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论吧 关注:14,629贴子:85,023
习题之一:
如何直接写出任意偶数N的最大奇因子。


1楼2016-10-14 11:12回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Collatz 3x+1猜想。后来对此着迷。有了一些想法。
    对于任一自然数,如果是奇数,对它乘3加1;若是偶数,则除以2。反复进行这样的运算,最终必然得到1。这就是Collatz 3x+1猜想,本文统称为Collatz问题。
    Collatz问题的基本计算决定其变化规律与2的不同指数幂有密切联系关,而二进制数实质上是由2的不同指数幂组成的最简数学表达式,采用二进制对观察、论证、展示该问题的一般规律以及简化计算较有利。故本文重要论证采用二进制(因二进制数较长,有关序号、幂指数、上下标仍采用十进制)使用十进制时加以说明,重要的公式一般列出十进制、二进制两种表达式。


    4楼2016-10-14 16:28
    回复
      2025-08-07 18:24: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4楼)
      ㈠基本定义
      若Collatz问题对于奇数集M的所有元素都成立,则对于自然数集N的所有元素都成立,故Collatz问题可转化为等价命题:


      5楼2016-10-14 16:30
      回复
        5楼(1.1)式漏了一些字符。


        6楼2016-10-14 17:53
        回复
          (1.1)式是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见:邬家邦,《3N+1猜想》,2001年6月,湖南大学出版社,100页。)
          我的习题1就是为该式做的习题。


          7楼2016-10-14 17:56
          回复
            再次感谢网友的关注和意见。
            不少人一听我说“采用二进制”,立即给出否定的意见。其实二进制的应用不仅是因为“方便”,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显示 的“表达式”可以发现问题的规律。请考虑下一个习题。
            习题2
            习题5.5 “3n+1算法”如下:从给定正整数n出发,如果n是偶数则将它除以2,如果n是奇数则把它替换成3n+1,如此反复进行下去。
            (c)设L(n)是开始值为n的长度。……证明 n = 8k+4时L(n) = L(n+1)。
            (d)证明n=128k+28时L(n)=L(n+1)=L(n+2)。
            (e)……找出其他条件使得n的相继值有相同长度。
            自我拓展:在该提到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将所有自然数分类。
            (原题选自:(美)Joseph H.Silverman《数论概论》,孙智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0页)


            9楼2016-10-15 21:34
            回复
              (接6楼)
              ㈡适度缩小研究范围


              12楼2016-10-16 11:17
              收起回复
                (接1楼)


                14楼2016-10-16 20:57
                收起回复
                  2025-08-07 18:18: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对自然数的分类:


                  15楼2016-10-17 09:25
                  回复
                    这个看似简单的Collatz问题,“已经有无数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尝试过,其中不乏天才和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他们都没有成功。”虽然数学家采用先进的数学手段,依然困难重重,令不少人哀叹:“我们有必要稍微严肃点看待此问题,因为3x+1问题离不可证明的问题并不太远。” (异调:《3x+1问题》 《三思科学》电子杂志创刊号 2001.07.01)
                    证明Collatz问题的困难在哪里?下面谈谈我的浅薄认识。


                    18楼2016-10-17 16:41
                    收起回复
                      国内外研究者对Collatz问题的研究有一些较悲观的观点。
                      邬家邦先生的《3N+1猜想》较多的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书中说,“3N+1猜想之所以难以攻克,原因就在于对一般的n∈N,n的迭代轨迹序列T(n)={C0(n),C1(n), C2(n), ……}中的元素(注:各C字符后面的数字是C的上标)排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从而使得n的完全停止次数tc(n)随n的变化情况无法把握。”
                      我想较多地侧重于一个个序列的研究,缺乏从整体考虑,可能的研究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21楼2016-10-17 22:02
                      回复
                        当然,数学家并没有忽视各个序列之间的联系。
                        上面习题2就是从(美)Joseph H. Silverman的《数论概论》中引申而来的,
                        邬家邦先生介绍的“同高连续数对”、“L--tuple”有更多的内容(邬家邦,2001年6月,《3N+1猜想》,湖南大学出版社,19--45页),也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en Conrow先生也在奇数范围内进行研究,并从Collatz问题的整体结构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3楼2016-10-18 07:57
                        回复
                          我认为,要找到问题的整体规律,应该集中研究那些对规律变化其主导作用的数字。
                          采用二进制让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到各类数字在序列变化中 的不同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 我总结出定理1和定理2,压缩了研究范围。
                          这之前已经有人发现并证明了定理1,但他们没有据此压缩研究范围。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郝生旺先生的《3N+1问题的直接证明》中的引理3(中国科技网 2008年5月21日)。
                          我尚未看到有关定理2的介绍。


                          24楼2016-10-18 08:11
                          回复
                            ㈢Collatz问题的基本单元
                            研究范围缩小后,Collatz序列的整体组合图有所变化,但与原始Collatz图是等价的。
                            在奇数范围内研究问题时,若奇数m≡0(mod11),在Collatz序列中m没有父项。
                            数集A的补集中与m(m0∈A)对应的奇数(m×10^2k+(10^2k-1)/11)有无穷多个(参看15楼)。因此,研究范围缩小到数集A之后,m的父项是一个无穷数列,数列前项×10^6+110001=后项。
                            同理,当我们将研究范围缩小到数集B之后,奇数m(m0∈B)代表 m本身和奇数(10m+1),m的父项是2列无穷父项数列,2个数列中的2个最小项(mx1与mx2)合称为m的最小父项对。


                            25楼2016-10-18 09:49
                            回复
                              2025-08-07 18:12: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25楼)
                              根据(2.1)式,数集B内奇数m(m>1)的最小父项对由下式确定:
                              当m≡0(mod11)时: mx1=(m/11)×10^3+1 mx2=(m/11)×10^4+1
                              当m≡1(mod11)时: mx1=(m-1)/11×10^2+1 mx2=(m-1)/11×10^5+10001
                              当m≡10(mod11)时:mx1=(m-10)/11×10+1 mx2=(m-10)/11×10^6+110001 (3.1)


                              26楼2016-10-18 1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