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3,052贴子:605,077

回复51:你从鲁迅身上和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悲叹的是,在记者的同事中,我是最爱思想自由本身,然而大家都用世俗的尺度来核对你的所为。
你们说的这些,我何尝不知道呢?我做过学生,我是偏文的,但凡文史哲等诸社会科学,没有不射猎的,所以与烟萦交谈,也是一种怀旧的乐趣。
然而,我生活在现实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利益纠纷,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见证现实的真实的正在发生着的眼下的事情,而不是理论。


68楼2008-09-12 00:10
回复
    所谓辩论赛中的事情,我大学时曾组织过两次,参加过两次,包括你所说的题目,无非非此即彼,一种辩论游戏而已,不必当作真正的论辩来看。中国的辩论,都是伪辨。即使有了明确的结果,也不肯去做,去实行


    74楼2008-09-12 00:14
    回复
      2025-11-26 11:25: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洗吧洗吧,该睡了,明天,上学,或者是上班。
      网络,有时间再聊吧,谢谢诸位参与讨论


      87楼2008-09-12 00:22
      回复
        白天上网来鲁迅吧的,请继续参与讨论。
        我说了多少遍,可惜没有人愿意正面谈体会,鲁吧的人呐,叫人百种滋味


        90楼2008-09-12 00:25
        回复
          结合烟萦给我所说,看看今晚的帖子,我大概也能理解你们的年轻的心态了。
          人的立场、身份、阅历不同,总难面有差别,差别就是矛盾。
          40多岁或者60多岁的人来到鲁迅吧一看,或许更加分外好笑吧?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的参差多态


          91楼2008-09-12 00:30
          回复
            爱,总是需要附丽的


            92楼2008-09-12 00:31
            回复
              中国的教育,将大批学生培养成为形而上的高手,可在现实中,总是碰壁,眼高手低;德国的教育,即使教哲学,也是从形而下的层次来让学生接受。

              呜呼,充满悖论的中国教育,就这样戕害了中国人几千年


              93楼2008-09-12 00:36
              回复
                安德列·纪德在《人间粮食》中感慨万千地说:“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阅读鲁迅,我心里经常有一个突出的感觉:这是一个在生活面前努力过的作家。
                鲁迅非常清楚,生活和现实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前进到了什么地方,也明白前方的障碍究竟在哪里,所以才有《影的告别》中“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的孤独言辞。
                设想,如果没有鲁迅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敏感,必定也没有鲁迅火一般热情和锐利的文字。
                鲁迅一生,用过许多比喻,如“碰壁”、“铁屋子”、“过客”等,无一不是指向闭抑的现实存在本身。
                他说:“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坟·论睁了眼看》)
                鲁迅说这话距今大约八十年,但许多中国作家的精神状况似乎没有任何的改变,依然是“不敢正视人生”,依然是被“瞒和骗”所奴役。
                于是,你可以在当下流行的文学话语中亲见下列事物:私秘经验的展示,斤斤计较的心灵,琐碎繁冗的文风,轻松虚无的精神,以及把写作当成获利的手段和找乐的法子,等等。
                在这些事物的背后,活跃着的是一颗颗可疑的心灵,但他们对真正的、需要为之垂泪的现实却保持着令人难以忍受的缄默。
                鲁迅何在?


                101楼2008-09-12 13:17
                回复
                  2025-11-26 11:19: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鲁迅在病中自语道:“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知道,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桌,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这也是生活”》)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它几乎可以看作是进入鲁迅心灵深处的解码口:这里有“我”(存在者),也有“街灯的光”、“微明”、“墙壁”、“棱线”、“书桌”、“画集”、“夜”、“远方”、“人们”(存在的环境,以及存在的群体),而且,鲁迅有广阔而坚实的现实基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没有强大的现实基础,鲁迅何以成为鲁迅?即使他病重如斯,也不肯离开中国的现实去苏联治疗。因为他知道,离开了正在发生着的现实,他将不再是鲁迅。


                  103楼2008-09-12 13:27
                  回复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鲁迅 1923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娜拉走后怎样》

                    注:鲁迅在83年前,就给当时的青年学生传达了一个牛逼的观点:“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04楼2008-09-12 13:57
                    回复
                      “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鲁迅(《书信·致颜黎民》) 

                      “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鲁迅 (《书信·致王冶秋》) 

                      ~~~~~~~~~~


                      106楼2008-09-12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