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并不我在大学期间读的第一本课外书,但却是第一本令我想动笔写点什么的书。
龙应台,这是个对大部分中国学生稍显陌生的名字。她的童年在台湾,祖籍在大陆。而后移民德国,并在德国组建了家庭,而后在台湾担任的XX职务(原谅我实在记不得)。
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在高中语文课,同学相互推荐书籍的活动上,这是语文老师鼓捣出的。有一位同学推荐了她的野火集。那时这个具有男性色彩的名字就记在我的心里。姓龙,名应台。怎么有些武侠风的感觉。
后来同桌买了她的书,目送。我看完了,好羡慕她的文字。
再后来我买了她的书,亲爱的安德烈,突然想了解自己。
这是家书,但和傅雷家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不同。
相处在同一个时代里,共鸣更容易。
母亲想了解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孩子仍旧敬爱母亲,却希望离开母亲。
我现在刚成年,正处在与父母关系改变的转折点。
以后在外头受了委屈,不会向以前一样奔着回家,一顿哭诉。或许一个人默默挨着,或许和朋友借酒消愁。或许,或许,有太多或许。独独不见母亲这一选项了。
我很赞同安德烈的一些话,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同学觉得他们很“可爱”,两个人抱着娃娃,你叫一声,我叫一声,可以不亦乐乎地玩一个下午。那是才感觉自己好老,格格不入,只有自己的时间是单调的孤寂蓝。
但是我并不想加入其中,守着那份孤独,我才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书吧。
中国人多,都市人忙。
外出,到处是人。在不熟悉的都市,我不知道自己找不找的到一处港湾,容我歇脚,容我整理,容我喘息,容我假装文艺。
上海书城,有书。没有成。一楼书被一堆一堆地放在,人们站在过道里,没有路了。
二楼,文学书,心动。没有桌,或许有椅子,但我没看见。
在那里坐了一个下午,靠着透明的玻璃护栏。
那是走出那里时,是满心的喜悦和感激。能有一处读书的地方,足以。周围的吵闹声,楼下的叫喊声,都在你心神沉浸子在书海的一瞬间,成了背景。
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便是来自其中: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多么动心的话啊,在那一瞬间,所以的不甘都成了心甘情愿。
我是我自己而读书,这话谁都知道,但却只有寥寥去品读。
中国的传统,一代养育一代,这代养育两代。
但是,读书,依旧是为自己,为了发现自己。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是什么能触动你的内心,是什么能让你快乐地愿意放弃一切?
所以我从不说读书苦。它辛苦,但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