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笑吧 关注:393贴子:90,834

回复:【书】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复贺也。其告庙六礼版文等仪,皆彪之所定也。详推有典制,其纳采版文玺书曰:
“皇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庙社稷,
谋于公卿,咸以为宜率由旧典。今使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综以礼纳采。”主人曰:
“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臣从祖弟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未闲教训,衣
履若而人,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再拜承制诏。”
次问名版文曰:“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两仪配合,承天统物,正位于内,必俟令
族,重章旧典。今使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以礼问名。”主人曰:“皇帝嘉命,
使者某到,重宣中诏,问臣名族。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桢之遗玄
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先臣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之孙,先臣故散骑侍
郎准之遗女。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胄之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
年十七。钦承旧章,肃奉典制。”次纳吉版文曰:“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人谋龟
从,佥曰贞吉,敬从典礼。今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以礼纳吉。”主人曰:“皇
帝嘉命,使者某重宣中诏,太卜元吉。臣陋族卑鄙,忧惧不堪。钦承旧章,肃奉典
制。”次纳征版文:“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之女,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如
河,宜奉宗庙,永承天祚。以玄絺皮帛马羊钱璧,以章典礼。今使使持节司徒某、
太常某,以礼纳征。”主人曰:“皇帝嘉命,降婚卑陋,崇以上公,宠以典礼,备
物典策。钦承旧章,肃奉典制。”次请期版文:“皇帝曰,咨某官某姓,谋于公卿,
大筮元龟,罔有不臧,率遵典礼。今使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以礼请期。”主人
曰:“皇帝嘉命,使某重宣中诏,吉日惟某可迎。臣钦承旧章,肃奉典制。”次亲
迎版文:“皇帝曰,咨某官某姓,岁吉月令,吉日惟某,率礼以迎。今使使持节太
保某、太尉某以迎。”主人曰:“皇帝嘉命,使者某重宣中诏。令月吉辰,备礼以
迎。上公宗卿,兼至副介,近臣百两,臣蝝蚁之族,猥承大礼,忧惧战悸。钦承旧
章,肃奉典制。”其稽首承诏皆如初答。
 孝武纳王皇后,其礼亦如之。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
羊各一头,酒米各十二斛。唯纳征羊一头,玄絺用帛三匹,绛二匹,绢二百匹,虎
皮二枚,钱二百万,玉璧一枚,马六头,酒米各十二斛,郑玄所谓五雁六礼也。其
珪马之制,备物之数,校太康所奏,又有不同,官有其注。古者昏、冠皆有醮,郑
氏醮文三首具存。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纳妃,六礼文与纳后不异。百官上礼。其月壬
戌,于太极殿西堂叙宴二宫队主副、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扬兖江三州纲、彭城江
夏南谯始兴武陵庐陵南丰七国侍郎以上,诸二千石在都邑者,并豫会。又诏今小会
可停妓乐,时有临川曹太妃服。
 明帝泰始五年十一月,有司奏:“按晋江左以来,太子昏,纳征,礼用玉一,
虎皮二,未详何所准况。或者虎取其威猛有彬炳,玉以象德而有温润。栗珪璋既玉
之美者,豹皮义兼炳蔚,熊罴亦昏礼吉征,以类取象,亦宜并用,未详何以遗文。
晋氏江左,礼物多阙,后代因袭,未遑研考。今法章徽仪,方将大备。宜宪范经籍,
稽诸旧典。今皇太子昏,纳征,礼合用珪璋豹皮熊罴皮与不?下礼官详依经记更正。
若应用者,为各用一?为应用两?”博士裴昭明议:“案《周礼》,纳征,玄纁束
帛俪皮。郑玄注云:束帛,以仪注,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以虎豹皮各一
具。岂谓婚礼不辨王公之序,故取虎豹皮以尊革其事乎?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用。
熊罴吉祥,而婚典所不及。珪璋虽美,或为用各异。今帝道弘明,徽则光阐,储皇
聘纳,宜准经诰。凡诸僻谬,并合详裁。虽礼代不同,文质或异,而郑为儒宗,既
有明说,守文浅见,盖有惟疑。兼太常丞孙诜议以为:‘聘币之典,损益惟义,历
代行事,取制士婚。若珪璋之用,实均璧品,采豹之彰,义齐虎文,熊罴表祥,繁



72楼2005-08-02 22:43
回复
    道狭,未议开阐,遂于东南巳地创立丘坛。皇宋受命,因而弗改。且居民之中,非
    邑外之谓。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南驿开涂,阳路修远。谓宜移郊正午,以定天
    位。”博士司马兴之、傅郁、太常丞陆澄并同爰议。乃移郊兆于秣陵牛头山西,正
    在宫之午地。世祖崩,前废帝即位,以郊旧地为吉祥,移还本处。北郊,晋成帝世
    始立,本在覆舟山南。宋太祖以其地为乐游苑,移于山西北。后以其地为北湖,移
    于湖塘西北。其地卑下泥湿,又移于白石村东。其地又以为湖,乃移于钟山北京道
    西,与南郊相对。后罢白石东湖,北郊还旧处。
     南郊,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官掌清者亦如之。致斋之朝,御太极殿幄坐。
    著绛纱袍,黑介帻,通天金博山冠。先郊日未晡五刻,夕牲。公卿京兆尹众官悉坛
    东就位,太祝史牵牲入。到榜,禀牺令跪白:“请省牲。”举手曰:“盾。”太
    祝令绕牲,举手曰:“充。”太祝令牵牲诣庖。以二陶豆酌毛血,其一奠皇天神座
    前,其一奠太祖神座前。郊之日未明八刻,太祝令进馔,郎施馔。牲用茧栗二头,
    群神用牛一头。醴用翙鬯,藉用白茅。玄酒一器,器用匏陶,以瓦樽盛酒,瓦圩斟
    酒。璧用苍玉。蒯席各二,不设茵蓐。古者席藁,晋江左用蒯。车驾出,百官应斋
    及从驾填街先置者,各随申摄从事。上水一刻,御服龙衮,平天冠,升金根车,到
    坛东门外。博士、太常引入到黑攒。太祝令跪执匏陶,酒以灌地。皇帝再拜,兴。
    群臣皆再拜伏。治礼曰:“兴。”博士、太常引皇帝至南阶,脱舄升坛,诣罍盥。
    黄门侍郎洗爵,跪授皇帝。执樽郎授爵,酌秬鬯授皇帝。跪奠皇天神座前,再拜,
    兴。次诣太祖配天神座前,执爵跪奠,如皇天之礼。南面北向,一拜伏。太祝令各
    酌福酒,合置一爵中,跪进皇帝,再拜伏。饮福酒讫,博士、太常引帝从东阶下,
    还南阶。谒者引太常升坛,亚献。谒者又引光禄升坛,终献。讫,各降阶还本位。
    太祝送神,跪执匏陶,酒以灌地。兴。直南行出坛门,治礼举手白,群臣皆再拜伏。
    皇帝盘,治礼曰:“兴。”博士跪曰:“祠事毕,就燎。”博士、太常引皇帝就燎
    位,当坛东阶,皇帝南向立。太祝令以案奉玉璧牲体爵酒黍饭诸馔物,登柴坛施设
    之。治礼举手曰:“可燎。”三人持火炬上。火发。太祝令等各下坛。坛东西各二
    十人,以炬投坛,火半柴倾。博士仰白:“事毕。”皇帝出便坐。解严。天子有故,
    则三公行事,而太尉初献,其亚献、终献,犹太常、光禄勋也。北郊斋、夕牲、进
    熟,及乘舆百官到坛三献,悉如南郊之礼;唯事讫,太祝令牲玉馔物诣坎置牲上讫,
    又以一牲覆其上。治礼举手曰:“可埋。”二十人俱时下土。填坎欲半,博士仰白:
    “事毕。”帝出。自魏以来,多使三公行事,乘舆罕出矣。魏及晋初,仪注虽不具
    存,所损益汉制可知也。江左以后,官有其注。
     魏文帝诏曰:“汉氏不拜日于东郊,而旦夕常于殿下东面拜日,烦亵似家人之
    事,非事天郊神之道也。”黄初二年正月乙亥,朝日于东门之外。按《礼》,天子
    以春分朝日于东,秋分夕月于西,今正月,非其时也。《汉郊祀志》,帝郊泰畤,
    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此为即用郊日,不俟二分也。明帝太和元年
    二月丁亥朔,朝日于东郊,八月己丑,夕月于西郊,此古礼也。《白虎通》:“王
    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此其义也。《尚书大传》,迎日之词曰:“维某年
    某月上日。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维予一人。某敬拜迎日于郊。”
    吴时郎陈融奏《东郊颂》,吴时亦行此礼也。晋武帝太康二年,有司奏:“春分依
    旧车驾朝日,寒温未适,可不亲出。”诏曰:“礼仪宜有常;如所奏,与故太尉所
    撰不同,复为无定制。间者方难未平,故每从所奏。今戎事弭息,唯此为大。”案
    此诏,帝复为亲朝日也。此后废。
     殷祠,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百官清者亦如之。致斋之日,御太极殿幄坐,
    


    75楼2005-08-02 22:43
    回复
      2025-08-28 00:17: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建获旗以表获车。殿中郎一人典获车,主者二人收禽,吏二十四人配获车。备获车
      十二两。校猎之官著袴褶。有带武冠者,脱冠者上缨。二品以上拥刀,备槊、麾幡,
      三品以下带刀。皆骑乘。将领部曲先猎一日,遣屯布围。领军将军一人督右甄;护
      军一人督左甄;大司马一人居中,董正诸军,悉受节度。殿中郎率获车部曲,在司
      马之后。尚书仆射、都官尚书、五兵尚书、左右丞、都官诸曹郎、都令史、都官诸
      曹令史干、兰台治书侍御史令史、诸曹令史干,督摄纠司,校猎非违。至日,会于
      宣武场,列为重围。设留守填街位于云龙门外内官道北,外官道南,以西为上。设
      从官位于云龙门内大官阶北,小官阶南,以西为上。设先置官位于行止车门外内官
      道西,外官道东,以北为上。设先置官还位于广莫门外道之东西,以南为上。校猎
      日平旦,正直侍中奏严。上水一刻,奏:“搥一鼓。”为一严。上水二刻,奏:
      “搥二鼓。”为再严。殿中侍御史奏开东中华云龙门,引仗为小驾卤簿。百官非校
      猎之官,著朱服,集列广莫门外。应还省者还省。留守填街后部从官就位;前部从
      官依卤簿;先置官先行。上水三刻,奏:“搥三鼓。”为三严。上水四刻,奏:
      “外办。”正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军校剑履进夹上皞。正直侍郎
      负玺,通事令史带龟印中书之印。上水五刻,皇帝出,著黑介帻单衣,乘辇。正直
      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殿中侍御史督摄黄麾以内。次直侍中、次直黄门侍郎护驾
      在前。又次直侍中佩信玺、行玺,与正直黄门侍郎从护驾在后。不鸣鼓角,不得喧
      哗,以次引出,警跸如常仪。东驾出,驺赞,陛者再拜。皇太子入守。车驾将至,
      威仪唱:“引先置前部从官就位。”再拜。车驾至行殿前回辇,正直侍中跪奏:
      “降辇。”次直侍中称制曰:“可。”正直侍中俯伏起。皇帝降辇登御坐,侍臣升
      殿。直卫鈒戟虎贲,旄头文衣,鹖尾,以次列阶。正直侍中奏:“解严。”先置从
      驾百官还便坐幔省。
       帝若躬亲射禽,变御戎服,内外从官以及虎贲悉变服,如校猎仪。鈒戟抽鞘,
      以备武卫。黄麾内官,从入围里。列置部曲,广张甄围,旗鼓相望,衔枚而进。甄
      周围会,督甄令史奔骑号法施令曰:“春禽怀孕,搜而不射;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不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不射。”甄会。大司马鸣鼓蹙围,众军鼓噪警
      角,至宣武场止。大司马屯北旌门;二甄帅屯左右旌门;殿中中郎率获车部曲入次
      北旌门内之右。皇帝从南旌门入射禽。谒者以获车收载,还陈于获旗北。王公以下
      以次射禽,各送诣获旗下,付收禽主者。事毕,大司马鸣鼓解围复屯,殿中郎率其
      属收禽,以实获车,充庖厨。列言统曹正厨,置尊酒俎肉于中逵,以犒飨校猎众军。
      至晡,正直侍中量宜奏严,从官还著朱服,鈒戟复鞘。再严,先置官先还。三严后
      二刻,正直侍中奏:“外办。”皇帝著黑介帻单衣。正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
      黄门侍郎、军校进夹御坐。正直侍中跪奏:“还宫。”次直侍中称制曰:“可。”
      正直侍中俯伏起。乘舆登辇还,卫从如常仪。大司马鸣鼓散屯,以次就舍。车驾将
      至,威仪唱:“引留守填街先置前部从官就位。”再拜。车驾至殿前回辇,正直侍
      中跪奏:“降辇。”次直侍中称制曰:“可。”正直侍中俯伏起。乘舆降入。正直
      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军校从至皞,亦如常仪。正直侍
      中奏:“解严。”内外百官拜表问讯如常仪,讫,罢。

       国学网站独家推出


      83楼2005-08-02 22:43
      回复
        志第五 礼二

         古者天子巡狩之礼,布在方策。至秦、汉巡幸,或以厌望气之祥,或以希神仙
        之应,烦扰之役,多非旧典。唯后汉诸帝,颇有古礼焉。魏文帝值参分初创,方隅
        事多,皇舆亟动,略无宁岁。盖应时之务,又非旧章也。明帝凡三东巡,所过存问
        高年,恤人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赐高年、
        力田各有差。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
        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巡省,掸人诵志。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
        上指远喻。至于鳏寡,罔不得所。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朕在位累载,如临深泉,
        夙兴夕惕,明发不寐,坐而待旦。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勤躬约己,欲令事
        事当宜。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人之未乂,其何以恤之。
        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
        申喻朕心恳诚至意,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治,问人间患苦。周典有之曰:
        ‘其万人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
        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辩异之,以反命于王,
        以周知天下之故。’斯旧章前训,今率由之。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
        行焉。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各敬乃事,嘉谋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
        所隐讳。方将虚心以俟。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挚虞新礼仪曰:“魏氏无巡狩
        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摈及执贽,皆如朝
        仪,而不建其旗。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然终晋世,巡狩废矣。
         宋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举善旌贤,问其疾苦。元嘉四年二月己
        卯,太祖东巡。丁卯,至丹徒。己巳,告觐园陵。三月甲戌,幸丹徒离宫,升京城
        北顾。乙亥,飨父老旧勋于丹徒行宫,加赐衣裳各有差,蠲丹徒县其年租布之半,
        系囚见徒五岁刑以下,悉皆原遣。登城三战及先大将军并贵泥关头败没余口。老疾
        单孤,又诸战亡家不能自存者,并随宜隐恤。二十六年二月己亥,上东巡。辛丑,
        幸京城。辛亥,谒二陵。丁巳,会旧京故老万余人,往还飨劳,孤疾勤劳之家,咸
        蒙恤赉,发赦令,蠲徭役。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
         某曹关某事云云。被令,仪宜如是。请为笺如左。谨关。
         右署众官如常仪。
         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某甲,死罪死罪。某事云云。参议以为宜如是事诺。奉
        行。某年月日。某曹上。
         右笺仪准于启事年月右方,关门下位及尚书官署。其言选事者,依旧不经它官。
         太常主者寺押。某署令某甲辞。言某事云云。求告报如所称。详检相应。今听
        如所上处事诺。明详旨申勤,依承不得有亏。符到奉行。年月日。起尚书某曹。
         右符仪。
         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某署令某甲上言。某事云云。请台告报如所称。主
        者详检相应。请听如所上事诺。别符申摄奉行。谨关。
         年月日。
         右关事仪准于黄案年月日右方,关门下位年月下左方,下附列尚书众官署。其
        尚书名下应云奏者,今言关。余皆如黄案式。
         某曹关司徒长史王甲启辞。押。某州刺史丙丁解腾某郡县令长李乙书言某事云
        云。请台告报如所称。尚书某甲参议,以为所论正如法令,报听如所上。请为令书
        如左。谨关。
         右关门下位及尚书署,如上仪。
         司徒长史王甲启辞。押。某州刺史丙丁解腾某郡县令长李乙书言某事云云。州
        府缘案允。值。请台告报。
         

         年月日。尚书令某甲上。
         建康宫无令,称仆射。
         令日下司徒,令报听如某所上。某宣摄奉行如故事。文书如千里驿行。
         年月朔日甲子。尚书令某甲下。无令称仆射。司徒承书从事到上起某曹。
        


        84楼2005-08-02 22:43
        回复
          虑。岂遑全遂圣旨,以从至情。加岁时变易,期运忽过,山陵弥远,攀慕永绝。臣
          等以为陛下宜回虑割情,以康时济治。辄敕御府易服,内省改坐,太官复膳。诸所
          施行,皆如旧制。”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于草土,以存此痛,况当
          食稻衣锦,诚佹然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心一旦便
          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言及悲剥,奈何
          奈何!”孚等重奏:“伏读明诏,感以悲怀。辄思仲尼所以抑宰我之问,圣思所以
          不能已已,甚深甚笃。然今者干戈未戢,武事未偃,万机至重,天下至众。陛下以
          万乘之尊,履布衣之礼,服粗席藁,水饮疏食,殷忧内盈,毁悴外表,而躬勤万机,
          坐而待旦,降心接下,仄不遑食,所以劳力者如斯之甚。是以臣等悚息不宁,诚惧
          神气用损,以疚大事。辄敕有司改坐复常,率由旧典。惟陛下察纳愚款,以慰皇太
          后之心。”又诏曰:“重览奏议,益以悲剥,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三年之丧,自
          古达礼,诚圣人称心立哀,明恕而行也。神灵日远,无所告诉;虽薄于情,食旨服
          美,朕更所不堪也。不宜反覆,重伤其心,言用断绝,奈何奈何!”帝遂以此礼终
          三年。后居太后之丧,亦如之。
           泰始二年八月,诏书曰:“此上旬,先帝弃天下日也,便以周年。吾茕茕,常
          复何时壹得叙人子情邪?思慕烦毒,欲诣陵瞻侍,以尽哀愤。主者具行备。”太宰
          司马孚、尚书令裴秀、尚书仆射武陔等奏:“陛下至孝蒸蒸,哀思罔极。衰麻虽除,
          毁顇过礼,疏食粗服,有损神和。今虽秋节,尚有余暑,谒见山陵,悲感摧伤,群
          下窃用悚息。平议以为宜惟远体,降抑圣情,以慰万国。”诏曰:“孤茕忽尔,日
          月已周,痛慕摧感,永无逮及。欲奉瞻山陵,以叙哀偾。体气自佳,其又已凉,便
          当行,不得如所奏也。主者便具行备。”又诏曰:“昔者哀适三十日,便为梓宫所
          弃,遂离衰绖,感痛岂可胜言!顾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先帝至谦之志,是以自割,
          不以副诸君子。有三年之爱,而身礼廓然,当见山陵,何心而无服,其以衰绖行。”
          孚等重奏:“臣闻上古丧期无数,后世乃有年月之渐。汉文帝随时之义,制为短丧,
          传之于后。陛下以社稷宗庙之重,万方亿兆之故,既从权制,释降衰麻;群臣庶僚
          吉服。今者谒陵,以叙哀慕,若加衰绖,近臣期服,当复受制进退无当,不敢奉诏。”
          诏曰:“亦知不在此麻布耳。然人子情思,为欲令哀丧之物在身,盖近情也。群臣
          自当案旧制。期服之义,非先帝意也。”孚等又奏:“臣闻圣人制作,必从时宜。
          故五帝殊乐,三王异礼。此古今所以不同,质文所以迭用也。陛下随时之宜,既降
          心克己,俯就权制;既除衰麻,而行心丧之礼。今复制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
          不服,虽先帝厚恩,亦未之敢安也。参量平议,宜如前奏。臣等敢固以请。”诏曰:
          “患情不能企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
           泰始四年,皇太后崩。有司奏:“前代故事,倚庐中施白缣帐蓐,素床,以布
          巾裹[C052]草。轺辇板舆细犊车皆施缣里。”诏不听,但令以布衣车而已。其余居
          丧之制,一如礼文。有司又奏:“大行皇太后当以四月二十五日安厝。故事,虞著
          衰服,既虞而除。其内外官僚,皆就朝晡临位。御除服讫,各还所次除衰服。”诏
          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礼也。受终身之爱,而无数年之报,奈何葬而便即吉,
          情所不忍也。”有司又奏:“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然,非忽
          礼也。方今戎马未散,王事至殷,更须听断,以熙庶绩。昔周康王始登翌室,犹戴
          冕临朝。降于汉、魏,既葬除释,谅暗之礼,自远代而废矣。唯陛下割高宗之制,
          从当时之宜。敢固以请。”诏曰:“揽省奏事,益增感剥。夫三年之丧,所以尽情
          致礼。葬已便除,所不堪也。当叙吾哀怀,言用断绝,奈何奈何!”有司又固请。
          诏曰:“不能笃孝,勿以毁伤为忧也。诚知衣服末事耳。然今思存草土,率常以吉
          


          87楼2005-08-02 22:43
          回复
            郑玄云:‘后不与祭,宗伯摄其事。’又说云:‘君执圭瓒稞尸,大宗伯执璋瓒亚
            献。’中代以来,后不庙祭,则应依礼大宗伯摄亚献也。而今以太尉亚献。郑注
            《礼·月令》云:‘三王有司马,无太尉。太尉,秦官也。’盖世代弥久,宗庙崇
            敬,摄后事重,故以上公亚献。”又议:“履时之思,情深于霜露;室户之感,有
            怀于容声。不知神之所在,求之不以一处。郑注《仪礼》有司云,天子诸侯祭于祊
            而绎。绎又祭也。今庙祠阙送神之稞,将移祭于祊绎,明在于留神,未得而杀。礼
            郊庙祭殊,故灌送有异。”
             太常丞朱膺之议:“案《周礼》,大宗伯使掌典礼,以事神为上,职总祭祀,
            而昊天为首。今太常即宗伯也。又寻袁山松《汉·百官志》云:‘郊祀之事,太尉
            掌亚献,光禄掌三献。太常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掌赞天子。’无掌献事。
            如仪志,汉亚献之事,专由上司,不由秩宗贵官也。今宗庙太尉亚献,光禄三献,
            则汉仪也。又贺循制太尉由东南道升坛,明此官必预郊祭。古礼虽由宗伯,然世有
            因革,上司亚献,汉仪所行。愚谓郊祀礼重,宜同宗庙。且太常既掌赞天子,事不
            容兼。又寻灌事,《礼记》曰:‘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乐三阕
            然后迎牲。’则殷人后灌也。‘周人先求诸阴’,‘灌用鬯,达于渊泉。既灌,然
            后迎牲。’则周人先灌也。此谓庙祭,非谓郊祠。案《周礼》天官:‘凡祭祀赞王
            祼将之事。’郑注云:‘祼者,灌也。唯人道宗庙有灌,天地大神至尊不灌。’而
            郊未始有灌,于礼未详。渊儒注义,炳然明审。谓今之有灌,相承为失,则宜无灌。”
            通关八座丞郎博士,并同膺之议。尚书令建平王宏重参议,谓膺之议为允。诏可。
             大明二年正月丙午朔,有司奏:“今月六日南郊,舆驾亲奉。至时或雨。魏世
            值雨,高堂隆谓应更用后辛。晋时既出遇雨,顾和亦云宜更告。徐禅云:‘晋武之
            世,或用丙,或用己,或用庚。’使礼官议正并详。若得迁日,应更告庙与不?”
            博士王燮之议称:“遇雨迁郊,则先代成议。《礼》传所记,辛日有征。《郊特牲》
            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郑玄注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用辛
            者,取其斋戒自新也。’又《月令》曰:‘乃择元日,祈谷于上帝。’注曰:‘元
            日,谓上辛。郊祭天也。’又《春秋》载郊有二,成十七年九月辛丑,郊。《公羊》
            曰:‘曷用郊?用正月上辛。’哀元年四月辛巳,郊。《谷梁》曰:‘自正月至于
            三月,郊之时也。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
            不从,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以斯明之,则郊祭之礼,未有不用辛日者也。晋
            氏或丙、或己、或庚,并有别议。武帝以十二月丙寅南郊受禅,斯则不得用辛也。
            又泰始二年十一月己卯,始并圆丘方泽二至之祀合于二郊。三年十一月庚寅冬至祠
            天,郊于圆丘。是犹用圆丘之礼,非专祈谷之祭,故又不得用辛也。今之郊飨,既
            行夏时,虽得迁却,谓宜犹必用辛也。徐禅所据,或为未宜。又案《郊特牲》曰:
            ‘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郑玄注曰:‘受命,谓告退而卜也。’则告义在郊,
            非为告日。今日虽有迁,而郊祀不异,愚谓不宜重告。”
             曹郎朱膺之议:“案先儒论郊,其议不一。《周礼》有冬至日圆丘之祭。《月
            令》孟春有祈谷于上帝。郑氏说,圆丘祀昊天上帝,以帝喾配,所谓禘也。祈谷祀
            五精之帝,以后稷配,所谓郊也。二祭异时,其神不同。诸儒云,圆丘之祭,以后
            稷配。取其所在,名之曰郊。以形体言之,谓之圆丘。名虽有二,其实一祭。晋武
            舍郑而从诸儒,是以郊用冬至日。既以至日,理无常辛。然则晋代中原不用辛日郊,
            如徐禅议也。江左以来,皆用正月,当以传云三王之郊,各以其正,晋不改正朔,
            行夏之时,故因以首岁,不以冬日,皆用上辛,近代成典也。夫祭之礼,‘过时不
            举’。今在孟春,郊时未过,值雨迁日,于礼无违。既已告日,而以事不从,禋祀
            


            98楼2005-08-02 22:43
            回复
              门》,赞扬幽奥,超声前古,岂不盛哉!伏愿时命宗伯,具兹典度。”诏曰:“太
              宰表如此。昔之盛王,永保鸿名,常为称首,由斯道矣。朕遭家多难,入纂绝业,
              德薄勋浅,鉴寐崩愧。顷麟凤表祯,茅禾兼瑞,虽符祥显见,恧乎犹深,庶仰述先
              志,拓清中宇,礼祇谒神,朕将试哉。”
               四年四月辛亥,有司奏曰:
               臣闻崇号建极,必观俗以树教;正位居体,必采世以立言。是以重代列圣,咸
              由厥道。玄勋上烈,融章未分,鸣光委绪,歇而罔臧。若其显谥略腾轨,则系缀声
              采,征略闻听。爰洎姬、汉,风流尚存,遗芬余荣,绵映纪纬。虽年绝世祀,代革
              精华,可得腾金彩,奏玉润,镂迹以熏今,镌德以丽远。而四望埋禋歌之礼,日观
              弛修封之容,岂非神明之业难崇,功基之迹易泯。自兹以降,讫于季末,莫不欲英
              弘徽位,详固洪声。岂徒深默修文,渊幽驭世而已。谅以縢非虚奏,书匪妄埋,击
              雨恕神,淳廕复树,安得紫坛肃祗,竹宫载伫,散火投郊,流星奔座。宝纬初基,
              厌灵命历,德振弛维,功济沦象,玄浸纷流,华液幽润,规存永驭,思详树远。
               太祖文皇帝以启遘泰运,景望震凝,采乐调风,集礼宣度,祖宗相映,轨迹重
              晖。圣上韫箓蕃河,伫翔衡汉,金波掩照,华耀停明,运动时来,跃飞风举,澄氛
              海、岱,开景中区,歇神还灵,颓天重耀,储正凝位于兼明,哀岳蕃华于元列。故
              以祥映昌基,系发篆素。重以班朝待典,饰令详仪,纂综沦芜,搜腾委逸,奏玉郊
              宫,禋珪玄畤,景集天庙,脉壤祥农,节至昕阳,川丘夙礼,纲威巡止,表绥中
              甸,史流其咏,民挹其风。于是涵迹视阴,振声威响,历代之渠,沉□望内,安侯
              之长,贤王入侍,殊生诡气,奉俗还乡,羽族卉仪,怀音革状,边帛绝书,权光弛
              烛。天岱发灵,宗河开宝,崇丘沦鼎,振采泗渊,云皇王岳,离藻□汉,并角即音,
              栖翔禁御,衮甲霜味,翾舞川肆,荣泉流镜,后昭河源,故以波沸外关,云蒸内泽。
              若其雪趾青毳,玄文朱彩,日月郊甸,择木弄音,重以荣露腾轩,萧云掩阁,镐颍
              孳萌,移华渊禁,山舆伫衡,云鹣竦翼,海鲽泳流,江茅吐廕。校书之列,仰笔以
              饰辞,济、代之蕃,献邑以待礼。岂非神勰气昌,物瑞云照,蒱轩龟轸,□泉淳芳。
               太宰江夏王臣义恭咀道遵英,抽奇丽古,该润图史,施详载,表以功懋往初,
              德耀炎、昊,升文中岱,登牒天关,耀冠荣名,摛振声号。而道谦称首,礼以虚挹,
              将使玄祇缺观,幽瑞乖期,梁甫无盛德之容,介丘靡声闻之响。加穷泉之野,献八
              代之驷,交木之乡,奠绝金之楛,肃灵重表,珍符兼贶。伏惟陛下谟详渊载,衍属
              休章,依征圣灵,润色声业,诹辰稽古,肃齐警列,儒僚展采,礼官相仪,悬蕤动
              音,洪钟竦节,阳路整卫,正途清禁。于是绩环佩,端玉藻,鸣凤伫律,腾驾流文,
              间彩比象之容,昭明纪数之服。徽焯天阵,容藻神行,翠盖怀阴,羽华列照。乃诏
              联事掌祭,宾客赞仪,金支宿县,镛石润响。命五神以相列,辟九关以集灵,警卫
              兵而开云,先雨祇以洒路。霞凝生阙,烟起成宫,台冠丹光,坛浮素霭。尔乃临中
              坛,备盛礼,天降祥锡,寿固皇根,谷动神音,山传称响。然后辨年问老,陈诗观
              俗,归荐告神,奉遗清庙。光美之盛,彰乎万古;渊祥之烈,溢乎无穷。岂不盛欤!
               臣等生接昌辰,肃懋明世,束教管闻,未足言道。且章志湮微,代往沦绝,拘
              采遗文,辩明训诰□□□□簉访邹、鲁,草縢书堙玉之礼,具竦石绳金之仪,和芝
              润瑛,镌玺乾封。惧弗轨属上徽,辉当王则。谨奉仪注以闻。
               诏曰:“天生神物,昔王称愧,况在寡德,敢当鸿贶。今文轨未一,可停此奏。”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以河北十郡封魏武帝为魏公。是年七月,始建宗庙于
              邺,自以诸侯礼立五庙也。后虽进爵为王,无所改易。延康元年,文帝继王位。七
              月,追尊皇祖为太王,丁夫人曰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受禅,又追尊太王曰太皇
              


              103楼2005-08-02 22:43
              回复
                始章太后于昭太后,论昭穆而言,则非妾祖姑,又非女君,于义不当。伏寻昭太后
                名位允极,昔初祔之始,自上祔于赵后,即安于西庙,并皆币告诸室。古者大事必
                告,又云每事必告。礼,牲币杂用。检魏、晋以来,互有不同。元嘉十六年,下礼
                官辨正。太学博士殷灵祚议称:‘吉事用牲,凶事用币。’自兹而后,吉凶为判,
                已是一代之成典。今事虽不全凶,亦未近吉,故宜依旧,以币遍告二庙。又寻昭太
                后毁主,无义陈列于太祖,博士欲依虞主埋于庙两阶之间。按阶间本以埋告币埋虞
                主之所。昔虞喜云,依五经典议,以毁主附于虞主,埋于庙之北墙,最为可据。昭
                太后神主毁之埋之后,上室不可不虚置,太后便应上下升之。既升之顷,又应设脯
                醢以安神。今礼官所议,谬略未周。迁毁事大,请广详访。”左仆射刘秉等七人同
                匪子。左丞王谌重参议,谓:“以币遍告二庙,埋毁殷主于北墙。宣太后上室,仍
                设脯醢以安神,匪子议为允。”诏可。
                 魏明帝太和三年,诏曰:“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
                奉公义,何得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蕃援立,而董宏
                等称引亡秦,或误朝议。遂尊恭皇,立庙京师,又宠蕃妾,使比长信,僭差无礼,
                人神弗佑,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之。其令
                公卿有司,深以前代为诫。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
                佞邪,导谀君上,妄建非正之号,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
                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是后高贵、常道援立,皆不外尊也。
                 晋愍帝建兴四年,司徒梁芬议追尊之礼。帝既不从,而左仆射索綝等亦称引魏
                制,以为不可,故追赠吴王为太保而已。元帝太兴二年,有司言琅邪恭王宜称皇考。
                贺循议云:“礼典之义,子不敢以己爵加其父号。”帝又从之。二汉此典弃矣。
                 魏明帝有爱女曰淑涉,三月而夭,帝痛之甚,追封谥为平原懿公主,葬于南陵,
                立庙京师。无前典,非礼也。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七月辛酉,有司奏:“东平冲王年
                稚无后,唯殇服五月。虽不殇君,应有主祭,而国是追赠,又无其臣。未详毁灵立
                庙,为当它祔与不?辄下礼官详议。”太学博士臣徐宏议:“王既无后,追赠无臣,
                殇服既竟,灵便合毁。《记》曰:‘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又曰:‘士大夫不
                得祔于诸侯,祔于祖之为士大夫者。’按诸侯不得祔于天子,冲王则宜祔诸祖之庙
                为王者,应祔付长沙景王庙。”诏可。
                 大明四年丁巳,有司奏:“安陆国土虽建,而奠酹之所,未及营立,四时荐飨,
                故祔江夏之庙,宣王所生夫人当应祠不?”太学博士傅郁议:“应废祭。”右丞徐
                爰议:“按《礼》,‘慈母妾母不世祭’。郑玄注:‘以其非正,故传曰子祭孙止。’
                又云:‘为慈母后者,为祖庶母可也。’注称:‘缘为慈母后之义,父妾无子,亦
                可命己庶子为之后也。’考寻斯义,父母妾之祭,不必唯子。江夏宣王太子,体自
                元宰,道戚之胤,遭时不幸,圣上矜悼。降出皇爱,嗣承徽绪,光启大蕃,属国为
                祖。始王夫人载育明懿,则一国之正,上无所厌,哀敬得申。既未获祔享江夏,又
                不从祭安陆,即事求情,愚以为宜依祖母有为后之义,谓合列祀于庙。”二议不同,
                参议以爰议为允。诏可。
                 大明六年十月丙寅,有司奏:“故晋陵孝王子云未有嗣,安庙后三日,国臣从
                权制除释,朔望周忌,应还临与不?祭之日,谁为主?”太常丞庾蔚之议:“既葬
                三日,国臣从权制除释。而灵筵犹存,朔望及期忌,诸臣宜还临哭,变服衣蚣校
                使上卿主祭。王既未有后,又无三年服者,期亲服除之,而国尚存,便宜立庙,为
                国之始祖。服除之日,神主暂祔食祖庙。诸王不得祖天子,宜祔从祖国庙,还居新
                庙之室。未有嗣之前,四时飨荐,常使上卿主之。”左丞徐爰参议,以蔚之议为允。
                诏可。
                 大明七年正月庚子,有司奏:“故宣贵妃加殊礼,未详应立庙与不?”太学博
                


                114楼2005-08-02 22:44
                回复
                  2025-08-28 00:11: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士虞龢议:“《曲礼》云:‘天子有后,有夫人。’《檀弓》云:‘舜葬苍梧,三
                  妃未之从。’《昏义》云:‘后之立六宫,有三夫人。’然则三妃即三夫人也。后
                  之有三妃,犹天子之有三公也。按《周礼》,三公八命,诸侯七命。三公既尊于列
                  国诸侯,三妃亦贵于庶邦夫人。据《春秋传》,仲子非鲁惠元嫡,尚得考彼别宫。
                  今贵妃是秩,天之崇班,理应立此新庙。”左丞徐爰议:“宣贵妃既加殊命,礼绝
                  五宫,考之古典,显有成据。庙堂克构,宜选将作大匠。”参详以龢、爰议为允。
                  诏可。
                   大明七年三月戊戌,有司奏:“新安王服宣贵妃齐衰期,十一月练,十三月缟,
                  十五月禫,心丧三年。未详宣贵妃祔庙,应在何时?入庙之日,当先有祔,但入新
                  庙而已?若在大祥及禫中入庙者,遇四时便得祭不?新安王在心制中,得亲奉祭不?”
                  太学博士虞龢议:“《春秋传》云:‘祔而作主,烝尝禘于庙。’尝为吉祭之名,
                  大祥及禫,未得入庙,应在禫除之后也。新安王心丧之内,若遇时节,便应吉祭于
                  庙,亲奉亦在无嫌。祔之为言,以后亡者祔于先庙也。《小记》云:‘诸侯不得祔
                  于天子。’今贵妃爵视诸侯,居然不得祔于先后。又别考新宫,无所宜祔。且卒哭
                  之后,益无祔理。”左丞徐爰议以:“礼有损益,古今异仪,虽云卒哭而祔,祔而
                  作主,时之诸侯,皆禫终入庙。且麻衣縓缘,革服于元嘉,苫绖变除,申情于皇宋。
                  况宣贵妃诞育睿蕃,葬加殊礼,灵筵庐位,皆主之哲王,考宫创祀,不得关之朝廷。
                  谓禫除之后,宜亲执奠爵之礼。若有故,三卿行事。贵妃上厌皇姑,下绝列国,无
                  所应祔。”参议,龢议大体与爰不异,宜以爰议为允。诏可。
                   大明七年十一月癸未,有司奏:“晋陵国刺:孝王庙依庐陵等国例,一岁五祭。
                  二国以三卿主祭。应同有服之例与不?”博士颜僧道议:“《礼记》云:‘所祭者
                  亡服则不祭。’今晋陵王于衡阳小功,宜依二国同废。”太常丞庾蔚之议:“缌不
                  祭者,据主为言也。晋陵虽未有嗣,宜依有嗣致服,依阙祭之限。衡阳为族伯缌麻,
                  则应祭三月。”兼左丞徐爰议:“嗣王未立,将来承胤未知疏近,岂宜空计服属,
                  以亏祭敬。”参议以爰议为允,诏可。
                   大明八年正月壬辰,有司奏:“故齐敬王子羽将来立后,未详便应作主立庙?
                  为须有后之日?未立庙者,为于何处祭祀?”游击将军徐爰议以为:“国无后,于
                  制除罢。始封之君,宜存继嗣。皇子追赠,则为始祖。臣不殇君,事著前准,岂容
                  虚阙烝尝,以俟有后。谓宜立庙作主,三卿主祭依旧。”通关博议,以爰议为允。
                  令便立庙,庙成作主,依晋陵王近例,先暂祔庐陵孝献王庙。祭竟,神主即还新庙。
                  未立后之前,常使国上卿主祭。
                   《礼》云:“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句龙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周以甲日祭之,用日之始也。“社所以神地之道。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
                  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故教人美报焉。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故言
                  报本反始。烈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其裔曰柱,佐颛顼为稷官,主
                  农事,周弃系之,法施于人,故祀以为稷。
                   《礼》:“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故国有二社,而稷亦
                  有二也。汉、魏则有官社,无稷,故常二社一稷也。晋初仍魏,无所增损。至太康
                  九年,改建宗庙,而社稷坛与庙俱徙。乃诏曰:“社实一神,其并二社之礼。”于
                  是车骑司马傅咸表曰:“《祭法》二社各有其义。天子尊事郊庙,故冕而躬耕也者,
                  所以重孝享之粢盛,致殷荐于上帝也。《谷梁传》曰:‘天子亲耕以供粢盛。’亲
                  耕,谓自报,自为立社者,为籍而报也。国以人为本,人以谷为命,故又为百姓立
                  社而祈报焉。事异报殊,此社之所以有二也。王景侯之论王社,亦谓春祈籍田,秋
                  而报之也。其论太社,则曰‘王者布下圻内,为百姓立之,谓之太社,不自立之于
                  京师也’。景侯此论,据《祭法》,‘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景侯解曰:
                  


                  115楼2005-08-02 22:44
                  回复
                     上古寝处皮毛,未有制度。后代圣人见鸟兽毛羽及其文章与草木华采之色,因
                    染丝彩以作衣裳,为玄黄之服,以法乾坤上下之仪:观鸟兽冠胡之形,制冠冕缨蕤
                    之饰。虞氏作缋,采章弥文,夏后崇约,犹美黻冕。咎繇陈《谟》,则称五服五章。
                    皆后王所不得异也。周监二代,典制详密,故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设拟等差,
                    各有其序。《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事之重者也。”太古布冠,齐则缁
                    之。夏曰毋追,殷曰章甫,周曰委貌,此皆三代常所□□周之祭冕,缫采备饰,故
                    夫子曰“服周之冕”,以尽美称之。
                     至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至汉明帝始采《周官》、
                    《礼记》、《尚书》诸儒说,还备衮冕之服。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文,拟于至
                    尊,复损略之。晋以来无改更也。天子礼郊庙,则黑介帻,平冕,今所谓平顶冠也。
                    皁表朱绿里,广七寸,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衣皁上绛下,前三幅,
                    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
                    之象,凡十二章也。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
                    皮蔽膝。蔽膝,古之韨也。绛袴,绛袜,赤干。未元服者,空顶介帻。其释奠先圣,
                    则皁纱裙,绛缘中衣,绛袴袜,黑干。其临轩亦衮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
                    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裙,皁缘中衣。其拜陵,黑介帻,緌单衣。其杂服,有青
                    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裙,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其素服,白
                    蚣械ヒ隆!逗阂恰罚⑶锶樟苑缃帻。晋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
                    令,不应缃帻,求改用素。”诏从之。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徐道娱表:“不应
                    素帻。”诏门下详议,帝执宜如旧,遂不改。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文儒者
                    之所服。上公、卿助祭于郊庙,皆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也;卿衣华虫以下,七章也。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
                    皁绢为之,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皁缘
                    领袖;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武冠,昔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则加貂蝉。应劭《汉官》曰:
                    “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口在腋下;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此
                    因物生义,非其实也。其实赵武灵王变胡,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故秦、汉
                    以来,侍臣有貂蝉也。徐广《车服注》称其意曰:“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
                    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
                     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
                    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
                     谒者高山冠,本齐服也。一名侧注冠。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魏明帝以其
                    形似通天、远游,乃毁变之。
                     樊哙冠,广九寸,制似平冕,殿门卫士服之。汉将樊哙常持铁盾。鸿门之会,
                    项羽欲害汉王,乃裂裳以苞盾,戴入见羽。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
                    不尽施用。今志其施用者也。
                     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
                    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中帻
                    也。知时各随所宜,后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
                    示未成人也。又有纳言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帻,骑吏、武史、乘舆
                    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帻,对朝服,示威武也。宋乘舆鼓吹,黑
                    帻武冠。
                     汉制,祀事五郊,天子与执事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自服常服以从。
                    常服,绛衣也。魏秘书监秦静曰:“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俱玄冠绛衣而已。”
                    晋名曰五时朝服;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凡兵事,总谓之戎。《尚书》云:“一戎衣而天下定。”《周礼》:“革路以
                    


                    122楼2005-08-02 22:44
                    回复
                      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贵嫔、夫人、贵人,金章,文曰贵嫔、夫人、贵人之章。紫绶,佩于阗玉。淑
                      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银印,文曰淑妃、淑媛、
                      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之印。青绶。佩五采琼玉。
                       皇太子妃,金玺,龟纽,纁朱绶。佩瑜玉。诸王太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
                      金印,紫绶,佩山玄玉。诸王世子,金印,紫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山玄
                      玉。郡公侯太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郡公侯太子,银印,青绶。给五时朝
                      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侍中、散骑常侍及中常侍,给五时朝服,武冠。貂蝉,侍中左,右常侍,皆佩
                      水苍玉。尚书令、仆射,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
                      玉。尚书,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中书监令、秘书监,铜
                      印,墨綟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银章,青绶。给五时朝
                      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卫尉,则武冠。卫尉,江左不置。宋孝武孝建初始置,不检晋服制,止以九卿
                      皆文冠及进贤两梁冠,非旧也。司隶校尉、武尉、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
                      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
                      武、奋武、扬武、广武、左右积弩、强弩诸将军、监军,银章,青绶。给五时朝服,
                      武冠,佩水苍玉。领军、护军、城门五营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银印,青绶。给
                      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县、乡、亭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三梁冠。
                       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诸将军,银
                      章,青绶。给五时朝服,武冠。奋武护军、安夷抚军、护军、军州郡国都尉、奉车、
                      驸马、骑都尉、诸护军将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将、
                      校尉、都尉、司监都尉、材官校尉、王国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监淮南津都尉,银
                      印,青绶。五时朝服,武冠。
                       州刺史,铜印,墨绶。给绛朝服,进贤两梁冠。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铜印,
                      墨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谒者仆射,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
                      高山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庶子,给五时朝服,武冠。中书
                      侍郎,给五时朝服,进贤一梁冠。冗从仆射、太子卫率,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
                      武冠。
                       虎贲中郎将、羽林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
                      鹖尾,绛纱谷单衣。鹖鸟似鸡,出上党。为鸟强猛,斗不死不止。复著鹖尾。
                       北军中侯、殿中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护匈奴中郎将、护羌夷
                      戎蛮越乌丸西域戊己校尉,铜印,青绶。朝服,武冠。
                       郡国太守、相、内史,银章,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江左止单衣帻。其加
                      中二千石者,依卿、尹。牙门将,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骑都督、守,银印,青绶。朝服,武冠。
                       尚书左右丞、秘书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尚书秘书郎、太子中
                      舍人、洗马、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黄沙治书侍御史,银印,墨绶。朝服,法
                      冠。侍御史,朝服,法冠。
                       关内、关中名号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两梁冠。诸博士,给皁朝服,进
                      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公府长史、诸卿尹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铜印,墨绶。朝
                      服,进贤两梁冠。江左公府长史无朝服,县令止单衣帻。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司徒
                      右长史王俭议公府长史应服朝服,曰:“《春秋国语》云:‘貌者情之华,服者心
                      之文。’岩廊盛礼,衣冠为大。是故军国异容,内外殊序。而自顷承用,每有乖违。
                      府职掌人,教四方是则。臣居毗佐,志在当官,永言先典,载怀夕惕。按晋令,公
                      府长史,官品第六,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掾、属,官品第七,朝服,
                      


                      124楼2005-08-02 22:44
                      回复
                        进贤一梁冠。晋官表注,亦与《令》同。而今长史、掾、属,但著朱服而已,此则
                        公违明文,积习成谬。谓宜依旧制,长史两梁冠,掾、属一梁冠,并同备朝服。中
                        单韦干,率由旧章。若所上蒙允,并请班司徒二府及诸仪同三府,通为永准。又寻
                        旧事,司徒公府领步兵者,职僚悉同降朝不领兵者。主簿祭酒,中单韦干并备,令
                        史以下,唯著玄衣。今府既开公,谨遵此制。其或有署台位者,玄服为宜。按《令》
                        称诸有兼官,皆从重官之例。寻内官为重,其署台位者,悉宜著位之服,不在玄服
                        之例。若署诸卿寺位兼府职者,虽三品,而卿寺为卑,则宜依公府玄衣之制。服章
                        事重,礼仪所先,请台详服。”
                         议曹郎中沈俣之议曰:“制珪象德,损替因时;裁服象功,施用随代。车旗变
                        于商、周,冠佩革于秦、汉,岂必殊代袭容,改尚沿物哉。夫边貂假幸侍之首,贱
                        帻登尊极之颜,一适时用,便隆后制。况朱裳以朝,缅倾百祀,韦干不加,浩然惟
                        旧。服为定章,事成永则。其俭之所秉,会非古训。青素相因,代有损益,何事弃
                        盛宋之兴法,追往晋之颓典。变改空烦,谓不宜革。”俭又上议曰:“自顷服章多
                        阙,有违前准。近议依令文,被报不宜改革,又称左丞刘议,‘按令文,凡有朝服,
                        今多阙亡。然则文存服损,非唯铉佐,用舍既久,即为旧章’。如下旨,伏寻皇宋
                        受终,每因晋旧制,律令条章,同规在昔。若事有宜,必合惩改,则当上关诏书,
                        下由朝议,县诸日月,垂则后昆。岂得因外府之乖谬,以为盛宋之兴典;用晋氏之
                        律令,而谓其仪为颓法哉!顺违从失,非所望于高议;申明旧典,何改革之可论。
                        又左丞引令史之阙服,以为铉佐之明比。夫名位不同,礼数异等,令史从省,或有
                        权宜;达官简略,为失弥重。又主簿、祭酒,备服于王庭,长史、掾、属,朱衣以
                        就列。于是伦比,自成矛盾。此而可忍,孰不可安!将引令以遵旧,台据失以为例,
                        研详符旨,良所未譬。当官而行,何强之有,制令昭然,守以无贰。”俣之又议:
                        “云火从物,沿损异仪,帝乐五殊,王礼三变,岂独大宋造命,必咸仍于晋旧哉!
                        夫宗社疑文,庭庙阙典,或上降制书,下协朝议,何乃铉府佐属裳黻,稍改白虎之
                        诏,断宣室之畴咨乎。又许令史之从省,咎达官之简略。律苟可遵,固无辨于贵贱;
                        规若必等,亦何关于权宜。一用一舍,弥增其滞。且佐非韦干之职,吏本朝服之官,
                        凡在班列,罔不如一,此盖前令违而遂改,今制允而长用也。爵异服殊,宁会矛盾
                        之譬;讨论疑制,焉取强弱之辨。府执既革之余文,台据永行之成典,良有期于无
                        固,非所望于行迷。”参详并同俭,议遂寝。
                         诸军长史、诸卿尹丞、狱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国太守相内史、丞、长史、
                        诸县署令长相、关谷长、王公侯诸署令、长、司理、治书、公主家仆,铜印,墨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江左太子保傅卿尹詹事丞,皁朝服。郡丞、县令长,止单衣帻。
                         公车司马、太史、太医、太官、御府、内省令、太子诸署令、仆、门大夫、陵
                        令,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太子率更、家令、仆,铜印,墨绶。给五时
                        朝服,进贤两梁冠。黄门诸署令、仆、长,铜印,墨绶。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冗从仆射监、太子寺人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公府司马、诸军城门五营校尉司马、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戊己校尉
                        长史、司马,铜印,墨绶。朝服,武冠。江左公府司马无朝服,余止单衣帻。廷尉
                        正、监、平,铜印,墨绶。给皁零辟朝服,法冠。
                         王郡公侯郎中令、大农,铜印,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北军中候丞,铜印,
                        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太子常从虎贲督、校督、司马虎贲督,铜印,墨绶。朝
                        服,武冠。殿中将军,银章,青绶。四时朝服,武冠。宋末不复给章绶。水衡、典
                        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铜印,墨绶。朝服,武冠。诸谒者,
                        朝服,高山冠。门下中书通事舍人令史、门下主事令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125楼2005-08-02 22:44
                        回复
                           尚书典事、都水使者参事、散骑集书中书尚书令史、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令史、
                          录尚书中书监令仆省事史、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玺、主谱令史、兰台殿中兰台
                          谒者都水使者令史、书令史,朝服,进贤一梁冠。江左凡令史无朝服。
                           节骑郎,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著鹖尾、绛纱縠单衣。
                           殿中中郎将校尉、都尉、黄门中郎将校尉、殿中太医校尉、都尉,银印,青绶。
                          四时朝服,武冠。
                           关外侯,银印,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左右都候、阊阖司马、城门候,铜
                          印,墨绶朝服,武冠。王郡公侯中尉,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部曲督护、司马史、部曲将,铜印。朝服,武冠。司马史,假墨绶。
                           太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郎中、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秩千石者,两梁。
                           城门令史,朝服,武冠。江左凡令史无朝服。诸门仆射佐史、东宫门吏,皁零
                          辟朝服。仆射东宫门吏,却非冠。佐史,进贤冠。
                           宫内游徼、亭长,皁零辟朝服,武冠。太医校尉、都尉、总章协律中郎将校尉、
                          都尉,银印,青绶。朝服,武冠。小黄门,给四时朝服,武冠。黄门谒者,给四时
                          朝服,进贤一梁冠。朝贺通谒时,著高山冠。
                           黄门诸署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中黄门黄门诸署从官寺人,给四时科单衣,武冠。
                           殿中司马、及守陵者、殿中太医司马,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太医司马,铜印。朝服,武冠。总章监鼓吹监司律司马,铜印,墨绶。朝服。
                          鼓吹监总章协律司马,武冠。总章监司律司马,进贤一梁冠。
                           诸县署丞、太子诸署丞、王公侯诸署及公主家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
                          梁冠。太医丞,铜印。朝服,进贤一梁冠。黄门诸署丞,铜印,黄绶。给四时朝服,
                          进贤一梁冠。黄门称长、园监,铜印,黄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诸县尉、关谷塞护道尉,铜印,黄绶。朝服,武冠。江左止单衣帻。
                           洛阳卿有秩,铜印,青绶。朝服,进贤一梁冠。
                           宣威将军以下至裨将军,铜印。朝服,武冠。其以此官为刺史、郡守、若万人
                          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平虏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
                          朝服,武冠。其以此官为千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别部司马、
                          军假司马,银印。朝服,武冠。
                           图像都匠行水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青绶。朝服,武冠。若非以工伎巧
                          能特加此官者,羽林长郎,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朝服,武冠。其长郎壮士,武弁冠。在陛列及卤簿,服绛縠单衣。
                           陛下甲仆射主事吏将骑、廷上五牛旗假使虎贲,在陛列及备卤簿,服锦文衣,
                          武冠,鹖尾。陛长,假铜印,墨绶,旄头。
                           羽林在陛列及备卤簿,服绛科单衣,上著韦画要襦,假旄头。
                           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守陵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
                          司马以下,假墨绶。守陵虎贲,给绛科单衣,武冠。
                           殿中冗从虎贲、殿中虎贲、及守陵者持鈒戟冗从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下印者,
                          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绛科单衣,武冠。
                           持椎斧武骑虎贲、五骑传诏虎贲、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虎贲、称饭宰人、
                          诸官尚食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给绛蠙,
                          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五骑虎贲,服锦文衣,鹖尾。宰人服离支衣。
                           黄门鼓吹、及钉官仆射、黄门鼓吹史主事、诸官鼓吹、尚书廊下都坐门下守皞、
                          殿中威仪驺、虎贲常直殿黄云龙门者、门下左右部虎贲羽林驺、给传事者诸导驺、
                          门下中书守皞,给绛蠙,武冠。南书门下虎贲羽林驺、兰台五曹节藏射廊下守皞、
                          威仪、发符驺、都水使者黄沙廊下守皞、谒者、录事、威仪驺、河堤谒者驺、诸官
                          谒者驺,绛蠙,武冠。给其衣服,自如故事。大谁士皁科单衣,樊哙冠。卫士墨布
                          皞,却敌冠。凡此前众职,江左多不备,又多阙朝服。
                           诸应给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给朝服;非护乌丸羌夷戎蛮诸校尉以上及刺
                          


                          126楼2005-08-02 22:44
                          回复
                            史、西域戊己校尉,皆不给佩玉。其来朝会,权时假给,会罢输还。凡应朝服者,
                            而官不给,听自具之。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
                            不得佩绶。
                             鞶,古制也。汉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
                            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
                             朝服一具,冠帻各一,绛绯袍、皁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革带袷裤各一,干、
                            袜各一量,簪导饷自副。四时朝服者,加绛绢黄绯青绯皁绯袍单衣各一领;五时朝
                            服者,加给白绢袍单衣一领。
                             诸受朝服,单衣七丈二尺,科单衣及皞五丈二尺,中衣绢五丈,缘皁一丈八尺,
                            领袖练一匹一尺,绢七尺五寸。给裤练一丈四尺,缣二丈。袜布三尺。单衣及皞袷
                            带,缣各一段,长七尺。江左止给绢各有差。宋元嘉末,断不复给,至今。山鹿、
                            豽、柱豽白豽、施毛狐白领、黄豹、斑白鼲子、渠搜裘、步摇、八钅奠、蔽结、多
                            服蝉、明中、欋白,又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
                            为禁物。
                             诸在官品令第二品以上,其非禁物,皆得服之。第三品以下,加不得服三钅奠
                            以上、蔽结、爵叉、假真珠翡翠校饰缨佩、杂采衣、杯文绮、齐绣黻、钅适离、袿
                            袍。第六品以下,加不得服金钅奠、绫、锦、锦绣、七缘绮、貂豽裘、金叉环铒、
                            及以金校饰器物、张绛帐。第八品以下,加不得服罗、纨、绮、縠,杂色真文。骑
                            士卒百工人,加不得服大绛紫襈、假结、真珠珰珥、犀、玳瑁、越叠、以银饰器物、
                            张帐、乘犊车,履色无过绿、青、白。奴婢衣食客,加不得服白帻、茜、绛、金黄
                            银叉、环、铃、钅适、铒,履色无过纯青。诸去官及薨卒不禄物故,家人所服,皆
                            得从故官之例。诸王皆不得私作禁物,及罽碧校鞍,珠玉金银错刻镂雕饰无用之物。
                             天子坐漆床,居朱屋。史臣按《左传》,丹桓宫之楹。何休注《公羊》,亦有
                            朱屋以居。所从来久矣。漆床亦当是汉代旧仪,而《汉仪》不载。寻所以必朱必漆
                            者,其理有可言焉。夫珍木嘉树,其品非一,莫不植根深遥轮匆住=宓毓
                            之资,因人多之力,则役苦费深,为敝滋重。是以上古圣王,采椽不斫,斫之则惧
                            刻桷雕楹,莫知其限也。哲人县鉴微远,杜渐防萌,知采椽不惬后代之心,不斫不
                            为将来之用,故加朱施漆,以传厥后。散木凡材,皆可入用。远探幽旨,将在斯乎。
                             殿屋之为员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厌火祥也。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绅垂三尺。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
                            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手板,则古笏矣。尚
                            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
                            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或云汉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
                             魏文帝黄初三年,诏赐汉太尉杨彪几杖,待以客礼。延请之日,使挟杖入朝。
                            又令著鹿皮冠。彪辞让,不听。乃使服布单衣皮弁以见。《傅玄子》曰:“汉末王
                            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巾。”
                             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蚣校虾跫蛞姿媸敝澹
                            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徐爰曰:“俗说蚣斜疚从衅纾魑娜艚
                            之,行触树枝成歧,谓之为善,因而弗改。”通以为庆吊服。巾以葛为之,形如
                            夹,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故汉末妖贼以黄为巾,时谓之“黄巾贼。”今国子
                            太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执一卷经以代手板。居士野人,皆服巾焉。
                             徐爰曰:“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有冠无帻,冠下有
                            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
                            之。”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郎乘车白帢低帻出
                            入掖门。又二宫直宫著乌纱蚣小H辉蚴咳搜缇樱灾鴰樢印6笫币叭艘阎保
                            


                            127楼2005-08-02 22:44
                            回复
                              2025-08-28 00:05: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士人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古者人君有朝服,有祭服,有宴服,
                              有吊服。吊服皮弁疑衰,今以单衣黑帻为宴会服,拜陵亦如之。以单衣白蚣形
                              服,修敬尊秩亦服之也。单衣,古之深衣也。今单衣裁制与深衣同,唯绢带为异。
                              深衣绢帽以居丧,单衣素帢以施吉。
                               晋武帝泰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服侍中之服,赐大司马义阳王望衮冕之服。
                              四年,又诏赵、乐安、燕王服散骑常侍之服。十年,赐彭城王衮冕之服。伪楚桓玄
                              将篡,亦加安帝母弟太宰琅邪王衮冕服。宋兴以来,王公贵臣加侍中、散骑常侍,
                              乃得服貂珰也。
                               宋孝武孝建元年,丞相南郡王义宣,二年,雍州刺史武昌王浑,又有异图。世
                              祖嫌侯王强盛,欲加减削。其年十月己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骠骑大将军竟陵王
                              诞表改革诸王车服制度,凡九条,表在《义恭传》。上因讽有司更增广条目。奏曰:
                              “车服以庸,《虞书》茂典;名器慎假,《春秋》明诫。是以尚方所制,禁严汉律,
                              诸侯窃服,虽亲必罪。自顷以来,下僭弥盛。器服装饰,乐舞音容,通于王公,达
                              于众庶。上下无辨,人志靡一。今表之所陈,实允礼度。九条之格,犹有未尽,谨
                              共附益,凡二十四条。听事不得南向坐,施帐并蝽场^僬坏悯械枪睿
                              及夹侍国师传令及油戟。公主王妃传令,不得朱服。舆不得重杠。鄣扇不得雉尾;
                              剑不得鹿卢形;槊毦不得孔雀白;夹毂队不得绛袄;平乘诞马不得过二匹;胡伎
                              不得彩衣。舞伎正冬著袿衣,不得庄而蔽花;正冬会不得铎舞、杯柈舞。长褵伎、
                              褷舒、丸剑、博山伎、缘大橦伎、升五案伎,自非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舞。诸妃主
                              不得著衮带。信幡,非台省官悉用绛。郡县内史相及封内官长,于其封君,既非在
                              三,罢官则不复追敬,不合称臣,正宜上下官敬而已。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
                              队,白直夹毂,不在其限。刀不得过银铜为装。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王
                              之妃及封侯者夫人行,并不得卤簿。诸王子继体为王者,婚姻吉凶,悉依诸国公侯
                              之礼,不得同皇弟皇子。车舆不得油幢,轺车不在其限。平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
                              不得拟像龙舟,悉不得朱油。帐钩不得作五花及竖笋形。若先有器物者,悉输送台
                              臧。书到后二十日期,若有窃玩犯禁者,及统司无举纠,并临时议罪。”诏可。
                               车前五百者,卿行旅从,五百人为一旅。汉氏一统,故去其人,留其名也。
                               宋孝武孝建二年十一月乙巳,有司奏:“侍中祭酒何偃议:‘自今临轩,乘舆
                              法服,焘华盖,登殿宜依庙斋以夹御,侍中、常侍夹扶上殿,及应为王公兴,又夹
                              扶,毕,还本位。’求详议。”曹郎中徐爰参议:“宜如省所称,以为永准。”诏
                              可。
                               孝建三年五月壬戌,有司奏:“案汉胡广、蔡邕并云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
                              六国,兼其车服,故王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
                              法驾则三十六乘。检晋江左逮至于今,乘舆出行,副车相承五乘。”尚书令建平王
                              宏参议:“八十一乘,义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并不出经典。自邕、广传说,
                              又是从官所乘,非帝者副车正数。江左五乘,俭不中礼。案《周官》云:‘上公九
                              命,贰车九乘。侯伯七命,车七乘。子男五命,车五乘。’然则帝王十二乘。”诏
                              可。
                               大明元年九月丁未朔,有司奏:“未有皇太后出行副车定数,下礼官议正。”
                              博士王燮之议:“《周礼》,后六服五路之数,悉与王同,则副车之制,不应独异。
                              又《记》云:‘古者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
                              下之内治。’‘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
                              外治。’郑注云:‘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推所立每与王同,
                              礼无降亦明矣。皇太后既礼均至极,弥不应殊。谓并应同十二乘。”通关为允。诏
                              可。
                               大明四年正月戊辰,尚书左丞荀万秋奏:“《籍田仪注》,‘皇帝冠通天冠,
                              


                              128楼2005-08-02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