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华歌吧 关注:1,170贴子:52,615
  • 9回复贴,共1

【红颜华歌 看书向】书香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焚香坐阁


1楼2015-05-12 20:23回复
    突然想开个帖子,记录一下我在大学期间读的书。也算是一种督促吧。


    2楼2015-05-12 20:26
    回复
      2025-08-15 06:20: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亲爱的安德烈》并不我在大学期间读的第一本课外书,但却是第一本令我想动笔写点什么的书。
      龙应台,这是个对大部分中国学生稍显陌生的名字。她的童年在台湾,祖籍在大陆。而后移民德国,并在德国组建了家庭,而后在台湾担任的XX职务(原谅我实在记不得)。
      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在高中语文课,同学相互推荐书籍的活动上,这是语文老师鼓捣出的。有一位同学推荐了她的野火集。那时这个具有男性色彩的名字就记在我的心里。姓龙,名应台。怎么有些武侠风的感觉。
      后来同桌买了她的书,目送。我看完了,好羡慕她的文字。
      再后来我买了她的书,亲爱的安德烈,突然想了解自己。
      这是家书,但和傅雷家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不同。
      相处在同一个时代里,共鸣更容易。
      母亲想了解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孩子仍旧敬爱母亲,却希望离开母亲。
      我现在刚成年,正处在与父母关系改变的转折点。
      以后在外头受了委屈,不会向以前一样奔着回家,一顿哭诉。或许一个人默默挨着,或许和朋友借酒消愁。或许,或许,有太多或许。独独不见母亲这一选项了。
      我很赞同安德烈的一些话,有时候看着自己的同学觉得他们很“可爱”,两个人抱着娃娃,你叫一声,我叫一声,可以不亦乐乎地玩一个下午。那是才感觉自己好老,格格不入,只有自己的时间是单调的孤寂蓝。
      但是我并不想加入其中,守着那份孤独,我才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书吧。
      中国人多,都市人忙。
      外出,到处是人。在不熟悉的都市,我不知道自己找不找的到一处港湾,容我歇脚,容我整理,容我喘息,容我假装文艺。
      上海书城,有书。没有成。一楼书被一堆一堆地放在,人们站在过道里,没有路了。
      二楼,文学书,心动。没有桌,或许有椅子,但我没看见。
      在那里坐了一个下午,靠着透明的玻璃护栏。
      那是走出那里时,是满心的喜悦和感激。能有一处读书的地方,足以。周围的吵闹声,楼下的叫喊声,都在你心神沉浸子在书海的一瞬间,成了背景。
      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便是来自其中: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多么动心的话啊,在那一瞬间,所以的不甘都成了心甘情愿。
      我是我自己而读书,这话谁都知道,但却只有寥寥去品读。
      中国的传统,一代养育一代,这代养育两代。
      但是,读书,依旧是为自己,为了发现自己。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是什么能触动你的内心,是什么能让你快乐地愿意放弃一切?
      所以我从不说读书苦。它辛苦,但不苦。


      3楼2015-05-12 20:52
      收起回复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一个母亲的认真和一个文人的知性,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话题广泛,文化差异,对社会现象的讨论,对生老病死的互问互答等等。
        我很羡慕。
        母亲如朋友,这真令人感激。
        我的母亲,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是文化水平或许不高,但是她的情商一定高。当我到了一定年纪后,她就已经把我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了。
        书中提到当有大人来访,小孩总是那个“他”。但是我的母亲,会把我推出去,要求我自己回答有关我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遇见小朋友,喜欢与他们对话。
        她不干涉我的决定,我不想去补习,她不干涉。
        我看小说,她只是要求不影响学习,没有粗暴剥夺我的权利。
        我做的很多事,她只是说,你自己决定吧。
        还有什么呢?
        转眼大学的四分之一就要过去了,剩下的也只是转瞬即逝。
        我该去照亮脚下的路了,不是吗?!


        4楼2015-05-12 21:02
        收起回复
          看完安德烈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是还是有忍不住再看一遍的欲望!不过我已经把书捐出去了,下一本书是百年孤独,一本享有盛名,却孤独的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13 15:27
          回复
            昨天拿到的书,才看了五六页,与我想象的不同。不知为何想起了以前看的一本有关少年寻宝藏的书,也有炼金术,也有一堆堆长而难记的外国人名,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14 19:51
            回复
              反派可以是主角,主角却不可以是反派。
              ————论哲学和伦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15 20:38
              回复
                今天把追风筝的人看完了。
                微妙的情绪。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感情,从正面看,是朋友,伙伴,家人,主仆这几种的关系的微妙混合体。
                然从一个异类的角度看,有点渣攻和忠犬受的感觉。哈桑对阿米尔许诺: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以当被阿塞夫等人堵在小巷子的时候,他没有交出风筝来躲避灾难。
                只因他知道那风筝对阿米尔的意义。与父亲关系的一把钥匙。
                所以,他迎来的灾难,那耻辱。
                而他维护的人,却躲在角落,默默不语。
                前言有写这是两个男孩的故事,一个对道德和人生迷茫的男孩,一个单纯,善良,有着坚定信仰的男孩。他们相互交织的命运会展现何种光景?
                还有很多的情节总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日里看到的小说。
                阿米尔对哈桑那难言的嫉妒,嫉妒他比自己更能吸引父亲的目光,嫉妒他对文学的掌握速度,等等。
                这多么向那些豪门小说里的情节啊。嫡子和次子,父亲的目光投向次子,因为那无言的亏欠。嫡次之分,所以他们的地位一开始就无法平等。可是名正言顺的少爷还是会忍不住暗暗地找茬,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就好了。哪怕是自己的兄弟最好也让开。
                所以,为了摆脱自己的诅咒,还不知道真相的阿米尔再次背叛了那个忠诚的灵魂,让他离开他出生的地方。
                之后的救赎,揭露出来的,是什么呢?
                子与父影像的重合,那高飞的风筝,地上追逐的人。
                会是谁的祈愿?


                10楼2015-11-30 18:16
                回复
                  2025-08-15 06:1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刚刚去下载 the kite runner的电影,随便看了几篇影评。
                  有人说看电影未必哭,看书不哭的是怪物。
                  那我想我就说那怪物。
                  有矫情地不知所谓的评价,我看不出打动的地方。(指影评)
                  看书,思考。
                  生活中,我还没有遇见过如此忠厚的感情,不带其他羁绊。只因你这个人。所以对于哈桑对阿米尔的维护和忠诚,我不清楚那是因为等级造成的尊敬还是因为友谊。或许因为那个秘密,阿米尔的父亲不会苛待他,甚至在一些方面对他和对阿米尔是一样的。但是那个干净的人,有自己自己的信仰,或许他不认识字,但是他能分辨善恶。所以当他知道自己被彻彻底底背叛之后,选择最后一次的奉献,然后离开。
                  因为这是阿米尔的隐愿。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他,恪守自己的承诺。
                  因为在一些方面的分歧,所以可以冷静看待。生活中的我是绝不会和阿米尔这样的人成为朋友的,顾感动生命的也少。但是我珍视那精神。
                  第一次听说是因为老师的推荐,三部电影,选择一部。
                  我都有去查,看了故事梗概,但是没选它。
                  影响中,那个强暴的字眼刻在了脑海。
                  脑中的画面:秋末冬初的午后,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快进入黄昏,人们纷纷进入家门,享受晚餐。而这时一个少年奔跑在街头,他也准备回家,但是他得先找到自己的伙伴。
                  在的街道的拐角,他看见了一只风筝,刺眼的颜色。是他伙伴去找的那一只,眼角还看见了拐角处一抹熟悉的颜色,他伙伴的裤子的颜色。但是他就那样僵在了原地,在他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刻,一动不动,转身离开。
                  那时便在想,真的所有的罪孽都可以被救赎吗?
                  有一些罪,在犯下的那一刻就无法挽回了


                  11楼2015-11-30 20:46
                  回复
                    隔了这么久,真是倦怠了。看了几本书,但是都没看完。除了我的儿子皮卡。
                    让我想起了杨红樱。以前只看书,不关心作者,除非看他的书多了,才记得住名字。很神奇,她的书,我能看得进去。这句话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现在想来还真不是件易事。
                    看到书本最后几页事,有人评价说,杨红樱真的很厉害,50多的人居然还能写得出孩子们可以看的书。
                    这句话在我替某位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写作文的时候有了同感。
                    写惯了洋洋洒洒的七八百乃至千字作文,掉过头来写一百十几字的看图写话倒是很难写好了。
                    富有童心,带有童趣的人,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是色彩斑斓,充满机遇和奇迹的吧。
                    最近还在看东野圭吾的白客行,感觉有种孤寂的味道。通过同学知道了大概框架(这不妨是另一种阅读趣味)
                    ,心理构思着黑暗压抑的文字。打开一看,才发觉很有正统侦探小说开场的感觉。
                    且让我不知不觉联想到了一些动漫,这是文化的共性吗?
                    最后还有看林清玄的散文集,很喜欢无关风月这篇。或许有名字在里头的关系,但是中间的一段描写,深得我心:
                    这时候,寺庙的晨钟“当”地一声破空而来,当------当------当,沉厚幽长的钟声遂一声接一声地震响 长空........好像人已站在极高的峰顶,那钟声却又用力拔拉,要把人超度到无限的青空之中,那是空中之音,清澈玲珑,不可凑泊;那是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和尚尼姑诵晨经的声音从诵经堂沉厚地扬散出来,那声音不高不低不卑不亢,使大地在苏醒中一下子祥和起来,微风吹遍,我听不清经文,却也不免闭目享受那安宁的动人的诵经声。
                    我一直认为这世上值得喜悦之事,除了生之喜,还有的就是伟大之喜。这伟大的可能是精神,可能是某位人,亦肯能就是这晨钟暮鼓。
                    朝闻道夕可死矣,那是多大的幸福和欢愉啊。


                    12楼2016-04-17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