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同吧 关注:39,601贴子:2,365,144

家乡的风味小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题记:纵然走遍千山万水,魂萦梦牵的始终是家乡的风味!
因为怀念
留存下家乡的风味小吃
因为怀念
留下了儿时的点点细节
因为家乡小吃
演奏着母亲的生活交响
因为游子心中
萦绕着故乡的缕缕炊烟



1楼2014-10-21 11:01回复
    下关风味小吃
    1.嫩榆钱,拌上面,
    先蒸后炒暄又鲜,
    羊角葱,蘸辣酱,
    吃了三碗还眼馋。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楼2014-10-21 11:03
    回复
      2025-09-06 21:2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气候独特水土好,
      下关核桃营养高。
      果肉饱满香味纯,
      吃过之后才知道。
      白露到,打核桃,
      青皮光核随你挑,
      累了吃顿农家饭,
      玉棒豆角炕山药。





      4楼2014-10-21 11:09
      回复
        4..下关特产玉棒面,
        长足一百三十天,
        磨面可以出凉粉,
        能做漏饸和晾片。
        发面蒸馍摊煎饼,
        又颤又筋又发暄。
        火捉拿糕颤三遍,
        端上桌子金灿灿,
        冬天熬点烂腌菜,
        夏拌苦菜酸杨叶,
        春秋两季小白菜,
        山药豆腐熬了蘸。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漏饸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发面蒸馍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摊黄,下关人叫摊煎饼


        火捉拿糕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6楼2014-10-21 11:11
        回复
          成年后固执地偏爱某种小吃,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儿时的记忆。
          吃着儿时的小吃,怀念着给自已做小吃的那个人,咀嚼着那段天真烂漫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太温馨、太享受了……
          有人说回忆童年是最好的心灵净化剂。说的一点也不错。
          品味家乡小吃,重温金色童年!真好!


          7楼2014-10-21 11:15
          回复
            5.头茬韭菜切成段,
            羊肚蘑菇笨鸡蛋,
            锅热油滚炒又翻,
            绝味小吃端眼前。
            滋阴壮阳防衰老,
            增强免疫美容颜,
            百度一下羊肚菌,
            才知我没吹破天。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8楼2014-10-21 11:17
            回复
              6.新鲜柳芽嫩杨叶,
              山药丝焯了来凉拌,
              花椒辣椒炝了锅,
              爽口苦荞刀拨面。
              凉拌柳芽
              凉拌杨叶


              9楼2014-10-21 11:22
              回复
                7.蒲公英,随处见,
                采择洗净把酱蘸,
                凉拌熬汤都可以,
                清热解毒又消炎。



                10楼2014-10-21 11:27
                回复
                  2025-09-06 21:1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缸炉烧饼掰成块,
                  二两本地鲜韭菜,
                  烧饼过油急火炒,
                  又脆又香趁热来。



                  11楼2014-10-21 11:29
                  回复
                    9.杨毛穗,挑又拣,
                    滚水焯过剁了馅,
                    半熟山药擦成丝,
                    本地韭菜切成段,
                    调馅包糕铁锅烙,
                    皮脆馅香吃不厌。
                    没有烙糕的,先以炸糕的充数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12楼2014-10-21 11:30
                    回复
                      10.香椿芽,炒鸡蛋,
                      干棒腌菜小米饭,
                      拌点芝麻辣椒油,
                      利口开胃吃不厌。
                      利口开胃吃不烦。




                      13楼2014-10-21 11:31
                      回复

                        流猴(漏饸)赞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乃千古不变之真理也。各地的人们都会用本地的食材加工出本地特有的可以流传的食品来,如灵丘的黄烧饼、苦荞凉粉等等。可这些颇有地域特色的食品有时却是好吃不好做,也就是不够大众化,所以就有了专门的加工厂。而灵丘的流猴则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食品,而且好吃、易做,食材简单,让人不得不对这灵丘特有的特产大唱一曲赞歌。
                        灵丘广产玉米,从山区到平川,只要能上水的好地种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玉米的特点是产量高,在早些年,为了解决肚子问题,人们考虑的首先是吃饱而不是吃好,所以玉米就成了灵丘人的主粮。这些年,人们种玉米已经不是为了吃饱,而是用它卖钱或换粮,因产量高,所以收入也大,用它换白面吃比自己种小麦要划算得多。既然是主粮,它就是人们一日三餐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可玉米面的口感确实也不能令人恭维,人们只得粗粮细作,主妇们就生出许许多多细吃的法儿来。这流猴就是其中的佳品。
                        流猴最初是从凉粉衍生而来的,玉米面凉粉本来就是玉米面食品中的精品,需要把玉米煮得半熟,然后上碾子砸,特别难加工,费力气不说还剩头多,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少吃凉粉,只有在火热的夏天,家里能劳动的人全部在外劳作时,母亲才会偶尔给我们吃一顿凉粉。在做凉粉时,要边往开水锅中撒面,还要一边用凉粉拐使劲儿搅动,要搅得咣咣地响,凉粉才能做得筋道,才有好的口感。凉粉拐如同老人用的拐杖,一根长杆,一头有一个横着的拐。做凉粉时必须不停地用这拐使劲地捣,一点也偷不得懒。估计面熟透时,就把面糊抹在洗干净了的水缸菜缸上,让它在缸上边凉透。到了出地的人全回来后,娘就会用刀先把凉粉划成巴掌大的方块儿揭下来,再切成细条,倒上酸菜汤,滴上一点菜籽油或炝上一把砦茉花,那叫一个香呀,可以一口气呼噜呼噜吃好几大碗。家时吃的人多了,或时间来不及了,娘有时也会把那样的方块儿直接放进酸菜汤碗中让我们吃,那就不叫凉粉而叫凉片了。后来人们感觉吃凉片也挺罗嗦的,就发明了流猴。
                        流猴大概发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就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上的高中在东河南镇,那儿同样也是玉米的盛产地。可能是川下的人聪明,记得有同学请交往比较好的同学到家吃饭,就用这流猴请客。搅好的面糊再不用往缸上抹,然后等好长时间才能晾凉食用,而是直接倒进流猴磜,很轻松地就压进一个凉水桶中,边压边捞出 来吃,方便多了 。
                        事实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煮熟的面糊软、稀,从流猴磜中压出去,就成了大水滴状,一头大,一头小,像极了人身上长的瘊子,故而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流瘊。可能是后来有些文化的人们嫌这“瘊”不雅,遂改作流猴。
                        更为可喜的是后来有人发明了能够磨湿玉米的机器,再不用人推碾子砸面,而且面特细,让这种美食不再难做。不管是村里的人还是城里的人,人们都会常常在家中备上一袋磨的细细的玉米面,三天两头做上一顿流猴享用。流猴的妙处在于方便、好吃,不用炒菜,不用有肉,只要有酸菜汤就成,就是没有酸菜汤,你把醋、味精、姜末用开水一冲晾凉亦可。
                        想想,在这炎热的夏天,你从外边回来,三下两下做出一盆流猴,呼噜呼噜喝上几大碗,一身的暑气一扫而光,那是多么的惬意的事啊!相信,这流猴一定会成为城里饭店的上等珍品的。
                        文字来源:半截老头《流猴赞》


                        18楼2014-10-21 19:08
                        回复

                          那时的年
                          一年一个年,在过去为过好这个年当时人整整忙活进一个月,这对于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深有体会。村里没磨房只有碾坊,一入腊月就得开始占碾,为轧煎饼面,黄米面,豆腐面还要推谷剥米等等。那时村里只有两盘碾,要想占到碾,有时一夜甭想睡一眼,假如你想让头一家扎完把你家的笤帚或小盆这类的东西放在碾盘上,表示占住,那是白的,没等你去了,早有人轧上他家的面了。
                          记得在热炕上睡的正香被娘叫醒,让去轧煎饼面。天寒地冻也不知是什么时辰了,只记得特瞌睡,娘头顶一大簸箕水泡过的湿玉米,哥姐各拿一些,我提着煤油灯为他们照路,天气有风还的装上火柴。在微弱的灯光下摸索着出了小沟。小沟碾坊有人,那就得去河东碾坊了。
                          到了碾坊把油灯挂在墙上的那个木橛上。娘扒大碾棍,哥扒小碾棍,姐用绳曳大碾棍,我曳小碾棍,就这一圈一圈的漫漫长路曳着碾棍开始了。我说:“冷的(或冻的)。”哥登登我曳的绳说:“你用劲出汗了就不冷了。”。由于天冷,碾上的湿面都冻成一片了,碾轱辘还要打滑,娘用铲不停的铲着翻着。曳了不知多少个圈,天才发白了。有时要曳到阳片出来以后才完。当然这个年不只轧这一次面了。
                          轧完煎饼面的当天晚上,娘要和好刚轧完的这些面,等今晚上番(应该是个错字)【应该是发】了,明早摊煎饼了。晚上娘要看好几回这两盆番的面了,炕热了,弄不好番着的煎饼面会溢出大盆流在抗上的。第二天大清早,娘滕水拌好两盆面,就开始摊了,两个火盆两个煎饼烙,我家的那两个烙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坐在娘的旁边,娘摊,我给火盆里添柴。第一个摊出来了,我争着要吃,娘说:“这个先供养,再说吃这个记性就不好了。”从第二张开始我一连吃了它三四张。后来娘每摊一张,过一小会儿我就从中间对折放在一边。期间娘还要让我猜谜:黑爹黑娘生个孩子金黄。问我是什么?让我猜。
                          两大盆煎饼面后晌才能摊完的。虽然娘摊的腰酸手困腿麻而且烟熏,但娘就是让为了我们兄弟几人在这年里有搬饥饭呀!记得娘摊的煎饼很香很甜。
                          那时的年啊!虽没有什么新衣服,只有一鞭小炮,兜里几块水果糖,但那年盼着过,盼着天天过年。如今的年,总找不回昔日的兴致,不是因为不能帮娘轧面,也不能帮娘烧火摊煎饼吧!
                          文字来源:关中人的qq日志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想起小时候过年砸面、摊煎饼时的往事,一幕幕温馨的情景在眼前浮现,摊煎饼的点点细节都饱含着浓浓的舐犊深情。如今,年还在过,再也吃不上母亲摊的煎饼了,作者感慨万千~~`~


                          19楼2014-10-21 19:15
                          回复

                            图片来自:南山盈盈飞雪的百度相册

                            玉棒面拿糕: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我,由于家穷,可以肯定的说,我是吃玉棒面长大的,在很长一时期提起这饭就饱。不过还好,娘为了让我们想吃,同是玉棒面,作法很多,不时换作法。诸如:搅拿糕,摊煎饼,蒸馍馍,抗菜饼,搅搅粥,压馏糇,包菜饺等等,就这都以吃伤了。
                            今晚学校食堂菜先端出来了,是一盆山药丝熬烂腌菜还夹杂着一些豆腐块,看着很香,同事们猜测着是什么饭呢?有人说:“会不会是拿糕呢?”,很快饭从窗口也端过来了,果然是一大盆金黄的玉帮面拿糕,大师傅搅的很好,不仅颜色喜人,而且软筋软筋的。这菜正好各这饭,对于我,以前已经吃腻了,但这饭菜现在应该说是上品了,粗粮细做。改善生活,不错。
                            不久一碗菜一铲拿糕就下肚。还有,这同事说香,那位说行,还有的说好撑。整个饭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以前是粗粮现在成细粮,送人也拿玉棒面。
                            文字来源:个中人的qq日志


                            20楼2014-10-21 19:23
                            回复
                              2025-09-06 21:0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情味是中国的美德,爱是美食的源泉,家乡风味小吃承载着游子太多的情感,那如丝如缕的乡愁,那历久弥醇的乡情,那锅碗瓢盆演绎着的母爱啊……


                              21楼2014-10-21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