声上的小停顿,事实上都是要你【看】到这破旧的帆——这也是 “画面感” 特别是延续的画面感建立的难点。音乐不像图画或者影像艺术,如何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画面,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你可以用编曲来做,但如果你的编曲不能太突出呢?你也可以提高旋律的音高,采用音更高的和弦,但如果你的音不能太高呢?《沉船》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韦礼安采用了另外的方式,从节奏、音符时值与停顿入手来引导听众的注意力。
(P.S:当然了,韦礼安写曲的时候肯定不会像我这样一步一步的,还有逻辑的走,他当然是感觉对了就直接写了,感觉不对就改到对为止。我这个是从欣赏的角度来思考的,不是创作者角度哈。)
画面感的塑造,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四次同样曲式的重复,我觉得最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引导听众在非常悲伤的氛围里坐上了一艘小船。而如果你更仔细去听的话,应该已经可以感受到那种 “完全没有准备好却已经上路” 的,对以后的未来举棋不定的彷徨感。如果你没感受到也没关系,因为这首歌接下来会不断重复强调这种情绪,彷徨感从头贯彻到尾。所以,我觉得《沉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迅速让人静下来的同时又挑起你的情绪。
而黄榕生这场表演的开场,完全把上述那种彷徨不安的情绪唱出来了,相比原版他还强化了这种惶惶不安。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咬字的方式,本身比原唱要更突出歌词一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音量的细微控制。这里先解释下,不管是何种乐器还是人声在音量控制上:通常而言,“轻” 总是比 “重” 难。而且无论是何种乐器或者人声,对音量的控制总是考验功力的、真正的难点之一(因为音量和歌曲的情绪与质感是直接挂钩的)。黄榕生这里的开场就直接体现了他对音量控制的能力,这也正是那种惶惶不安感被传递出来了的原因。
黄榕生是怎么做的呢?大概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段与段之间的细微差别。《沉船》开头四句可以分为两段,前两句是一段:杨帆出航;后两句是一段:坐船出海。事件是同样的,但是它的情感有一个推进和加深,这种类型的重复是塑造画面感的歌曲常用的手段了。黄榕生这里的演唱:前段比后段音量稍微轻一些。这里轻得很微妙。首先,这首歌的开头就是独白陈述性质的,为了营造那种惶惶不安的氛围,它不会太强;其次,它的歌词内涵是开始一段旅程,所以它又不能太轻,太轻不就感觉熄火了一样嘛。所以最终它大概是一个mp(中弱)以下的程度。韦礼安的原版里,这四句,特别是节奏稍快的八分音符部分,差不多是一直维持在mp的。而黄榕生的演唱,前两句是p(弱)的程度,后两句才是mp的程度。换言之,对于轻,他有一个渐强(p到mp)的处理。这个处理,我这么写出来感觉好像很容易,但真做起来是很难的。特别在现场那种空旷舞台下,做起来就更难。当然对于唱歌的好手而言,这种困难的事情就属于必须做到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事了;
第二个层面:后段里的重音强调。这与上面那个层面是承接的,他在这里稍微强调了第三句的开头。原唱里没有特别强调这个重音,因为原唱里四句都是mp的程度,而黄榕生前两句唱的是p,所以后两句的开头唱成mp就达到强调的程度了。这个层面可以说是第一个层面的实现方式,之所以划分出来,是因为它的意义与上面不同;
第三个层面:句内的强弱变化。这是最明显的部分了。第一句和第二句与原唱像同,但第三句比原唱多了一层变化,第四句的收尾更长(为接下来的强调做承接)。
把强弱标出来大概是这样的,黄榕生: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这趟不得已 的 出航
p > pp p > pp < p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还有什么能 乘风 破浪(延长)
mp > p > pp mp > p < mp
而原唱是这样: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这趟不得已 的 出航
mp > p mp > p < mp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还剩下什么 乘风 破浪
mp > p mp > p < mp (pp很弱;p弱;mp中弱;>渐弱;<渐强)
虽然还要考虑音色等方面的控制,但还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自己唱歌唱出了这种程度,结合歌曲那会是什么效果呢?从黄榕生的演唱来看效果是很直接的:那种 “完全没有准备好却已经上路” 的,对以后的未来举棋不定的彷徨感,被赤醴裸地表现了出来。你听他的 “破旧的帆”,那就是你拿在手中的帆很破的感觉。“不得已的出航”,那就是没准备好,又不得不出发的情绪。“历经风霜的船 - 乘风破浪”,那就是手中只有(“这条” 重音强调)一条痕迹斑斑的旧船。想想看自己真是什么都没有……前途漫漫,我又该如何是好的情绪。
就是那种彷徨迷茫的情绪。为什么彷徨?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我【知道】自己可能应付不了未来的重重障碍。所以,这里的彷徨事实上来自于 “恐惧”。而黄榕生的表演开头就放大了这个最关键的情绪,或者说将这种 “恐惧” 更赤醴裸地展现了出来,听众自然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惶惶不安。这也是音量控制的魅力,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当然了音量的控制必须与相应的音色与咬字相匹配。因为音色与咬字,会直接决定人声情绪输出的程度,进而反过来决定歌手应该使用的音量。例如这里,黄榕生之所以能使用更轻的音量,也是因为他那强调歌词的咬字方式,这二者是互相适应的。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很 “轻” 的咬字或者音色偏轻,再使用更轻的音量,那不仅无法加强情绪中 “恐惧” 的表达,反而会丧失绝对应该有的 “出航” 感,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开头趋于平淡了——这是唱《沉船》开头很容易犯的大忌。因为这首歌的开头,是那种 “平淡里纠结” 的感情。纠结的感情很容易被唱没了——这时候整首歌都没意义了。
可以说,只是这个开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黄榕生的唱功(或者说对歌曲的理解程度or音乐素养)。他对于情绪的表达,背后蕴含着的是音乐的规则,从认识到理解到运用他都做到了。所以黄子韬说,台上的人各有优势,黄榕生的优势就是 “唱功好”。这个说法比较笼统,可以换个词 “会” 唱歌。为什么?当你清晰感受到那种不甚舒适的彷徨不安感时,这种情绪传递的能力,对歌曲情绪细节与核心处理的能力——就是 “会” 唱歌的人才做得到的。
—— TBC? ——
其实我对他这首歌的表演,看法还没有写完(毕竟这里只是开头部分)……但这样写真的太慢了也非常麻烦。所以如果有后续的话,应该是不会这么细致的,因为太麻烦了……
就原版来讲,个人看法哈,《沉船》这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它那种层层推进的画面感,主要通过那种对比来呈现。
例如说:它最明显的对比之一,主歌开头部分的推进。从节奏舒缓的称述式乐段,唱到重点刻画的东西,每个音的节奏比之前更慢两倍。虽然我还没仔细扒谱,但大体上,如果前面的陈述乐段主要由八分音符构成的话,重点强调的东西就是二分音符——而这种两倍时值的变化属于那种 “很明显” 的反差,在情绪转折上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用不好的话就会非常突兀。那韦礼安是怎么做的呢?他在每一句的尾端放慢节奏,然后重复这种方式。大概是这样: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这趟不得已 (休止)的 出航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八分音符)(四分)(四分)
还剩下什么 乘风 破浪
两个慢下来的四分就是过度,四次重复过后:
(二分音符)
腐锈的罗盘
当然我这里是大概的分一下哈,更具体的音符的节拍走向(例如里面的切分音什么的)——那扒起来就很麻烦了。我就不搞了,反正意思懂就行。基本上是:四个八分+一个四分+一个四分,重复四次。然后进二个两分构成的强调小节,总体四四拍节奏。
我先说一下,这个节奏运行的方式,在流行乐中还是属于较常见的那种。但是韦礼安这里,运用这种常见的节奏类型,写出了画面感很强的曲段。这就要结合歌词来听了,例如第一句: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听韦礼安的原版,他唱的时候就有我前面写的那样的微小停顿,配合音符的时值,这里就有一个强调作用,强调那个 “手中握的帆”,最终起到这么个效果:一个人绑紧船上的帆绳,将船帆扬好,然后【看】了一眼自己这破旧的帆。
这里可以注意一下,无论是节奏的稍微放缓还是人声上的小停顿,事实上都是要你【看】到这破旧的帆——这也是 “画面感” 特别是延续的画面感建立的难点。音乐不像图画或者影像艺术,如何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画面,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你可以用编曲来做,但如果你的编曲不能太突出呢?你也可以提高旋律的音高,采用音更高的和弦,但如果你的音不能太高呢?《沉船》的开头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韦礼安采用了另外的方式,从节奏、音符时值与停顿入手来引导听众的注意力。
(P.S:当然了,韦礼安写曲的时候肯定不会像我这样一步一步的,还有逻辑的走,他当然是感觉对了就直接写了,感觉不对就改到对为止。我这个是从欣赏的角度来思考的,不是创作者角度哈。)
画面感的塑造,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四次同样曲式的重复,我觉得最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引导听众在非常悲伤的氛围里坐上了一艘小船。而如果你更仔细去听的话,应该已经可以感受到那种 “完全没有准备好却已经上路” 的,对以后的未来举棋不定的彷徨感。如果你没感受到也没关系,因为这首歌接下来会不断重复强调这种情绪,彷徨感从头贯彻到尾。所以,我觉得《沉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迅速让人静下来的同时又挑起你的情绪。
而黄榕生这场表演的开场,完全把上述那种彷徨不安的情绪唱出来了,相比原版他还强化了这种惶惶不安。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咬字的方式,本身比原唱要更突出歌词一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音量的细微控制。这里先解释下,不管是何种乐器还是人声在音量控制上:通常而言,“轻” 总是比 “重” 难。而且无论是何种乐器或者人声,对音量的控制总是考验功力的、真正的难点之一(因为音量和歌曲的情绪与质感是直接挂钩的)。黄榕生这里的开场就直接体现了他对音量控制的能力,这也正是那种惶惶不安感被传递出来了的原因。
黄榕生是怎么做的呢?大概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段与段之间的细微差别。《沉船》开头四句可以分为两段,前两句是一段:杨帆出航;后两句是一段:坐船出海。事件是同样的,但是它的情感有一个推进和加深,这种类型的重复是塑造画面感的歌曲常用的手段了。黄榕生这里的演唱:前段比后段音量稍微轻一些。这里轻得很微妙。首先,这首歌的开头就是独白陈述性质的,为了营造那种惶惶不安的氛围,它不会太强;其次,它的歌词内涵是开始一段旅程,所以它又不能太轻,太轻不就感觉熄火了一样嘛。所以最终它大概是一个mp(中弱)以下的程度。韦礼安的原版里,这四句,特别是节奏稍快的八分音符部分,差不多是一直维持在mp的。而黄榕生的演唱,前两句是p(弱)的程度,后两句才是mp的程度。换言之,对于轻,他有一个渐强(p到mp)的处理。这个处理,我这么写出来感觉好像很容易,但真做起来是很难的。特别在现场那种空旷舞台下,做起来就更难。当然对于唱歌的好手而言,这种困难的事情就属于必须做到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事了;
第二个层面:后段里的重音强调。这与上面那个层面是承接的,他在这里稍微强调了第三句的开头。原唱里没有特别强调这个重音,因为原唱里四句都是mp的程度,而黄榕生前两句唱的是p,所以后两句的开头唱成mp就达到强调的程度了。这个层面可以说是第一个层面的实现方式,之所以划分出来,是因为它的意义与上面不同;
第三个层面:句内的强弱变化。这是最明显的部分了。第一句和第二句与原唱像同,但第三句比原唱多了一层变化,第四句的收尾更长(为接下来的强调做承接)。
把强弱标出来大概是这样的,黄榕生: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这趟不得已 的 出航
p > pp p > pp < p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还有什么能 乘风 破浪(延长)
mp > p > pp mp > p < mp
而原唱是这样:
扬起这张 破旧 的帆 这趟不得已 的 出航
mp > p mp > p < mp
这条历经 风霜 的船 还剩下什么 乘风 破浪
mp > p mp > p < mp (pp很弱;p弱;mp中弱;>渐弱;<渐强)
虽然还要考虑音色等方面的控制,但还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自己唱歌唱出了这种程度,结合歌曲那会是什么效果呢?从黄榕生的演唱来看效果是很直接的:那种 “完全没有准备好却已经上路” 的,对以后的未来举棋不定的彷徨感,被赤醴裸地表现了出来。你听他的 “破旧的帆”,那就是你拿在手中的帆很破的感觉。“不得已的出航”,那就是没准备好,又不得不出发的情绪。“历经风霜的船 - 乘风破浪”,那就是手中只有(“这条” 重音强调)一条痕迹斑斑的旧船。想想看自己真是什么都没有……前途漫漫,我又该如何是好的情绪。
就是那种彷徨迷茫的情绪。为什么彷徨?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我【知道】自己可能应付不了未来的重重障碍。所以,这里的彷徨事实上来自于 “恐惧”。而黄榕生的表演开头就放大了这个最关键的情绪,或者说将这种 “恐惧” 更赤醴裸地展现了出来,听众自然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惶惶不安。这也是音量控制的魅力,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当然了音量的控制必须与相应的音色与咬字相匹配。因为音色与咬字,会直接决定人声情绪输出的程度,进而反过来决定歌手应该使用的音量。例如这里,黄榕生之所以能使用更轻的音量,也是因为他那强调歌词的咬字方式,这二者是互相适应的。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很 “轻” 的咬字或者音色偏轻,再使用更轻的音量,那不仅无法加强情绪中 “恐惧” 的表达,反而会丧失绝对应该有的 “出航” 感,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开头趋于平淡了——这是唱《沉船》开头很容易犯的大忌。因为这首歌的开头,是那种 “平淡里纠结” 的感情。纠结的感情很容易被唱没了——这时候整首歌都没意义了。
可以说,只是这个开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黄榕生的唱功(或者说对歌曲的理解程度or音乐素养)。他对于情绪的表达,背后蕴含着的是音乐的规则,从认识到理解到运用他都做到了。所以黄子韬说,台上的人各有优势,黄榕生的优势就是 “唱功好”。这个说法比较笼统,可以换个词 “会” 唱歌。为什么?当你清晰感受到那种不甚舒适的彷徨不安感时,这种情绪传递的能力,对歌曲情绪细节与核心处理的能力——就是 “会” 唱歌的人才做得到的。
—— TBC? ——
其实我对他这首歌的表演,看法还没有写完(毕竟这里只是开头部分)……但这样写真的太慢了也非常麻烦。所以如果有后续的话,应该是不会这么细致的,因为太麻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