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少年
家,对于陈启礼而言并非是一段甜蜜的回忆。
时光倒回到58年前,国民党军队随着蒋家败退到台湾,在一片兵荒马乱之中,六岁的陈启礼与法官父亲陈钟一同来到台北市,定居在南门一带地区的眷村。
眷村是从大陆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及其眷属所聚居的房舍,被视为外省人的象征。在台湾数十年不断扩大的族群对立冲突的背景下,眷村的出身则富有复杂而特殊的内涵。
“小表!你给我出来,又去打架惹事了!”带着江苏口音的陈钟每次到下班回家,沿路不断被邻居拦下告状,气得一进家门就喊着陈启礼的小名“小表”,抡起家法便一阵痛打。
1943年4月27日,祖籍江苏高淳的陈启礼生于四川广安。因为父亲单名钟字,“老钟生小表”的趣谈而得小名“小表”,也成为另一个少为人知的秘密。血液里流着法官父亲一丝不苟的秉性,少时的陈启礼虽然好惹是生非,却也成绩优良,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台湾第一名校台北“建国中学”就读高中。
当时,他所在的全班近六十个同学,仅有三名“外省人”,在国民党治台初期的“二二八事件”(台籍与外省籍间的冲突,演变成国民党军武力镇压台籍人民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三人全然不同于班上的外省口音,被当成省籍冲突的敌我识别符号,打架冲突不断,矮小而不服输的陈启礼,更成为众矢之的。
“那时每次下课都有台籍同学围在教室外挑衅,另两个同学根本就被打到举双手投降,只剩我一个人,每天打!”陈启礼生前曾与记者眉飞色舞地谈到此事。打架打到出名,中和、永和一带的外省帮派“中和帮”将17岁的他与其余眷村十来岁的年轻人领入帮,从此打架不再单独一人,每天冲突的情况才渐渐改善。
也许正是因为少年时的这段经历,陈启礼对国民党政权一直怀有一种近似“愚忠”的情感,这也为他后来接受台湾情报局派遣,卷入“江南案”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