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之汉匈决战
强大的汉帝国,用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话来说,是“光荣而寂寥”。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时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使汉朝骑兵们得以在塞外草原、戈壁荒漠、雪山西域纵横驰骋。河套、河西、西域、百越、朝鲜半岛……一片片土地被纳入了汉帝国的版图,现代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已经初具规模。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这样诞生了如此多璀璨的将星。强悍刚烈的中国军人在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陈汤、班超、马援等的带领下,承强秦,破匈奴,抚西域,平交趾,把大汉天威播撒向世界各地。汉朝像一条凛冽的龙,让所有对手都臣服在自己脚下。
尤其是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这也是一场决定了中国走向的战争。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司马迁说他们是夏朝的后代,所谓的荤粥、猃狁、鬼方,也指他们。秦汉之际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牢牢控制着北方草原,而且在汉朝初期已经成为奴隶制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欧洲尚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无法比拟的,相较于哥特人之于罗马,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更大。匈奴人控制的土地,甚至比汉帝国还要广阔。但是草原的养分生产能力比耕地小,尽管广袤无边,但无法满足部落里更多新生人口的需要,所以游牧民族要想突破自身发展条件的束缚,必须向农耕文明转化,长城以南的肥沃土壤吸引着他们,他们便凭借着优秀的机动能力,袭扰那些边塞城市,掠夺那里的人民和财富。汉朝数代积蓄的仇恨在武帝那里爆发,他进行了三次与匈奴的大规模战役,将之有生力量毁灭殆尽。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想跟大家讨论这场战争(东汉时与匈奴的和战,另有论述)。
1,军力对比。
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时候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所谓“士”,就是能打仗的男子,有三十万。我们知道匈奴人全民皆兵,男女老幼均可拉弓射箭,所以,匈奴人的战斗力量,本身应该在四十万左右,再加上附属的东胡,乌桓等部落、西域诸小国可以提供的武装,全盛时期的匈奴人可以拿出总共五十万左右的部队。汉朝经历了高祖,文,景三朝,到了武帝,匈奴也随之从冒顿,到了老上,到军臣,再到伊雉斜,这期间匈奴的势力可能有些削弱,战斗人员总共应该在四十万左右(主力约占一半)。匈奴产马,军队均为骑兵。匈奴骑兵熟悉地形,马术精通,战斗力很强。指挥官方面,汉匈大战中出现的有:伊雉斜、左右贤王、白羊王、楼烦王、休屠王、浑邪王等。这些人平日只会烧杀掳掠,没有什么好的战例出现,充其量不过是一群蛮夫而已。
汉朝的军事力量则在不断壮大,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人口增长率也提高了,可以为军队提供更多的优秀兵源,汉朝平民平日务农,战时出征,并非职业军人,但每年都要有特定的战争训练,而且不同地区的军队还要轮流守卫京城,这使得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证。如果说军队人数,汉朝是远远超过匈奴的。但这里步兵居大多数,还有一部分是战车兵。由于没有合适的养马基地,也没有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汉朝的骑兵数量少于匈奴,要在非常注重机动能力的草原沙漠地区作战,汉军处于劣势。指挥官方面,汉朝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苏建、公孙敖、公孙贺、李息、张骞。卫青舅甥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李广长期戍边,熟悉匈奴人战术;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地形。其他人也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从这里看,汉朝要占据一些优势。
2,作战方式对比。
匈奴人作战,靠的是无以伦比的骑术,射箭术,以及超高的机动能力,加上对草原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来如影,去如风,往往把汉军从要塞中引出,然后在茫茫草原上加以歼灭。而当汉军的大部队进入草原后,匈奴人又跑得没有踪影了。匈奴人是典型的游击战术,只要遵循这一原则,汉军利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是无法奈何他们的。但是匈奴缺乏攻城的重型装备,这决定了如果得不到汉朝人制造的攻城武器,或者没有汉朝内部策应力量,规模不大的匈奴部队很难攻入内地。
强大的汉帝国,用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话来说,是“光荣而寂寥”。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时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使汉朝骑兵们得以在塞外草原、戈壁荒漠、雪山西域纵横驰骋。河套、河西、西域、百越、朝鲜半岛……一片片土地被纳入了汉帝国的版图,现代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已经初具规模。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这样诞生了如此多璀璨的将星。强悍刚烈的中国军人在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陈汤、班超、马援等的带领下,承强秦,破匈奴,抚西域,平交趾,把大汉天威播撒向世界各地。汉朝像一条凛冽的龙,让所有对手都臣服在自己脚下。
尤其是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这也是一场决定了中国走向的战争。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司马迁说他们是夏朝的后代,所谓的荤粥、猃狁、鬼方,也指他们。秦汉之际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牢牢控制着北方草原,而且在汉朝初期已经成为奴隶制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欧洲尚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无法比拟的,相较于哥特人之于罗马,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更大。匈奴人控制的土地,甚至比汉帝国还要广阔。但是草原的养分生产能力比耕地小,尽管广袤无边,但无法满足部落里更多新生人口的需要,所以游牧民族要想突破自身发展条件的束缚,必须向农耕文明转化,长城以南的肥沃土壤吸引着他们,他们便凭借着优秀的机动能力,袭扰那些边塞城市,掠夺那里的人民和财富。汉朝数代积蓄的仇恨在武帝那里爆发,他进行了三次与匈奴的大规模战役,将之有生力量毁灭殆尽。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想跟大家讨论这场战争(东汉时与匈奴的和战,另有论述)。
1,军力对比。
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时候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所谓“士”,就是能打仗的男子,有三十万。我们知道匈奴人全民皆兵,男女老幼均可拉弓射箭,所以,匈奴人的战斗力量,本身应该在四十万左右,再加上附属的东胡,乌桓等部落、西域诸小国可以提供的武装,全盛时期的匈奴人可以拿出总共五十万左右的部队。汉朝经历了高祖,文,景三朝,到了武帝,匈奴也随之从冒顿,到了老上,到军臣,再到伊雉斜,这期间匈奴的势力可能有些削弱,战斗人员总共应该在四十万左右(主力约占一半)。匈奴产马,军队均为骑兵。匈奴骑兵熟悉地形,马术精通,战斗力很强。指挥官方面,汉匈大战中出现的有:伊雉斜、左右贤王、白羊王、楼烦王、休屠王、浑邪王等。这些人平日只会烧杀掳掠,没有什么好的战例出现,充其量不过是一群蛮夫而已。
汉朝的军事力量则在不断壮大,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人口增长率也提高了,可以为军队提供更多的优秀兵源,汉朝平民平日务农,战时出征,并非职业军人,但每年都要有特定的战争训练,而且不同地区的军队还要轮流守卫京城,这使得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证。如果说军队人数,汉朝是远远超过匈奴的。但这里步兵居大多数,还有一部分是战车兵。由于没有合适的养马基地,也没有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汉朝的骑兵数量少于匈奴,要在非常注重机动能力的草原沙漠地区作战,汉军处于劣势。指挥官方面,汉朝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苏建、公孙敖、公孙贺、李息、张骞。卫青舅甥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李广长期戍边,熟悉匈奴人战术;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地形。其他人也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从这里看,汉朝要占据一些优势。
2,作战方式对比。
匈奴人作战,靠的是无以伦比的骑术,射箭术,以及超高的机动能力,加上对草原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来如影,去如风,往往把汉军从要塞中引出,然后在茫茫草原上加以歼灭。而当汉军的大部队进入草原后,匈奴人又跑得没有踪影了。匈奴人是典型的游击战术,只要遵循这一原则,汉军利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是无法奈何他们的。但是匈奴缺乏攻城的重型装备,这决定了如果得不到汉朝人制造的攻城武器,或者没有汉朝内部策应力量,规模不大的匈奴部队很难攻入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