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 作者:益西彭措 转贴自: 点击数:158 更新时间:2003-12-28 文章录入:益西彭措 〕
[color=#DC143C]笔者案:鉴于许多朋友对宗教学知识的普遍缺乏,由此导致观念的极大混乱,故把此文发上,供大家参考![/color]
一,两个基本前提
就目前的宗教学本身的发展而言,还不足以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宗教的定义.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宗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的短暂,尤其是在中国.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主要的方面是由于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差异.
所谓内在性,是说研究者本人属于某一种宗教,内在于某一种宗教.所谓外在性,是指研究者本人不属于任何一种宗教,外在于所有的宗教.就内在性而言,属于某一种宗教的研究者对于自身所信仰的宗教有相当的认知和实践.
这种认知和实践在更大可能上是局限于某种宗教的某一个教派.同时,这种认知和实践就其目的而言更多地指向个人的独特价值,而不是指向宗教本身的普遍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内在性所得出的宗教定义往往是某种特定宗教对其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情感等诸多特殊性的混合体.因此尽管其定义相对于其自身宗教而言有很多合理性,但这是特殊的宗教定义而不是普遍的宗教定义.
这种定义不完全适用,有时是完全不适用于其他的宗教.比如西方的宗教—Religion: re=back;lig=to bind,源于拉丁文ligare=to bind;其含义就是重新捆绑,即将自己绑回神身边或与神的重新结合(参见《刘毅英文字跟字典》p237.)
因此,Religion一词就其一般概念而言就是"再捆绑","再束缚"之义,其引申的或再付值(付值就是对一个特定的符号给定一个特定的值.比如把数值5付给符合a,那么结果就是a=5.)的意义才是"与神的从新结合".
就第一个含义而言,当这种捆绑和束缚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障碍时,Religion就会成为一种被反对的对象.比如奴隶制是对人身的一种束缚,必然地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反对而最终被推翻.
象奴隶制这样的束缚作为一般束缚受到冲击时,在西方的文字层面Religion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尤其是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代,Religion作为一种宗教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比封建制度所受到的冲击少,而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革命力量兴起时也同样因冲击特定的束缚而冲击到宗教.而束缚和宗教在不加以区分时恰恰是同一个词.
就东方尤其是中国而言,教就是教化,教育和传授的意义;宗就是宗旨.因此,宗教一词在东方语境中仅就文字层面而言完全不具有束缚或神的任何意义,与西方的Religion完全不对等.同时就宗教的起源时间而言Religion作为一种宗教而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最早要到公元前后,而中国有宗教则在公元前20世纪以前.《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是明确的记载.
因此,西方有宗教仅相当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水平.与儒教和佛教不能等同而语.
因此完全移植西方的Religion一词作为宗教存在巨大问题,是完全不能认同的.Religion一词即使撇开其束缚的语义而译成宗教类名词也只能译为神教,不能作为宗教(再束缚,再捆绑与Religion的紧密联系不是语义的误用而是另一种宗教现象,将在下文讨论).
Religion是圣经系宗教的定义,包扩犹太教,伊斯兰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是宗教学之宗教大共名下的小共名.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神的宗教只是一种特定宗教,是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在后文将进一步讨论.因此,内在于某种宗教并不能完全有助于宗教学的建立和发展.
就外在性而言,由于不信仰任何宗教,因此造成个人对任何宗教的认知和了解都有一种拒入性,其对宗教的认识往往是在道听途说和流言俗语基础上建立的扭曲形态.这种方式对宗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一种损害.
这种无信仰者对信仰何以会发生处于一种完全的无知状态.一方面,由于对任何宗教都缺乏了解,认知和实践,因此不仅对宗教的发生处于完全的无知,其对宗教本身也同样处于完全的无知,其所有见解均是强不知以为知.
〔 作者:益西彭措 转贴自: 点击数:158 更新时间:2003-12-28 文章录入:益西彭措 〕
[color=#DC143C]笔者案:鉴于许多朋友对宗教学知识的普遍缺乏,由此导致观念的极大混乱,故把此文发上,供大家参考![/color]
一,两个基本前提
就目前的宗教学本身的发展而言,还不足以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宗教的定义.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宗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的短暂,尤其是在中国.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主要的方面是由于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差异.
所谓内在性,是说研究者本人属于某一种宗教,内在于某一种宗教.所谓外在性,是指研究者本人不属于任何一种宗教,外在于所有的宗教.就内在性而言,属于某一种宗教的研究者对于自身所信仰的宗教有相当的认知和实践.
这种认知和实践在更大可能上是局限于某种宗教的某一个教派.同时,这种认知和实践就其目的而言更多地指向个人的独特价值,而不是指向宗教本身的普遍性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内在性所得出的宗教定义往往是某种特定宗教对其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情感等诸多特殊性的混合体.因此尽管其定义相对于其自身宗教而言有很多合理性,但这是特殊的宗教定义而不是普遍的宗教定义.
这种定义不完全适用,有时是完全不适用于其他的宗教.比如西方的宗教—Religion: re=back;lig=to bind,源于拉丁文ligare=to bind;其含义就是重新捆绑,即将自己绑回神身边或与神的重新结合(参见《刘毅英文字跟字典》p237.)
因此,Religion一词就其一般概念而言就是"再捆绑","再束缚"之义,其引申的或再付值(付值就是对一个特定的符号给定一个特定的值.比如把数值5付给符合a,那么结果就是a=5.)的意义才是"与神的从新结合".
就第一个含义而言,当这种捆绑和束缚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障碍时,Religion就会成为一种被反对的对象.比如奴隶制是对人身的一种束缚,必然地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反对而最终被推翻.
象奴隶制这样的束缚作为一般束缚受到冲击时,在西方的文字层面Religion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尤其是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代,Religion作为一种宗教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比封建制度所受到的冲击少,而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革命力量兴起时也同样因冲击特定的束缚而冲击到宗教.而束缚和宗教在不加以区分时恰恰是同一个词.
就东方尤其是中国而言,教就是教化,教育和传授的意义;宗就是宗旨.因此,宗教一词在东方语境中仅就文字层面而言完全不具有束缚或神的任何意义,与西方的Religion完全不对等.同时就宗教的起源时间而言Religion作为一种宗教而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最早要到公元前后,而中国有宗教则在公元前20世纪以前.《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是明确的记载.
因此,西方有宗教仅相当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水平.与儒教和佛教不能等同而语.
因此完全移植西方的Religion一词作为宗教存在巨大问题,是完全不能认同的.Religion一词即使撇开其束缚的语义而译成宗教类名词也只能译为神教,不能作为宗教(再束缚,再捆绑与Religion的紧密联系不是语义的误用而是另一种宗教现象,将在下文讨论).
Religion是圣经系宗教的定义,包扩犹太教,伊斯兰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是宗教学之宗教大共名下的小共名.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神的宗教只是一种特定宗教,是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在后文将进一步讨论.因此,内在于某种宗教并不能完全有助于宗教学的建立和发展.
就外在性而言,由于不信仰任何宗教,因此造成个人对任何宗教的认知和了解都有一种拒入性,其对宗教的认识往往是在道听途说和流言俗语基础上建立的扭曲形态.这种方式对宗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一种损害.
这种无信仰者对信仰何以会发生处于一种完全的无知状态.一方面,由于对任何宗教都缺乏了解,认知和实践,因此不仅对宗教的发生处于完全的无知,其对宗教本身也同样处于完全的无知,其所有见解均是强不知以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