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吧 关注:20,978贴子:292,836

纸上谈兵之汉匈决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纸上谈兵之汉匈决战 

强大的汉帝国,用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话来说,是“光荣而寂寥”。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开拓精神的时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使汉朝骑兵们得以在塞外草原、戈壁荒漠、雪山西域纵横驰骋。河套、河西、西域、百越、朝鲜半岛……一片片土地被纳入了汉帝国的版图,现代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已经初具规模。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汉朝这样诞生了如此多璀璨的将星。强悍刚烈的中国军人在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陈汤、班超、马援等的带领下,承强秦,破匈奴,抚西域,平交趾,把大汉天威播撒向世界各地。汉朝像一条凛冽的龙,让所有对手都臣服在自己脚下。
尤其是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这也是一场决定了中国走向的战争。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司马迁说他们是夏朝的后代,所谓的荤粥、猃狁、鬼方,也指他们。秦汉之际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牢牢控制着北方草原,而且在汉朝初期已经成为奴隶制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欧洲尚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无法比拟的,相较于哥特人之于罗马,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更大。匈奴人控制的土地,甚至比汉帝国还要广阔。但是草原的养分生产能力比耕地小,尽管广袤无边,但无法满足部落里更多新生人口的需要,所以游牧民族要想突破自身发展条件的束缚,必须向农耕文明转化,长城以南的肥沃土壤吸引着他们,他们便凭借着优秀的机动能力,袭扰那些边塞城市,掠夺那里的人民和财富。汉朝数代积蓄的仇恨在武帝那里爆发,他进行了三次与匈奴的大规模战役,将之有生力量毁灭殆尽。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想跟大家讨论这场战争(东汉时与匈奴的和战,另有论述)。
1,军力对比。
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时候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所谓“士”,就是能打仗的男子,有三十万。我们知道匈奴人全民皆兵,男女老幼均可拉弓射箭,所以,匈奴人的战斗力量,本身应该在四十万左右,再加上附属的东胡,乌桓等部落、西域诸小国可以提供的武装,全盛时期的匈奴人可以拿出总共五十万左右的部队。汉朝经历了高祖,文,景三朝,到了武帝,匈奴也随之从冒顿,到了老上,到军臣,再到伊雉斜,这期间匈奴的势力可能有些削弱,战斗人员总共应该在四十万左右(主力约占一半)。匈奴产马,军队均为骑兵。匈奴骑兵熟悉地形,马术精通,战斗力很强。指挥官方面,汉匈大战中出现的有:伊雉斜、左右贤王、白羊王、楼烦王、休屠王、浑邪王等。这些人平日只会烧杀掳掠,没有什么好的战例出现,充其量不过是一群蛮夫而已。 
汉朝的军事力量则在不断壮大,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人口增长率也提高了,可以为军队提供更多的优秀兵源,汉朝平民平日务农,战时出征,并非职业军人,但每年都要有特定的战争训练,而且不同地区的军队还要轮流守卫京城,这使得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证。如果说军队人数,汉朝是远远超过匈奴的。但这里步兵居大多数,还有一部分是战车兵。由于没有合适的养马基地,也没有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汉朝的骑兵数量少于匈奴,要在非常注重机动能力的草原沙漠地区作战,汉军处于劣势。指挥官方面,汉朝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苏建、公孙敖、公孙贺、李息、张骞。卫青舅甥是难得的军事天才;李广长期戍边,熟悉匈奴人战术;张骞出使西域,了解地形。其他人也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从这里看,汉朝要占据一些优势。 
2,作战方式对比。
匈奴人作战,靠的是无以伦比的骑术,射箭术,以及超高的机动能力,加上对草原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来如影,去如风,往往把汉军从要塞中引出,然后在茫茫草原上加以歼灭。而当汉军的大部队进入草原后,匈奴人又跑得没有踪影了。匈奴人是典型的游击战术,只要遵循这一原则,汉军利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是无法奈何他们的。但是匈奴缺乏攻城的重型装备,这决定了如果得不到汉朝人制造的攻城武器,或者没有汉朝内部策应力量,规模不大的匈奴部队很难攻入内地。



IP属地:北京1楼2005-08-08 23:18回复
    汉军作战,是带有中原农耕地区色彩的,步兵车兵为主,辅以相当数量的骑兵,有阵形,组织严密,这种方式在中原农业地区是相当有效的,不过对后勤依赖过于严重,虽然有着稳妥的攻击防御体系,但机动力差,不适合广袤的草原作战。但在武器上,汉军的环首长刀和弩,可以弥补一部分差距,弩的射程比弓箭长,可以在匈奴人射程之外攻击敌人;环首刀则保证汉军士兵在和匈奴人格斗时不致于落于下风,而且这种刀容易锻造,可以在短时期内制造出一大批。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军尽管可以保证匈奴人不能入塞太久,但无法消耗掉匈奴的有生力量,也无法对长期的边患做出军事上的良好对策,要想彻底击破匈奴,必须改变战术。第一,匈奴人依仗的是他们高超的机动能力,那么汉军的机动能力就必须比他们更强,汉军要有大量的骑兵部队,敌人高速,我们也高速,这样才能赶上敌人,消灭敌人。第二,汉军的供给方式必须改变,因为后勤系统拖累了骑兵突击的进度,那么骑兵在某些时候,就必须深入敌后,取食于敌,抢吃敌人的牛羊,住敌人的帐篷,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霍去病在攻取河西走廊时,就是这么干的。第三,对于匈奴的平民,不能留丝毫情面,因为这些人放下刀就是牧民,骑上马就是军人,很难界定,而且老幼均可引弓,如果过于怜悯匈奴平民,那么这些人会从四面八方来放冷箭,造成汉军大量减员。霍去病在河西会战和漠北决战期间,杀人数目比卫青要高很多,就是因为霍去病对匈奴平民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措施。当然,这样做是种族灭绝政策,我们不能提倡,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由于汉匈之间均有互相投降的人,所以匈奴人明白汉朝的战术,汉朝也明白匈奴的战术。但匈奴人缺乏汉朝那样的国力,所以当匈奴人战术上的神秘面纱被敌人揭开后,他们的优势就不明显了。无论是河西会战还是漠北决战,向导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地理优劣对比。
    中原把匈奴比喻成一个雄踞漠北的巨人,它张开两只手臂,左手扼着河套,一方面威胁着汉朝的都城,一方面是匈奴东西部分的纽带;右手扼着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农业国与河西养马地,一方面取得大量补给,一方面威胁着汉朝的陇西,而陇西以东不远,就是长安。而汉朝呢,除了黄河以外,没有什么能够御敌的天然屏障,匈奴是攻,汉朝是守,主动性完全在匈奴那边。
    作为匈奴方面,两只手,完全可以一臂攻,一臂守。主战场最好在河套,这里有利于骑兵驰骋作战,而且水草丰美,供应力强。那么河西这边,就应当把西域的粮食和本地的马匹,源源不断的运往主战场,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军事压力,让陇西的汉军不能驰援河套。陇西近有六盘山脉,易于防守,民风强悍,骑射与胡人无异,多出勇将,李广,赵破奴等人均出于此,对这里不能强攻,拖住即可。河西走廊与羌人部落接壤,这绝对是强援。还可以游兵一部,不时进攻河北诸郡,让河北汉军不能走开。不管作战损失有多大,一定要让主动性握在自己手中。这里是骚扰战术,不求攻城拔寨,但求打击汉军的心理。
    作为汉朝方面,第一步必须要拔除河套的匈奴势力,因为这里是匈奴人进攻关中的前沿阵地,不管长安周围的守卫力量有多强,只要匈奴在河套有军事存在,汉朝的都城和汉朝人的心理,都会像压着一块大石头。第二步就是打河西走廊,这很简单,就是要夺取养马基地和解除匈奴对汉廷西方的压力,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还有连通西域。第三步,就会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因为这里是农牧兼营地区,匈奴从这里获取军粮和物资,匈奴失去了它,战争的持续能力就得大打折扣。
    4,战略谋划对比。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是一个长期谋划的过程,从高祖开始,历三朝,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在武帝这里是总爆发。而且朝廷鼓励养马,彰显军功,获得了高昂的士气;漠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战,先断两臂,让敌人无招可还,最后一剑封喉;还有派张骞通西域,截断敌人后援,一步一步来,都是非常稳健的招数,按照这样执行下去,便是制了匈奴的死命,但汉朝每一步计划的执行,都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战场的主动权在匈奴那里,如果匈奴人哪怕再明智一点点,汉朝也不会那么顺利。遗憾的是自冒顿以后,匈奴似乎真没有诞生几个出色的政治家来。首先,匈奴的情报工作不好,因为武帝奋三世之余烈,要大规模征伐匈奴的迹象,很早就能看出来了,为什么不早做准备?第二,河西走廊,河套,是两个拳头,缺一不可,为什么没有重视它们的犄角作用,几下子就丢了?第三,西域是后勤基地,为什么没有利用好?第四,武帝初期,儒道两家斗争甚为激烈,匈奴势力为何不介入支持道家,并以缓和的态度来麻痹汉廷,乘机打击主战派?总的来说,匈奴人在战略部署方面一塌糊涂,比汉朝差远了。这么来,怎能不败?我想这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差距吧,毕竟一个刚刚迈入奴隶社会,还没什么积淀的游牧文明不可能是已有三千年文明史(也是权谋史)的农业大国的对手。 
    


    IP属地:北京2楼2005-08-08 23:18
    回复
      2025-11-04 01:50: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是汉匈决战的简单过程:
      楔子: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令开战。通过马邑富豪聂壹,汉朝试图诱使匈奴单于率10万骑兵入汉境。汉武帝则派遣30万大军在马邑(山西朔州)山谷埋伏,试图诱敌深入予以全歼。然而由于情报被匈奴发觉,马邑之战功败垂成。汉匈50多年的脆弱和平终于破裂,两大强国的全面战争爆发。(反正面皮早就撕开了,翻脸就翻脸吧)
      漠南大战:公元前129年,大将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分别从上谷(河北怀来)、代郡(河北蔚县)、云中(内蒙古托克托)、雁门(山西右玉)四路进击匈奴。除了卫青捣毁匈奴的圣地龙城,其余三支部队都遭到失败或者无功而返(注意,捣毁龙城对匈奴人的心理打击是相当可怕的)。两年后匈奴入侵汉朝东北部的上谷、渔阳(就是现在北京这块儿)地区。汉武帝采用避实就虚的战略,派车骑将军卫青与将军李息从云中沿黄河河套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迂回作战。穿越单于本部和右贤王的领地,包围白羊王与楼烦王的部队并予以全歼。卫青的长距离穿插迂回反映了相当优秀的机动能力,这本是匈奴的强项,真是绝妙的讽刺。而单于和右贤王缺乏必要的战略沟通,情报也做得不好。如果早发现,两方夹击是比较好操作的。即使没抓住,我们也知道卫青从云中到河套,是由东向西,单于本部可由北向南,迎击卫青主力,而右贤王部则可以向东迂回至卫青军队的后方,如此就可以形成战略包围,在兵力上匈奴人要大于汉军。没过多久,匈奴右部被卫青彻底击破。漠南大战使得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落入了汉朝手中,夺取的河套,既可以作为关中的屏障,也可以作为进击匈奴的前沿基地。作为匈奴,既然一臂已断,现在就不好处理了,因为汉朝在河套修城驻兵,要长期据守,对缺乏攻坚能力的匈奴来说,强夺不是好办法(汉朝就等着你来强攻呢),所以,现在稳固河西和西域,加强和羌族部落的联合,以图再来方是上策。
      河西会战: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接着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就是现在兰州,白银附近)下,歼敌近9000人,杀匈奴卢候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同年夏,霍去病再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越过居延海(在内蒙),在祁连山麓与匈奴激战,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又是机动!霍去病所率全是汉军中最骁勇的骑兵,又加上没有依赖己方的后勤,完全是取食于敌的打法,这决定了霍部的速度冲击力是很可怕的。霍去病跟卫青一样,这次也是长距离大迂回的战术。他总是奔袭到敌人看不到的位置,然后出现在敌人的侧后方,匈奴人只能措手不及。我很纳闷,匈奴人引以为豪的影子打法好像失效了,本来草原就是他们的天下,遍布着牧民,怎会连霍去病部的方向都搞不清楚?!霍部攻来时,也没机动几步路,就都被干掉了。霍去病所部只有两个弱点,一是人少,二是跟汉军大部队的联系不多,一旦匈奴倾优势兵力将其归路断绝,坚壁清野,阻而不战,霍去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往匈奴的后方退,再寻求机会;二是死命冲出一条缝隙。得,河西走廊和西域丢了,汉朝离胜利的那一刻又近了一部;而匈奴呢,人少了,牲口少了,驻牧地少了,进攻基地也少了。两臂皆断,漠北的单于王庭就暴露在汉军闪亮的环首长刀下面。 
      漠北大决战:这是双方的最终对决,惨烈而悲壮。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卫青带了四个副将,穿越了茫茫沙漠,在漠北与单于的部队相遇。伊雉斜采用了赵信的意见,在漠北设下战场,等候因穿过沙漠而变得疲惫的汉军前来。这个想法本来没错--------让老天爷把汉军拖得又乏又累,我再来个以逸待劳。但我们看到匈奴人采用了与汉军死磕的方式!抛弃优秀的机动优势,而采用自己并不擅长的方法,这可不妙。卫青先派精骑诱敌,再以机动骑兵包抄单于两翼,匈奴人竟然没发觉,待到战时,卫青又让步兵以武刚车为掩护,用弩大量杀伤匈奴的有生力量,结果从早上杀到晚上,伊雉斜看看快完蛋了,就带亲兵和一群老婆跑掉了,卫青乘胜追击,并放火烧了匈奴屯积粮草的赵信城。霍去病那一路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 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我个人认为,这次在草原大漠封天地,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军人的最高荣耀)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此战匈奴是必败的,但不一定非要败这么惨。汉军深入大漠作战,后勤是个问题,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决定了汉军的目的就是寻求决战,最大规模的杀死匈奴的有生力量。作为匈奴来说,广阔的蒙古高原给了他们极其充分的战略纵深,打不过就跑,干嘛非要决一死战呢(也许草原民族的刚烈自尊起作用了吧)?匈奴人迁移很简单,成本比汉军低多了,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躲避汉军的锋芒。


      IP属地:北京3楼2005-08-08 23:18
      回复
        汉军如此规模的行军,要是被敌人牵来牵去,后勤总有吃不住的时候(皇帝还得考虑国内的意见呢)。而匈奴在外交上也要及时向汉朝示软,甚至暂时归顺,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匈奴这次战败以后,人口始终没有恢复上去,除了后来持续对中原的侵扰之外,已经失去了占有整个中国的实力。
        汉朝和匈奴,每一方都有能力统一中国,为了自己最终的存亡,它们必须尽全力毁灭对手。汉朝与匈奴的对决,完全像两个高贵的武士之间的决斗:必须有一个彻底倒下,另一个才能继续生存。决斗势必是惨烈的,胜方保持着对敌人足够的敬意,败方也没有羞赧的理由。这场交锋的结果将决定由谁来统治中原农耕地区,而作为初创草制的中原地区,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已经不能有效控制从秦末战争中恢复了生产力的各个地区。如果匈奴胜,那么匈奴贵族的奴隶制和分封制,势必会将中国重新推回数百年前的局面,中国可能会分裂成大小的邦国,而随着以匈奴汗国境内的众多少数民族的南迁,加上此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未稳,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之间的融合力并不像后来那样强,现今的中国大陆也许会呈现出欧洲那样的局面。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说汉语,写汉字,我们拥有统一的,庞大的国土,这一切,都是大汉的胜利所致。


        附:李白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
        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
        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
        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

        


        IP属地:北京4楼2005-08-08 23:18
        回复
          这里有那么多专家,我也只能是献丑了
          这是大二时的一篇作业,就写这个


          IP属地:北京5楼2005-08-08 23:19
          回复
            作业怎么写务个?


            6楼2005-08-09 13:36
            回复
              支持支持 楼主历史系的高才生吧


              IP属地:湖南7楼2005-08-09 18:44
              回复
                • 218.249.190.*
                呵呵,我是新闻系的


                8楼2005-08-09 19:26
                回复
                  2025-11-04 01:44: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错不错,加精华啦,支持原创作品.


                  9楼2005-08-09 22:52
                  回复
                    这楼主真有一套,他可不仅是从历史方面动手了,有我的风格。(只是偶打字慢,不他打的多)

                    哥们,有空咱俩几几一下,我对这段历史有许多与你类似的看法。

                    不过也有不同的!

                    给个时间如何?(我的某些看法你也可以先看看,省得以为偶没有跟你比划的资格!)

                    你是偶在这吧里见到的少数的能让偶产生共鸣者!

                    相逢恨晚哪!!!!!!!!!!!!!!!!!!!!!


                    IP属地:浙江13楼2005-09-21 18:18
                    回复
                      呵呵,好好好,您也是同道中人,有时间咱们一定交流交流。这学期要忙考试,上网时间不太多


                      IP属地:北京14楼2005-09-23 13:02
                      回复
                        你还考试?偶还以为你30多了呢!


                        IP属地:浙江15楼2005-09-23 15:09
                        回复
                          阿嫖,西凉筒子在北京上学涅~~~~~


                          16楼2005-09-23 15:19
                          回复
                            是吗?那又如何?


                            IP属地:浙江17楼2005-09-23 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