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女孩吧 关注:681,533贴子:38,711,769
  • 9回复贴,共1

偶像的启航——《梦想的旗帜》十六人曲个人观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篇声明我的立场:目前SB做出的三场原创公演,《梦想的旗帜》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
不过我想要吹的,不是贴吧里讨论热度(相对)较高的UNIT曲,而是十六人曲。一个原因可能在于UNIT曲更多是展现成员个人魅力的,但十六人曲才是真正奠定一场公演风格的。
YYY首演时候提到说“我们现在跳的不是K4,K5,而是X1。而我看完三天首演后也忍不住想,也许这场公演真的是一场可以在未来回顾历史时被我们骄傲地称为“X1”的神公演——就好象48系饭圈现在对待B3、K4或者S2的态度那样。这几天三场首演回看了好几遍,音源也反复的听,越来越觉得,尽管这场公演的“技术上”依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意识上”我感觉到了明显的提升。感觉SB终于有点开窍了,知道我们要做的是“一场偶像公演”,而不是简单堆砌“十六首偶像歌曲”了。
估计这个帖子的回复点击量不会太高,毕竟TEAM X在贴吧糊的不能再糊,而我本人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说不出太厉害的评论。音乐上的专业评论,我还是比较服企鹅聚聚的: http://tieba.baidu.com/p/4842411696。还有DaMnGreed聚聚的专业评论也很值得参考:http://tieba.baidu.com/p/4840605671。我自己的话没那么专业,只是站在小粉丝的立场,从各个角度讲讲“观感”,谈谈我对“好公演”的一点想法,并吹一吹这次十六人曲。


IP属地:上海1楼2016-11-01 20:15回复
    M01-M04 《结伴同行》、《北极光》、《探路者》、《Shinny Boys Shinny Girls》
    这次我想吹的重点,其实是开场的四首——这个大概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场好的“偶像公演”,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一组开场曲。我的想法是:开场曲就像招牌和门面,必须要为这场公演定下基调。另外,我还有一个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想法:一场好的偶像公演,开场曲当然需要适当添加各种丰富元素来突出特色,但是在整体基调上必须是围绕“日式正统偶像曲”的风格在走。我感觉48系的很多神公演就是在这两点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不太想争论太多“正统偶像”的定义,也没有能力在技术上说清楚一首正统偶像歌曲音乐上符合什么条件。只想表达这样一个感受:这些或者元气或者热血的开场曲要能够瞬间“炒热气氛”,快速营造出一种和“音乐人演唱会”有所区别的“少女偶像公演”氛围,这。以我个人的这个标准上,《旗帜》的四首开场曲完成度十分高。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四首都是“日式少女偶像曲风”不会腻吗?不会单调么?《心的旅程》前四首的雷同不就被诟病说像听了四首“源动力”么?《梦想的旗帜》难道不是在重蹈覆辙吗?我自己的想法是,开场四首要做到风格统一又不让人厌烦,大概要满足两个特点:1)每首曲子都在音乐上有鲜明的记忆点/亮点,彼此区分开来;2)四首曲子能够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推进气氛和情绪。《旗帜》公演虽然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这两点上有了十足的长进。
    第一点的进步应该是技术上的,编曲/作曲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这个前面分享的两位聚聚的帖子都有比较专业的说明。我的看法是,例如,《心旅》前四首之所以听感雷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编曲上配器同质化严重,电吉他SOLO占据了几乎所有的编曲记忆点;另一个是作曲上结构单调,几乎都是主歌A+主歌B+副歌C的结构,且每一段都是过于工整的4小节或8小节的展开。但这些缺点在《旗帜》里有了非常大的改善。M1《结伴同行》的配曲丰富,但编曲特意做的比较空,营造氛围,凸显人声;到了M2《北极光》马上就加重M1就已经出现的管弦乐和键盘,到了M3《探路者》吉他SOLO再进一步凸显出来,整个过程十分有层次感。编曲上前四首BASS LINE部分我特意比较了一下几场原创公演,《旗帜》的写的最复杂,很多音程跳跃的处理,编曲上增强了不少少女偶像的跃动感。旋律结构部分,企鹅聚聚分析的很多我就不重复了,反正四首没有一首是相同的。哪怕是落在主歌A+主歌B+副歌C的框架里,也很少看到4小节或8小节的工整编排,常常有不规则展开,甚至单数小节的情况也不少,听感上其实还蛮新鲜的。
    不过,我更想强调的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意识上的进步。《旗帜》的四首作为一个环环推进的过程,能够营造出绝佳氛围。我发现,SB一直在想办法把原创公演做出一些“剧情承接”来,例如《心旅》围绕环球旅行,《派对》围绕派对狂欢。但我个人感觉是,这两场公演中曲目之间的关联更多停留在一个简单概念上,不够深入。举个例子,《心旅》的M10-M13。一首夏威夷、一首罗马、一首纽约。主题上确实在紧扣环游世界,但仅仅就是列举几个旅游地点的符号,没有更为深入的关联。《心旅》的前四首,《派对》的前四首以及中段,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旗帜》的开场,特别是开场前三首,我感觉承接做的特别好——事实上,《旗帜》中后段的十六人曲也没能做到这么好。
    M1《结伴同行》是一个绝妙的开场,前面提到过编曲上尽管元素丰富但故意做的很空,作曲上半音较其他几首略多,各种元素夹杂起来,曲子表现出来的情绪其实特别有趣的,要我总结的话,是一种混杂着兴奋和不安的复杂情绪。做个比方的话,就是刚刚驶出港口面对眼前广阔大海时产生的激动又焦躁心情——这难道不就是面对未知的“冒险”心情么?这些从音乐部分中就包含着的微妙情绪,在充满少女感的歌词中十分好地具象化了。“结伴同行”的全部歌词都是双重意义的,即可以讲述“冒险的启航”,又可以讲述“新公演的开场”,“伙伴”的强调,更是为《旗帜》公演无处不见的对于“队魂”的强调(多到可能有点过了)起了一个好头。到了M2《北极光》情绪则发生了十分自然流畅的转换。如果就“航海冒险”的主题来说,是从白天刚启航的兴奋劲头走了出来,进入到一个在皎洁月光下认准方向平稳前行的场景中。如果就“公演推进”的一面说,则是从“登场曲”的紧张感,自然过渡到“正统偶像曲”的甜蜜感,又一次地,歌词与曲子融合地非常好。M3《探路者》对我来说简直是全场MVP,我们终于驶出了熟悉的港口和海域,前往未知领域。从编曲到旋律,整个气氛一下子燃烧起来,贝斯和吉他的加重,引发了《旗帜》的第一个爆点。个人对于这首的副歌部分的旋律特别喜欢,先是一个十分工整的4小节+4小节的对位,用轮唱方式凸显热血情绪,最后又用一个旋律跳跃的2小节收尾,先下行旋律,忽然又跳到高位,戏剧感十足,配上歌词“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请你记得/拥抱着我”,这种未知结局的热血承诺,既能烘托气氛,拉近台上台距离,从另一角度解读又能说是燃起队魂。最后一遍到副歌的时候还重复了这2小节,加了pathfinder的口号,听的真是热血沸腾。总体来说,M1到M3的部分有一个绝妙的主题推进,以我个人的观感,仿佛是一步步将台上台下共同聚集成一支航海团,开始冒险启程。


    IP属地:上海2楼2016-11-01 20:16
    回复
      2025-08-30 09:48: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直没有提M4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很可惜,到了M4这种主题没有得到延续。《Shinny Boys Shinny Girls》本身是一首好歌,旋律和编曲都十分出色。但有了前三首的这种主题承接,M4就显得有点脱节,事实上,我感觉SB是有注意到这个问题,M4前奏部分编曲是特意有承接M3的,不但加强鼓点,编曲也编的很满,无奈M4的风格本身是偏向甜美可爱的。感觉到当M3已经将气氛完全炒热之后,M4气氛又有点冷下来了。因为实在是有点遗憾,我自己想了几种调整方案。
      1)首先,如果不考虑公演整体,理论上最完美的安排是:
      M1 《结伴同行》、 M2 《北极光》、 M3《探路者》、 M4《梦想的旗帜》
      其实我之前一直是猜想梦想的旗帜是放在M4位置的,M4是一个很适合作为公演首次爆点的位置,且《梦想的旗帜》在主题承接上又和《探路者》十分顺畅地承接。但无奈如果抽走《梦想的旗帜》,我实在想不到M10-M13的位置怎么填补。
      2)如果做最小位置的调整,其实也可以用这个方案
      M1 《结伴同行》、 M2 《北极光》、 M3《Shinny BoysShinny Girls》、 M4《探路者》
      M2和M3的承接也并不突兀,两首虽然都偏向甜美风,但编曲上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SBSG更偏向摇滚编制,而北极光偏向JAZZ。而且,我一直觉得《探路者》的前奏用来换衣服实在是浪费,这段如果能有16人舞蹈一定能更好地炒热气氛。不过这里还是有个问题,就是SBSG的主题还是没能和航海冒险承接起来。后来,我仔细看看了X队的发表曲目,发现有一个备选方案似乎也不错:
      3)M1 《结伴同行》、 M2 《北极光》、 M3《早安梦想岛》、 M4《探路者》
      《早安梦想岛》的歌词内容,时间轴上和北极光十分顺畅,这样M1-M2-M3的时间顺序就是白天-夜晚-清晨,而且《早安梦想岛》的编曲正好介于《北极光》和《探路者》之间,曲风过渡也十分自然。不过如果真要这么放,歌词肯定需要做调整,更符合冒险团的气氛。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YY。


      IP属地:上海4楼2016-11-01 20:17
      收起回复
        先写这么多,剩下的之后再吹。。。。。打这么多好累……


        IP属地:上海5楼2016-11-01 20:17
        回复
          M10-M12 《梦想的旗帜》,《One Two Threee》,《X基因》
          喘口气继续吹。M10-M12这个位置很有趣,公演的中段,如果还是延续开场风格,拘泥于正统偶像风格的曲目,再怎么样玩花样也会审美疲劳。这个位置很适合用来进行各种实验尝试的地方。所以我觉得M10-M12这一段曲目的核心问题是:在不影响公演整体性的前提下,曲风探索可以进行多远?目前的原创公演里,我觉得《派对》的M10-M12围绕funk很有趣,也是比较成功的。曲子推进依然按照偶像歌德模式,但编曲引入纯正黑人音乐元素,混搭效果非常不错。一定程度上也救回了《派对》混乱开场给人留下的不好印象。
          《旗帜》在这点上没有《派对》那么激进,那么偏离“日式正统偶像曲”。《梦想的旗帜》的编曲加重了摇滚感,《ONE TWO THREE》稍许引入R&B和soul的元素(企鹅聚聚猜想在向JACKSON 5的名曲ABC致敬),《X基因》的编曲则是EDM。但无论如何这些元素的添加,仅仅是点缀,抛开编曲的话这三首歌的结构与旋律依然是十分正统的偶像曲(当然《X基因》可能稍稍偏离一些)。这点和《派对》的《Funky Night》与《超级焦点》,或者《心旅》的《纽约梦》等曲目相反,这些曲目里面“偶像元素”反而是点缀。
          《梦想的旗帜》作为提前披露的公演标题曲,关注度十分高,几乎是压倒性的好评。不少人认为它可以取代《梅洛斯》成为X的新队歌。不过我倒是觉得,M10-M12的核心其实是《X基因》,或者说《X基因》才真正是每场公演里必定有的那首“队歌担当”:《X基因》首次喊出了SNH TEAM X,也排出了X手势。我还是觉得,《梦想的旗帜》如果放在M4的位置,可能是一番光景,但现在放在M10这个位置作为“转场”,更像是在营造气氛,为最后《X基因》的爆发炒热场子。本来,M10-M12作为拓宽公演风格的中场,曲目安排可以很灵活化。《旗帜》公演最终采取了“强弱强”的配置,用《梦想的旗帜》预示着“决战”的开始,而用《X基因》宣告着“战斗”的高潮。整场公演的“航海冒险”主题,依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
          从歌词来看,《梦想的旗帜》其实是一首适应性很强,或者说针对性很弱的歌曲。它可以拎出来做单曲,也可以放到任何一场公演的任何一个位置(我还是怨念它没有放在M4的位置)。除了服装以外,其实找不到任何可以和X队绑定的元素。但《X基因》完全不同,《X基因》的评价上升似乎是在第二场歌词上线之后。“反骨”,“DNA不服输的嘶吼”,“怪基因”,等等等,各种关键词都在营造一种在“巨大压力”下坚持“战斗”的倔强情绪,这种歌词包含的巨大感染力,和曲子本身作为EDM拥有的快速BPM有着绝好的搭配,加上酷炫灯光舞美效果,引爆全场第二个爆点(又来怨念了:《梦想的旗帜》本身当然有这个资质,但M10的位置真的会限制它的情绪感染力)。顺便说一句,我觉得《X基因》除了放在M12,M15位置可能也是一个备选,毕竟很多公演都会将“队歌”放在这个位置。无论如何,我想对于X队和X-Man来说,这首曲子绝对是可以营造“队魂”的。其实X队本身的风格并没有那么叛逆,还是偏向正统多一些,但队伍风格本身是可以被公演塑造的,也许《X基因》的反复上演,真的能够为X队整体风格带来多一些“血性”。
          关于M10-M12最后需要表扬一句:服装和舞美的结合十分用心。半边流苏被充分利用了:M10里流苏被当做旗帜这个不必说,M11因为有很多俏皮的舞蹈动作,流苏被用作“门帘”,后排队伍穿插上场时可以做个可爱的拨开动作。M12的话则配合酷炫灯光,在间奏舞蹈部分闪瞎你狗眼。营造未来科技感。这些小设计体现的整体感也是《旗帜》的很大优点。


          IP属地:上海46楼2016-11-02 11:21
          回复
            M13 《星座》
            《星座》显然是《绿光》ver. 2.0。这不是贬义而是赞许。《星座》的编曲灵感和作曲结构,包括歌词整体上意涵,都有向《Green Flash》致敬的成份。然而最大的不同是,《星座》是一首为公演写作的歌曲,是一首比《Green Flash》更适合在剧场舞台表演的曲目。事实上,如果要抛开公演整体,做单曲评价的话,我会把《星座》放在第一位,我想不到另一首把词、曲、舞台效果有机整合起来的曲子了。对于荧光手套评价似乎是赞否两论,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的。一个原因是,荧光手套的舞蹈动作是和歌词完全搭配的,“要让未来跳跃在我的手心”,“至少还有星光落在我眼底”,手的舞蹈动作正好可以表达星的闪烁。
            M13这个位置历来是放抒情曲或者甜蜜小品曲,给观众一个或者感动或者温馨的退场。然而对于《旗帜》公演来说有些不同,这个位置现在对应的是决战结束后的歇息。战斗必定带来伤痕,冒险必定包含痛苦,然而跨过这些伤痛,我们才能真正寻求到冒险的意义。《星座》这首曲子就是传达这个信息的,它不是一首甜蜜或温柔的抒情曲。整首曲子事实上一直处在一种稍许压抑的气氛中,开场和收尾使用同样冰冷的合成器音效和电子键盘,冰冷和绝望的感受一直没有从歌曲情绪中完全抽离。然而它又是一首治愈的曲子。在灯光完全暗下后,我们依然有荧光手套排成的星空和“X”标志给我们提供一些安慰。
            曲子结构和编曲设计,和歌词情绪上的转换是相互呼应的。对于SB的大部分填词我一直有一个不满,那就是过于粉饰太平,不过什么样的曲子,在SB的填词中一律转变成“梦想、阳光、甜蜜”的主题。但事实上,偶像歌曲在主题上包容性是十分强的。偶像歌曲可以谈论,也需要谈论那些黑暗话题,谈论人性的阴暗面,甚至谈论反社会和反伦理的话题。遮阴这些恰恰包含在少年少女成长过程中,是他们必须克服的难关。而在《星座》的主歌部分,我看到了对内心黑暗面的描述。如果要我评选整场最优秀的填词,我会选择《星座》的两段主歌:“迷失的森林/阳光被黑暗所封印/悲伤遮挡了所有光明/每一次回头/看不见你的眼睛/心就深陷在绝望谷底”,“轮替的四季/我却被锁在冬季/寒冷隔绝了所有暖意/每一次转身/听不见你的声音/就像穿梭在迷雾之境”。正是这一段的描述,完全不留余地,不留希望,副歌的触底反弹,“从黑暗中探寻希望”的鸡汤式文字,才会显得有说服力。“至少还有星光落在眼底”,“如果告别是必经成人礼”,“如果伤痛是必经的旅行”,这些副歌部分的精彩句子,和主歌部分的绝望情绪是一个很好的对照。
            无论怎么看,《星座》都一首结构丰富,编排用心的上佳之作。


            IP属地:上海47楼2016-11-02 11:22
            收起回复
              M14-16 《闪亮加冕》、《梦想家》、《未来寄语》
              不得不承认的是,《旗帜》的收尾比起前面来说稍显弱了。从音乐上来讲,M14和M15两首比起前面的曲目来说逊色不少。特别是M15《梦想家》。如果放在M2或者M3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暖场过度,但到了公演结尾处,还是这么一首没有丝毫亮点的模式化偶像曲,实在是让人失望。M16的《未来寄语》则挽回了一点分数:我们毕竟还是听到了一首音乐质量上乘,舞台效果上佳的强劲收尾。不过因为我个人觉得M13的《星座》太优秀,《未来寄语》有点被比下去了。
              不过,虽然音乐质量明显下降,M14-M16在呼应公演主题,为整场公演进行收尾的设计用心上,还是有值得表扬的地方的。如果说M1-M4是一种向外的投射,把偶像生涯和偶像道路比作一场“航海冒险”,那么M14-M16就是一种向内的省察,将这个大航海冒险的经验与收获重新落实到“舞台”上,落实到“剧场”上。《闪亮加冕》谈论剧场粉丝给予偶像的支持,《梦想家》强调了偶像对于舞台的热爱。而《未来寄语》则像与剧场粉丝的互相承诺,彼此支持相伴走下去。《未来寄语》原名好像是《未来电影》,副歌部分也全是用电影拍摄的比喻,不过bridge那段歌词则给予了一个很好的提示,“拂去眼眶中倔强/埋在汹涌的海洋/用爱抚平的受的伤/追寻我们的星光/闪烁泪光的脸庞/刻骨铭心的力量/舞台上闪闪发光”。M1-M4的航海启程,M10-M12的决战号角,M13绝望与希望的交织,我们彼此之间的守护和相伴,最终落实在了舞台与剧场上。我注意到首演第二场fxf唱到“舞台上闪闪发光”时有点泪崩了,《未来寄语》的感人力量,可能每一个热爱剧场和舞台的人都会有所感觉吧。
              另外,我要单独表扬一下M14《闪亮加冕》。首先,我个人觉得这首音乐部分没有很多批评说的那么糟糕,8-bit红白机音效还是和曲子情绪很搭配的。我想重点说的,是这首填词部分的用心。48系有一类曲子专门是讲48系模式中粉丝和偶像羁绊的,例如大家熟悉的B5的《剧场女神》,K5的《Fan Letter》,还有不太出名KII3里的《握手的爱》等等。在《旗帜》中SB竟然也想到了在我们本土化过程中发扬光大的应援模式做文章,那就是“敲大闪”这个行为。看歌词的话,“闪亮加冕”这个表述其实讲的是剧场应援:粉丝拿大闪应援,就好像给舞台上的小偶像戴上皇冠一样。这个基本概念被做到了舞美设计上,就有最后一遍重复副歌时的“头顶绿光”的动作设计,还有wota挥棒的模仿,另外,整首歌曲特意将镜子翻面,映照观众,显然也是呼应这一主题。我感觉到,能拿应援模式本身来写歌,本身也意味着SB在“意识”上的一个进步。毕竟,这种主题是很能博得WOTA的好感的。顺便说一句,原来没字幕时,我把最后的英文歌词,听成了“Now We Can See You”,我还觉得是个很妙的表述:粉丝一举起荧光棒,舞台上偶像不就能更好看清下面WOTA的脸了嘛。后来发现是“Love We Can See You”,也可以有这个意思,不过好像没那么针对敲大闪行为了。


              IP属地:上海48楼2016-11-02 11:23
              回复
                最后啰嗦几句:
                《心的旅程》和《专属派对》我也非常喜欢,然而当时看完这两场首演时心情总有些复杂。这两场公演有不少亮点曲目、也有不少有趣创意,但另一方面缺点暴露了不少。我最介意的倒不是词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甚至也不是“偶像感不够”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评价(事实上我倒是觉得SNH GROUP将48系本土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拓展IDOL的可能性)。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我们似乎在如何打造一场“完整的公演”上做的还不够。48系公演的基本模式和架构我们学到了,适合本土欣赏口味的元素我们添加了,甚至我们也很用心地让整场公演围绕一个主题,例如《心的旅程》的“环游世界”和《专属派对》的“假酒派对”。然而我总感觉尝试零零碎碎,局部看来也许不错,但整体来,缺乏一个鲜明的内核。或者说的中二点,这两场公演没让我感受一股鲜明的“魂”。举个例子来说,就好比K4或B3这两场公演如何帮助AKB的K队和B队奠定了风格,或者说创造出了队魂(举这两场公演,是因为恰好这两场SB都复刻过)。
                之所以拿AKB相比,不是说凡原创就是差的,就是比不上日本本土48系。我一直觉得我们目前的不足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意识上”的。这种欠缺也许和我们“偶像产业”不够发达有关的。事实上我也不认为AKB早期那些公演,例如A1或者K2,有什么内核或整体性——如果真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可能还比不上《心的旅程》或《专属派对》。但AKB 中期以后那些所谓的“神公演”,没有一场是不具备确定鲜明内核的,而这些公演的“首跳队伍”,也往往因为跳过这些神公演,拥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或“特质”——事实上,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队魂”,正是要通过完成这些出色“作品”才能得到体现。而《梦想的旗帜》让我看到了一些“意识”上的提升,我感觉到了SB在编排这场公演时是有想法的,是努力用各种技术在实现这些想法的。我们在做“一场偶像公演”,而不是堆积“十六首偶像歌曲”。
                大致想法就是这些。打这么多字感觉好累,看来得要缓几天啦。无论如何,还是希望更多人能来看一看这场出色的原创公演,看一看这支出色的TEAM X。


                IP属地:上海49楼2016-11-02 11:26
                回复
                  2025-08-30 09:42: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了下。好像不少错字 之后再整理下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0楼2016-11-02 11:37
                  回复
                    自己顶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9楼2016-11-03 1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