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的《自明疏》是他的“自传”
一、前言
这个题目不是一开始就先定下来的,而是写到后来才领悟出来的。在《明史》〈日本传〉中,王直(汪直)是嘉靖年间的突出人物。《明史》是清朝张廷玉等撰编的官修史书,纂修过程断断续续,先后共费近百年时间,最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刊行。因此《明史》不是第一手史料,而是官修的系统性史书。因其系统性强,引用方便,史学界基本上把《明史》准同史料看待。此问题应该慎重。〈日本传〉是叙述明代中日往来的关系史:本文总字数为8021字,其中洪武期有1383字,永乐721字,宣德73字、正统187字、景泰 218字、天顺71字、成化239字、正德261字、嘉靖3639字,隆庆209字、万历833字、结语28字。〈日本传〉内容偏重于倭寇问题上,所以就等于是一部《明代倭寇史》。在〈日本传〉中仅嘉靖的记事就占45%(3639字)以上,而其中涉及王直关系的记事几达56%(2045字),提及“汪直” 全名有4次,仅提“直”的次数有14次。官方正史费那么大劲记述一介海商平民的事迹,实在罕见。因为《明史》是一部官修史书,其中的〈日本传〉除了代表官方立场外,也反映了撰编者的史观,在关系到王直的许多史料中,重点采用了颂扬胡宗宪功绩的《筹海图编》〈大捷考〉中〈擒获王直〉的内容为主体以描述王直就擒的经纬。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古代史籍经常有抄袭雷同的问题。〈擒获王直〉内容与《汪直传》雷同,从内容上看,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小说更为得体,因其戏剧性很高。
是否出于编幅限制关系,为节省编幅〈日本传〉把王直勾画成诸倭的“主谋”,对“壬子之变”以后的各个关键性寇犯问题,未能作具体的记述,仅以概括性的“大奸若汪直、徐海、陈东、麻叶辈素窟其中。以内地不得逞,悉逸海岛为主谋。倭听指挥,诱之入寇。”或者“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或者 “汪直之踞海岛也,与其党王激、叶宗满、谢和、王清溪等,各挟倭寇为雄。”等等笼统方式描述,以至造成许多与史实相出入的各种问题。这是导致后世把王直误解成倭寇“总指挥”的关键所在。王直就这样被塑成为“倭寇王”的形像,二次战后日本史学界也是根据《明史》〈日本传〉的记述才得出“大倭寇王直”或“倭寇王王直”的结论。相对的,在反复阅读了王直的〈自明疏〉,并核实史料记述后,觉得〈自明疏〉的真实性要高过于〈日本传〉。〈自明疏〉是王直的实像,是王直的〈自传〉。
明代社会是个严格的管理社会。不合法的行为,都被称之为“寇”。对日“互市”〈走私贸易〉在严格的海禁政策下,都是违法的商业活动,因此从事走私贸易的中国海商也都成为“倭寇”。东南沿海遍地都是“倭寇”。凡是海上发生的问题都是倭寇问题,所有的沿海海防官员都称为“备倭指挥”。这也是明代史书上的“倭寇”与“海寇”是同义词的原因。这是我研究《明史》〈日本传〉后总结出来的心得。
要了解海商王直的形像,就得跟踪王直所蹈经的人生历程,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的概念。基于这观点,下面试从跟王直发迹登上“倭寇历史”舞台有密切关系的“双屿港”的兴衰过程加以探讨,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他的〈自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