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的民科非常多,说说几件与民科接触的几次“有趣”经历吧。
(1)最令我“佩服”的民科
我第一次亲身接触民科是刚到北大物理系上研究生的时候(此前我见过不少民科的“大作”,但还没见过真人)。当时到同学宿舍串门,碰到有位在教师进修班的同学(任某师范专科学院物理教师)到该宿舍,向他们论证为什么相对论是错的。我们在场的人一听,他某处理解得根本不对,便给他指出来。显然,此君不是第一次遇到人向他指出这一错误了,他随身带了几本有关的教科书,此时非常娴熟地找出了书上使用同一符号但与此根本不是一回事的另一公式来证明他的理解是对的,当我们再次指出这一错误,他的这两个符号不是一回事时,他又娴熟地找出一个书上谈论与此无关的东西的说法,拿来套上,证明这两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是一回事,如此等等,层出不穷。显然已经有多人向他指出过这些问题,以至他已经准备出一整套辩驳的论据,随手拈来,答对如流,那些被他误用的公式、说法等随手一番就能找到需要的那一页,这种功夫也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跟他说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实在烦了,我就离开该宿舍溜之大吉了,走的时候他还在“舌战群儒”呢。想想他任教的那所学校的学生,会被这样一位老师教成什么样,真不敢多想。
(2)被人误认为民科
没想到的是由于此君的缘故,我还被别人误认成民科了。原来,他嫌跟我们这些学生谈不够过瘾(毕竟我们也不过是学生而已,就算说服了我们也不算什么),又去找了时任系主任的甘子钊教授。不知他怎样获悉了甘老师家的地址,晚饭后找上门去,据说缠着甘老师一直谈到晚上两点多。
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一个什么东西需要系主任签字。我去甘老师的办公室,这是个套间,外面坐了一位秘书,我这个人有个大毛病,就是记不住人,虽然在开学典礼上见过一次甘老师,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此时我看到套间里有个人,但我不敢确定是否是甘老师,于是向秘书说我找甘老师。秘书爱理不理地看了我一眼,说甘老师不在。我只好掉头而去,此后我来找了好几次,每次甘老师都“不在”,拖了好长时间——大概有几个星期吧,有一天管理研究生的张秉筠老师催问我说怎么还没把那个东西找甘老师签字交回,我说甘老师一直不在,她说他现在应该在,让我去找,我去了之后仍然“不在”,回来向张老师一说,张老师说不可能啊,刚才明明看见他,于是张老师带我去找,原来甘老师就是套间里的那位,但因为我不认识他,秘书以为我又是外面找上门来的民科,有了上一位民科的前车之鉴,就干脆替甘老师挡驾了。我哪知道是这么回事,每次她说不在就掉头走了,害得我跑了无数趟。
(3)外国“民科”
有的人以为民科是中国特色,还用文革、科学春天、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等解释。其实,国外民科也很多。我到哥大上研究生的时候,第一年的研究生都合用七楼的几间办公室。经常有纽约地区的人给哥大物理系打电话,这里有的人是问一些物理的有关问题,但也有不少民科,要讲述自己的理论。所有这些电话,系里的秘书往往就转给我们这几个研究生办公室,我们没少接过。有的时候还有人找上门来。卢昌海同学接待过一位,向他述说了自己的理论,说是自己数学不好,要求与卢合作,让他替自己完成这一伟大理论,正好一位老师走进来,不知此人是民科,见卢好像是在与人讨论,问他们在讨论什么,卢解释了一下此君的想法,此人大为不满,待此老师离去后问卢他会不会“偷”走他的宝贵想法云云。
1995年,我建了自己的主页,那时有主页的人不多,因此也常常收到民科的email,那时还很少收到垃圾邮件,因此我还挺认真地回过一些这类邮件。象我在《无限时空》一文中解释的有些误解,比如宇宙膨胀时我们地球是否跟着膨胀,膨胀速度超过光速怎么办等等,很多早在那时就给这些人解释过。外国也和中国一样,有的人只是普通的科学爱好者,你给他澄清了误解就可以了,还向你表示感谢,但也有的人固执己见,和你死缠烂绞,最后只好不理他。不过,中国的某些民科还有个特色,就是喜欢攻击那些给他们讲标准科学理论的人是“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缺乏创新”,这倒是国外所没有或不常见的。国外倒是经常有民科“悬赏”征集他的某论文的错误,奖金挺诱人的,但其实你指出他的错误也没用,他不承认那是他的错误,所以你拿不到那笔奖金。于是经常有人声称他的论
(1)最令我“佩服”的民科
我第一次亲身接触民科是刚到北大物理系上研究生的时候(此前我见过不少民科的“大作”,但还没见过真人)。当时到同学宿舍串门,碰到有位在教师进修班的同学(任某师范专科学院物理教师)到该宿舍,向他们论证为什么相对论是错的。我们在场的人一听,他某处理解得根本不对,便给他指出来。显然,此君不是第一次遇到人向他指出这一错误了,他随身带了几本有关的教科书,此时非常娴熟地找出了书上使用同一符号但与此根本不是一回事的另一公式来证明他的理解是对的,当我们再次指出这一错误,他的这两个符号不是一回事时,他又娴熟地找出一个书上谈论与此无关的东西的说法,拿来套上,证明这两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是一回事,如此等等,层出不穷。显然已经有多人向他指出过这些问题,以至他已经准备出一整套辩驳的论据,随手拈来,答对如流,那些被他误用的公式、说法等随手一番就能找到需要的那一页,这种功夫也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跟他说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实在烦了,我就离开该宿舍溜之大吉了,走的时候他还在“舌战群儒”呢。想想他任教的那所学校的学生,会被这样一位老师教成什么样,真不敢多想。
(2)被人误认为民科
没想到的是由于此君的缘故,我还被别人误认成民科了。原来,他嫌跟我们这些学生谈不够过瘾(毕竟我们也不过是学生而已,就算说服了我们也不算什么),又去找了时任系主任的甘子钊教授。不知他怎样获悉了甘老师家的地址,晚饭后找上门去,据说缠着甘老师一直谈到晚上两点多。
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一个什么东西需要系主任签字。我去甘老师的办公室,这是个套间,外面坐了一位秘书,我这个人有个大毛病,就是记不住人,虽然在开学典礼上见过一次甘老师,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此时我看到套间里有个人,但我不敢确定是否是甘老师,于是向秘书说我找甘老师。秘书爱理不理地看了我一眼,说甘老师不在。我只好掉头而去,此后我来找了好几次,每次甘老师都“不在”,拖了好长时间——大概有几个星期吧,有一天管理研究生的张秉筠老师催问我说怎么还没把那个东西找甘老师签字交回,我说甘老师一直不在,她说他现在应该在,让我去找,我去了之后仍然“不在”,回来向张老师一说,张老师说不可能啊,刚才明明看见他,于是张老师带我去找,原来甘老师就是套间里的那位,但因为我不认识他,秘书以为我又是外面找上门来的民科,有了上一位民科的前车之鉴,就干脆替甘老师挡驾了。我哪知道是这么回事,每次她说不在就掉头走了,害得我跑了无数趟。
(3)外国“民科”
有的人以为民科是中国特色,还用文革、科学春天、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等解释。其实,国外民科也很多。我到哥大上研究生的时候,第一年的研究生都合用七楼的几间办公室。经常有纽约地区的人给哥大物理系打电话,这里有的人是问一些物理的有关问题,但也有不少民科,要讲述自己的理论。所有这些电话,系里的秘书往往就转给我们这几个研究生办公室,我们没少接过。有的时候还有人找上门来。卢昌海同学接待过一位,向他述说了自己的理论,说是自己数学不好,要求与卢合作,让他替自己完成这一伟大理论,正好一位老师走进来,不知此人是民科,见卢好像是在与人讨论,问他们在讨论什么,卢解释了一下此君的想法,此人大为不满,待此老师离去后问卢他会不会“偷”走他的宝贵想法云云。
1995年,我建了自己的主页,那时有主页的人不多,因此也常常收到民科的email,那时还很少收到垃圾邮件,因此我还挺认真地回过一些这类邮件。象我在《无限时空》一文中解释的有些误解,比如宇宙膨胀时我们地球是否跟着膨胀,膨胀速度超过光速怎么办等等,很多早在那时就给这些人解释过。外国也和中国一样,有的人只是普通的科学爱好者,你给他澄清了误解就可以了,还向你表示感谢,但也有的人固执己见,和你死缠烂绞,最后只好不理他。不过,中国的某些民科还有个特色,就是喜欢攻击那些给他们讲标准科学理论的人是“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缺乏创新”,这倒是国外所没有或不常见的。国外倒是经常有民科“悬赏”征集他的某论文的错误,奖金挺诱人的,但其实你指出他的错误也没用,他不承认那是他的错误,所以你拿不到那笔奖金。于是经常有人声称他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