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理吧 关注:389贴子:994
  • 10回复贴,共1

2014年5月号《华夏地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4年5月号《华夏地理》封面及专辑目录预览

国宝浙江
浙江——钟灵毓秀之地,文化艺术之邦,向以发达的稻作农业、纺织业和陶瓷、漆器、印刷等手工业闻名,尤其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经济市场繁荣,文化科技尤为昌盛,且绵泽后世。
文明曙光
自1936年杭州古荡和良渚遗址的发掘以来,浙江的史前考古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成果丰厚。
盛世繁华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 临安:繁盛都城 这里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和金融业极其繁荣,远远胜过北宋的都城东京。
● 宁波:港通天下 历史上以宁波为门户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外输曾对亚洲各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古村文脉寻踪 那些扎根于浙中南村落里的家族之树,因为分享了这片土地的光荣、落寞和感伤,充满人文魅力。
今世传承
● 浙闽木拱廊桥 浙闽木拱桥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 慈城,古着的城 慈城就是慈城,俗事、信仰、教育、娱乐,各类设施自足、完备,古城该有的一切都有,足以让人想象过去的光阴。
五步计划 养育世界
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达到90亿。在人类活动中,农业占用着最多的资源,现代化耕作造成的污染更是惊人。如何在不压垮地球的前提下养育90亿人,将是明天的第一大挑战。研究者提出的五步计划是个不错的起点。


IP属地:四川1楼2014-07-18 08:57回复
    人文浙江


    撰文:陈文锦
      浙江的山林氤氲灵秀,浙江的江河清澈铿然。称浙江为钟灵毓秀之地,实非溢美之词。这里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一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就已经出现了栽培稻的稻谷实物,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充分显示了浙江先民从衣食住行至艺术崇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夏商周三代,浙江受制于海洋环境,默默无闻;秦与西汉,由于当政者的打压,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而一旦自然和社会条件允许,浙江人就会以他们特有的务实进取的开拓精神,创造物质和文化的双重奇迹。
      早在东汉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就已经在浙江正式问世,它奠定了中国瓷器王国的地位,开启了此后越窑、龙泉窑独步宇内长达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成为风靡世界各地的“雪拉同”崇拜的发源地。从东汉马臻整治鉴湖始,魏晋南北朝时期,运河、坝堰、海塘等一大批水利设施解决了旱涝频仍的困扰。唐代晚期,圩田这种内田外河、参差错落的耕作系统解决了水稻栽培自流灌溉的难题;还逐步形成了高地栽桑养蚕、低洼处挖塘养鱼、稻田种稻自然循环的农耕模式。苏轼曾经说:“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要知道当时全国漕粮总数只有600万石,两浙占了四分之一,成了名符其实的国家主粮仓。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更使浙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虽然南宋一朝被封建正统史学讥为“积贫积弱”,实际上却是中国中世纪历史的一个巅峰。除农业、手工业大规模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象征社会进步的新的因素:如土地私有观念得到强化,“不抑兼并”的政策鼓励了土地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所有权的转移;首都临安及一些区域性大城市得到空前繁荣,原有的里坊制被满街的商业店铺取代,出现了各种特色街区,城市居民成分由以帝子王孙、达官贵人为主转变为从王公贵族到僧侣乞丐各色人等皆可长住之地,而这些居民就是新兴的市民阶层;文化上,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各种游乐性“瓦子”的兴盛、南戏的出现都反应了文化、艺术、娱乐已经走入民间,不再是朝廷和世族的专利品……这些新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大器与开放,甚至让日本学者惊呼:南宋乃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虽然南宋一朝只有短短150年历史,但它留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遗产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浙江人前行的轨迹。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7-18 09:00
    回复
      2025-09-01 23:45: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浙江史前考古


       自1936年杭州古荡和良渚遗址的发掘以来,浙江的史前考古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成果丰厚。
      撰文:刘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陈明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杭反山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有神人兽面浮雕纹样。 供图: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圆角长方陶钵。 供图: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zhejiang/
      新石器时代考古是浙江省考古工作的重点,1936年至今已建立起完整的文化发展谱系,其中钱塘江以南的基本发展序列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且发现好川文化等遗存,钱塘江以北则主要表现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的五个发展阶段。
        钱塘江以南地区遗址数量较少。2001年至2002年在萧山跨湖桥、下孙遗址及2001年以来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龙游荷花山、青碓,永康庙山、太婆山、羊头山嘴、庵山、湖西,武义大公山,金华山下周、青阳山等十余处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均发现了早于河姆渡文化的遗存,确立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年代分别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和8000年至7000年。跨湖桥和上山文化的发现,改变了对钱塘江南岸河姆渡文化单一谱系的认识,是探索浙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大突破。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发掘了余姚河姆渡、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丰富了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特别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在房屋建筑、动植物与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钱塘江以北地区遗址数量多,文化发展序列较为清晰。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至5900年,以嘉兴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遗址面积不大,多为几万到十几万平方米,浙江已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包括嘉兴马家浜、吴家浜、湖州丘城、余杭吴家埠等。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07-18 09:03
      回复
        临安:繁盛都城


        这里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贸易和金融业极其繁荣,远远胜过北宋的都城东京。


        撰文:徐吉军
        摄影:傅拥军

        南宋临安盛行“茶宴”、“点茶法”等饮茶礼仪,后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社交、联谊的一种活动,“点茶法”在明以后被泡茶代替,现在杭州一些茶馆偶有抹茶表演。

        临安佛道之盛甲于天下,京城内外寺观庵舍达五百所之多。僧侣道士人数也极为庞大,其中灵隐寺最盛时,寺僧多达1700余人。现在杭州仍有不少寺庙,西湖边经常可见游览的僧人。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linan/
        杭州城区人口北宋中期已达四五十万人.建炎年间,因金兵屡次烧杀,人口锐减。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人口大幅度增长,南宋后期,临安已经是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吴自牧《梦粱录》说杭州人烟稠密“近百万余家”;耐得翁则认为:“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息,仅百万余家者?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毫无疑问,南宋临安是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城市,名列12、13世纪世界之首。
          其时的临安,已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日本、高丽、东南亚以及某些毗邻的亚非国家和地区,纷纷遣使或派商人到临安,通过“朝贡”等形式进行官方贸易。日本、高丽的僧人、文人,更是视临安为心目中的“圣地”,或来参拜学禅,或来游学。
        华丽天城
          经过诸帝一百多年的持续扩建和改建,南宋末年,凤凰山周围九里之内,布满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殿。据统计,有大殿30座、堂33座、斋4座、楼7座、阁20 座、台6座、轩1座、观1座、亭19座,此时的宫廷规模,悉与北宋都城东京相埒。除在城内建造了规模庞大、豪华壮丽的皇城,还在凤凰山左右翼陆续建造了太庙、景灵宫、万寿观、东太乙宫、郊坛等礼制建筑,并对临安府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御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梦粱录》载,杭州到南宋末年,城中已无空隙之地,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以致巷陌拥塞,街道狭小,行人走路都感觉很不方便。时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感慨:过去杭州的风物与现在不同,四隅皆空,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岭林木茂盛,根本没有百姓居住。城中僧寺甚多,楼殿相望。出涌金门,望九里松,极目更无障碍。自定都以后,杭州日益繁盛,西湖周边的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人赋诗说:“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7-18 09:06
        回复
          宁波 港通天下


          撰文:刘恒武
          摄影:陈新宇

          庆安会馆内正在举行越剧票友选拔赛。19世纪中期,甬埠行驶北洋的船商捐资创建庆安会馆,又名“北号会馆”。而南号船商则专营闽广和南洋等地贸易,其聚集场所安澜会馆紧邻庆安会馆南侧。

          东钱湖附近史诏墓前的石像生伫立于竹林之中,只有一位当地村民兼任的文保员看护。两宋时期,宁波石刻艺术高度繁荣,不仅有大量石材与石刻作品对外输出,更有宁波石刻匠师东渡日本,传授技艺。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ningbo/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归田三首》中以“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来描述西京长安和东海殊域两个迥异不同的世界。十年前,当我从内陆关中平原上的西安来到东海之滨的宁波时,恰如来到另一个世界:这里江水阔、河渠多,江厦、老外滩一带的两江汇流处(三江口)以及招宝山下的甬江入海口,都是北方难得一见的浩浩水景。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依山濒海,三江贯流,对外依靠甬江航道接通海路,对内则借助浙东运河等发达的水系勾连中原,天生具备中枢大港的便利条件,与同样位于东南沿海的台州、温州、福州、泉州等港口城市相比,宁波腹地空间的阔度、深度和丰度更为卓越。如果将之放在世界版图上观看,作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宁波向东以舟山群岛为天然候风引桥,是江南地区往来日韩的最佳港口,向南则可经由泉州、广州等港口转运而通达天下。
            由海疆边城到海交重镇的涅盘从秦汉到魏晋,偏居浙东海滨的宁波地区始终处在历代王朝行政网络的末梢。汉晋时期,宁波称“句章”,故城位于今天宁波北部慈城镇王家坝一带,经考古专家勘探发掘表明,句章不过是一个周长约12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江滨小城。去年,宁波考古所许超博士带我们到考古现场参观故城遗址,望着余姚江边这片点缀着几座低矮小丘的逼仄地块,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汉武帝时期横海将军韩说率领楼船军浮海讨伐东越王余善的出师之处,是东晋末年句章守将刘裕与孙恩水军惨烈交锋的战场,孙恩两攻句章未果,却让小城饱受战火蹂躏。之后,句章县治由残破不堪的余姚江滨故城迁到了奉化江支流鄞江之畔的小溪(今宁波西南鄞江镇),而小溪句章新县治后来就成为唐代明州最初的州治。公元821年,明州州城从小溪迁至三江口,最终实现了由海疆边城到海交重镇的涅盘,并为此后一千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07-18 09:08
          回复
            古村文脉寻踪


            那些扎根于浙中南村落里的家族之树,因为分享了这片土地的光荣、落寞和感伤,充满人文魅力。


            撰文:萧春雷
            摄影:陈新宇
            浙北平原文化发达,但浙江历史上最具思想活力的文化高峰却崛起于经济落后的浙中和浙南地区。科场连捷、大儒迭起、学派纷争、党禁悲歌……那些扎根于村落里的家族之树,因为分享了这片土地的光荣、落寞和感伤,充满人文魅力。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gucun/
             多年来一直神往仙霞古道的险峻,没想到却在这样一种情境下穿越:细雨霏霏,暝色四起,车子穿过五显庙隧道,顺国道一路下坡,在山溪的陪伴下无声地滑过漫漫竹林、云雾和黝黑的枫岭关,跌落在山麓的廿八都。直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看清这座万山丛中的古镇:一条充满商业气息的浔里老街,经过整修的石板路、水沟、商铺分列两边,小巷里散落着不少青砖老宅,马头墙和门楼上木雕精美。村头村尾则是关帝庙、戏台、文昌宫等公共建筑和一座军营——浙闽枫岭营总府。镇东环绕着美丽的枫溪。
              坐落在仙霞古道中点的廿八都位于浙闽赣交界处,有“鸡鸣醒三省”之说,受益于交通之便,渐渐发展为商贸重镇。尽管距离浦城更近,但廿八都隶属于浙江衢州江山市。衢,意为大路;衢州,因其地为浙、闽、赣、皖四省通衢而得名。旧志称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衢州辖下的西部三县市似乎也各有分工,江山市控制浙闽交通,常山县控制浙赣交通,开化县控制浙皖交通,三条省际干道中,以浙闽仙霞古道最为艰险。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7-18 09:12
            回复
              浙闽 木拱廊桥


              浙闽木拱桥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撰文:刘妍
              摄影:陈新宇
                对廊桥爱好者来说,蜿蜒的廊屋、繁复的装饰令人赞叹。但就桥梁史意义而言,浙闽木拱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在水波与灯光映照下,温州泰顺三魁镇的薛宅桥的木拱结构清晰可见。这种以较小的木材完成大工程、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造桥技术可溯至宋代,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特例,被称为“桥梁活化石”。

              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如龙桥建于明代,已矗立了近400年,桥廊与楼、亭结合,造型独特,姿态万千,兼具历史、美学、技艺三重价值,是浙闽木拱桥中首座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廊桥。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langqiao/
              民国五年(1916),在浙江省南部景宁县东坑镇章坑村驻扎着一队来自福建的造桥匠人,他们在村外北溪上游20余米的高崖之上,营建起一座净跨度达30米的木拱桥。次年正月,这座桥完工上梁,取名“接龙桥”。它将在日后的近百年间,成为景宁通往文成的交通要道。
                2013年冬,我和另一队福建来的造桥匠人入驻距章坑村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处的景南乡东塘村,计划在村尾的现代水泥桥旁建起一座跨度只有16米的小小风水桥。经过五六位大木作匠人近三个月的努力,这座桥恰巧也在次年正月完工。可以想见,在没有电力工具的时代,工程量更加巨大、条件更为艰难的章坑接龙桥很可能要花费造桥师傅大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在章坑接龙桥廊屋的当心间梁枋底面题写着造桥师傅的名字和籍贯:木匠宁德县十九都下荐秀坑,绳墨张学昶,副墨张学兰、张学厂、张学醇、张明煜、张明谨。这里的宁德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福建已经升为地级市的宁德市辖区中部的周宁县,而“下荐”亦是消失了的地理名词。这一支按旧时称呼为“下荐师傅”的秀坑张氏造桥家族是闽东闻名遐迩的木拱桥建造世家,直到今天还有不止一位有过实际造桥经验的师傅在世。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7-18 09:15
              回复
                慈城 古着的城


                慈城就是慈城,俗事、信仰、教育、娱乐,各类设施自足、完备,古城该有的一切都有,足以让人想象过去的光阴。
                撰文:郭晨子
                摄影:陈新宇

                慈城外的慈湖宁静温润,滋养着这座千年古镇,湖边景致令人流连。

                冯俞宅内的一所偏房在2013年的台风中被毁坏,自2013年进入修复阶段,工匠专门从东阳请来,用传统的工艺进行重建。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cicheng/
                对一座小城,有时我惧怕听过于悠远的历史。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有多少真正留下痕迹后又得以善待和传承?有时我也惧怕听风水和格局,格局当初一定精心设计过,又有哪一处保存完好、风水依旧?
                  宁波边上的慈城,恰恰历史悠远,建城史长达2400年,可追溯至公元前437年吴越勾践时期,当时它叫勾余,后改名句章。慈城也恰恰有风水和格局,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左青龙右白虎的都符合,公元738年设慈溪县,从此得名慈城。房玄龄的孙子房琯因吃了败仗被贬到这里做了县令,他心心念念不忘长安城,依照当时国都的规划建了个迷你版。
                  这些,如今都在?这些,如今怎么可能还在?带着疑虑,甚至预备好的失望,我走进慈城。
                  是早春连日阴雨后的阳光恩泽了天空和空气吗?是初入慈城就进了清道观,便见道观的黑色飞檐与缓缓的小山、植被的苍翠搭配得好吗?是赶上旅游淡季,游客罕见所赐的一派安静吗?是各景点工作人员的服装色调沉稳、式样恰当吗?是马头墙的折线朴素大方吗?是宅邸院墙的高度不威严、街道的宽度正适宜吗?慈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眉清目秀。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4-07-18 09:17
                回复
                  2025-09-01 23:39: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五步计划 养育世界


                  撰文:乔纳森·福利 Jonathan Foley
                  摄影:乔治·斯坦梅茨 George Steinmetz 吉姆·理查森 Jim Richardson
                  翻译:王晓波

                  美国堪萨斯州斯科特城附近,武尔加摩农场一部联合收割机的麦田作业速度可达每小时10公顷——还能一并取得实时产量数据。这样的大型机械化农场出产着今日美国人的大部分口粮,大面积的单种作物种植,使农场不须花费很多劳力就能料理大片土地。
                  GEOGRE STEINMETZ

                  巴西的曼蒂凯拉农场饲养着800万只母鸡,每日产蛋540万个,传送带把蛋扫入包装车间。40年来,发展中国家对肉类的需求增长了两倍,鸡蛋消费量则增至七倍,促使大规模畜牧企业迅速扩张。
                  GEOGRE STEINMETZ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http://www.ngmchina.com.cn/2014/photos/05/feed/
                   我们在考虑环境危害的时候,一般容易想到汹涌的车流和高耸的烟囱,不会想到餐桌上的饭菜。但事实上,我们对粮食的需索正是地球所面临的一大困局。
                    农业是全球变暖的最大肇因之一,释放的温室气体比世上全部汽车、卡车、火车和飞机合起来还要多——牛群和稻田放出甲烷,施过化肥的田地放出氮氧化物,为了种粮或饲养禽畜而砍伐雨林、放出二氧化碳。农牧活动占用了我们宝贵水资源的最大份额,同时也是污染大户,因为化肥和动物粪便泄入自然环境,干扰了生态脆弱的湖泊、河流和海岸地带,凡有人烟处都不能幸免。农业还导致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每当我们从草原和森林中开辟农场,就会损失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许多野生物种因农业而灭绝。
                    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挑战,而当全球对粮食的需求继续增长、我们竭尽全力追赶的时候,这挑战会变得更加紧迫。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很可能将增加20亿张吃饭的嘴,总人口超过90亿。但单纯的人口增长并非我们亟需增产粮食的唯一原因。世界范围内的富有人群正在扩增,中国和印度尤显突出,这种趋势促使肉、蛋、奶的需求量上升,而用作猪、鸡、牛饲料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压力增大。这样下去,人口增长与膳食奢化的双重催逼,将要求我们在2050年前让粮食增产大约一倍。
                    不幸的是,关于怎样应对这一全球粮食挑战,探讨者形成了两极分化的阵营,一方立足现代化常规农业与全球贸易,另一方立足地区性粮食系统与有机农场,势成水火。这场争论有时火药味十足,搞得好像政党之争,两边越来越分裂,而非致力于和睦共进。偏爱常规农业的人大谈现代机械、灌溉技术、化肥及改良育种如何实现增产、满足市场需求。他们说的有理。与此同时,地区性有机农场的支持者辩护道,世上的小农户也可以实现足够增产——并且靠自力脱贫——有些技巧能帮他们增强土壤肥沃度,而又不必用到化肥和杀虫剂。他们讲的也没错。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7-18 09:19
                  回复
                    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之42 康熙《皇舆全览图》


                    撰文:威廉 ·林赛 William Lindesay
                    翻译:吴琪

                    说明:康熙《皇舆全览图》, 分省(地区)图集(单页35幅,盒装),1941年版。
                    来源:1708-1717年清康熙皇帝下令,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主持编绘,之后在1718-1941年200多年间印制过多种版本。在欧洲广为流传的名为《耶稣会士康熙地图集》。
                    当前状况:作者个人藏品
                    这盒康熙《皇舆全览图》地图集经历了10年的实地测绘。全盒中35幅分省(地区)地图可拼接成一个大中国版图。上面明长城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每个细节包括它的干线、分支、环线,以及300多个长城地名、甚至各“关”、“口”、“门”都细细标注。用地图滚动测量器量出的长城总长度为6700公里。它是18世纪初最为精准的中国地图,该图对长城的测绘在长城测绘史上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在两个多世纪之前的康熙年间制作地图的成就,那你最好用当时的方法亲手测绘并制作一幅你家方圆五公里的地图。除了一般制图用具之外,你还得准备半圆仪、指南针、格林威治时间的手表、当地时间的手表、冰川墨镜、红光手电筒、100米长的绳索,当然电脑和智能手机是不能用的。
                      工作开始了。你要走到户外,用指南针搞清方向;你会在街道上来回走动,用绳子丈量;你得观察太阳在正午的最高点,将此刻时间与格林威治时间作比较(带上墨镜保护眼睛);你还必须深更半夜爬起来,在满天星辰的夜间测量地平线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使用红光手电筒做记录);这些实地工作完成之后,你接着就要在室内伏案画格子,计算并绘出地图;最后别忘了加上五位数字的“地理地址”(经纬度)标出你家的位置。如果以上任何一项做不到,你就通过不了本地图集的制作者们在1706年大清皇帝康熙的“命题考试”。这些“应试者”就是来自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
                      耶稣会传教士是中国首批“外国专家”。最早的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受罗马天主教的委派,经“飞地”澳门来到大明朝的北京。除了传授天主教教义,还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包括地图测绘等方面的科学成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为了打破其他欧洲国家传教士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他资助法国耶稣会信徒去中国获取多方知识,为天文学家、不久之前在巴黎组建了巴黎科学院的乔凡尼,多美尼克,卡西尼(1625-1712)提供相关的天文数据。被选中的传教士们在卡西尼的指导下,集中研习数学、天文学和制图技术,同时还得通晓当地语言。在康熙年间,他们不但要懂汉语,还得会满文。
                      我是在北京市委党校的校园和五塔寺里的墓碑上找到了四位“勘测之父”的名字: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1654-1707)、雷孝思(Jean-Baptistery Regis,1663-1720)、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2)、和杜德美(Pierre Jartoux,S.J. 1669-1720)。1900年义和团期间,这些墓碑遭到了损坏。
                      耶稣会传教士懂得,如果不能赢得天下之君的赏识,就达不到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不是为了金钱和“铁饭碗”,只想证实他们对地球和宇宙间理解的能力和学识都来自上帝。如果皇帝本人变成天主教徒,那就不愁感化天底下的平民百姓。
                      虽然中国人发明了所有绘制地图的用具和方法,但是在2000年之后所绘制的地图仍旧是落伍于西方。用倾角罗盘测量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获得纬度;比较两个地点在正午的时间差:固定的“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时间和当地时间,获得经度。最初,法国传教士使用的是“巴黎子午线”,后来他们建立了一条穿过紫禁城康熙皇帝宝座下面的“北京子午线”。传教士们最终将641个地点一点一点地通过这种方法绘制出来;还有一些通过比照已知地点,采取三角测量法测出。后来他们还对椭圆形地球产生的误差进行了科学的矫正。
                      康熙皇帝之所以对精准的地图感兴趣,一是康熙认为将大清朝版图绘制成地图,“摸清家底”可以显示自己的威力;二是西方经纬度测量技术和带有经纬网格的地图绘制方法比中国传统绘画式制图方式更加精准,可以在军事上,特别在当时中俄等边境冲突时使用。
                      1708年这些法国传教士主持的测绘组,首先完成了长城地区的测量;紧接着在1710年对满洲里和黑龙江地区,进而是蒙古地区进行测量。1717年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完成。
                      然而,康熙《皇舆全览图》在中国和法国不同的命运非常耐人寻味。耶稣会信徒将此图集带回巴黎之后,立即引起轰动。这是当时在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精准的地图,不仅成为西方国家制作地图的“标杆”,也是了解中国的“窗口”。而在大清朝,这幅地图集却被深藏宫中,直到1921年才在沈阳故宫中发现印刷铜版,得以重印。我的藏品是1941年日本人占领北平时期印制发行的。
                      以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主持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地图绘制特别是长城测量的顶峰。直到300年后的2008年中国才再次对长城进行了全面普查。遗憾的是,在前者测量时,长城巍然挺立;而后者测量时,长城已是三分不全。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7-18 09:21
                    回复
                      冒险家档案:特立独行的摄影狂人


                      撰文:徐韵
                      摄影:杨昶

                      肖诗白作为原生亚太机构创始人,或许是中国最有个性的生态摄影师,曾连续多年跟踪调查中国野生动物的分类、盗捕及贸易等问题。十年来,他用自己特有的体验来诠释极地摄影这个概念。肖诗白也是一个探险家,他深入雨林、涉足蛮荒、直面猛兽、茹毛饮血。摄影和探险,是他本质也是最直接的对话人生、对话自然万物的方式。
                      你是怎样爱上自然和探险的?
                      记得小时候,我曾在屋檐下一动不动观察壁虎,还用铅笔记录下它们的形态和行为。姑姑是高中老师,在我还不怎么认字的时候,她就找来很多美国《国家地理》上刊登的生物和冒险故事讲给我听。高考前的一天下午,我抽空打开电视,国内引进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中,正在播放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为《国家地理》工作深深吸引着我,我恨不得把复习资料全都烧掉。2003年,父亲送给我一台简单的尼康FE10,我开始尝试用胶卷拍摄,虽然我从冲洗店取回的只是几张并不太清晰的6寸照片,但这个过程却深深吸引了我。
                      你的摄影理念是如何转变的?
                      2005年开始,我渐渐放弃了中规中矩的画意风格,因为我开始领悟,图片能把人带入一个摄影师设计的世界里。随着专业课的增多,我开始练习拍摄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故事,在不断失败的煎熬中,我逐渐发现了我们在环境题材拍摄中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人。于是我开始重新观察自然与社会环境。
                      谈谈经历过的特别困难和危险的项目?
                      2012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方舟影像联盟,打算用全新的概念来开辟中国极限摄影。第一个项目就看似不可能完成,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大湄公河流域。2012年9月到12月,我每天都要接受魔鬼式的体能训练,还要学习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2013年春节,我们踏上行程。湄公河流域充斥着不稳定的治安、传播莱姆病的蜱虫、置人于死地的毒蛇、盗猎者的陷阱⋯⋯记得我每天都要花时间摘下身上的蜱虫,用刀子挑开伤口时脓液流个不停。越是风平浪静,就越有可能出问题。在5000平方公里的热带丛林中,一个小小的扭伤意味着什么?一只昆虫的叮咬会带来什么?一次不经意的进食会导致什么?都是很要命的。
                      最近有什么新的探险计划?
                      那就是拍摄喀斯特洞穴并记录视频资料了。我觉得最艰难的是要在像刀子一样的喀斯特岩石上行走,还要钻入有地下暗河的洞穴。在喀斯特洞穴里我们最害怕下雨,这会让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原来的空间可能瞬间被汹涌的暗河所取代。随时有可能身处险境。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07-18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