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讲一讲孔子到孟喜这个时段讲解周易的风格。
孔子的易学,着重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德义”的角度解释孔传《周易》。因此从行文上看,我们通常会认为孔传《周易》纯属“人文易”,与象、数、占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个误解。孔子的“德义”实则是以“象”为基础,将“象”进一步阐发,往“德义”层面推延,就好比我们现在“借景抒情”的道理一样,“大地”可以比如为“母亲”。
那么孔子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孔子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意思讲的很明白,
孔子避开“史巫”这个士大夫阶层所违讳的形象,往“政教”的方面发展,意境幽深,微言大义,社会意义积极,所以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者的追捧。
孔子到孟喜的这个时期是“轻筮重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