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标榜禁欲和德行的佛教为例。佛祖出身王子,从小过着麻辣小龙虾任吃,长腿妹子任啪的快活日子。所以他对欲望的认识也最深刻,对欲望的危害也最了解,他同红尘有着最强的革命性,最终主张种种禁欲。而对于广大和尚而言,他们的革命性则不一定如释迦牟尼强大。因为他们不曾经历红尘,恰恰容易为红尘所扰,即便他们标榜自身不屑红尘。《水浒传》中言及裴如海和潘巧云通奸便讲过“和尚是色中饿鬼”的戏谑说法。玄奘的首席爱徒辩机禅师同高阳公主私通便是一例。
所以, 在没有基本的检验下,我们对自身道德的自信甚至自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很多时候,维系我们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往往不是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或者精神境界俯瞰众生,而是仅仅因为我们的种种短板。我们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支撑我们“人品”的未必是我们的人品,而恰恰是那些用来证明我们?人品“的苦难色彩的经历。 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
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维持我们的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维持我们的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在没有经历过检验之前,一旦我们对自己的人品太自负,就会进而丧失了对我们自身人性弱点的警惕,从而放纵自我。我们在未曾有过丝毫检验的基础上对自身得来的结论及其导致的言行逻辑,在精神上是有残缺的,在实践中是有风险的。
这种不可靠的道德自负的潜在的危险就是:一旦我们具备了摆脱苦难的能力,我们可能就会失去了维系我们“道德品行”的束缚,而我们却相信我们有足够的强大的品行,我们便会挟持道德自负为所欲为,我们更会缺乏对自身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
尝试第一口K粉的吸毒者没有不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可以抵制住毒瘾的,而忽视了对交友的谨慎;跟别有用心的“商人朋友”吃第一顿饭时候的落马官员没有不相信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能够保持廉洁奉公的,而忽视了对人民的责任;所有刷夜玩DOTA的学渣都会在十一点高喊“这是最后一盘”然后一直玩到一点以后的,而忽视了对自控力的提高;每一个爱逛淘宝的萌妹子都会一边相信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一边买着一大堆三天就后悔的杂七杂八的东西的,而忽视了对个人理财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