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鉴考—— 对启功先生推断《自叙帖》墨迹的商榷
相关附件: (选自《书法》2005年第6期) 王乃栋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件著名的狂草作品,其书体如急风骤雨、游龙惊蛇,历来受到书家的推崇。这一件《自叙帖》墨迹曾经北宋苏舜钦家藏,卷前有六行草书因纸张破碎,由苏舜钦自写补成。虽然人们大多认为这件苏补本《自叙帖》墨迹只是传世的摹本,而非怀素书法真迹,但仍不失为一件下真迹一等的怀素书法重要作品。
启功先生曾经对怀素《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以下简称清宫本)作过较为详细的考证,先后于一九八三年和一九九一年发表了《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发表于《文物》一九八三年十二期)、《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见《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二○○三年出版)等文章,提出了他对清宫本怀素《自叙帖》墨迹的一些推断。启老依据传世的一本清嘉庆六年(一八○一)谢希曾摹刻的《契兰堂帖》中的所谓宋拓本《自叙帖》,将之与清宫本《自叙帖》墨迹相比,认为刻本后有苏舜钦自跋,墨迹后无苏跋;刻本前六行与后面草字写法一致,是苏舜钦描摹补上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刻本后南唐邵周、王绍颜二行押尾在前,苏耆、李建中题字在后,是合理的,墨迹则相反,是摹颠倒了。所以谢刻《自叙帖》即是苏家原本,清宫本《自叙帖》墨迹是重摹苏 家本,后又说是“另一摹本”,并称之为“墨迹大卷”。
另外,《书法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出版)的作者则依据启老对《自叙帖》墨迹的推断意见,认为“今传墨迹本《自叙帖》为明人的重摹本”。 启功先生的推断结论是明确的,但仍有很多问题并未说清,现试加分析:
一.仅据谢希曾摹刻的《契兰堂帖》中谢说“偶得唐荆川所藏宋拓本”,就认为“幸而有一个宋刻本的真影存留”、“这卷宋刻本真影”(引文均见《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下同)。但后文又说“谢刻所据,唐顺之、高士奇藏和谢希曾摹刻的本子何以知为秘阁本和淳熙时刻,已不可究诘”。既不可究诘,何以定拓本为宋拓?
二.仅据谢刻本《自叙帖》卷后刻有苏舜钦自跋,就认为是苏家本,“苏家本既有苏跋,不待其他宋跋已自使人可信了”,“而苏家原迹今天都只剩下重刻本了”。但后文又说:“苏氏写在《自叙帖》后的跋文,宋以来的有关法书记载都未曾见。”既前人未曾见,可靠吗? 三.前文以“不可究诘”的“宋拓本”的摹刻拓本证清宫本《自叙帖》墨迹非苏家藏本,后文又说,“平心而论,墨迹大卷的艺术效果远远胜于石刻本”,“后来用墨迹本和石刻本并列临摹,发现墨迹本确实比石刻精采”。无苏跋本(墨迹)胜有苏跋本(刻本),仅仅是摹刻的原因? 四.前文说(墨迹和刻本)“两本正文竟很少差异处”,只因跋尾前后次序不同,就定为“而苏卷原迹今天都只剩下重刻本了”?
五.认为“苏舜钦所补的一纸占正文几行,刻本上看不出,‘墨迹大卷’跋中说是六行。即以这六行论,笔法与后边正文丝毫没有两样。可知苏氏只是根据另一个本子描摹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按米芾《书史》中明确指出了前六行草书是苏舜钦“自写补之”。孰是孰非?而《自叙帖》墨迹前六行与后文丝毫没有两样吗?
六.苏家本《自叙帖》前六行草书是苏舜钦补写的,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如非苏家本,卷前为什么会出现确有差别的六行补书?
七.认为“墨迹中许多宋人藏印,不能以宋刻本摹入,便认为墨迹卷中的宋印一概毫无根据”。宋印是否包含苏舜钦家的“四代相印”、“佩六相印之裔”等印?如苏家印章有据,则墨迹大卷怎会变成“另一摹本”?
八.已知“明人翻刻《淳熙秘阁续帖》中有一本没有南唐押尾和苏舜钦跋”,那么清人谢希曾所说的这一本《契兰堂帖》中的有南唐押尾和苏跋的唐荆川藏《自叙帖》拓本,“为淳熙时从墨迹刻石”吗?
相关附件: (选自《书法》2005年第6期) 王乃栋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件著名的狂草作品,其书体如急风骤雨、游龙惊蛇,历来受到书家的推崇。这一件《自叙帖》墨迹曾经北宋苏舜钦家藏,卷前有六行草书因纸张破碎,由苏舜钦自写补成。虽然人们大多认为这件苏补本《自叙帖》墨迹只是传世的摹本,而非怀素书法真迹,但仍不失为一件下真迹一等的怀素书法重要作品。
启功先生曾经对怀素《自叙帖》墨迹(清宫旧藏本,以下简称清宫本)作过较为详细的考证,先后于一九八三年和一九九一年发表了《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发表于《文物》一九八三年十二期)、《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见《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二○○三年出版)等文章,提出了他对清宫本怀素《自叙帖》墨迹的一些推断。启老依据传世的一本清嘉庆六年(一八○一)谢希曾摹刻的《契兰堂帖》中的所谓宋拓本《自叙帖》,将之与清宫本《自叙帖》墨迹相比,认为刻本后有苏舜钦自跋,墨迹后无苏跋;刻本前六行与后面草字写法一致,是苏舜钦描摹补上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刻本后南唐邵周、王绍颜二行押尾在前,苏耆、李建中题字在后,是合理的,墨迹则相反,是摹颠倒了。所以谢刻《自叙帖》即是苏家原本,清宫本《自叙帖》墨迹是重摹苏 家本,后又说是“另一摹本”,并称之为“墨迹大卷”。
另外,《书法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出版)的作者则依据启老对《自叙帖》墨迹的推断意见,认为“今传墨迹本《自叙帖》为明人的重摹本”。 启功先生的推断结论是明确的,但仍有很多问题并未说清,现试加分析:
一.仅据谢希曾摹刻的《契兰堂帖》中谢说“偶得唐荆川所藏宋拓本”,就认为“幸而有一个宋刻本的真影存留”、“这卷宋刻本真影”(引文均见《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与宋刻本》,下同)。但后文又说“谢刻所据,唐顺之、高士奇藏和谢希曾摹刻的本子何以知为秘阁本和淳熙时刻,已不可究诘”。既不可究诘,何以定拓本为宋拓?
二.仅据谢刻本《自叙帖》卷后刻有苏舜钦自跋,就认为是苏家本,“苏家本既有苏跋,不待其他宋跋已自使人可信了”,“而苏家原迹今天都只剩下重刻本了”。但后文又说:“苏氏写在《自叙帖》后的跋文,宋以来的有关法书记载都未曾见。”既前人未曾见,可靠吗? 三.前文以“不可究诘”的“宋拓本”的摹刻拓本证清宫本《自叙帖》墨迹非苏家藏本,后文又说,“平心而论,墨迹大卷的艺术效果远远胜于石刻本”,“后来用墨迹本和石刻本并列临摹,发现墨迹本确实比石刻精采”。无苏跋本(墨迹)胜有苏跋本(刻本),仅仅是摹刻的原因? 四.前文说(墨迹和刻本)“两本正文竟很少差异处”,只因跋尾前后次序不同,就定为“而苏卷原迹今天都只剩下重刻本了”?
五.认为“苏舜钦所补的一纸占正文几行,刻本上看不出,‘墨迹大卷’跋中说是六行。即以这六行论,笔法与后边正文丝毫没有两样。可知苏氏只是根据另一个本子描摹的,而不是放手临写的”。按米芾《书史》中明确指出了前六行草书是苏舜钦“自写补之”。孰是孰非?而《自叙帖》墨迹前六行与后文丝毫没有两样吗?
六.苏家本《自叙帖》前六行草书是苏舜钦补写的,清宫本《自叙帖》墨迹如非苏家本,卷前为什么会出现确有差别的六行补书?
七.认为“墨迹中许多宋人藏印,不能以宋刻本摹入,便认为墨迹卷中的宋印一概毫无根据”。宋印是否包含苏舜钦家的“四代相印”、“佩六相印之裔”等印?如苏家印章有据,则墨迹大卷怎会变成“另一摹本”?
八.已知“明人翻刻《淳熙秘阁续帖》中有一本没有南唐押尾和苏舜钦跋”,那么清人谢希曾所说的这一本《契兰堂帖》中的有南唐押尾和苏跋的唐荆川藏《自叙帖》拓本,“为淳熙时从墨迹刻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