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插两句;人的生存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因此所有人都具有理性和感性。只是偏好程度不一。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表现,既包含了理性的成分,也包含着感性的成分。换句话说人的情感混合着理性产生了道德。
譬如董存瑞,邱少云等烈士抛弃了个人的理性而服从了全中国人民的理性,对于自身来说他们是不理性的,对自己也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的举动会导致自己的死亡,他们心里也清楚。他们选择牺牲只是情感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占据了上风。
道德不能被截然理性化,也不能纯粹感性化,它是混合体。
又如,一个人因为妻子患病生命危在旦夕可又借钱无门,或无法得到医疗机构的免费救助而去抢劫,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就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论断了。
猴子太着重理性分析道德,没有重视情感的因素。猴子说完美的生活是不需要道德的我同意。但是只有在人灭失了感情,成为超级智能机器,只讲理性,这个条件满足才行。可不可以呢,可不可能呢
猴子,假设上帝现在满足你父母永远健康快乐并使他们忘记你的存在,不需要你进孝,你愿意永远不再回到他们身边看他们一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