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认识,只要我们感觉、思考、谈论“存在”都不可避免主观角度。
从历史唯物角度谈论的那个客观存在实质还是经验总结,也即不仅仅依赖个人的主观角度,而是通过很多人包括过去的人的主观角度去总结事物的“存在”。
即使过去人和意识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事物的“存在”,也是通过过去事物留下能够令我们感知的信息令我们确认其“存在”。
但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我们需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是有先后顺序的,从目前科学的观测,最远的过去也不存在有意识的事物,得出现有的结论是先有无意识的事物,然后再发展出有意识的事物,从这点才会推出无意识事物在先,意识在后。
而目前的争论主要在于在意识之前的无意识事物是什么东西。
这里插入一个内容。
我们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命名的作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对于属于同一类的事物,我们使用相同方法去对待或者处理,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使用另外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事物分类得越细,那么我们就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方法,所以最好(最懒)的办法就是将事物分类变少,那么掌握的方法就会变少。
在上面插入的内容的基础上,于是产生了将无意识的事物和意识两种包含了所有的事物归于一类的想法。问题来了,将所有事物归为一类,这样的归为一类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这样的归类就好像“凉瓜”和“苦瓜”的区别。当然称呼的不同背后存在的是方法论的不同。所以大家既然都指向相同的事物,那么先将方法论提出来,然后大家再讨论优劣对错,讨论这个事物叫什么有什么好争的。要争论就好像豆腐脑是咸的还是甜的那样争论,只不过争论到最后可能只有个人喜好的区别罢了。
已经将事物归为一类,且对这类事物已经有了自己一套的方法论的同学,我认为你们在分类合并这个方向已经走到尽头了,应该往另外一个方向走下去,也就是将事物细分的方向。当然因为人的惰性,为了方便废了不少脑力好不容易将事物归到一类,却又要走回头路,将分类细分,很多走上哲学的道路的人是很难接受,但事实是只有分类细分才是脚踏实地的真正的发展道路。
从历史唯物角度谈论的那个客观存在实质还是经验总结,也即不仅仅依赖个人的主观角度,而是通过很多人包括过去的人的主观角度去总结事物的“存在”。
即使过去人和意识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事物的“存在”,也是通过过去事物留下能够令我们感知的信息令我们确认其“存在”。
但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我们需要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是有先后顺序的,从目前科学的观测,最远的过去也不存在有意识的事物,得出现有的结论是先有无意识的事物,然后再发展出有意识的事物,从这点才会推出无意识事物在先,意识在后。
而目前的争论主要在于在意识之前的无意识事物是什么东西。
这里插入一个内容。
我们对事物进行定义和命名的作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对于属于同一类的事物,我们使用相同方法去对待或者处理,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使用另外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事物分类得越细,那么我们就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方法,所以最好(最懒)的办法就是将事物分类变少,那么掌握的方法就会变少。
在上面插入的内容的基础上,于是产生了将无意识的事物和意识两种包含了所有的事物归于一类的想法。问题来了,将所有事物归为一类,这样的归为一类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这样的归类就好像“凉瓜”和“苦瓜”的区别。当然称呼的不同背后存在的是方法论的不同。所以大家既然都指向相同的事物,那么先将方法论提出来,然后大家再讨论优劣对错,讨论这个事物叫什么有什么好争的。要争论就好像豆腐脑是咸的还是甜的那样争论,只不过争论到最后可能只有个人喜好的区别罢了。
已经将事物归为一类,且对这类事物已经有了自己一套的方法论的同学,我认为你们在分类合并这个方向已经走到尽头了,应该往另外一个方向走下去,也就是将事物细分的方向。当然因为人的惰性,为了方便废了不少脑力好不容易将事物归到一类,却又要走回头路,将分类细分,很多走上哲学的道路的人是很难接受,但事实是只有分类细分才是脚踏实地的真正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