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9,204贴子:14,642,614

回复:【雅道】之:香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一个帖子也不错,
传统炭熏图解
http://tieba.baidu.com/p/3119339354?pid=57186600431&cid=0#57186600431


24楼2014-12-15 16:49
回复
    提示一下,有些香料的使用要分人的,要看情况,比如冰片(龙脑香),孕妇就不宜使用(据说可能有引致流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使用前,先多了解些所要使用的香料的利、弊知识。


    25楼2014-12-15 17: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方子不错,空了捣饬一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12-15 17:21
      收起回复
        好帖,已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12-15 17:23
        收起回复
          北宋.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28楼2014-12-16 11:41
          回复
            果香型合
            宋人研发花香型香品的成绩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当时的“果香系列”也非常发达。调动香气鲜明的水果,以果液、果肉、果皮作为天然香料,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是宋人非常喜爱的制香途径之一。可以说,花香型产品因韵息郁艳动人,果香体系则以风调清新取胜。
            总体说,果香类合香制品就是用各种香气强烈的果实代替鲜花,与树脂类香料发生结合。在这一方面,宋人于具体实践中发明出来的种种巧法,即使仅在纸面上读来都惹人动心。如一款“江南李主帐中香”,是把大香梨挖去内核,装入沉香末、檀香末,密封,然后上火蒸——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发展为盛香料的容器了。蒸过后,削去梨皮,梨肉连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和匀,做成饼儿、丸儿,经过“窨”的程序后,就可以焚烧。
            又有一款“笑梅香”,把榅桲果的顶部截切掉一部分,从截面下刀挖出内核,然后将沉香与檀香的细末填到空腔里。再把截切下的部分当作盖子一般重新扣合到果实之上,以麻线纵横缠缚,接下来,则是用生面团在榅桲果外厚厚糊裹一层。包在面团中的榅桲果会埋入火炉的炉灰之内,用慢火缓缓煨透。最终,把面团去除,而对烤过的榅桲果直接加以研磨,让果肉与其内的香末混在一起,形成氛息独特的香膏。
            实际上,宋代制香业最看重的一种香果,是今人已经基本遗忘的榠楂果。调香师们把这种香果压榨出汁液,作为一味配料添加到合香制品中,甚至采用类似“花蒸香”的工艺,以这种果液蒸香。有一款名为“意可”的高档香品,便是把骰子大小的沉香粒在榠楂果液内浸泡三天,然后再一起上火蒸制。
            另外,尚有一种会令我们今人极为意外的果类香料,那就是荔枝壳。它可以与麝香配在一起,捣碎成末,用蜜拌和成丸,形成一款气息独特的香品。不过,荔枝壳主要是作为一款辅料,加入多种配方内,以其浓烈的辛香为合香制品增添活泼的生命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4-12-16 11:49
            回复
              私房香
              若论水准最高、制品最精的制香工坊,当然莫若专为宫廷服务的皇家专设作坊。文献中就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曾经在皇宫内的睿思东阁设立香坊,专门按照徽宗的喜好研发新香型。南宋初,高宗也曾在宫内设立作坊,在他亲自授意下开创新款。这两所宫廷香坊所出的产品如“东阁云头”之类,“香味氤氲,极有清韵”,不仅当时被民间视为珍物,此后很长时期都是名香收藏者着意搜罗的对象。
              宋代上层社会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也就锻炼出对香息异常敏感的分辨力,从而格外具有这方面的审美要求。在那个时期的士大夫生活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词、鉴赏书画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或政治话题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
              随之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则是,上层社会的风流人士普遍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如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在宫中特设香坊,其实就是为了指挥制香匠人按照自己的意旨开发新香调。甚至宫中的皇妃们也会加入到这样一场高雅的竞争中来,通过创制风味新鲜的香型,来加强自己的优势。此外,王公大臣、文人士大夫也均以研发芬韵新颖独特的香品为乐事,若是自家创出的某种香型及其制作方法流传天下,那是极为得意的风流佳话。
              《陈氏香谱》就记载了一则非常优美的轶事。一次,以画梅著称的花光长老派人将两幅新作送给黄庭坚,黄庭坚便与好友惠洪一起在灯光下欣赏。望着绢素上寒姿凌欹的梅影,黄庭坚不禁感叹道:画面如此生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初春清寒的梅林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花香!结果惠洪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鲜明的梅花香气轻浮暗溢。
              这一种芳韵于黄庭坚来说乃是首次体验,绝妙的效果引他赞叹不止,见此,惠洪也就很有兴致地道出了此款“韩魏公浓梅香”的来历。原来,它的配方与工艺竟是名臣韩琦府中创制出来的成果,又由苏轼掌握后传授给惠洪。黄庭坚闻言不禁玩笑地抱怨道:苏轼明明知道我有“香癖”,当年居然不曾告诉我,简直不够朋友嘛!并特意为这种香品易名为“返魂梅”。
              如这则事迹所展示的,宋时的风雅之士普遍熟练掌握制香的技巧,讲究亲自炼制合香成品,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雅集之时,忽然拿出一款私家秘制的佳香,当场于香炉中焚爇起来,奉献上无形的、然而却直入肺腑的美感体验,这在宋代文人聚会时是经常上演的节目,也是极能让大家感到快乐尽兴的节目。馈赠珍佳的香品,甚至传授独家秘方,也被认为是真挚友谊的表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4-12-16 11:51
              回复
                实际上,关于如何让品香的体验趋于完美,宋代士大夫并不止于研发香品,而是展开了全面研究,比如他们发现绵纸能吸附香气,让香味留贮更久,于是就喜欢把冬季保暖用的纸阁、纸帐当作焚香的最佳场所,所谓“席帘纸阁护香浓”(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
                堪称奇妙的是苏轼,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这位东坡居士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竟创制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他为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个木质底座,但特意将底座的内部做成空膛,又在座侧不留痕迹地安设一道活门,然后将一只小香炉放置在底座的膛内。同时,底座的表面上、紧贴山石根脚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
                如此,暗藏于底座内的香炉一旦焚起香品,便会见到烟缕丝丝袅袅,从石根畔的各个孔窍中悄溢不绝,依着石体冉冉上升,宛如云烟缭绕岩岫,只是这细细云丝乃是携着幽雅的芳息,洇熏着诗人的书斋。
                据说,受苏东坡的启发,将天然奇石转变成富有意境的喷香设施一时成了流行风气,雅人们喜欢搜寻中空、带孔的天然奇石,为之配上内为空膛的底座。这些从自然环境中发现的美石,因为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腔、表面散布多处窍孔,一旦在底座内部焚香,香烟便会沿着石的内腔上升,然后从各处孔窍外溢,令人自然联想到云烟出岫的美景。


                33楼2014-12-16 11:5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孟晖《宋人香事》29——34楼


                  35楼2014-12-16 11:57
                  回复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丛 书 名:中华生活经典
                    定 价:33元
                    作 者:[宋]陈敬著,严小青编著
                    发布日期:2014-4-22
                    页 数:276页
                    字 数:150千字
                    包 册:10
                    ISBN :978-7-101-08420-7
                    版 式:简体横排
                    装 帧:平装
                    版 次:1-3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新纂香谱》,又称《陈氏香谱》,四卷,南宋陈敬撰,翔实记载了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收录了与香有关的文人创作。 本书约请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并配有精美图片,通过此书,读者会对中国古代香文化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36楼2014-12-16 11:58
                    收起回复
                      孟晖《宋人香事》:
                      大约在明代,兴起了新的风气,那就是把沉香等天然树脂香料劈成小片,直接入炉焚爇,不再进行“合香”环节的加工。这一做法传入日本后,沿袭到今日,所谓“香道”大致局限于炷赏单纯的原生态香片。


                      37楼2014-12-16 12:07
                      回复
                        宋代各种丰富的拟香,如拟花、果、自然草木香等,日本《源氏物语》里的各种拟香做法应该都是学自中国。


                        39楼2014-12-16 12:15
                        回复
                          从《宋人香事》等看,中国香道比目前流传的要丰富奥妙得多。


                          40楼2014-12-16 12:21
                          回复
                            家住香都达浦隔壁


                            41楼2014-12-16 12:32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孟晖《宋人香事》:
                              在那个时期的士大夫生活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词、鉴赏书画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或政治话题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


                              42楼2014-12-16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