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其实这个阵容还算不上非常之庞大。但是假设这个故事放到现在,由后世的一些作家来写,可以想象的是:除了正方,受害方和已亡故的人物以外,这其中很多只是一笔带过的角色都会“ 频频上镜”向读者们“ 挥手致意 ”。(原著当中动物们的戏份还是比较多的。笑~~)
而且更有可能的是,会变成大多数人都有作案嫌疑。作者会着力描写他们和受害方之间的利害关系。弄得不好,还会再死去一些“ 垫背的”,以此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增添故事的刺激性。不过这有何不可呢?这样一来便会增加了几分阅读上的情趣,不是吗?
事实上来说,道尔的文风的确和一些作家不同,亦或者是当时的侦探小说并没有发展到如此“ 复杂”的地步,当女委托人在陈述案情的时候,差不多我们都在推测,这个罪犯就是罗伊洛特医生了。而后来当这位“ 可敬”的医生,在事后居然跑到福尔摩斯的寓所,并且显示了他的过人膂力以此来对福尔摩斯进行威胁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就可以肯定,他就是凶手了。
因为道尔在一开始和后来的叙述发展就直接明了地交代了:
1. 罗伊洛特医生能够因为他继女的死而得到好处,或者说是因为他继女的出嫁而面临经济上的窘境。(增加了他的作案动机)
2. 罗伊洛特医生脾气出奇的凶狠而暴戾,而且行为粗野。(由他在对待邻居的事情上和对老福进行威胁上还有他对待继女的粗暴行为上可以看出,增加了他作案的可信程度。)
3. 除了罗伊洛特医生和吉普赛人,其他登场人物并没有参与到案件当中。(差不多排除了其他主要登场人物的作案可能。)
4. 罗伊洛特医生具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知识。(联系到此案的诡异程度,增加了他的作案可能。)
要是放到今天,按照很多侦探小说(漫画)的“ 惯例” -- MS嫌疑最大的人,到后来往往是清白的;越是看上去不可能犯罪的人,到头来恰恰是元凶。 那么,我们只会把这些事情看作是“ 烟雾弹”,付之一笑而已.....说到这里我想跑个题:
如果开始MS嫌疑最大的人,到后来被洗了嫌疑,但最后又证明是元凶的话,那么不是十分有趣的么?笑~~
言归正传:
倘若用比较“ 正统 ”的眼光来看,那么在故事的开头部分就完全冒着泄底的危险,直接把罪犯为谁公布天下,则无疑是“ 自掘坟墓 ”,断绝了很多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总得来说,《斑点带子案》故事的发展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凶手是谁的悬念,到后来也没有杀出一个什么“ 程咬金”,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比较“ 意外 ”的结局。凶手就是 罗伊洛特医生,否则也就没有以上这段文字了。
假如说道尔和后世的很多作家一样,对那些登场人物进行详细的描写,那么《斑点带子案》就完全有可能会变成一个长篇,而非现在我们都知道的短篇,不过,假如他这样做了,也就不是道尔的风格了。
那么,道尔关于这个案件的写作方式到底是好是坏呢?由于涉及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不敢妄加评论。这里暂且引用一位网友wssstt的观点(我比较赞同此观点):
对于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他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这也是初期侦探小说的特征,所以多数看了后期侦探小说的人在看福会觉得剧情枯燥.不能和主角一样参与其中.不能和主角一样得到线索, 往往是读者和华生一样看着福莫名其妙的几天不归,到突然出现抓住凶手.最后听他做简短的推理说明.
当然小说的风格以及短篇为主不容易叙述整个探案细节,不过仅有的4部长篇,也用大篇幅的叙述罪犯的过去.这就是道尔的创作风格.
其实福故事本身并不是一部刻画整个悬案或高超的作案手法以及某侦探详细的推理过程的小说,而是刻画侦探本身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