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家提及惠济桥,自然会想到坐落于惠济区,始建于隋唐年间的那座著名三孔石拱桥。而今,在新郑市人和寨村,一座与它同名的百年石桥,被泥土尘埋39年后,近日被挖掘出来,显现芳容。虽然历经百年,但它青石崭新,桥体坚固;岁月的刻刀,似乎与它擦肩掠过……探访:水漫桥的设计保证桥的坚固
昨天上午10点多钟,记者驱车赶至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修建于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的惠济桥就坐落于此。
这座惠济桥长约30米、宽5米左右,10个桥墩支撑起桥面,上面铺设数十条青石。几十条青石块,用当地人称的37个“铁耙子”,紧密铆接一起。
这座惠济桥的护栏高约20厘米,按照现在的筑桥标准,它属于“偷工减料”工程。
然而,正是这样才给这座桥的坚固久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的护栏低,一旦洪水大时,水流可从桥面上流过。洪水及时排泄,不会对桥体造成危险。”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赞叹说,这种桥的设计风格,在民间被称作水漫桥。它的设计理念,经过数百年实践检验,是古人筑桥智慧的结晶。这种风格,在我国古代修筑的石拱桥常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