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言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某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准确的回忆,此人“回忆”有“韩籍士兵”强奸中国妇女,但该幸存者年事已高,且类似回忆只是“孤证”,基本上没有可信度;
第二是1995年《文史精华》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称南京大屠杀元凶、乙级战犯、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受审时,诡辩称自己的部队并没有烧杀抢掠,即便有,也是属下的一支临时征调的朝鲜人部队所为。
谷寿夫受审时,竭力为自己开脱罪行,他的这段证词根本就没有可信度,而且根据日军档案,南京大屠杀时第六师团下辖11旅团(下辖13、47联队)、36旅团(下辖23、45联队)、骑兵第6联队、工兵第6联队、辎重兵第6联队、野战炮兵第6联队,并没有谷寿夫所说的“临时征调的朝鲜人部队”。
那么,二战中日军部队有没有“韩籍士兵”或者“朝鲜部队”呢?答案是:有的。但并不出现在抗战爆发初期的1937年。
据学者考证,1938年,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日本深深感到兵力不足,因此逐渐将朝鲜的青年拉到了战场上。
1938年1月起,日本才批准以朝鲜小学毕业、年满17岁的朝鲜青年为对象,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同年4月在朝鲜进行第一次征召志愿兵。第一批朝鲜籍日军士兵一直到1938年12月,才训练结束,大部分加入日军驻朝鲜的十九、二十师团。
日军中的朝鲜籍士兵
也就说,朝鲜籍第一批陆军志愿兵训练毕业入营,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一年后的1938年12月,因而说南京大屠杀期间有朝鲜人的日本军参与是站不住脚的。
当太平洋战争战况的恶化后,日本从1943年起推行强行征兵,在朝鲜境内到达一定年龄的所有男性都要拉去充军。
截至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大约有61万多朝鲜军人及军属被日军征用,其中陆海军官兵达23万多名。另外,86万多劳工被强制征用,至朝鲜半岛之外服劳役,646万多人被日军强制征用在朝鲜半岛服劳役。
朝鲜籍日本士兵。
从1942年开始,才有部分朝鲜军人被补充进入日军华北派遣军,被派往中国华北战场,参与日军侵华战争。从1944至1945年,朝鲜兵与日本兵一起,共同参与了“大东亚战争”的各个战场,直至1945年8月战败投降,朝鲜军人才离开了日军部队建制。
据学者考证,日军的朝鲜籍士兵在抗战后期,曾经在中国的湖南、湖北等地作战,但没有在南京作战的记载。
据日本厚生省1971年公布的“旧日本军在籍朝鲜出身死者联名簿”,朝鲜籍日军士兵在中国阵亡地点,主要是中国台湾省、湖南省、湖北省,毙命者超过800人。
二战结束后等待遣返的日军中朝鲜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战中,也有一部分朝鲜人助纣为虐,对包括朝鲜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犯下罪行,在战后有多名朝鲜籍日军人员以乙级战犯的身份,在中国各地被枪决。
但另一方面,以金九为首的大批朝鲜爱国者,在抗战八年中,虽流亡中国,却坚持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打击日寇。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朝鲜志士尹奉吉于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刺杀日酋,炸死了白川义则大将。
白川义则大将。
笔者认为,虽然二战后期日本军队中的确出现了大量朝鲜籍士兵,但在中国抗战爆发初期的1937年,日本军队中根本没有“朝鲜人部队”,也基本没有朝鲜籍士兵。用常识来想,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时刻提防朝鲜“生变”,怎么可能设置专门的朝鲜人部队,并且发给武器呢?
即便在二战后期。大批朝鲜人进入日军服役,也没有编成较大规模的专门的“朝鲜人部队”,比如师团。
日军在中山门城头上俯瞰南京城。
那些所谓的“南京大屠杀中朝鲜人最凶恶”、“南京大屠杀40%的日军是朝鲜人”之类的“揭秘文章”, 笔者认为,并没有史实依据 ,此前已经有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专家在内的很多学者撰写过严谨的文章,进行过澄清。
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就是这些来自日本的鬼子兵。
回顾历史,必须理性和实事求是,必须依据客观的史料。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施暴者就是日军6、9、13、16、18、114师团等部队的官兵,而不应该转嫁到朝鲜人的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