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吧 关注:181,413贴子:6,546,724
  • 13回复贴,共1

卢云究竟幸不幸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句话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是说外人的看法无法取代自己的感受。外人看来的悲惨世界,可能当事人心中觉得逍遥自在;别人眼中称羡的好生活,也许就是当事人想极力摆脱的。作为感觉之一的“幸福感”也是此类。最近总见有人说卢云好可怜,那么卢云自己是否觉得自己可怜呢?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觉是不是幸福呢?对此,我们的记者特意采访了当事人卢云。

(我们不妨把到21卷的卢云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卢云成为状元之前,卢云高中状元之后,和卢云从水瀑出来之后。采访的顺序也是按照三个阶段的时间顺序而来。) 




1楼2007-11-17 23:32回复
    记者(以下简称记):卢云同志,请问你在中状元之前你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卢云(以下简称卢):我乃山东人氏,赴省入举,不幸落第;盘缠用尽,去客店做伙计,却蒙冤狱;机缘巧合到达扬州顾府,识得顾伯伯和顾小姐,引为知己,哪知又遭二姨娘拆散;到达京城,偶然救下伍定远,然后进入柳侯爷府,护送公主出塞。

    记:那么你当时的理想是什么?
    卢: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平全此四事,虽死无憾!(第二卷第二章)

    记:这么看来你的理想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差距,现实是对你理想的挑战,甚至是讽刺。那么你觉得自己幸福么?
    卢:现实的遭遇虽然是对我理想的讽刺,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对于外界的遭遇并未生出很大的自怜之感。只是面对顾小姐,尤其是面对追求她的杨肃观,我却觉得自卑,觉得痛苦。这是我当时唯一觉得自己不幸福的来源。

    (卢云是个不服输、不认份的人,无论是大牢里的百般折磨,还是二姨娘的恶毒陷害,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骨,绝不向命运低头。当年若非他断然拒绝二姨娘的提议,此刻的他,仍是顾嗣源身边的书僮。

      只是卢云心中明白,他之所以熬过大牢里的拷打,绝不是要成为一名卑微的书僮,继续在姨娘、小姐与老爷之间的夹缝尴尬的活着。他饱受世人的讥嘲怒骂,只因他要做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伟大人物,但是眼前的他,败得如此之惨,如此令人难堪,这要他如何面对心爱之人?
      
    对卢云来说,只要能忘却自己卑微的身世,远远地瞧着顾倩兮,那已是生平最大的福份了,顾倩兮越是接近他,他心中的苦痛越是加深,深到他自己也难以承担的地步。(第八卷第五章))


    2楼2007-11-17 23:33
    回复
      2025-08-15 08:2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记:那么你高中状元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地位而自卑,而且你也为官一方,和顾小姐有情人在一起。应该说,这个时期的你是你这些年最幸福的时刻吧?
      卢:在长洲的日子的确是幸福的。一来爱侣在侧,二来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只可惜好景不长。
      (卢云毕竟年少,眼见爱侣在旁,此时又有了自己的窝,只觉欣喜欢愉,大有何事不可为的气概。(第九卷第二章)

      洪捕头笑道:“姑娘多虑了,那日卢大人过来视察,一看纤夫生活辛苦,当场就掉了眼泪,直说要替他们找个好营生。听知州大人说,他要纤夫出力挖河道,衙门出钱盖水闸,两边各出一半气力,待竣工之后,便让这帮苦力维护水闸,向来往商船收些钱银,所得一半归朝廷,一半归他们所有,以后再也不必过苦日子了。”(第十卷第四章)

      自伍定远离去后,卢云便自专心整治州政,他有顾倩兮帮着打点内外,凡事自能驾轻就熟,一连数月,都在审讯断案,处置民讼,众百姓见他廉明公正,从无收受贿赂的恶行,心中自然敬服。闲暇时卢云又命人加筑水坝工事,在娄江畔灌溉水利,更使百姓感激称道。(第十卷第六章))


      3楼2007-11-17 23:33
      回复
        记者后话:我们的采访结束了。但是卢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幸福观,这不能不从他是一个儒生谈起。既然是儒生,必然信奉孔子之道,那么孔子关于幸福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看来有三个层次:

        一、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这种幸福观忽视物质利益,追求德性上的幸福。在“安贫”的基础上强调“乐道”,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而儒家又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既然“致其道”是全部生命的追求,那么“学”的意义自然也就彰显出来,所以“学之乐”也就成为儒家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点可以解释早期的卢云在面对残酷的外界环境却仍然能感到内心平安的原因。

        二、曾点之志。
        “曾点之志”是儒家幸福观的又一典范。《论语•先进》里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表达了治理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的志向,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强大、百姓明理;冉有以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家为志向,也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富足、百姓知礼;公西华愿意从事宗庙之事,做个小司仪。而曾点的回答与子路、冉有、公华大不相同。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曾点的志向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而成为儒者生活追求的又一方向。“曾点之志”中,功利幸福不是被排斥在外,而是被超越;不是不要功利,而是不言功利。这一关观点鲜明地表现了“物我与同”的儒家天地人大一统的观点。
        可以说,卢云日之所以坚持贯彻“道”,乃是因为他把天人合一看成自己的大我,为了这个大我而放弃小我,他并无悔意。

        三、“禄在其中”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颜之乐”、“曾点之志”虽然是儒家提倡的幸福,但是它似乎是圣人才能做到的行为,普通人也要满足物质的利益。“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鲜明地表现出孔子的幸福观仍然是精神高于物质,但孔子在言说这两句话的同时,也说出了“学也,禄在其中矣”。说明只要君子做好自己的事情,幸福自然会随后而来,使儒家的幸福观有了现实实践的可能。
        之前卢云在牢里喊出“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虽然他心高气傲,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当时是“不自量力”。但是随后当他为长洲知州的时候,他的这个“道”已经从理论走上了实践的道路。

        这三种幸福观叠加起来,成为卢云在水瀑历练之后的平和心境的基础。对于别人十年里所获得的物质利益他毫无嫉妒之心,对于自己“道”的贯彻他问心无愧,他也愈加体会到了现实世界需要“园融”。
        当我们看到一个悲惨落魄的卢云,为他叹息不已的时候,卢云却像看待琼芳一样地看着我们,感叹找不到自己的知音。


        6楼2007-11-17 23:35
        回复
          急什么?按照报纸的规矩,我们还有附上广告:状元牌拉面,好味美一天!


          9楼2007-11-17 23:37
          回复
            那是,你要恐吓的……我觉得卢云这么说,是因为我在书里找的证据。当然你也可以采访他,你对书比我熟悉。咱两家报社可以竞争爆料,不过广告费不要和我争。我们代言定了!!


            12楼2007-11-17 23:41
            回复
              我就是楼上这个意见,我所说的幸福不是指其乐融融的个人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如同顾倩兮的“花满池塘得自由”的内心平和。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可能你觉得一定要从来不做错事才是幸福。但是我觉得能够宠辱不惊,豁达面对自己的人生才是幸福。

              61.138老兄,我们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觉得十年后卢云心里非常闹腾的话,请你从书里找出论据来。不要拿自己的感受去衡量每一个人。


              25楼2007-11-18 09:05
              回复
                也许用“幸福”这个词不太合适,因为世俗的幸福观已经把内心平和喜乐不当作幸福的标准了。但是作为一个儒生,我觉得用儒家的观点来衡量他的幸福感,那就是文中说的“致于道”,“学之乐”了。

                不过对于大家来说,可能这个词的确不好。我需要再想一个更好的词


                26楼2007-11-18 09:08
                回复
                  2025-08-15 08:14: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61.138(拜托你早点取个id,这样我打击一片人啊!),你所说的“在瀑布下练什么武功啊,终老其中得了”是你没有理解卢云。

                  你觉得卢云在瀑布下会觉得自己可怜兮兮,所以每天以泪洗面么,然后告诉大家“我三十多岁了,憋在瀑布下,没有老婆和孩子,大家不要学我啊……”么?不是的。卢云在水瀑下不断琢磨仁剑郑十七。于逆境中仍然在学习,体会到“学之乐”,我相信卢云体会出来的那天,他不仅内心平和,他还是很高兴的。


                  27楼2007-11-18 09:14
                  回复
                    不是要走吗??? 
                    怎么又跑回京城了呢???
                    -------------------------------------
                    这一点,你看看书,另外你再看看我的帖子。他回到京城开始并非自愿,后来是因为有牵挂。卢云刚开始的确内心不平静,他感到自己的失败,然后感到愧疚,但是后来他明白自己的个性使然后,他释怀了。

                    关于小紫紫提出的那个看法和你的这个有些相似。当初的卢云面对顾倩兮和杨肃观的确颇不平静,所以我觉得那时候他的确有不幸福(幸福这个词真的不好,容易导致歧义)的理由。但是十年后,他面对顾倩兮,不是当初的那种心境,是一种牵挂。

                    卢云毕竟是儒生,不是道家。道家的幸福观是“无为”和“自然”(这点以后有机会再谈),所以卢云不可能了无牵挂。但是从儒家的角度来衡量,他的确可以做到内心平和喜乐。

                    我们每个人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幸福标准不一样,所以我也料到此文必然招来骂声一片。


                    28楼2007-11-18 09:20
                    回复
                      芳华,我终于找到党组织了…


                      38楼2007-11-18 11:20
                      回复
                        嗯。球球,受教了。不是想证明博学,是想证明卢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不过的确有些牵强,因为卢云心中不止儒家之学。以后注意。谢谢!


                        44楼2007-11-18 12:18
                        回复
                          别拍马屁~~~这里可不是遐想……其实准确地说,用来证明也是有根据的,尤其是前期的卢云,但是后期的的确有些牵强。可惜百度不提供帖子编辑功能,不然就再修改修改


                          46楼2007-11-18 12:23
                          回复
                            四海说的有道理,我的本意是想说,外人看来卢云一无所成,悲悲戚戚,但是在卢云心中他获得了对人生的体悟,这是一种“幸”,是一种喜乐。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昏昏噩噩,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有的人整日活在为所失去的东西懊悔的痛苦中;有的人觉得天下皆负了他,心里背着大仇恨;有的人怀疑一切,目空一切,看不到未来又质疑现在。卢云和他们比起来,真的算是幸福(也许幸福这个词是不好)。至于日后的人生,他当然会有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但是我仍然觉得,他对自己人生看的看法并不如我们所想的悲观。


                            74楼2007-11-18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