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90,138贴子:9,164,002

回复:臨摹要不要臨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颜鲁公一辈子都在钻研书法,力求突破,光这点精神就足够奉为楷模,颜体博大精深,够学终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7-05-14 11:35
收起回复
    好久没被骂,自己顶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7-05-25 07:24
    回复
      2025-11-26 17:35: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初学务求似,有人说要绝似,死临,这是个坑,大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7-05-25 08:27
      收起回复
        临帖二十年,越临越不像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7-05-25 10:18
        收起回复
          个人观点,初学者临帖,能掌握基本笔法和大致结构,这个阶段必须精临,到了高阶,必须临碑,才能练出雄浑的气势,名家碑文基本模糊不清,就到了意临的阶段,看一眼就知道原字大致轮廓和用笔方法,然后写下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7-05-25 10:33
          回复
            “临帖要临的和原帖一模一样”,这句话本身就是个误区,比如一本勤礼碑,有好几个“讳”,哪怕颜鲁公再世,他也写不出完全一模一样的字来,我们学书法的初期学的是笔法,结构,后期学的是浑厚的气势,掌握好了这些即可,个人一点拙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7-05-25 10:4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7-05-25 10:44
              回复
                没事顶下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7-07-21 09:54
                回复
                  2025-11-26 17:29: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什么这么喜欢用繁体字啊,你不知道大陆已经不盛行繁体了吗,虽然我看的懂,但是太别扭


                  IP属地:广东75楼2017-07-21 13:49
                  回复
                    发现现代是不是人都敢写毛笔字,还都自以为是书法。跟他讲理论讲阴阳他就没文化根本听不懂,给他分析古代经典他说经典是随手写的不能分析。劝他去读书去读帖他就像疯狗一样狂吠。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7-07-22 10:50
                    回复
                      出帖的三种训练方法
                      胡抗美
                      ––

                      我这里讲的从碑帖中走出来,还是侧重于在临帖阶段的“走出来”的观念。只是说,临帖的精临阶段、广临阶段过去以后,那么,在临帖要有强烈的出帖意识和强烈的创作意识。这些意识的指导下,还有哪些临帖的方法呢?我介绍三个方面。
                      一是强强联合,各取所需。
                      所谓强强联合,就是在广泛临帖的基础上,吸取各家各派的精华,打包组合,广纳百收。这相当于米芾的集古字。集古字非常必要,没有积累,就没有想象和创新。积累厚实了,艺高人胆大,什么创新奇迹都可能发生。反之,对经典知之甚少,内心空虚,必然重复古人,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下去。就和腰包里的钱一样,每个月紧巴巴的只够吃饭,哪有能力去投资,去建设。
                      但是,集古字像股票市场,看似赚了很多钱,不知道哪天暴跌,亿万富翁变得一钱不值了。所以,集古字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个阶段,我们要运用这些打包组合的东西去临帖。比如,用打包组合后的用笔点画、结构和章法去临某一个碑帖,使被临的作品同时兼有几种法帖的特点。
                      董其昌曾说:“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临帖到了这个阶段,心中要有对象。古人讲“意在笔先”,广义的意思是指书法家综合素质的修养。狭义的意思是在临摹或创作前,心中有数。就像董其昌一样,他临《自叙帖》,胸中却装着王献之的整体风格。这样临出来的《自叙帖》,有大令味,有古意。
                      这种临帖方法,是利用众多法帖的长处,去临某一个法帖,增加了临帖技法的丰富性。在强强联合过程中,不断的巩固临帖成果。同时也可以将诸帖在一起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对各种法帖的研究分析。不足的地方是缺乏创造性,有可能出现“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的情况。
                      然而,这种方法又是一个很不错的临帖方法,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可以想象董其昌的临作,不像《自叙帖》,又像《自叙帖》;不像大令,又有大令;不像董其昌,又是董其昌,是一种创新,一种意外。强强联合需要积累、需要智慧,这时的临帖已经由“无我”变为“有我”了。
                      二是讲故事性临帖。
                      这种临帖方法,近似于通常讲的背临,但又不是背临。在一些人看来,背临是指通过反复临摹,把所临的法帖从文字内容到点画形状、到章法布局都熟记在脑子里。然后,不翻开帖,不看帖,完全可以临摹的一模一样。
                      这固然是一种背临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帖是帖,我是我,创作时很难用得上。如果硬用,就把古人的字原模原样换个地方,放大或缩小,其他没有什麽变化。我说的讲故事性临帖,是指在理解、认识、消化、吸收法帖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临帖。换句话说,就是把法帖的元素、特点、风格、面貌等等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故事讲出来。
                      临帖就像讲故事,要有情节,有起伏,有变化。最后,我们再来品味背临,是背下来然后再临好,还是理解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好?我觉得背下来是复制古人,靠的是记忆;作为讲故事,是穿古人的鞋,走自己的路,靠的是印象。印象的东西就像两个泥娃娃一样,先把它打碎了,然后和成泥,在塑造成两个泥娃娃。这时的泥娃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移花接木固其本。
                      我这里讲的是更大范围的外延了的临帖概念。移花接木的办法只把法帖的文字作为一个载体,而把法帖的风格特点作为内容。这个临帖的方法是胸中有法帖的点画、造型,而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与法帖的文字无关。
                      临摹的是法帖的本质内容——对比与对比的关系、组合与组合的关系、节奏的表现方法等。移花接木法强调两点:
                      一是“笔墨当随时代”运用法帖内容去夸张点画、结体、墨色和虚实,立足创造性思维,创新视觉效果。
                      二是突出传统性,表现古代大师的特殊语言。我记得周作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我想,移花接木有个古与不古的问题,要把时代的素材古朴化。
                      · E N D ·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7-08-26 07: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