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象乾坤吧 关注:942贴子:5,389
  • 12回复贴,共1

【周易的传承以及各个时期解释周易的风格】---邓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从头开始,循序渐进,系统地学。执象老师讲的,好比是高等数学,是一个综合的运用,而我所讲的是基础数学。以后我将从最基础的东西讲起,系统地讲。而且只讲秦汉、隋唐间的象数、理学、以及“象占”。当中可能有些地方跟执象老师所讲的有出入,但也只是具体应用的问题,基本内核是相通的。


1楼2015-09-05 21:02回复
    今晚我们就讲讲——
    周易的传承以及各个时期解释周易的风格
    学习《周易》,应当知道《周易》的传承史,就象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自己的祖宗一样,是有必要的,否则你说你学《周易》,别人问《周易》是谁写的?你不知道个大概,也太讲不过去了。是吧?
    相传伏羲造八卦,文王将其相重为八八六十四卦,而里边的文辞部分是周公写的。
    到底是不是这样,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没有谁有能力去证明或证伪。这个部分就不要在这里讨论了,没有结果的。
    伏羲、文王、周公时期,是系辞明吉凶时期。


    2楼2015-09-05 21:03
    回复
      2025-10-19 05:0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圣人仰观俯察,探赜索隐,于是发明了卦符。这个时期的易学,是纯粹的自然之道,是刚出土的宝石,不经雕饰,朴素而自然。发明卦符之初并没有辞。
      圣人见天下之动,洞明天地变化之机,会通以人伦纲常,系辞以示其吉凶,将冰冷无情的卦符注入了亲切温暖的人文理念,有君臣仁义,有夫妻情爱,有朋友信诚,有匪寇小人,完成了由“天道”过度至“人伦”的工作,从人文的视角解释天道,且做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从此奠定了《周易》的理论基础,成为万世经典。这是解释“易”的第一时期,而后世的研究,则以此为基点。


      3楼2015-09-05 21:04
      回复
        伏羲文王的事情我们没办法去证实了,我们现在着重说的是历史有记载的事情。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解说《周易》的人也是难以计数,但唯有孔子解说的《周易》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对《周易》的认识,主要来自“孔易”一脉。
        孔子的易学,师承何人不得而知,只知道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韦编三绝”,经过刻苦专研之后,当作自己教学内容的一个科目传授给他的弟子们,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子夏,但将孔子易学发扬光大的是“七十二贤”中的“商瞿子木”这一支。
        商瞿子木,商姓,名瞿,字子木,
        商瞿子木又将《易》学传给楚国人子弘、鲁国人桥庇子庸。之后,桥庇子庸将《易》学传给江东(今江苏巢湖)的馯臂子弓,馯臂子弓传给燕国的周丑子家,周丑子家传给东武(今山东诸城)的孙虞子乘。孙虞子乘传给齐国的田何子装。
        这些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看到。
        在田何子装时期,正值秦始皇焚书坑儒,禁学秦风以外之的学问,但由于《易》学为筮卜之书,在禁例之外,故而传受者不绝。
        ——“易史”,在这里发生了转折。


        4楼2015-09-05 21:05
        回复
          从《汉书•儒林传》来看,秦末传授“易学”的人不止一家,但唯独田何的“孔易”被皇家宠幸列为“官学”。其他人就成了“野术”暗无天日的在民间自生自灭。自此之后,“孔易”一脉“统领”了“易学”2千余年。可以这么讲,我们现在对《周易》的认识,除了个人发挥成分之外,都源自“孔易”。
          到了汉朝时期,田何子装迁徙到杜陵(今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兆镇南部),号杜田生,他将《易》学传授给东武的王同子中、雒阳的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等人,丁宽传授给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授《易经》给施雠chóu、孟喜和梁丘贺。
          “孔易”传至孟喜这一代,注解《周易》的方法又起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5楼2015-09-05 21:06
          回复
            我们先讲一讲孔子到孟喜这个时段讲解周易的风格。
            孔子的易学,着重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德义”的角度解释孔传《周易》。因此从行文上看,我们通常会认为孔传《周易》纯属“人文易”,与象、数、占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个误解。孔子的“德义”实则是以“象”为基础,将“象”进一步阐发,往“德义”层面推延,就好比我们现在“借景抒情”的道理一样,“大地”可以比如为“母亲”。
            那么孔子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孔子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意思讲的很明白,
            孔子避开“史巫”这个士大夫阶层所违讳的形象,往“政教”的方面发展,意境幽深,微言大义,社会意义积极,所以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者的追捧。
            孔子到孟喜的这个时期是“轻筮重德”时期。


            6楼2015-09-05 21:07
            回复
              在“系辞明吉凶”的时期,《周易》实为王家专利而由“史巫”把持,其主要作用就是卜筮求利,故“怪力乱神”之言盛行而“大道”退隐,因此“史巫易”多为“君子”唾弃。
              基于对“德”的追求,孔子做《彖》、《象》、《文言》等数篇,将先圣之道进一步推广,从自然法则的角度着重渲染“天尊地卑”的纲常伦理。孔子此举得到了“有德之士”的推崇,在此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以“孔易”为尊。
              但是,前边我们讲了,秦末除了孔易之外,还有人在传授,这些人虽然不被列入官学登上大雅之堂,但一直都在自我发展。但是,由于汉初尊师重教,特别讲究师承,所以门徒门不敢更改老师的意思,否则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要学也是偷偷学的那种状态。
              不敢在老师的经典上引入。


              7楼2015-09-05 21:08
              回复
                到了孟喜,孟喜就在“孔易”的基础上引入了“灾异”术。
                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
                这个“灾异”术应属于“谶纬学”的范畴,跟孔子不是一路的。
                孟喜为此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汉书•儒林传》)。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本来他可以当博士的,因为改了师法,被取消资格了。
                但是,自此之后,汉易体系中除了孔易之外,构建了气势磅礴的“卦气学”。
                “卦气”、“卦象”形成汉易的两个重要部分。
                到了京房,“卦气”、“卦象”的结合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果不是孟喜的“叛逆”,我门现在都没有“火珠林”这些东西。
                “火珠林”可以看作是汉易卦气体系的一个应用分支。


                8楼2015-09-05 21:10
                回复
                  2025-10-19 05:02: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边说的是孟喜改师法时期。
                  孟喜之前,孔子的“德义易”被视为正统,其门下弟子更无人敢更改其主张。直至西汉时期,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在“孔易”体系里边引进了“灾异易”,“改师法”,从而引发了一场易学史上的“革命”。
                  孟喜所谓“灾异易”即后来京房之学,或说京房之学本于孟喜,“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值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这种“灾异易”,相信就是春秋史巫所掌握的“史巫易”,“史巫易”由于多言“怪力乱神”之事,故一直受到“正统”的排挤而游走于边缘地带自生自灭,但由于这种技艺切合民众趋吉避凶的需要,因此得以保存流传。
                  有孟喜“改师法”的先河,“君子”们也顾不得“身份”了,就象被压抑多时的火山,汹涌喷发,争先恐后研习“灾异易”,一时之间蔚为壮观,建造了恢宏磅礴的“卦气学”。


                  9楼2015-09-05 21:11
                  回复
                    接着我们讲——魏晋“玄易”的兴起。
                    汉末至两晋,二百多年的动乱,汉王朝分崩离析,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学者们对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以及谶纬学的怪诞浅薄感到厌烦,而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由此便诞生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玄学”。
                    玄学的内容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主导展开讨论,可见这一时期玄学对《周易》的影响相当深刻。
                    批评这种“玄谈”作风不但破坏了“正统”思想,甚至“玄谈误国”。
                    但实际上,“周易玄说”仅仅是措辞上的修饰,尽管是“形而上”的修辞,却以春秋易(包括“孔易”)的思想为基本的、核心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说,魏晋“玄易”仍然不失为春秋易学的直接传承者。


                    10楼2015-09-05 21:12
                    回复
                      “玄易”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弼了。
                      王弼是谁,很多朋友可能比较陌生。
                      但我们现在所看的《周易》,就是王弼版的。
                      传世本《周易》的流传,得益与王弼之功。
                      我们接下来讲——宋明“义理易”。
                      魏晋的“玄谈”发展了一段时间,也变得怪力乱神、荒诞不经了。
                      所以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下令禁焚烧谶纬学,谶纬学受诛,
                      期间易学者们莫不弓杯蛇影、噤若寒蝉,所谓城池失火殃及鱼池也,“正统”易学亦几遭灭顶之灾,大约到了唐朝玄宗时期,春秋易学已然进入尾声,萧条凋零,说者稀疏,期中唯有《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李鼎祚《周易集解》、四门助教邢璹注王弼《略例》略窥春秋易风。


                      11楼2015-09-05 21:15
                      回复
                        如此这般,易史滑入宋朝。宋人一改“玄谈”之弊,重拾“孔易”之风,专说伦理纲常,并重道德内涵的修养,行文措辞儒雅从容、华丽大方。
                        然而这些措辞却是书生多情、无状忧愁之言也,随意发挥而已,“孔易”据象说辞之法荡然无存。
                        宋明理学易间或也有阴阳消长之类,但阴阴升降也没有什么无章法可言。盖易象失传,犹如水失其源,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水中捞月、空中造楼,徒劳无功的。


                        12楼2015-09-05 21:18
                        回复
                          我们再简单讲讲——“西学东渐”以来的易学。
                          宋明“义理易”的繁荣随着清王朝的崩溃而枯萎凋零,起而代之的是夹杂西方思辨哲学的“哲学易”,一扫古易“之乎者也”的沉闷、“天尊地卑”的禁锢,以“平等、民主、科学”的口吻解说《周易》。
                          学者们各自发挥,
                          “哲学易”、“数学易”、“科学易”蜂涌而出,
                          稀奇古怪的想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个个自谓“正解”而口径悬殊几无雷同。
                          宋明“义理易”尚有“天尊地卑”的统一的口径,而近代以来的易学则一人一学,都忙着“创新”,急着拿出“自己的东西”,八字只得一撇,就迫不及待的向世界公布他的研究“成果”
                          ——无非是挥舞着西医的手术刀解剖中医的奇经八脉而已,“科学”则“科学”矣,却一无所得。
                          奇经八脉用手术刀是解剖不出来的。


                          13楼2015-09-05 2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