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主要款式介绍

短褐(短打):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裋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直裰(道袍):直裰又称道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一般文人、士也皆着此服。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裰,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裰。其形制是交领,有同色衣缘,也有用异色布为缘者,袖有琵琶袖,也有直袖,两侧开叉至腋下,内有暗摆。

襴衫:宋、明两代,举人、贡、监生员穿学子衣,又称蓝衫。形制为圆领或直领,通裁,膝部有接缝,表示不忘古制(上古衣着上衣下裳[裙子]),衣缘为黑色。

大袄(长袄):明代妇女的正式服装,形制类似男子道袍(但无摆),也有说为宋代褙子发展而来。领为交领,也有圆领、方领、立领。大袄下摆比道袍要短,内着长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则逐渐代替“襦”一字。“袄裙”为“襦裙”的不同时期的称呼,它们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并不特指明代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