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书看着封面上印着“2009年天价电视剧先睹为快”我就从心里开始笑,得意的笑,满怀真诚的笑,是的,有那么一群人,包括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团长我的团》成为天价电视剧,就仿佛他的成功就等于我们的成功一样。
我应该意识到团团和士兵不一样,即使我在一开始就刻意的忘掉这一点,可是这种区别造成的感观上的错位终究还是来了,这让我有点手足无措,以至于在最开始的17页里我产生了拒绝读下去的念头。
2007年《士兵突击》猝不及防的砸进我的生活里,一切都变了,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这个世界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花是香的……当一遍一遍追随着各个电视台,一遍一遍折腾自己手中的光碟,一直看到随口往外冒台词,看到台词就能准确描述出当时的画面甚至人物脸上一丝细微的申请变化,再既而口若悬河的发表自己衍生出来的种种设想、判断、期待等等等等之后,再翻开《士兵》这本小说去探寻电视剧中没有表现的种种,废寝忘食,痴痴傻傻。
《我的团长我的团》就不同了,我知道它什么时候来,知道剧本由谁写,还看到了部分大纲,知道了故事风格,还特地找了资料恶补历史,也知道由谁演,知道每个主要演员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对应的角色特征,知道他们的造型,知道一部分拍摄细节,知道出过事,知道熬出头了,知道2月份开播,知道12月份第一批书由老六的书店开始卖而我晚了一步。我们知道很多很多,也多出很多很多的期待,在知道和期待中尽可能大量的为自己想象的电视剧编织出框架和细节。好了,就在能挖掘的都挖掘差不多了的时候,书来了,面纱揭开了。所有的被迫有距离的期待一下子就近在眼前一尺,可以看得到摸得着。你做好准备翻开书了么?
我想我准备好了,我错了,我根本就没准备好。在最初的17页里,我消耗掉了积攒下来的兴奋和信心,没有愿望再继续看下去。那17页的内容让我觉得如果我坚持读完整本书我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因为它对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厌倦——天不是蓝的、草不是绿的、花不是香的、人不是有生存感的……我打电话给小宁,如果不是她的鼓励,我恐怕没有机会看到后面精彩的部分。
第3页,在从阎王殿前打个滚儿又回来的溃兵孟烦了听见有人叫他。书中这样写:
一个多月后,我走在滇边一个叫禅达的小镇上,忽然听得一个山西佬在我身后鬼叫:“——烦啦!——烦啦!”
我站住,因为没能摆脱“烦啦”这个该死的名字而受惊、失望到狰狞。为了表示抗议我缓慢地顾盼,其实我知道叫我的人是谁。
我突然思维跳脱到整个故事的尾声,自说自话的给自己提前上演个独家结尾:
89岁的孟烦了走在腾冲街头,忽然听得一个陕西口音在叫:“——烦啦!——烦啦!”
他站住,缓慢地回头。
镜头随着他的视角转过去,是年轻的,穿着21世纪衣服的康丫笑着走过来拍拍孟烦了的肩膀。
他们一同走过腾冲的弯弯角角,遇到了每一个当年的战友,他们年轻有朝气快活的活着。
最后,89岁的孟烦了一个人走到桥头,那里站着年轻的孟烦了冲他微笑。
回过神儿来继续看,就象我前面说的,看不进去。我还是没有意识到不是兰晓龙笔力不好,而是他的笔力太好,以致我的情绪已经完全被孟烦了的情绪左右着,有了看透一切的厌倦感,自以为是,看不上周围的人和事,活一天算一天,拒绝回忆过去,也绝对不打算将来。
等看完4章我又不得不赞叹兰晓龙的视角找的好,在个炮灰团中最适合讲述故事的就是孟烦了,不是因为他读过书,阿译也读过,也不是因为他看到的事最多,也有人和他看到的一样多,而是他这种“对一切都看不上也无所谓”的态度正适合客观的来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
也不得不说,前4章的内容直到龙文章出现之前最耀眼的始终是迷龙(龙文章出现后迷龙依旧耀眼只不过从之前他独自一人闪亮变成双龙戏珠了)。如果说别人(烦啦、不辣、康丫等等他们)是荧屏上演活了的人物,那么迷龙就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张老七(张老七=张国强)。我没有说七哥和迷龙是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而是说迷龙这个人,他就是兰晓龙按照自己心目中七哥的荧屏形象塑造出来的,由于太过下心思去塑造这个人物,以至于迷龙成了一个三维立体+多媒体的形象,就跟看见一个张老七在那得瑟一样,口音,东北的,七哥专属的,表情,高城+刀龙,七哥专属的,动作,之前从没见过的彪悍,不过想想抗沙发的那张照片,嗯,七哥专属的,总之音容笑貌入目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