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吧 关注:1,471,889贴子:45,830,177

唐山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简史(公交营运部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史料记载,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政府在乔屯附近开矿,建立了乔屯镇后改为唐山镇,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由原唐山镇改为唐山市,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市建城区(不含古冶区)面积11.194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城市的公共交通主要是三轮车,人力车和驴、马车。

1953年 市内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由天桥(现胜利路西口)——东缸窑,途经:启新立交桥、东编街、利民桥、老二院、西缸窑。中途共5站,线路长度5.6公里。

1954年开通了第二条公共汽车线路,由唐山汽车站至赵各庄。

1955年开通了第三条公共汽车线路,由人民公园至东工房。

1956年经唐山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了唐山市公共汽车站。

1959年6月唐山公共汽车站与长途汽车站合并。

1963年4月1日唐山公共汽车站与长途汽车站分开,成立了唐山市人民汽车公司,有公交车34部,职工275名,有公交线路4条,线路总长度24.2公里。其中:

一路:由唐山火车站(现南站)至东工房,线路长度5.4公里。

二路:由人民医院至工人医院,线路长度7公里。

三路:由供电局(小佟庄)至东缸窑,线路长度7.3公里。

四路:由铁道学院至矿冶学院,线路长度4.5公里。

1964年公交线路发展为7条,

1路仍由唐山站至东工房;

2路由胜利桥至国防医院;

3路由刘屯至东缸窑;

4路由唐山站至烈士陵园;

唐山站至赵各庄;唐山站至林西;唐山站至唐家庄等7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度118.8公里。

1965年:

市内增开了5路唐山站至钓鱼台;

6路唐山站至果园公社两条线路。

1966年公交线路达到了13条

在原线路基础上又增开了钓鱼台至新城子的7路;

8路由唐山站至开平;

9路由唐山站至冶里;

13路由林西建筑队至范各庄;

1路由唐山站延伸到风井;

唐山站至赵各庄线,终点由赵各庄延伸到南场。

1967年至1969年4路终点由唐山站调整到老二院后又延伸到东缸窑;

3路早晚高峰由东缸窑终点延伸到二瓷厂;

6路延伸到常各庄。

1970年增开了唐山站至吕家坨的郊区线路。

1971年根据市区和东矿区的客流情况,调整了线网布局,由原直达东矿区的四条线改为东矿区内三条循环线和通往市内唐山站的10路。

1974年新增了唐山站至荆各庄的公交线路;

9路终点延伸到陡河电厂。线路总长度达到了182.5公里。

地震后1977年开通了唐山至新区的14路,并把原唐山站至荆各庄的公交线路编为15路。

1978年新增开了由唐山站至机场小区的16路;

5路终点由钓鱼台延伸到西北井车场;6路停运。

1979年增开了新区李庄子至丰润火车站的17路;

为方便10路乘客去赵各庄、林西、范各庄、唐家庄不再倒车,早晚高峰10路古冶终点分别延伸到赵各庄、范各庄、唐家庄、林西。

1980年增开了新区至开平区委的18路公交车;

10路终点缩回古冶,高峰不再通达赵各庄、唐家庄、林西、南范各庄;4路终点由东缸窑缩回第二人民医院。

1981年:17路、18路停运,调整为丰润火车站至冀东水泥厂的31路;

4路改线运行,终点由烈士陵园至冶金矿山机械厂南门;

5路改为唐山火车站至张各庄;

1路终点延伸到东工房小树林;

7路终点站延伸到电工机械厂;

9路终点站由冶里调整到开滦疗养院。

公交线路共计16条,线路总长度213.7公里。

1982年:

9路终点由开滦疗养院延伸到丰山;

3路终点站由二瓷厂缩回到水泥机械厂;

31路由冀东水泥厂终点延伸到杨家营;

4路陵园终点延伸到南新里。

1983年:

5路始发终点站调整为唐山站至机场路小区;

16路调整为唐山站至第二冷冻厂;

14路终点调到新区车场;

东矿区内的林西至南场的11路改为21路;

茅山至唐家庄的12路改为22路;古冶至南范各庄的13路改为23路;增开了古冶至变电所的24路;

恢复6路运行,终点由唐山站至矿建指挥部(交大三分部);



1楼2005-08-29 11:41回复

    7路调整线路走向由唐山站至电工机械厂,后又改为二冷至河北小区。

    1984年:

    6路终点由矿建指挥部延伸到新军屯;

    2路增加了交大三分部至建国路市场的区间车;

    增开了纪念碑广场至丰南县税务局的11路公交线路。

    公交线路达到19条,公交职工2901名,营运车辆281部,年运营公里1189.48万公里,年客运量8855万人次,线路总长度254.2公里,线网长度177.2公里。唐山市人民汽车公司更名为唐山市公共汽车公司。

    1985年:31路停运,增开了古冶至滦县的公交线路,营运车达300部,年总运营公里1335.96万公里,年客运量9785万人次。

    1986年:22路与24路合并为24路;新增开了唐山站至新区的12路。线路总长度317.7公里,线网长度220.8公里。

    1987年:古冶至滦县的公交线路停运。公交线路18条。

    1988年:2路胜利桥终点站延伸到新立庄车场。

    1991年:2路以建国路一条街为中心分开两段运行,西段仍为2路:由三分部至建国路;东段为东2路:由建国路至新立庄车场。后编为20路。

    1992年唐山市公共汽车公司改名为唐山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1993年:开通由开发区至二十二冶基地的17路公交线路。

    11路由丰南县税务局延伸到丰南钢铁厂;

    1994年:开通唐山站至唐山西站的18路公交线路;

    2路终点由建国路延伸到启新南门停车场;

    20路终点由建国路改为启新南门停车场;

    3路以启新南门停车场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运行,北段为3路,南段为13路,终点由刘屯延伸到郑家庄。

    开通由二冷冻厂至唐山西站的26路。

    1995年:11路丰南钢铁厂终点延伸到丰南医院;

    1996年:由于火车西站的开通,2路三分部终点延伸到火车西站;

    16路唐山南站终点缩回到百货大楼。

    公交线路达到23条,线路长度335.1公里,营运车辆377部,其中铰接车131部,年客运量6879万人次,年总行驶里程1468万公里,有职工4144人。

    1997年:开通唐山西站至南新道车场的19路,1路风井终点退回到火车南站。

    17路二十二冶基地终点缩回唐钢二炼铁厂。

    1998年:6月开通由园丁楼至大钊公园东门的28路;

    10路单机由南新道车场终点调往唐山西站;

    9月开通由飞机场至大钊公园东门的29路;

    29路大钊公园东门终点延伸到唐山南站;

    1路火车南站终点延伸到风井;

    21路以古冶为中心分开运行,古冶到赵各庄为21路、古冶至林西为22路。

    28路园丁楼终点延伸到大庆10号小区,大钊公园东门终点延伸到南新道车场。

    1999年:20路新立庄车场终点延伸到税钢小区,启新南门终点延伸到南湖公园北门;

    7路二冷终点延伸到百货大楼;

    16路停运。

    2000年:

    19路线路调整,由原唐山西站至南新道车场运行调整为唐山西站经车站路、北新道、文化路、南新道、车站路循环运行;

    开通由翔明里至小山批发市场的27路;

    开通唐山站至70号小区的30路;

    开通唐钢医院至南新道车场的36路;

    开通大钊公园至后于家店的32路;

    21路与22路合并为21路,终点由林西至赵各庄,22路取消;21路终点由赵各庄延伸到南场;

    12月,36路唐钢医院终点延伸到华美陶瓷;

    1路东工房终点延伸到国矿楼。

    2001年:

    开通福乐园小区至北郊污水厂的35路;

    开通红星楼至达谢庄的39路;

    恢复16路,调整为红星楼至荷花坑市场运行;

    4路陶瓷批发站终点延伸到长宁桥;

    36路南新道车场终点调整为水产批发市场;

    28路由大钊公园东门延伸到水产批发市场;

    恢复杨家营至炼焦制气厂的31路运行;

    5路机场小区终点延伸到祥明里。

    公司共有公交线路34条,线路长度499.7公里,线网长度267.7公里,营运车辆达635部,其中绞接车47部,年总行驶里程达3133.59万公里,年客运量10921.88万人次,有职工4212人。城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63.64万人。

    2002年:

    开通创业中心到北方花卉市场的37路;

    开通长途汽车站西站至开平温州商城的42路;

    开通果园市场至惠安楼的43路;

    开通荷花坑市场至德源里的38路;

    年底开通了公交二公司车场至启新立交桥的41路;

    26路由建设路北口终点延伸到师范学院。 

    37路北方花卉市场终点延伸到刘屯村。

    2003年:

    41路停运;

    28路、36路由水产批发市场终点延伸到南湖花卉市场;并安装了电子调度系统,是省内首条实施电子调度系统的公交线路。

    20路由南湖公园北门终点延伸到南湖花卉广场。

    6路终点由新军屯延伸到胡庄。

    42路由长途西站延伸到唐山站,并安装了电子调度系统。

    37路安装了电子调度系统。

    2004年:

    开通了蓝天楼至杨贵庄的45路,并安装了电子调度系统;

    开通了丰润火车站至魏庄子的33路;

    开通了丰润火车站至东马庄的34路;

    开通师范学院至税钢小区的49路;

    开通了张兴楼至曹家庄路口的46路,后由曹家庄路口延伸到赵田庄,张兴楼终点延伸到天元小区。

    开通了边各寨一村至启新立交桥的54路;

    恢复41路运行,调整为由南新道车场至银河路车场;

    开通古冶至百货大楼的50路;

    32路文化宫南门终点延伸到蓝天楼;

    13路由启新立交桥终点延伸到建南花卉市场;

    4路由南新道车场延伸到唐山站;

    10路、23路、8路、39路实施电子调度系统。

    12路、15路、9路终点由唐山南站调整为南新道车场;

    50路开通月余即停运。

    总公司共有公交线路44条,营运车845部,其中铰接8部,线路长度664.2公里,线网长度421.6公里,年总行驶里程4216.93万公里,年客运量11607.77万人次,有职工4178人,唐山市区面积387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93.27万人。

    2005年:

    元月,开通远洋城北门至唐山站的55路;

    3月,开通启新立交桥至安各庄的47路;

    3月,49路惠安楼终点调整为远洋城;

    4月,开通税钢小区至方正中学的40路;

    4月,20路由南湖花卉广场终点调整为天元小区;

    6月,11路由唐山站至丰南医院调整为A、B线运行,A线由启新立交桥至丰南火车站,B线由唐山站至丰南一中,

    7月,开通康各庄至长途汽车站的51路;

    7月,开通师范学院至长途汽车三站的60路;

    7月,29路由唐山南站终点调为长途汽车三站; 

    截止2005年8月,唐山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共拥有运营线路50条,公交车907部,其中绞接车6部,公交线路长度717.5公里,线网长度444.7公里。
    


    2楼2005-08-29 11:41
    回复
      2025-08-27 14:36: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哪弄来的这么详细


      IP属地:河北3楼2005-08-29 12:09
      回复
        • 221.192.68.*
        咋儿那明白耶哎?真是个大聪


        4楼2005-08-29 12:18
        回复
          • 61.55.195.*
          在偶家楼下 过5两28路才来1两49 等49的同胞兄弟门那.......


          5楼2005-08-29 12:55
          回复
            • 222.38.108.*
            pp


            7楼2005-09-28 09:50
            回复
              • 221.2.59.*
              这么看唐山的公交发展还是挺早的,只过速度够慢了


              8楼2005-09-28 13:04
              回复
                • 221.2.59.*
                武汉市公交发展史
                 


                (2003-04-29 08:23:50)
                 
                1929年元旦,武汉公共汽车管理处成立。当年2月10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武汉市民第一次坐上了公共汽车。14辆由美国“雪佛兰”改装的“单开门”凸鼻子客车,沿着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从六合路开至口。直到1950年前,武汉市仅有30台“万国牌”公汽在营运。

                在1978年以前,武汉公汽营运车辆近1000台,连接三镇的过江线路仅10路、61路、104路。市民从武昌至汉口、汉阳至少要转乘两次车。

                1985年11月20日,公汽总公司开通首条专线车501路。其后,专线车发展迅猛,运营规模迅速扩展。市民“乘车难”渐成历史。

                近20年来,武汉公汽运营线路已发展到200多条,车辆数已增至5000余台。日客运量300万人次。


                10楼2005-09-28 13:17
                回复
                  2025-08-27 14:30: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1.2.59.*
                  兰州公交集团始建于1953年元月,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在职职工7915人,运营线路90条,运营线网总长度1040公里,日客运量达百万人次以上,车辆总数达2000 辆,其中运营车辆1858 辆,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中巴车、出租汽车,双层汽车。兰州公交集团共有 17 个基层单位,其中8个运营分公司,9个多种经营实体,主要经营电车,出租汽车的运营服务,兼营公交。


                  12楼2005-09-28 13:24
                  回复
                    • 221.2.59.*
                    营口市公共汽车事业发展概述

                     公共交通是城市动态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社会生产、流通和人民生活的纽带,生活在现代城市的普通居民每天离家上班出门第一件事就是与公共交通打交道。十几年前,甚至五年前的营口客运交通在人们大多数的认识里车辆少、车况差,陈旧破烂;线路稀,覆盖密度小,给我们留下的是欲罢不能,欲乘不甘的两难印象。如今,营口城内乘车已不再难,公共汽车、中巴车车型美观、漂亮,乘坐便捷、舒适,双层巴士、观光大巴、旅游车成为滨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布局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住宅小区的落成以及商业集散地层出不断的调整,公共汽车已不止是单纯的代步工具,它还是人们一天工作或生活情绪的延伸。公共交通象城市一条动脉,牵动着营口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敏感神经。

                     营口公共汽车总公司是以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为主业的市属国有中型公益企业,营口公交的百年发展史,是经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7月13日日军占领营口,为了战争的需要,日本军政署当局在市内东起牛家屯,西至三义庙(原劳动广场附近),铺设轻便铁道,以人为动力推车行驶(简称有轨人力车)开始从事军运。1905年,“有轨人力车”逐步转为市民乘用的代步工具。同时,市内开始出现少量由日本人引进人力车(亦称东洋车)从事客运。至1906年,已发展到860辆,客运小车(马拉木制轿车,下同)也迅速增加到430辆,至此,营口城市公交已初步形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营口城市虽初具规模,但公共交通仍处于落后状态。当时除靠少量马拉客车维持城市客运外,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车,运力低下,加之受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因素所限,公共交通基本为少数人服务,没有形成大众化消费状态,所创造的价值甚小。1919年(民国8年),市内人力车已达到1311辆,这时马拉车客运小车相对减少,几乎成为地主、豪绅专乘工具。另外,还有少量供中国官僚及外国商人等上层人物乘用的箱马车和俄式马车。1930年客运马车被四轮弯腰马车取代,在与外国资本家的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得到发展,营口经营三义兴煤场的商人集资开办“三义兴汽车行”,辟老爷阁至中日交界地(原盐场仓库)运营线路,市内首次出现汽车客运业。更加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直接控制市区东半部,“三义兴车行”的线路不能直达火车站,使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并于1932年成立了伪满洲国。日本组织的伪满营口水道电气株式会社吞并了“三义兴车行”。于1932年3月18日开辟市内火车站至天后宫运营线路,开始经营客运业务。1934年,水道电气株式会社称为水道交通株式会社。1936年,会社又辟市外营口至田庄台线路,在市内外区域共投放公共汽车20辆,进一步控制了营口的公共交通。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大肆掠夺财富,加快了辽南地区公共交通殖民化的步伐,1939年11月,日本在鞍山设立总公司,营口、瓦房店设分公司。组成“奉南交通株式会社”。其中,投放在营口的21辆公共汽车除经营市内火车站至天后宫线路外,还经营营口至牛庄、营口至田庄台、营口至鲍家堡子、营口至高坎的四条线路,长达6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水道交通株式会社也宣告寿终。

                     日本投降后至1948年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发动内战,营口人口减少到8.7万人,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业已全部瘫痪,1948年7月26日,营口解放以后,城市公共交通才获得新生。
                    建国初期,面临城市的百孔千疮,党和政府积极筹办公共交通事业。1950年5月,辽东省运输公司组建了营口客运站。随着客、货运输事业的发展,为统一经营和管理,1951年7月客运站合并到市搬运公司,1952年12月,辽东省运输公司将客运站仅有的两辆小客车调走,客运站因而撤消。
                    


                    17楼2005-09-28 13:32
                    回复
                      • 221.2.59.*
                      沈阳公交历史

                       城市交通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从1908年沈阳城内出现的“马拉铁道”到有轨电车,再到无轨电车,以及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至今天的市区5000余台公交车。伴随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前进的脚步,沈阳公交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 

                       

                      一、马拉铁道时期

                        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却在沈阳实实在在地运行了18年。马车铁道是以马匹为动力,牵引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是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马拉铁道是19世纪的1825年美国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的,1886年输入东京,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它引至沈阳。
                       
                       1907年10月,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与日本大仓祖等8个财团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合资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沈阳近代意义上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始。

                       1908年1月通车。

                       1908年1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车铁道经过一年的筹建、施工,由火车站(今老道口南侧)至小西边门的第一区首先建成通车。不久,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的第二区相继建成通车。全程营业线路4.03公里,当时有马车27辆,马73匹。
                       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3日,南满铁路奉天新站(今沈阳站)建成,火车停车站由旧站迁往新站,马车铁道随之延长1.2公里到新站。当时有马车29辆,马200匹(同年由两匹马拉一辆车改为由四匹马拉一辆车),每日往返160次;日平均运客量七千多人次。马车铁道投入运营之后,经营效益较好,据1908年至1916年九年资料统计,支出总额利润率为32.1%。
                       这条充满殖民色彩的马拉铁道让日本商人捞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阳电车的前身。
                       1922年(民国11年)10月14日(农历12月2日),“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5年期满按约解散。马车铁道经营业务,以“南满”铁路附属地界限(今西塔附近)为界,以东由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以西由日商大仓组继续经营。
                       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的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段马车铁道停运拆除。由小西边门至西塔段,于1925年8月末,因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停运拆除。至此,奉天市经营了近十八年的马车铁道,由有轨电车所代替。
                       1924年(民国13年)9月,大仓组经营的由西塔至奉天站的马车铁道拆除改建有轨电车线路。

                       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创办公共汽车运营。当时有汽车10辆,线路4条。

                       

                      二、有轨电车时期

                       我市最早的有轨电车隶属于1923年8月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公所成立的第二年便开始着手修筑有轨电车。尽管那8辆有轨电车是花费144万美金从德国购进的,但整个工程的筹划、施工和管理都是由沈阳人自己完成的,沈阳有了真正的“电气铁道”。1925年10月正式通车。有轨电车第一期工程由大西门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通车之日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通车仪式,市民们坐上叮咚作响的有轨电车,充满了兴奋和自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轨电车营业路线三条,总长度7公里,其中电车厂经营部分为2条,计3.1公里,中日联运部分为1条,计3.9公里。共有有轨电车14辆,日客运量1.65万人次,电车职工总数219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其统治的需要,相继修建、延长了6条电车线路。电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财富、奴役我人民的工具。
                       国民党接管沈阳时,交通混乱,物价暴涨。电车职工生活非常凄惨。
                       解放初期,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分别为300元、500元、800元等面值,当时使用的是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当时的300元相当于现在的3分。这些车票各具特点,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大都带有沈阳有轨电车线路图。建国初期,有轨电车发行有乘车回数票,车票上标有只限电车使用的字样,面值为1万元(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这种车票可以说是现在使用的月票的前身。
                      


                      23楼2005-09-28 13:39
                      回复
                        • 222.38.98.*
                        唐山市公交总公司有一种破破烂烂的感觉


                        30楼2005-09-28 13:51
                        回复
                          • 221.2.59.*
                          —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简介


                           1953年的8月1日,13辆“和平号”大客车驶向抚顺城乡,掀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抚顺城市公共汽车的历史新篇章。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抚顺公交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丰硕成果,赢得了政府的称赞,社会的认可,市民的信赖。

                           抚顺公交五十一年的历程,是艰苦创业的历程,是全心全意为广大乘客服务的历程,是公交人用辛勤的汗水擦亮城市“窗口”的历程。五十一年来,公汽公司从一个只有百余名职工,13台车辆,3条客运线路,的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8,000余名职工,13个部室,5个营运公司,一个汽车修造厂,两家合资、合作公交公司,近50条营运线路,线网密布,四通八达,服务规范的国有大型公交企业。

                           五十年来,公汽公司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令人骄傲、令人自豪的先进典型。全国劳动模范邓凤兰是抚顺公交司乘人员的杰出代表,荣获省“雷锋号”称号的一公司2路,是公交客运线路的典范。是一代又一代公交人,用他们对乘客的真心和热忱赢得了广大乘客的认可和爱戴。也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企业多次获得国家建设部、省、市、行业的荣誉称号。

                          现在公汽总公司正按着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经营理念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为振兴抚顺老工业基地,为创造公汽总公司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奋力拼搏着。


                          31楼2005-09-28 13:51
                          回复
                            • 221.2.59.*
                            绵阳公交车始于何时? 
                            2005年02月13日 『绵阳公交网』 浏览选项: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阅读次数:466 
                             
                             
                             民国7年(1918年),四川军阀连年战乱,绵阳为川军田颂尧防区。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字德操)驻防绵阳设立马路总局,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筹建马路,费用以卖庙产为主(注:据《绵州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庙宇多达293处。但在解放前夕,多不存在,乃军阀之过)。先后建绵罗(江)马路、绵彰(明)马路、绵安(县)马路、绵潼马路、西山观支线;在城内令绵阳知事王洪熙(军阀有任命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督率市民将城区石板路拆去改筑三合土路面(所拆石板砌筑阴沟);又令各属区内初驶汽车。

                              如今的成绵路一巷是当时川陕公路,从成绵路呈现T字状直通北河码头,渡涪江经开元场至梓潼。汽车38队所在地就是绵阳第一座汽车站。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汽车奇缺。交通工具以架车、马车、黄包车为主。1923年,绵阳商人何金镒首购黄包车12辆,由遂宁用船运回绵阳,开始以黄包车运客,营运范围只限城内外。1944年,人力车老板罗青云购进二轮马拉车10辆,在绵阳城内首创马车客运;周福云又购汽车胶轮装置马车5辆,客运马车外形新颖,乘坐舒适,收费便宜,乘客日增;1947年2月10日,夏鑫源、周海荣成立绵阳县马车同业公会,马车发展到37辆。1954年,马车业走合作化道路,编为县群众运输合作社(市二运司前身),从老火车站至红星楼(相当于今天1路公交车线路)为当时的公交马车线路。

                              1966年,绵阳县汽车队(绵阳城北汽车站前身)购回“松花江牌”手推单门客车1辆,开辟了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老火车站至文庙街口。这是绵阳历史上第一辆公交汽车开展市内客运。1967年,又将2辆货车改装成35座的客车作公交车,一直维持到1978年。

                              1978年成立绵阳市(县级),省建委开始给绵阳分配正式的公共汽车指标(当时市城建局尚未成立公共汽车公司),由县汽车队购回。

                              1979年1月,市政府决定成立公共汽车公司,由市政府出面从汽车队划拨7台客车给公共汽车公司,售票员临时抽调市政工程公司女工担任。1979年5月10日,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宣告正式成立,共有职工43人,隶属市城建局管理。当年5月开辟了4条公交线路:1路从火车站至文庙街;2路从建国门至高涧槽(分八二七指挥部);3路从火车站至游仙乡;4路从建国门至丰谷镇。

                              为解决车辆不足,从1979年至1994年间,市财政部门将公共汽车公司每年上缴的利润当年返回,作为购置公交车辆之用,1994年已拥有199台。


                            33楼2005-09-28 13:55
                            回复
                              2025-08-27 14:2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1.2.59.*
                              唐山公交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模严重不符


                              34楼2005-09-28 1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