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中华吧 关注:4,552贴子:20,257

【中华儿女爱中华】三十六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1楼2008-02-29 23:28回复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5楼2008-02-29 23:30
    回复
      2025-11-23 06:12: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楼有删节!
      百度不让发.原文(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05.html)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6楼2008-02-29 23:32
      回复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
        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
        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
        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
        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
        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
        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古人按语说: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
        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
        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
        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
        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这则按语讲出了“奇”、“正”的辩证关系。奇正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孙
        子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指的是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
        谓“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灵活用兵之法。其实,奇正也可以互相转
        化。比如说,“明修找通,暗渡陈仓”,写入兵书,此法可以说由奇变为正,而适
        时的正面强攻又可能转化为奇了。邓艾识破姜维“暗渡陈仓”

         之计,认定姜维派廖化屯白水之南,不过是想迷惑自己,目的是袭取洪城,等
        姜淮偷袭洪城时,邓艾已严阵已待了。邓艾懂得兵法中奇正互变的道理,识破姜维
        之计。由此可见,对于熟悉兵法的人来说,战场上千变万化,使用各种计谋,必须
        审时度势,机械搬用某种计谋,是难以成功的。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刺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
        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 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
        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
        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
        范,阻拦汉军进攻。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
        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
        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
        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渡陈仓”的计谋,玩弄
        敌人于股掌之上,堪称一绝。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
        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
        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
        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
        河天险,紧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施“暗渡陈仓”
        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派人沿黄河上游察
        看地形。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
        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
        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汉军佯装
        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
        了西魏。


        9楼2008-02-29 23:33
        回复
          阳乖序乱①,明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
          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我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
          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 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
          (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
          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
          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
          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
          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
          利,一举成功。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
          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
          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
          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
          急之, 则并力; 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
          《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按语提到《孙子· 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
          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
          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
          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
          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
          取胜得利为目的。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
          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
          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
          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
          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
          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
          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
          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
          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
          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
          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
          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
          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
          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
          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
          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
          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
          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
          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
          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
          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
          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
          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
          “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
          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
          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
          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
          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
          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
          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
          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10楼2008-02-29 23:34
          回复
            信而安之①, 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③。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古人按语说: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
            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
            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便,谈笑自如,不予追
            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琼把笑里藏刀
            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
            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
            外交的伪装上。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鞍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
            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
            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
            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
            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
            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
            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三国时期, 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
            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
            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
            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
            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
            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
            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
            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
            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
            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
            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
            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11楼2008-02-29 23:34
            回复
              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
              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
              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
              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
              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古人按语说: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
              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
              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
              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的熟知,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
              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但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
              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
              泡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
              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
              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
              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
              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李代
              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
              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 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
              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
              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
              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
              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
              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赵家忠实门客公
              孙许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

               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
              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
              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许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
              告密。屠贼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井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
              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
              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
              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
              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
              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许臼合
              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12楼2008-02-29 23:34
              回复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
                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
                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
                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
                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
                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
                而歼之。


                14楼2008-02-29 23:37
                回复
                  2025-11-23 06:06: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 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 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
                  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
                  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
                  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
                  ·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
                  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
                  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
                  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 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
                  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
                  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
                  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
                  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
                  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
                  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见敌人离开了
                  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
                  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
                  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16楼2008-02-29 23:39
                  回复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 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 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
                    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
                    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
                    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
                    ·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
                    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
                    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
                    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17楼2008-02-29 23:39
                    回复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①乘其阴乱: 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 乱。

                       ②航,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
                      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
                      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
                      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
                      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古人按语说: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
                      《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
                      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面取
                      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局面混乱不定,一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这时都在考
                      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个时候,己方
                      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手得利。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征状:全军
                      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
                      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是水已浑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运用
                      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
                      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混水摸鱼,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
                      好处。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在混浊的水
                      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里就有可
                      乘之机。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
                      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一切情况开始复杂起来,然后可借机行事。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
                      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
                      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
                      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
                      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
                      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
                      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
                      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
                      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
                      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
                      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
                      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
                      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
                      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
                      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
                      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
                      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
                      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赤壁大战,曹操大败。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曹操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
                      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战,气势如虹,下
                      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部队调到油江口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
                      “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垂手可得。刘备休想做夺取南郡的美
                      梦!”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见见刘
                      备,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
                      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
                      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
                      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
                      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
                      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
                      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万不能反悔啊。”
                      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让周瑜先去
                      与曹兵厮杀。

                       周瑜发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
                      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了毒箭受伤,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
                      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挑战。周
                      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开战不多时,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
                      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
                      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营中奏起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
                      决定趁周瑜刚死,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到曹操那里去
                      领赏。

                       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去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
                      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情知中计,急忙退兵,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
                      围中冲出,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
                      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易地攻取了南郡。
                      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
                      瑜这一回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了过去。


                      22楼2008-02-29 23:43
                      回复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
                        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
                        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
                        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
                        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
                        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
                        顺事。

                         古人按语说: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
                        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
                        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
                        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
                        鸣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小注)。檀
                        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
                        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擅道济》)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胞,一走
                        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
                        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
                        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军
                        不敢动,友军不怀疑。檀道济在被敌人围困时,竟然能带着武装士兵,自己穿着显
                        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
                        兵,不敢逼近,让檀道济安然脱离围困。檀道济此计,险中有奇,使敌人被假象迷
                        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
                        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
                        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
                        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
                        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
                        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
                        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
                        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
                        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
                        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
                        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
                        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
                        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
                        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
                        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
                        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
                        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
                        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
                        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
                        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
                        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
                        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
                        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
                        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
                        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23楼2008-02-29 23:43
                        回复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
                          上) , 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
                          “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
                          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古人按语说: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
                          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
                          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
                          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
                          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
                          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贼,指
                          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我军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
                          他们的目的。

                           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
                          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7主要是怕对
                          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
                          根据这个道理推测,敌军如能脱逃,势必拼命战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敌军就易
                          于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
                          千万不可轻易追击。

                           如果指挥员能统观全局,因势用计,因情变通,捉到的也可能不是小贼,而是
                          敌军的主力部队。所谓“关门打狗”,就是这种情况。

                           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
                          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伯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
                          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
                          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
                          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
                          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24楼2008-02-29 23:44
                          回复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
                            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
                            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
                            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
                            下泽,两相离违、矛盾。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
                            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古人按语说:“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
                            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睢之谋(《战国策·秦策》、《战略考·战国》)
                            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
                            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
                            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
                            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
                            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
                            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睢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
                            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
                            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
                            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
                            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
                            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
                            吞并六国, 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
                            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
                            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
                            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
                            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
                            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
                            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
                            望。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
                            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
                            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
                            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
                            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 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
                            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
                            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 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
                            交功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
                            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
                            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
                            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
                            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
                            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25楼2008-02-29 23:44
                            回复
                              2025-11-23 06:00: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
                              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
                              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
                              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
                              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
                              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
                              督音,治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
                              遇顺。

                               古人按语说: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
                              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
                              此遣将之法也。

                               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
                              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
                              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
                              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对待部下将士,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不严,乌合之众,哪能取胜?
                              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甚至近于残酷,也难做到让将士们心服。所以关心将士,体
                              贴将士,使将士们心中感激敬佩,这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指挥官。《孙子兵法》中对
                              此早有名训:“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这就是强调治军要严。“视卒
                              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强调要关心将士,使他们愿意与将帅一同战死。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
                              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
                              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春秋时
                              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
                              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
                              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另外,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
                              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记严明。管理
                              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假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有时采
                              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春秋
                              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
                              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
                              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
                              庄贾迟迟不到,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禳
                              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
                              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禳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
                              重任,却只恋自已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
                              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禳苴的话不以为然。禳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
                              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禳苴即
                              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
                              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禳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
                              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警
                              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贾。 禳苴沉着地应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
                              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禳苴
                              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
                              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禳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
                              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28楼2008-02-29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