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吧 关注:59,426贴子:1,745,454

您去过老北京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得,小时候在夏天常常热得透不过气儿来。这时候我总是抬着头冲西边天上看,看什么呢?我就盼着看见黑云。如果看见了黑云。就该喊了:妈!妈!快来看!云彩上来了。有时候真的云彩上来的特别快,转眼之间就能够听到雷声!不出十分钟就下起瓢泼大雨。那叫凉快、舒服。加上一股土腥气......您能够想象那时的感受么!更有意思的是雨住了,街上就有卖吃的小孩开始喊叫了:赛过牛津得豌豆喂,豌豆来多给,多给了豌豆赛过zhen rang 。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他们喊得“赛过zhen rang”是个什么东西。


1楼2015-12-15 01:58回复
    老北京的胡同不太宽大都是土路。每到下雨就成了泥潭。就像老舍说的:北京刮风是香炉下雨是墨盒子。这指的是连阴雨。这个雨要下起来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那叫烦人。如果是暴雨,我们孩子就游玩的去处了。大街两边都是住家户的院墙,墙内大多都种了一些枣树。往往枣树枝会伸到墙外,当然上面就有长红了的大枣。瓢泼大雨一浇,大枣可就落了满地,随着雨水到处漂流。我们小孩等到雨略小一点,就满街捞枣了。那还要看谁的眼疾手快。我头一次捞枣捞了很多,回到家我妈全都给扔了,把我气的。原来没有一个红枣,全是绿的小枣,根本不能吃。


    4楼2015-12-15 22:20
    回复
      2025-09-02 08:2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那时候冬天,每天傍晚有一种特色食品:心里美大萝卜。晚饭后天黑了,你就会听到街上的小贩吆喝:“萝卜,萝卜赛过梨呦!”。你出去买上一个,他会给您把皮削开,可是并不掉下来,全都和底部连着;然后把里面的瓤横着几刀,竖着几刀切开。这样一个萝卜就被切成长方块,任你掰着吃。如果你运气好就会品尝到又甜又脆的心里美大萝卜,如果运气不好,萝卜的味道是又辣又艮,就会把它扔掉。不过萝卜皮还是要留下来,把它放在碗里,撒上些盐和花椒,第二天喝稀饭时把它切成细丝当小菜,那是别有风味!如果把它就它,喝豆汁那就是一道风味食品了。


      5楼2015-12-16 08:48
      收起回复
        鼓楼您知道吗,夏天小时候去那里玩,经常听到卖小吃的吆喝:“鼓楼后头一拐弯儿,就是那赵府街儿,蝎子拉屎独一份儿,喝碗凉得,尝尝口头”。‘还有:“冰糖儿搁呀,白糖儿多,又凉啊,又甜呐喝完凉得,尝尝口头。
        您猜这是麦什么的: ”刨冰“。现在吃起来很简单料理机把柄打碎就完了。那时候可很难买到!那时候我真的不在乎吃它,可能是买钱吧!就是爱听掌柜的吆喝!


        8楼2015-12-17 16:48
        收起回复
          那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早上那个起来,向外一看,啊!足有半尺厚的雪!门差点开不了。我妈已经做好了早点,说小x快吃饭学太大一会我送你上学。门外一夜说话了:雪太厚别让小x去学校了!爸爸开腔了:不行要去,让他自己上学,和平常一样。
          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困难的一天。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最难的是到了“八步口”,有一个小上坡,我上了三次滑下来三次。还是后面来了一个二年级的同学,把我拉了上去。等到我到了学校,好劲!先来的同学打起了雪仗,弄得满教室都是雪。铃声响了老师气冲冲的走进来。把身上有雪的同学叫到讲台前排成一队,然后把手伸平;让一个大个子同学到外面弄了些雪,放到每个同学的手掌上。再一个个轮番打屁股!直到讨饶。还是有一个硬骨头同学,致死不回话!最后老师拉其他的手来,狠狠的打了起来!把好多同学都吓哭了.我真庆幸来的晚了一点。否则.......。


          10楼2015-12-17 20:11
          收起回复
            老北京的冰棍儿是五分钱一根,奶油冰棍简直就是纯牛奶做的。那叫香甜!尤其是小豆冰棍,里面全是红小豆。再有,膀爷是后来的事,好像是八十年代了。


            14楼2015-12-18 12:43
            收起回复
              那时候北京护国寺有护国寺庙会,每逢过年过节庙会上热闹极了。唱戏的、说书的、变戏法的、玩杂耍的、卖吃的、卖穿的、卖零七八碎的......。我爷爷带我去时,他最爱听戏,那时候最有名的是外号大妖怪的,他唱京剧唱的最好。而我就爱在卖吃的那里转悠,他经常给我买糖葫芦儿。不知怎么,那时候吃起来真香,现在觉得真没味!


              22楼2015-12-27 14:37
              收起回复
                看星星:
                那时,夏天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有时很到晚凉风才下来,再去睡觉。我们一家都坐在小板凳上围在一起聊天;没事,就抬着头向天空望。还记得:天空上的星星太多了,密密麻麻、有大有小、时隐时现,根本数不清;它们还都不停的眨着眼。天上还有一条不太亮的,由南向北的,宽宽的光带。那时爷爷、爸爸、妈妈就星星的问题给我讲了很多的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天仙配等等。父亲给我讲述了什么是星座,怎样找星座,天河是什么,等等问题。现在大都忘记了。
                我最近回北京,就再也没有那时的情景了。没有了小院,没有了洁净的天空;再向天上看,就只有灰蒙蒙的天和看不清轮廓的月亮,偶尔还能看见一两个比较亮的星星。
                北京的天空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24楼2016-01-02 03:58
                回复
                  2025-09-02 08:2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北京的蜻蜓:
                  北京人把蜻蜓叫“老琉璃”,他们飞起来灵敏自如;可以突然停止,突然起飞,突然改变方向。往往在下过雨后或者是下雨之前,成群的出现。我们小孩最爱逮蜻蜓玩,我不会,有一个同学真有办法:他可以用胶粘,不知道是什么胶,他把它抹在长长的棍子上,等蜻蜓停在什么地方时,用抹了胶的长棍一粘,翅膀就粘住了。
                  我经常把它绑在细线上手拿着另一端,让蜻蜓飞;这时蜻蜓就得听话;让它怎么飞他就怎么飞,很好玩的。
                  有一次我俩去城外逮蜻蜓,走着走着看到前边有一对交着尾的蜻蜓在正前方飞。我下意识的用杆子一甩,打了个正着。等我从地下捡起来时一看,一对都死了。我俩哈哈大笑。


                  26楼2016-01-02 09:59
                  收起回复
                    北京的冰窖:
                    那时根本没有空调,降温就靠“冰”。夏天有卖“冰核(hu)儿”的,卖肉的、卖鱼的就把“冰核儿”放在肉和鱼上,来保鲜。家里也经常买来降温,有钱人还买来大块的“冰”放在房子里,一整天房子都是凉快的。我们小孩就爱偷偷着捡几块较小的拿来吃。
                    哪来的“冰核儿”呢?有一次冬天爷爷带我出去玩时一看,才明白了。冬天,后海和积水潭都有很多“起冰的”,那时的三九天北海后海积水潭里都冻实了,冰最少也有一尺多厚,人们可以安全的在上面走。工人们不知用什么方法,在冰面上把冰砸开,把冰弄成一尺多长一尺多宽的大冰块。然后,再把它们拉倒德胜门外。德胜门外不远的一个地方,已经预先挖好了很深很深大坑,底下铺好了一层麦草,工人们就把很多很多大冰块堆放在大坑里,再盖上一厚层麦草,封起来,这就是冰窖。等到第二年夏天就把它打开,卖冰了。
                    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比热容”很高的物质,用冰窖的道理降温,那不是很环保么。


                    27楼2016-01-02 11:36
                    收起回复
                      老北京普通人家的吃喝:
                      小时候我家是个比较贫穷的家庭。虽然有自己的小院子,院子不大,大约二分地及九间房;可是在那个时候比较起来,还是中下等的人家;略强于大杂院的住户。这是因为全家只有我父亲一个人有工作,养活九口人。说起吃喝:主食,百分之九十五的棒子面窝头。解放前,十天半个月吃一回炸酱面或饺子,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一回白面馒头。至于吃菜,平时,那就是咸菜疙瘩、雪里蕻、臭豆腐等等,还有比盐还咸的咕嘟茄子。我记得只有过年才能吃一回炖肉,那叫解馋。
                      对了:每到春天,必吃一回黄花鱼,那是真的野生鱼,个头不大约半斤的样子,蒜瓣肉,肥肥的,一股特殊的鱼香!还有一次炸香椿鱼。
                      到了秋天必吃一回螃蟹,记得总是父亲提回一大兜活的螃蟹足有二三十个。母亲把它们蒸熟,蘸着酱油姜汁醋吃,真叫个香!
                      我老爸的脾气是平时不吃好的,到了“吃好的”的时候,让你吃个够!一年就能解那么三四回馋,足吃,吃饱了再让你加一点!


                      29楼2016-01-03 22:48
                      回复
                        老北京的窑坑:
                        在德胜门安定门中间有个壑口,壑口外大约七八里的地方叫土城儿。那里有好多大坑可深了,可能是老年间烧窑取土留下的坑。雨水灌满了就成了湖一样的大水坑,听说很脏:淹死过人。那时,大人就害怕小孩到那里玩被淹死!可是大人越是嘱咐不叫去,越是想去。
                        夏天,有一天我和同学商量好下学后一同去土城玩。到了那里一看原来不止一个大水坑,还有好几个呢!每个中间有好远,水坑的直径大约有十几米,水是黑褐色的,不太清亮。边上长满了草和杂树,远处也是高高的树木围着,大坑被挡的严严实实,阴森森的!还不停的听到青蛙哇哇的吵闹和鸡liao(蝉)的叫声。很恐怖啊!我当时吓得想回去,可是那个同学偏不回去,还非要下去游泳。我拦不住,他真的脱了衣服下去了。他在水里扑通了几下,就喊我;水太凉快拉我上去!
                        我们回去的路上没说话,可能他也后怕了!到家天都快黑了,我挨了一通好打。


                        30楼2016-01-04 22:53
                        收起回复
                          老北京的媳妇们:
                          老北京这个靓丽的街景你想不到,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可它是千真万确的。不信,就去问你爷爷奶奶。
                          解放前和解放初,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在胡同里,你会经常看到小媳妇们光着膀子在大街上乘凉、聊天、给孩子喂奶。你信吗?夏天,我的妈妈婶婶,也会光着膀子乘凉,不过是在院子里,不会上街的。她们就害怕光着膀子见到大大伯子(爱人的哥哥)和老公公。只要他们回来就赶紧回到屋子里穿衣服。
                          街上的媳妇们可不论那一套,无论谁在她前面走过他们都不在乎!还是在那里聊天、给孩子喂奶。
                          那时候我五六岁的样子,住在西绦胡同。门旁后面是个死胡同;死胡同里住这一家人,男人在外面工作很晚才回来。媳妇看样子有二十五六岁,长得十分标致,人看人爱;有两个女孩,大的叫大玲、小的叫二玲。所以胡同里的街坊都叫她二玲她妈。我记得她最爱光着膀子在胡同里显摆;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跟邻居们吹他男人怎么好。
                          ......。


                          31楼2016-01-11 13:05
                          回复
                            北京大石桥小学的记忆:
                            现在它的旧址恐怕都没了,大概在大石桥胡同里吧。我记得是一个日本人住过的北面有一座二层日本式的小楼的很大的院子那座小楼的一层是教师办公室二层是五六年级的教室。低年级的教室在平房里。
                            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上课而是早上吃早点。那时候,学校门口外有很多卖早点的,可是我最爱吃的只有两份一个是芸豆饼、一个是饹馇合。都是一分钱一个,芸豆饼给的多一点,没有饹馇合好吃。前几年回北京在没找到那个味道。


                            33楼2016-04-09 23:50
                            收起回复
                              2025-09-02 08:1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北京南海沿的莲子粥:
                              南海沿就是现在的前海,中间有个小岛。解放前岛上有一家买莲子粥的,可出名了!北京的老人没有不知道的。大都去吃过。记得有一次我妈带我去吃,先要坐船到小岛上。那里有个很大很大的棚子,棚子下面有很多八仙桌,桌旁放着长凳。人们坐在凳子上等着。不太奢华,可是在树荫下,对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喝着莲子粥,确实别有一番风味。那里人很多,可不用排队,你找地方坐下自然就有人问你,那里的掌柜的和伙计都非常客气,不笑不说话。然后用盘子端着莲子粥送上了。其实“莲子粥”就是江米粥里加上了新鲜的莲子,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煮的很稠很香,莲子是面面的,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以后从来没吃到过。
                              以后,有人用板搭起来一个木桥,就不用坐船了。


                              40楼2016-04-13 22: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