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68贴子:425,935

【转载】【14-09-12】鬼谷子异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讲:《鬼谷子》核心:圣人。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这是《鬼谷子》首篇《捭阖》篇的第一句。《捭阖》篇是全书的纲领,而这段话又是纲领中的纲领。
  如果再简洁概括全书,就两个字:圣人。“圣人”是全书的最最核心的关键词。可以说,《鬼谷子》全书讲的就是讲“圣人”要干点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而干?
  粤若,语气词。
  稽,考察,探究。
  古,古代。
  稽古,考察古代的真实历史和人物。稽古,这两个字传达了一个重要思想:踏实,真实;这是在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干实事。鬼谷先生不搞空洞迂腐的理论,这是在指出,本书的内容是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是可操作的实用的结论。
  “圣人”,这个词是用来称呼那些完美的伟大人物的。诸子百家对“圣人”的定义有所差别,而且基本是些零碎的感受性的描述,几乎找不到系统的定义。
  《老子》对“圣人”也有很多描述。从领导这个角度去描述的,主要有两句:
  1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2大上,下知有之。
  这就是说:圣人是百姓喜爱的给百姓带来好处的领导,而且,还不会烦扰百姓更无心让百姓记得自己(一心为民,不求名利)。
  鬼谷先生对“圣人”下了一个非常具体而系统的定义: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物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这一段话,系统详尽地说明了“圣人”的地位、职责、能力、使命、目的以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圣人是领导者,不必是第一领导,但一定是付诸行动为百姓谋福利的(隐士不算)。
  (2)他具有一定的好素质:包括品格、健康、智慧和精神。
  (3)他具有一定的理论(辩证法)修养。
  (4)他有使命:救亡图存(为百姓谋福利)。
  (5)他有高明的谋划、策略、方法和技巧。
  (6)他特别具有说服别人的技巧和能力。
  (7)他具有变化无穷(因应变通),各有所归(有条不紊)而自我稳定的性格和定力。
  我们把《老子》的描述和《鬼谷子》的定义结合起来看“圣人”,那么就有很完整的概念了。以下,我们对“圣人”的定义,逐条解释:


1楼2014-09-12 16:57回复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这个“先”字很重要,我分析如下:
      1 这个“先”总体意思是:先知先行。这是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基础。
      在学识上,他必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知众人所不知,能够引领和指导众人。在思考力上,他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抓住关键,厘清矛盾主次,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有条不紊。
      在观察力上,他具有见微知著的预见眼光,能捕捉住事物变化的细节并把握住发展趋势。
      在谋略上,他有长远而缜密的谋划,不管时势如何变化,始终有一整套完善可行的应对方案,计出必成。
      在行动力上,他能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先机,先于众人采取行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在思想上,当团队得意忘形的时候,他能独自保持冷静;当团队垂头丧气的时候,他能保持积极乐观,引领团队走出低谷;营造出良好的团队氛围,维持住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表达力上,他总能清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指令,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
      这些是圣人的内在软实力,也是获得众人追随并能影响众人的内在基础。
      2 这个“先”还说明了圣人具有领导地位,他的地位在众生之前(上)。领导,顾名思义,引领和指导。也就是说:他不但具有获得众人追随的能力和无可替代的影响力;还必须具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得力团队和一个足够坚实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职位),以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实现自己的使命。这个可以说是硬实力,多半是以软实力为基础的(那些平庸的帝王和贵族后代,也可以轻易获得这个舞台;不在此列)。
      3 这个“先”也说明了圣人只是一群人当中带头领先的人。圣人,不是高高在上的什么神仙超人,他也是百姓中的一员。这就告诉我们,:“圣人” 不是天生的,只是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思考,抓住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已。


    2楼2014-09-12 16:58
    回复
      2025-08-02 22:41: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这段话,是对上面这段圣人定义的补充,指出:
        1圣人在天地之间为人处事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是“道”,也就是自然万物和社会人心的规律,并对“道”的运用形式进行描述。
        2 圣人要守司门户还必须凭借一定的媒介,也就是人和物。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道。自然万物和社会人心的变化规律,也包括圣人的为人处事的方法。
        一。就是同一的,唯一的。
        本句的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自古到今,所有圣人所掌握运用的“道”都是一样的,“道”也是唯一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就是说:这些圣人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但是,这些千变万化的方法背后都是遵循“道”归于“道”的,是有条不紊的,是有内在规律的。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这是承接“变化无穷”对“道”的进一步解说。“道”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是变化无穷的:可“阴”可“阳”可“柔”可“刚”,可“开”可“闭”可“驰”可“张”,是随情势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应对。


      6楼2014-09-12 17:01
      回复
        第一讲 完。


        8楼2014-09-12 17:06
        回复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这句话讲的是:如何考察人才的才性。
            审,审察。
            定,确定,证实。
            有无,才术之有无。
            虚实,性行之虚实。
            嗜欲,爱好和愿望。
            志意,志向和意图。
            审察人才是否确有才术(度权量能),这是第一步。然后,审察人才的性行(性格特点和德行)如何:是轻浮的还是厚实的,是只求名利的还是志向高远的,等等。对才术和性行进行了审察并初步确定可以任用之后,再结合他的爱好擅长和愿望,给予合适的岗位和任务而任用他。但,这不是最后审察结果,而只是开始,更重要的审察是:在岗位和任务上的工作表现以及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人才的考核和培养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千锤百炼的,特别是重要岗位的人选和接班人。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
            这句是对上一句的补充和深化,也就是:如何确认人才的才性。但,更主要的是:以考核才性为载体,去考察人才的内心世界(忠诚度)。
            考察一个人,总是需要对话的。这对话的内容可以针对过去,也可以针对当下的事情,还可以直接咨询一些专业的问题。不管如何,你给出一个问题,对方就要回答。针对他的回答,你再提出问题:或者反难他,或者启发他,或者否定他,或者认同他。目的是:让他说足够多的话从而了解他言辞背后的内心意图。一方面要确认他才术的高低和性行如何,另一方面还要从对话中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要得到实情,得到他内心的真正意图。(有些人才华横溢德行优良,但不一定就能忠诚于你;而是否能忠诚于你,关键在于你能给他什么)。
            微,稍微,隐微。
            强调的是:在问答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提问和试探(不能引起对方的警惕和反感),引出更多更深的话(让他在无形中暴露更多的心声),以求更深入地了解他。
            排,排抑。
            对方言语中出现漏洞或不合情理之处,要及时打断并针对性地提问或反难,引导他对此进行解释,说出更多更详尽的内容。
            捭,开,引申为同意,赞许。
            对方言语中,你认为是正确的有独到见解的,要及时认可他表示赞许。
            反,反难。
            对方言语中有不合情理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要及时作出反应甚至反诘他,让他对此作出解释;解释了还不能自圆其说,就要否定他。上面的“排”是打断他的话,紧接着就是“反之”,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实,实情,真实想法。
            指,意图,主旨。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的目的是:求其实,得其指。也就是说:求证到对方言语背后的真实想法,其中尤其可贵的是得到对方的内心意图。


          12楼2014-09-12 21:32
          回复
            实情,有必要解释一下:
              比如,我们征询对方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由于我们问的方式不对路,也可能是对方对我们的提问没理解,导致答非所问,这就得不到实情;也可能是对方的表达出了问题,导致我们对他的回答产生误解,这也得不到实情;也可能是对方故意隐瞒,这也得不到实情。所以,排除了沟通上的问题并确认对方没有故意隐瞒,那么他的回答就是实情了。这个实情,不一定是某件事情的真实过程,也可以是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
              意图,也需要解释一下:
              比如,我们征询对方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而这件事情和他是有关的。那么,如果我们确认是得到了他的真实想法,也就同时知道了他的意图。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根据常理或规律推断出某些可能的结论,而对方故意回避或否认(配合不自然的言行表情)某种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很可能就是对方的真实意图所在。我们可以设计出针对性的提问或情景,让他去进一步述说,如果对方不能自圆其说,就得到了对方的真实意图。(这部分内容,详见《反应》篇之“钓语”)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这是对“微排其言而捭反之”的进一步阐述,本身也是层层递进的阐述。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阖,闭,关闭的。
              捭,开,打开。
              利,需求,意图,内心所追求的。
              人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心声。那么,当对方心门紧闭的时候,我们就要设法打开他的心门。正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对方“阖”在内心的东西,所以要“捭”之,而“捭”之的手段之一就是“微排其言”。这句话的直接解释是:对方关闭在内心的想法,要设法打开它,让他自己说出来,以求证到对方内心真正需要和真正追求的东西。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当求证到对方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以后,我们怎么应对呢?如果对方的这个需求或想法是正当的,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就说出自己的观点,认可他或承诺他以满足他。如果对方的需求是不正当的,或不能被满足的,那么我们就不要说破:不表态不承诺;让他的需求和想法继续保留在内心里。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向对方坦诚公布自己的想法,是因为我认可他的需求和他内心的想法。我不向对方作表态和承诺,是因为我还怀疑对方的诚意,或者说,对方的追求和我的目标不是一致的(还需要继续考察,还不到明确表态和放手任用的时候,或者,目前还无法满足他)。


            13楼2014-09-12 21:33
            回复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这是对他权谋测略的具体考察,以及,当对方的计谋和自己有所偏离时的处理方法。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可不可以任用对方(可不可以表态),(除了考察他的整体才性和忠诚度以外,在具体岗位和任务的人选任命上,还)要先详细听取和考察对方的计划谋略,并且要明白任用对象在制定这些计谋背后的深层想法。再探索这些计谋和计谋背后的深层想法与领导者自己的计谋和计谋背后的用意之间,是相同的还是有差别的。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离,和我想法不一样的;
                合,和我想法是合拍的。
                守,心中有数并有所坚守。
                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自己都要心里有数;但是,只要谋划是正确可行的,就先按照他的谋划去执行,任用他(但是,领导者在任用过程中,还是要有所坚守的,底线不可破)。


              14楼2014-09-12 21:34
              回复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这句话讲述的是整个考察审察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周密。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捭之,打开对方的心门。
                  阖之,关闭对方的心门。
                  周,周全。
                  密,隐秘不漏。
                  如果你要去打开对方的心门,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做到周详全面地对他进行考察,包括他的才术,性行,谋划,内心隐秘的需求和想法,以及忠诚,等等(这是你打开他心门的目的)。如果你要去关闭对方的心门,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做到隐秘不漏,包括:你对他的态度和下一步打算,等等(防止对方生变)。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周全和隐秘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微妙的,这种微妙的运用手法和大道是伴随而生的。(也就是说:只有遵循大道而运用,才能做到周密。)


                15楼2014-09-12 21:34
                回复
                  2025-08-02 22:35: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这两句话是对“捭阖”之道在识人中运用的归纳。
                    在理解这两句话时,不要把“捭阖”两字分开,这就如同“阴阳鱼”,是“捭中有阖,阖中有捭”的。其实,《鬼谷子》里有很多的对偶词句,都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应该统一起来理解。
                    捭之者,料其情也。
                    情。真情,实情。包括了:才术,性行,内心需求和意图等等。
                    打开考察对象的心门,是为了探测和估算对方才术的有无多少,性行如何,内心需求和意图是什么,计谋策略是否堪用以及背后的思想逻辑是怎样的。
                    那么,打不开呢?又该如何呢?我们留待以后详细讨论。
                    阖之者,结其诚也。
                    诚。忠诚,诚意。
                    结其诚,让对方诚心地为我所用;或,即使不任用他,他还对我保持好感。
                    阖之。我们做一个小结,分三层来解释:
                    1针对对方的欲求,就是“抑之”。探求到对方的欲求,但是这种欲求是我不想满足或者无力满足的;这分两种情况:第一,我探求到了但对方也没明确表达的,那么,我故意回避不说;这样做,避免激发了对方的欲求而又无法满足这种尴尬。第二,对方表达出来了,那么,如果能合理拒绝的就拒绝,如果不能拒绝的就转化它。这两种情况都是“阖之”,目的是避免他的欲求过分膨胀,在有限合理的欲求范围内满足他,从而安心地为我所任用。
                    2 针对对方的诚意,就是“结之”。对对方的才性考察很满意,但是,对方对我诚意不足;那么,我就以“诚心”结交他,让他忠诚于我。对于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洁之士常需要私下结交,以情动之,以诚结之。这类大才也更具巨大的能量,可堪大用重用。甚至,可以使用些小手段,避免他为敌方所用。
                    3 针对考核结果,就是“不任用”。对对方的才性考察不满意,或者无法用诚意结交他为我所用;那么,虽然你已经决定不任用他了,也不能粗暴拒绝,而要让他心怀感激地离去。这也是“阖之”,一是避免此人日后找来麻烦,二是日后可能仍然有用。
                    我们关闭对方的心门,是为了让他忠诚地为我所用或心存感恩地离开(关闭他欲求膨胀的心门,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他的需求从能安心为我所用;关闭他左右摇摆有意离去的心门,是为了他能诚心留下来为我所用;关闭他因没被我任用而心怀怨恨的心门,是为了日后做的打算)。


                  17楼2014-09-13 18:45
                  回复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这句话是对考核人才的延续和深化,用人的过程同时也是考核人才的过程。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任用人才以后的结果有两种:
                      其一,如果这个人才不能胜任,那么让他出局,或换个岗位。
                      其二,如果能出色完成任务或胜任岗位工作,那么继续任用他,升迁他,奖励他。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还没有被任用的人才,其结果也有两个:
                      其一,继续考察他或者雪藏他,有合适的岗位和任务出现,那么任用他。
                      其二,如果继续考核,确定他实在不堪用,那么就排除出考核人选范围,辞退他或者让他去干更卑微的工作。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由此矣。
                      这句,总得来讲就是赞美“捭阖”之道在识人用人中的作用,同时,在这里也跟天地大道连接,再次强调:识人用人也是要遵循天道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捭阖”是遵循天地大道的。正如阴阳变动在四季轮换化生万物中的作用一样,捭阖用人之道也是圣人纵横天下的根本。
                      当然,“捭阖”作为圣人的主要方法,不只是用在用人识人上,也在权谋,说辩,决策,圣人自身去就等各个方面具体应用。
                      《捭阖》篇是全书的纲领。这篇也是主要讲述用人识人和言辞游说的纲领,是用“捭阖”一词来统率的。


                    19楼2014-09-13 18:46
                    回复
                      第三讲:《捭阖》-纲领:捭阖与言辞说服。
                        在《捭阖》篇中,鬼谷先生首先给“圣人”下了定义,紧接着是讲如何“识人和用人”,现在开始讲“言辞说服”,这些都是纲领性的内容。可见,鬼谷子认为,圣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造福百姓,“得人--用人”和“说服力-影响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基础。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吉凶大命系焉。必豫审其变化。
                        这句话说的是言辞游说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性。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吉凶大命系焉。
                        捭阖之道,是天地大道的无穷变化之一,也是言辞游说之术无穷变化的根据,(换句话说,游说之术也是要遵循和依归于天地大道的。)关乎(个人,团队和事业的)吉凶祸福和命脉走向。
                        必豫审其变化。
                        豫,预先。
                        审,审察,考查。
                        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你要通彻了悟自然大道(捭阖之道)以及言辞说服的变化机巧。也就是说,你对言辞说服的机巧能够做到随机运用而且变化无穷。
                        其次,你要全面了解游说对象的处境和形势,洞悉他的内心需求和意图;你还能准确预判形势可能的变化以及形势变化后你所游说对象的心理因此产生的可能变化;你还能根据形势变化和对象心理变化而随时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去帮他解决问题达到满意的结果。
                        本句的解说:
                        你在游说一个人之前,必须事先详细考察清楚形势以及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必须洞悉对方的内心需求和意图以及因为形势变化而带来的对方内心的变化,而且能够根据形势和对方内心变化去灵活运用言辞游说的机巧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应对方案,从而为他解决问题。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保证游说取得成功。若没有把握取得成功,就不要轻易去游说,因为游说成功与否关乎吉凶祸福和身家性命)


                      20楼2014-09-13 18:49
                      回复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这段话,告诉我们:说话,意味着什么。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口,嘴巴。其实这个“口”还包括表情和举止行为。
                          出入。不管是说话还是表情举止都是表达感情的出口,而不会是“入”口。那么,这里的“入”应该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方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通过我们的眼耳等途径进入我们的心灵,通过分析以后,再反馈出去。
                          嘴巴是“心灵”表达思想情感的通道。“心灵”是“精神”的主宰(“精神”的表现形式有: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等)。人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等都是通过嘴巴这个“心灵”的通道而出入的。(言外之意:控制自己的语言,也是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关,开关,引申为控制。
                          制,控制。
                          既然“言辞”关乎吉凶和身家性命,那么,就不能随便乱说。所以,要用“捭阖”之道来控制心门,从而控制你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等等。也就是:说话,必须根据处境,对象,需要等等来决定该不该说和怎么说。不能说的坚决不说,不必说的不要多说,必须说的要仔细衡量后才能说;说之前要考虑说话的后果,说了之后还要承担得起相关责任。
                          交流是互动的过程,在你探求对方的同时也是在泄露自己的秘密。所以,要以最小的泄露去获得最大化的信息量。因此,本句还有一个更深入的含义,就是: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从而控制对方思想感情的门户。这样,我就能以最少的话,引出他源源不断的讲述,从而获取更多我所需要的信息。


                        21楼2014-09-13 18:49
                        回复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承接上一句,具体解释“捭”和“阖”。这句有多层含义在里面,我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详细分析:
                            1“捭之”,“捭”自己。
                            你要让对方说话,首先要自己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因为你要有所行动。而你自己说话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捭”对方。也就是说,你通过自己说出去的话,打开对方的心门,从而让对方说话并表达对方的思想情感,这就能得到你所想要的信息。
                            其二,“阖”对方。就是说,对方在表达过程中某些你所不需要或不想要的信息,你要及时“关闭”它;比如,某些跑题的话或无理的要求,等等。
                            2 “阖之”,“阖”自己。
                            这有三层含义:
                            其一,你跟对方交谈,目的是要对方说更多有用的话,同时,要避免自己透露过多的信息。所以,当你“捭”开对方以后,就要“阖”上自己,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聆听”对方。
                            其二,有时候,为了让对方说话,自己要先保持沉默;那么,“阖”自己就是为了“捭”对方。
                            其三,“阖”自己是为了“阖”对方。对方某些无理要求或不切实际的话语,你保持沉默不做评述,就是为了“关闭”它。
                            所以,本句的“捭”和“阖”的理解,是立体的。
                            在交流过程中,
                            首先,自己要有“捭”有“阖”,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保护自己。
                            其次,“捭”自己的目的在于“捭”或“阖”对方,一旦目的达到,就要适可而止;同样,“阖”自己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自己,还要达到目的:“捭”或“阖”对方。


                          22楼2014-09-13 18:49
                          回复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这段,着重说明:要根据具体事情和处境来组织语言和制定游说方法。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阴。就是“闭也,默也”,就是“阖之”。
                              阳。就是“开也,言也”,就是“捭之”。
                              终始。1 终结和开始(这是动作)。2 从开始到结束(这是过程)。
                              和。合适,合于环境和形势。
                              义。适宜,合于道义和规律。
                              究竟是说还是不说?是动还是不动?如何说?如何动?都要根据形势很环境的需要去决定,要合于时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如何开始?如何继续?如何结束?都要合于道义和规律,不能肆意妄为。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如果你说的话,可以让事情朝着长生,安乐,富贵,尊容,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这些好方向发展的,那么就行动(说),这叫作:始。
                              另一个解释:如果这件事情是好的,可以给百姓带来福祉的,你就去游说以促发这件事情。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如果你说的话,可能导致事情朝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这些坏方向发展的,那么就不行动(不说),这叫做:终。
                              另一种解释:如果某件事情是坏的,会带百姓带来灾祸的,你就去游说以终止这件事情。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各种好的(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就要开始去做;用好的预期鼓励他,让他启动和继续这件事情的发展。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各种坏的(或朝坏的方向发展的)事情,就要阻止他继续;用坏的预期明示他,让他终结这件事情(不要朝这个坏方向谋划了)。


                            24楼2014-09-14 23:47
                            回复
                              2025-08-02 22:29: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再次强调:捭阖之道,游说之术,要遵循阴阳大道。
                                捭阖之道在言辞说服上的运用,要用阴阳辩证的思维,要反复揣摩不断尝试,然后,才能成功实施。换句话说:你首先要把阴阳之道搞通透,然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对象,制定具体的说服方法并组织具体的语言技巧;而且,要反复正反换位,反复揣摩尝试以后才能去实施,以保证成功。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这里讲的是:游说策略的制定和语言组织,必须依据对象的性格特征和处境。
                                阳,积极的,得意的,有远大理想的,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阴,消极的,失意的,为生活所困的,求温饱和有危机的人。
                                崇高,远大的理想,美好的前景等等。
                                卑小,切实的利益,救困的方法等等。
                                与春风得意积极进取的人说话,要用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远景去引导他,激励他。(他们喜欢听宏伟美好的前景)。
                                与失意困厄的人说话,要用具体的利益和解困脱苦的实际办法就帮助他,指点他。(他们更关心现实的困难和危险)。
                                用切实的利益和方法去帮助困厄的人,让他们实际得利。用美好的远景去引导得意进取的人,催他们继续奋发。(从心理上切合他们,你的言语才容易被接受。)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意思是:
                                用以上的方法去游说,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说服的,而且自己可以进退自如。可以是针对个人,也可以是针对家国天下;小到没有限制,大到没有边际。


                              25楼2014-09-14 23: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