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看的很细,确实如此.比如书中每回结束时总说: 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是"听"而不是"看". 为什么不是看呢?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在清朝大多数人并不识字,(解放前不还有大量文盲吗)导致此书只能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内流传.如何能使大众得知此书存在呢?一个简单办法就是使之成为话本,在酒馆茶肆中以说书的形式广泛存在. 二是本书的表面故事过于引人,文字又极其华丽.我们极易为眼前的美所感伤,动容,迷惑. 也就自然忘记探究一下背后的故事,作者隐伏的话语.所以作者在每回结束前提示我们读红要用"听"的,也就是用耳去听人物的话外之音,用心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意.抛开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随手一翻我们会发现书中存在大量的"一"字. 如此多的"一" 著书人是否在提示我们看书要多疑? 举一例:王夫人在怡红院除黛玉之影一段---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一)直跟送王夫人到沁芳亭。王夫人命:"回去好生念念那书,仔细明儿问你。才已发下恨了。"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一)面想,(一)面进来,只见袭人在那里垂泪。且去了第(一)等的人,岂不伤心,便倒在床上也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