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笑吧 关注:393贴子:90,834
0


1楼2005-08-02 22:37回复
    蹉跌,则彼气成而吾事败矣!不如屯大众于覆舟山以待之。彼空行二百里,无所措
    手,锐气已挫,既至,忽见大军,必惊惧骇愕。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彼求战不
    得,自然散走。此计之上也。”谦等固请,乃遣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
    北拒义军。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讳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
    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讳足为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
     众推高祖为盟主,移檄京邑,曰:
     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
    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
    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
    器沉沦,七庙毁坠。夏后之罹浞、豷,有汉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为喻。自
    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加以士庶疲于转输,文武困于造筑,父
    子乖离,室家分散,岂唯《大东》有杼轴之悲,《摽梅》有倾筐之怨而已哉!仰观
    天文,俯察人事,此而能久,孰有可亡!凡在有心,谁不扼腕。讳等所以叩心泣血,
    不遑启处者也。是故夕寐宵兴,援奖忠烈,潜构崎岖,险过履虎。辅国将军刘毅、
    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
    籓、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益州刺史毛
    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宫于寻阳。镇北参军王元
    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征虏参军
    庾赜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同力协规,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城王
    修、青州刺史弘首。义众既集,文武争先,咸谓不有一统,则事无以辑。讳辞不获
    已,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力,翦馘逋逆,荡清京辇。公侯诸君,
    或世树忠贞,或身荷爵宠,而并俯眉猾竖,自效莫由,顾瞻周道,宁不吊乎!今日
    之举,良其会也。讳以虚薄,才非古人,接势于已替之机,受任于既颓之运。丹诚
    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授檄之日,神驰贼廷。
     以孟昶为长史,总摄后事;檀凭之为司马。百姓愿从者千余人。三月戊午朔,
    遇吴甫之于江乘。甫之,玄骁将也,其兵甚锐。高祖躬执长刀,大呼以冲之,众皆
    披靡,即斩甫之。进至罗落桥,皇甫敷率数千人逆战。宁远将军檀凭之与高祖各御
    一队,凭之战败见杀,其众退散。高祖进战弥厉,前后奋击,应时摧破,即斩敷首。
    初,高祖与何无忌等共建大谋,有善相者相高祖及无忌等并当大贵,其应甚近,惟
    云凭之无相。高祖与无忌密相谓曰:“吾等既为同舟,理无偏异。吾徒咸皆富贵,
    则檀不应独殊。”深不解相者之言。至是而凭之战死,高祖知其事必捷。
     玄闻敷等并没,愈惧,使桓谦屯东陵口,卞范之屯覆舟山西,众合二万。己未
    旦,义军食毕,弃其余粮,进至覆舟山东,使丐士张旗帜于山上,以为疑兵;玄又
    遣武骑将军庾祎之,配以精卒利器,助谦等。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将士皆殊死战,
    无不一当百,呼声动天地。时东北风急,因命纵火,烟焰张天,鼓噪之音震京邑。
    谦等诸军,一时土崩。玄始虽遣军置阵,而走意已决,别使领军将军殷仲文具舟于
    石头,仍将子侄浮江南走。庚申,高祖镇石头城,立留台,总百官,焚桓温神主于
    宣阳门外,造晋新主,立于太庙。遣诸将帅追玄,尚书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舆。司徒
    王谧与众议推高祖领扬州,固辞。乃以谧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于是推高祖为
    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
     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
    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且桓玄虽以雄豪见推,
    


    4楼2005-08-02 22:38
    回复
      2025-08-21 10:0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倾基重造,再集于朕躬。宗庙歆七百之祜,皇基融载新之命。念功惟德,永言铭怀。
      固已道冠开辟,独绝终古,书契以来,未之前闻矣。虽则功高靡尚,理至难文,而
      崇庸命德,哲王攸先者,将以弘道制治,深关盛衰。故伊、望膺殊命之锡,桓、文
      飨备物之礼,况宏征不世,顾邈百代者,宜极名器之隆,以光大国之盛。而镇军谦
      虚自衷,诚旨屡显。朕重逆仲父,乃所以愈彰德美也。镇军可进位侍中、车骑将军、
      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青二州刺史如故。显祚大邦,启兹疆宇。
       高祖固让;加录尚书事,又不受,屡请归籓。天子不许,遣百僚敦劝,又亲幸
      公第。高祖惶惧,诣阙陈请,天子不能夺。是月,旋镇丹徒。天子重遣大使敦劝,
      又不受。乃改授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并前十六州诸军事,本官
      如故。于是受命解青州,加领兖州刺史。
       卢循浮海破广州,获刺史吴隐之。即以循为广州刺史,以其同党徐道覆为始兴
      相。二年三月,督交、广二州。十月,高祖上言曰:“昔天祸皇室,巨狡纵篡,臣
      等义惟旧隶,豫蒙国恩,仰契信顺之符,俯厉人臣之愤,虽社稷之灵,抑亦事由众
      济。其翼奖忠勤之佐,文武毕力之士,敷执在己之谦,用亏国体之大,辄申摄众军
      先上,同谋起义,始平京口、广陵二城。臣及抚军将军毅等二百七十二人,并后赴
      义出都,缘道大战,所余一千五百六十六人。又辅国将军长民、故给事中王元德等
      十人,各一千八百四十八人,乞正封赏。其西征众军,须论集续上。”于是尚书奏
      封唱义谋主镇军将军讳豫章郡公,食邑万户,赐绢三万匹。其余封赏各有差。镇军
      府佐吏,降故太傅谢安府一等。十一月,天子重申前令,加高祖侍中,进号车骑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让。诏遣百僚敦劝。三年二月,高祖还京师,将诣廷尉;天
      子先诏狱官不得受,诣阙陈让,乃见听。旋于丹徒。
       闰月,府将骆冰谋作乱,将被执,单骑走,追斩之。诛冰父永嘉太守球。球本
      东阳郡史,孙恩之乱,起义于长山,故见擢用。初,桓玄之败,以桓冲忠贞,署其
      孙胤。至是冰谋以胤为主,与东阳太守殷仲文潜相连结。乃诛仲文及仲文二弟。凡
      桓玄余党,至是皆诛夷。
       天子遣兼太常葛籍授公策曰:“有扈滔天,夷羿乘衅,乱节干纪,实挠皇极。
      贼臣桓玄,怙宠肆逆,乃摧倾华、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公命世
      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既而岁月屡迁,神
      器已远,忠孝幽寄,实贯三灵。尔乃介石胜机,宣契毕举,诉苍天以为正,挥义旅
      而一驱;奔锋数百,势烈激电,百万不能抗限,制路日直植城。遂使冲鲸溃流,暴
      鳞奔汉,庙胜远加,重氛载涤,二仪廓清,三光反照,事遂永代,功高开辟,理微
      称谓,义感朕心。若夫道为身济,犹縻厥爵,况乃诚德俱深,勋冠天人者乎!是用
      建兹邦国,永祚山河,言念载怀,匪云足报。往钦哉!俾屏余一人,长弼皇晋,流
      风垂祚,晖烈无穷。其降承嘉策,对扬朕命。”十二月,司徒、录尚书、扬州刺史
      王谧薨。
       四年正月,征公入辅,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
      徐兖二州刺史如故。表解兖州。先是,遣冠军刘敬宣伐蜀贼谯纵,无功而返。九月,
      以敬宣挫退,逊位,不许。乃降为中军将军,开府如故。
       初,伪燕王鲜卑慕容德僭号于青州,德死,兄子超袭位,前后数为边患。五年
      二月,大掠淮北,执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驱略千余家。三月,公抗表
      北讨,以丹阳尹孟昶监中军留府事。四月,舟师发京都,溯淮入泗。五月,至下邳,
      留船舰辎重,步军进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守。鲜卑梁父、莒城二戍并奔走。慕容超
      闻王师将至,其大将公孙五楼说超:“宜断据大岘,刈除粟苗,坚壁清野以待之。
      彼侨军无资,求战不得,旬月之间,折棰以笞之耳。”超不从,曰:“彼远来疲劳,
      势不能久;但当引令过岘,我以铁骑践之,不忧不破也。岂有预芟苗稼,先自蹙弱
      


      6楼2005-08-02 22:38
      回复
        邪!”初,公将行,议者以为贼闻大军远出,必不敢战。若不断大岘,当坚守广固,
        刈粟清野,以绝三军之资,非唯难以有功,将不能自反。公曰:“我揣之熟矣。鲜
        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
        退守广固。我一得入岘,则人无退心,驱必死之众,向怀贰之虏,何忧不克!彼不
        能清野固守,为诸君保之。”公既入岘,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
         六月,慕容超遣五楼及广宁王贺赖卢先据临朐城。既闻大军至,留羸老守广固,
        乃悉出。临朐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五楼曰:“急往据之,晋军得水,则难
        击也。”五楼驰进。龙骧将军孟龙符领骑居前,奔往争之,五楼乃退。众军步进,
        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军
        令严肃,行伍齐整。未及临朐数里,贼铁骑万余,前后交至。公命兖州刺史刘籓、
        弟并州刺史道怜、谘议参军刘敬宣、陶延寿、参军刘怀玉、慎仲道、索邈等,齐力
        击之。日向昃,公遣谘议参军檀韶直趋临朐。韶率建威将军向弥、参军胡籓驰往,
        既日陷城,斩其牙旗,悉虏超辎重。超闻临朐已拔,引众走。公亲鼓之,贼乃大破。
        超遁还广固。获超马、伪辇、玉玺、豹尾等,送于京师;斩其大将段晖等十余人,
        其余斩获千计。明日,大军进广固,既屠大城。超退保小城。于是设长围守之,围
        高三丈,外穿三重堑。停江、淮转输,馆谷于齐土。抚纳降附,华戎欢悦;援才授
        爵,因而任之。七月,诏加公北青、冀二州刺史。超大将垣遵、遵弟苗并率众归顺。
        公方治攻具,城上人曰:“汝不得张纲,何能为也。”纲者,超伪尚书郎,其人有
        巧思。会超遣纲称籓于姚兴,乞师请救。兴伪许之,而实惮公,不敢遣。纲从长安
        还,泰山太守申宣执送之。乃升纲于楼上,以示城内,城内莫不失色。于是使纲大
        治攻具。超求救不获,纲反见虏,转忧惧,乃请称籓,求割大岘为界,献马千匹。
        不听,围之转急。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日以千数。
         录事参军刘穆之,有经略才具,公以为谋主,动止必谘焉。时姚兴遣使告公云:
        “慕容见与邻好,又以穷告急,今当遣铁骑十万,径据洛阳。晋军若不退者,便当
        遣铁骑长驱而进。”公呼兴使答曰:“语汝姚兴,我定燕之后,息甲三年,当平关、
        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穆之闻有羌使,驰入,而公发遣已去。以兴所言并答,
        具语穆之。穆之尤公曰:“常日事无大小,必赐与谋之。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
        答?公所答兴言,未能威敌,正足怒彼耳。若燕未可拔,羌救奄至,不审何以待之?”
        公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遣救,必畏我
        知,宁容先遣信命。此是其见我伐燕,内已怀惧,自张之辞耳。”九月,进公太尉、
        中书监,固让。伪徐州刺史段宏先奔索虏,十月,自河北归顺。
         张纲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城上火石弓矢,无所用
        之。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杀其亡命以下,纳口
        万余,马二千匹。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
         公之北伐也,徐道覆仍有窥窬之志,劝卢循乘虚而出,循不从。道覆乃至番禺
        说循曰:“本住岭外,岂以理极于此,正以刘公难与为敌故也。今方顿兵坚城之下,
        未有旋日。以此思归死士,掩袭何、刘之徒,如反掌耳。不乘此机而保一日之安,
        若平齐之后,小息甲养众,不过一二年间,必玺书征君。若刘公自率众至豫章,遣
        锐师过岭,虽复将军神武,恐必不能当也。今日之机,万不可失。既克都邑,倾其
        根本。刘公虽还,无能为也。”循从之,乃率众过岭。是月,寇南康、庐陵、豫章,
        诸郡守皆委任奔走。于时平齐问未至,既驰使征公。公之初克齐也,欲停镇下邳,
        清荡河、洛,既而被征使至,即日班师。
         镇南将军何无忌与徐道覆战于豫章,败绩,无忌被害,内外震骇。朝廷欲奉乘
        


        7楼2005-08-02 22:38
        回复
           刘毅之败,豫州主簿袁兴国反叛,据历阳以应贼。琅邪内史魏顺之遣将谢宝讨
          斩之。兴国司马袭宝,顺之不救而退,公怒斩之。顺之,咏之之弟也。于是功臣震
          慑,莫敢不用命。六月,更授公太尉、中书监,加黄钺。受黄钺,余固辞。以司马
          庾悦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自东阳出豫章。七月庚申,群贼自蔡洲南走,还屯寻
          阳。遣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川太守刘钟、河间太守蒯恩追之。公还东府,大治水军,
          皆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卢循遣其大将荀林寇江陵,桓谦先于江陵奔羌,又自羌
          入蜀,伪主谯纵以为荆州刺史。谦及谯道福率军二万,出寇江陵,适与林会,相去
          百余里。荆州刺史道规斩谦于枝江,破林于江津,追至竹町,斩之。初,循之走也,
          公知其必寇江陵,登遣淮陵内史索邈领马军步道援荆州;又遣建威将军孙季高率众
          三千,自海道袭番禺。江州刺史庾悦至五亩峤,贼遣千余人据断峤道,悦前驱鄱阳
          太守虞丘进攻破之。公治兵大办。十月,率兖州刺史刘籓、宁朔将军檀韶等舟师南
          伐。以后将军刘毅监太尉留守府,后事皆委焉。是月,徐道覆率众三万寇江陵。荆
          州刺史道规又大破之,斩首万余级,道覆走还盆口。初,公之遣索邈也,邈在道为
          贼所断,道覆败后方达。自循东下,江陵断绝京邑之问,传者皆云已没。及邈至,
          方知循走。
           循初自蔡洲南走,留其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戍南陵。王仲德等闻大
          军且至,乃进攻之。十一月,大破崇民军,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循广州守兵,不
          以海道为防。是月,建威将军孙季高乘海奄至,而城池峻整,兵犹数千。季高焚贼
          舟舰,悉力而上,四面攻之,即日屠其城。循父以轻舟奔始兴。季高抚其旧民,戮
          其亲党,勒兵谨守。初,公之遣季高也,众咸以海道艰远,必至为难;且分撤见力,
          二三非要。公不从。敕季高曰:“大军十二月之交,必破妖虏。卿今时当至广州,
          倾其巢窟,令贼奔走之日,无所归投。”季高受命而行,如期克捷。
           循方治兵旅舟舰,设诸攻备。公欲御以长算,乃屯军雷池。贼扬声不攻雷池,
          当乘流径下。公知其欲战,且虑贼战败,或于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舰二百于吉
          阳下断之。十二月,循、道覆率众数万,方舰而下,前后相抗,莫见舳舻之际。公
          悉出轻利斗舰,躬提幡鼓,命众军齐力击之;又上步骑于西岸。右军参军庾乐生乘
          舰不进,斩而徇之,于是众军并踊腾争先。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公中
          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上军先备火具,乃投火焚之。烟焰张天,贼
          众大败,追奔至夜乃归。循等还寻阳。初分遣步军,莫不疑怪,及烧贼舰,众乃悦
          服。召王仲德,请还为前驱,留辅国将军孟怀玉守雷池。循闻有大军上,欲走向豫
          章,乃悉力栅断左里。大军至左里,将战,公所执麾竿折,折幡沈水,众并怪惧。
          公欢笑曰:“往年覆舟之战,幡竿亦折;今者复然,贼必破矣。”即攻栅而进。循
          兵虽殊死战,弗能禁。诸军乘胜奔之,循单舸走。所杀及投水死,凡万余人。纳其
          降附,宥其逼略。遣刘籓、孟怀玉轻军追之。循收散卒,尚有数千人,径还广州。
          道覆还保始兴。公旋自左里,天子遣侍中、黄门劳师于行所。

           国学网站独家推出


          9楼2005-08-02 22:38
          回复
            一介之善,犹或卫其丘垄,禁其刍牧,况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坟茔荒芜,
            荆棘弗翦。可蠲墓侧数户,以掌洒扫。”鲁郡上民孔景等五户居近孔子墓侧,蠲其
            课役,供给洒扫,并种松柏六百株。是岁,婆皇国遣使献方物。
             二十年春正月,于台城东西开万春、千秋二门。二月甲戌,江州刺史庾登之为
            中护军。庚申,以庐陵王绍为江州刺史。仇池为索虏所没。甲申,车驾于白下阅武。
            三月辛亥,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进号征西大将军。以巴西、梓潼二郡太
            守申坦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夏四月甲午,立第六皇子诞为广陵王。五月癸丑,中
            护军庾登之卒。秋七月癸丑,以杨文德为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封武都王。辛酉,
            以南蛮校尉萧思话为雍州刺史。甲子,前雍州刺史刘真道、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
            有罪,下狱死。八月癸未,以廷尉陶愍祖为广州刺史。冬十二月庚午,以始兴内史
            檀和之为交州刺史。壬午,诏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
            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自顷在所贫罄,家无宿积。赋役暂偏,则人怀愁垫;
            岁或不稔,而病乏比室。诚由政德弗孚,以臻斯弊;抑亦耕桑未广,地利多遗。宰
            守微化道之方,氓庶忘勤分之义。永言弘济,明发载怀,虽制令亟下,终莫征劝,
            而坐望滋殖,庸可致乎!有司其班宣旧条,务尽敦课。游食之徒,咸令附业,考核
            勤惰,行其诛赏,观察能殿,严加黜陟。古者躬耕帝籍,敬供粢盛,仰瞻前王,思
            遵令典。便可量处千亩,考卜元辰。朕当亲率百辟,致礼郊甸,庶几诚素,将被斯
            民。”是岁,河西国、高丽国、百济国、倭国并遣使献方物。是岁,诸州郡水旱伤
            稼,民大饥。遣使开仓赈恤,给赐粮种。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亥,南徐、南豫州、扬州之浙江西,并禁酒。大赦天下,诸
            逋债在十九年以前,一切原除。去岁失收者,畴量申减。尤弊之处,遣使就郡县随
            宜赈恤。凡欲附农,而种粮匮乏者,并加给贷,营千亩诸统司役人,赐布各有差。
            戊午,卫将军临川王义庆薨。辛酉,以太子詹事刘义宗为南兖州刺史。二月庚午,
            以领军将军赵伯符为豫州刺史。己丑,司徒、录尚书事江夏王义恭进位太尉,领司
            徒。庚寅,以右卫将军沈演之为中领军。辛卯,立第七皇子宏为建平王。甲午,以
            广陵王诞为南兖州刺史。夏四月,晋陵延陵民徐耕以米千斛助恤饥民。五月壬戌,
            以尚书何尚之为中护军,谘议参军刘道锡为广州刺史。六月,连雨水。丁亥,诏曰:
            “霖雨弥日,水潦为患,百姓积俭,易致乏匮。二县官长及营署部司,各随统检实,
            给其柴米,必使周悉。”秋七月丁酉,扬州刺史始兴王浚加中军将军,南豫州刺史
            武陵王赞加抚军将军。乙巳,诏曰:“比年谷稼伤损,淫亢成灾,亦由播殖之宜,
            尚有未尽,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速运彭城
            下邳郡见种,委刺史贷给。徐、豫土多稻田,而民间专务陆作,可符二镇,履行旧
            陂,相率修立,并课垦辟,使及来年。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
            麻棨,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八月戊辰,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衡阳
            王义季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南谯王义
            宣为车骑将军、荆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广陵王诞为南徐州刺史。九月甲辰,以大沮
            渠安周为征西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冬十月己卯,以左军将军徐琼为兖州刺
            史,大将军参军申恬为冀州刺史。
             二十二年春正月辛卯朔,改用御史中丞何承天元嘉新历。壬辰,抚军将军、南
            豫州刺史武陵王讳改为雍州刺史,湘州刺史南平王铄为南豫州刺史。二月辛巳,以
            侍中王僧朗为湘州刺史。甲戌,立第八皇子袆为东海王,第九皇子昶为义阳王。夏
            六月辛亥,以南豫州刺史南平王铄为豫州刺史。秋七月己未,以尚书仆射孟顗为尚
            书左仆射,中护军何尚之为尚书右仆射。雍州刺史武陵王讳讨缘沔蛮,移一万四千
            


            26楼2005-08-02 22:39
            回复
              以吴兴太守刘延孙为尚书右仆射。六月戊辰,臧质走至武昌,为人所斩,传首京师。
              甲戌,抚军将军柳元景进号抚军大将军,镇北大将军沈庆之并开府仪同三司。丙子,
              以征虏将军武昌王浑为雍州刺史。癸未,分扬州立东扬州;分荆、湘、江、豫州立
              郢州。罢南蛮校尉。戊子,省录尚书事。庚寅,义宣于江陵赐死。秋七月丙申朔,
              日有蚀之。丙辰,大赦天下。文武赐爵一级;逋租宿债勿复收。辛酉,于雍州立建
              昌郡。以会稽太守义阳王昶为东扬州刺史。八月庚午,抚军大将军柳元景复为领军
              将军,本号如故。壬申,以游击将军垣护之为徐州刺史。壬辰,以安西司马梁坦为
              梁、南秦二州刺史。九月丙申,以强弩将军尹怀顺为宁州刺史。丁酉,左光禄大夫
              何尚之解护军将军。甲辰,加尚之特进。丙午,以安南将军、江州刺史萧思话为镇
              西将军、郢州刺史。冬十月戊寅,诏曰:“仲尼体天降德,维周兴汉,经纬三极,
              冠冕百王。爰自前代,咸加褒述。典司失人,用阙宗祀。先朝远存遗范,有诏缮立,
              世故妨道,事未克就。国难频深,忠勇奋厉,实凭圣义,大教所敦。永惟兼怀,无
              忘待旦。可开建庙制,同诸侯之礼。详择爽垲,厚给祭秩。”丁亥,以秘书监东海
              王祎为抚军将军、江州刺史。于郢州立安陆郡。十一月癸卯,复立都水台,置都水
              使者官。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二年正月壬寅,以冠军将军湘东王讳为中护军。二月己丑,婆皇国遣使献方物。
              丙寅,以镇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辛巳,以
              尚书右仆射刘延孙为南兖州刺史。三月辛亥,以吴兴太守刘遵考为湘州刺史。壬子,
              以行征西将军杨文智为征西将军、北秦州刺史。夏四月壬申,河南国遣使献方物。
              壬午,以豫章太守檀和之为豫州刺史。五月戊戌,以湘州刺史刘遵考为尚书右仆射,
              前军司马垣闳为交州刺史。庚子,以辅国将军申坦为徐、兖二州刺史。癸卯,以右
              卫将军顾觊之为湘州刺史。丁未,以金紫光禄大夫王偃为右光禄大夫。六月甲子,
              以国哀除释,大赦天下。庚辰,以曲江县侯王玄谟为豫州刺史。秋七月癸巳,立第
              十三皇弟休佑为山阳王,第十四皇弟休茂为海陵王,第十五皇弟休业为鄱阳王。戊
              戌,镇西将军萧思话卒。己酉,以益州刺史刘秀之为郢州刺史。盘盘国遣使献方物。
              甲寅,以义兴太守到元度为益州刺史。八月庚申,雍州刺史武昌王浑有罪,废为庶
              人,自杀。辛酉,以南兖州刺史刘延孙为镇军将军、雍州刺史。斤陀利国遣使献方
              物。三吴民饥,癸酉,诏所在赈贷。丙子,诏曰:“诸苑禁制绵远,有妨肄业。可
              详所开弛,假与贫民。”壬午,以新除豫州刺史王玄谟为青、冀二州刺史,青州刺
              史申恬为豫州刺史。甲申,以右卫将军檀和之为南兖州刺史。九月丁亥,车驾于宣
              武场阅武。庚戌,诏曰:“国道再屯,艰虞毕集。朕虽寡德,终膺鸿庆。惟新之祉,
              实深百王;而惠宥之令,未殊常渥。永言勤虑,寤寐载怀。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
              徙放,悉听还本。犯衅之门,尚有存者,子弟可随才署吏。”冬十月壬午,太傅江
              夏王义恭领扬州刺史,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竟陵王诞为司空、南徐州刺史,中书
              监、尚书左仆射、中军将军建平王宏为尚书令,将军如故。十一月戊子,中护军湘
              东王讳迁职,镇军将军刘延孙为护军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王玄谟为雍州刺史。甲
              午,以大司马垣护之为青、冀二州刺史。辛亥,高丽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癸亥,
              以前交州刺史萧景宪为交州刺史。
               三年春正月庚寅,立第十八皇弟休范为顺阳王,第十九皇弟休若为巴陵王。戊
              戌,立第二皇子子尚为西阳王。辛丑,车驾亲祠南郊。壬子,立皇太子妃何氏。甲
              寅,大赦天下。二月癸亥,右光禄大夫王偃卒。甲子,以广州刺史宗悫为平西将军、
              豫州刺史。丁卯,以新除御史中丞王翼为广州刺史。丁丑,始制朔望临西堂接群下,
              受奏事。壬午,内外官有田在近道,听遣所给吏僮附业。三月癸丑,以西阳王子尚
              


              31楼2005-08-02 22:40
              回复
                刺史。癸卯,以镇南将军、江州刺史王景文为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尚书仆射袁
                粲为尚书右仆射。己未,改临贺郡为临庆郡,追改东平王休倩为临庆冲王。七月丙
                戌,第五皇子智井薨。九月乙丑,中领军刘勔加平北将军。戊寅,立总明观,征学
                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癸未,以第八皇子智涣继临庆冲王休倩。冬十月辛卯,立
                第九皇子赞为武陵王。乙巳,以前右军马诜为北雍州刺史。己酉,车驾幸东堂听讼。
                十一月己巳,高丽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癸巳,以边难未息,制父母陷异域,悉使
                婚宦。戊戌,以始兴郡为宋安郡。丙辰,护军将军张永迁职。
                 七年春正月甲戌,置散骑奏举郎。二月癸巳,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巴陵王休若
                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戊戌,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
                郡,又分广、交州三郡,合九郡,立越州。己亥,以前将军刘康为平东将军。妖寇
                宋逸攻合肥,杀汝阴太守王穆之,郡县讨平之。甲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南徐州刺史晋平王休佑薨。戊午,以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巴陵王休若为征北大将
                军、南徐州刺史,湘州刺史建平王景素为荆州刺史。三月辛酉,索虏遣使献方物。
                壬戌,芮芮国遣使奉献。夏四月辛丑,减天下死罪一等,凡敕系悉遣之。甲辰,于
                南兖州置新平郡。癸丑,金紫光禄大夫张永领护军。五月戊午,司徒建安王休仁有
                罪,自杀。辛酉,以宁朔长史孙超之为广州刺史,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王景文以
                刺史领中书监。庚午,以尚书右仆射袁粲为尚书令,新除吏部尚书褚渊为尚书左仆
                射。辛未,监吴郡王僧虔行湘州刺史。丙戌,追免晋平王休佑为庶人。六月丁酉,
                以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为骠骑大将军、南徐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巴陵
                王休若为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甲辰,芮芮国遣使献方物。秋七月丁巳,罢散骑
                奏举郎。乙丑,新除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巴陵王休若薨。桂阳王休范以新除骠骑
                大将军,还为江州。庚午,以第三皇子准为抚军将军。辛未,以太子詹事刘秉为南
                徐州刺史。戊寅,以宁朔将军沈怀明为南兖州刺史。乙酉,于冀州置西海郡。八月
                戊子,第八皇子跻继江夏文献王义恭。庚寅,以疾愈,大赦天下。冀州刺史刘崇智
                加青州刺史。戊戌,立第三皇子准为安成王。九月辛未,以越骑校尉周宁民为徐州
                刺史。冬十一月戊午,百济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丁酉,分豫州、南兖州立南豫州,
                以历阳太守王玄载为南豫州刺史。
                 泰豫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上有疾不朝会。以疾患未痊,故改元。赐孤老贫疾粟
                帛各有差。戊午,皇太子会万国于东宫,并受贡计。二月辛丑,以给事黄门侍郎王
                瞻为司州刺史。三月癸丑朔,林邑国遣使献方物。己未,中书监、扬州刺史王景文
                卒。夏四月辛卯,以抚军司马蔡那为益州刺史。癸巳,以右卫将军张兴为雍州刺史。
                己亥,上大渐。骠骑大将军、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进位司空,尚书右仆射褚渊为护
                军将军,中领军刘勔加尚书右仆射,镇东将军蔡兴宗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荆州刺史,镇军将军、郢州刺史沈攸之进号安西将军。诏曰:“朕自临御亿兆,仍
                属戎寇,虽每存弘化,而惠弗覃远,军国凋弊,刑讼未息。今大渐维危,载深矜叹,
                可缓徭优调,去繁就约。因改之宜,详有简衷。务以爱民为先,以宣朕遗意。”袁
                粲、褚渊、刘勔、蔡兴宗、沈攸之同被顾命。是日,上崩于景福殿,时年三十四。
                五月戊寅,葬临沂县莫府山高宁陵。
                 帝少而和令,风姿端雅。早失所生,养于太后宫内。大明世,诸弟多被猜忌,
                唯上见亲,常侍路太后医药。好读书,爱文义,在籓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
                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宽仁待物。诸军帅
                有父兄子弟同逆者,并授以禁兵,委任不易,故众为之用,莫不尽力。平定天下,
                逆党多被全;其有才能者,并见授用,有如旧臣。才学之士,多蒙引进,参侍文籍,
                应对左右。于华林园芳堂讲《周易》,常自临听。末年好鬼神,多忌讳,言语文书,
                有祸败凶丧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改“騧”为马边瓜,
                亦以“騧”字似“祸”字故也。以南苑借张永,云“且给三百年,期讫更启”。其
                事类皆如此。宣阳门,民间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之名不祥,甚讳之。尚书右丞江谧
                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谧稽颡谢,久之方释。太后停尸漆床先出东宫,
                上尝幸宫,见之怒甚,免中庶子官,职局以之坐者数十人。内外常虑犯触,人不自
                保。宫内禁忌尤甚,移床治壁,必先祭土神,使文士为文词祝策,如大祭飨。泰始、
                泰豫之际,更忍虐好杀,左右失旨忤意,往往有斮刳断截者。时经略淮、泗,军旅
                不息,荒弊积久,府藏空竭。内外百官,并日料禄俸;而上奢费过度,务为雕侈。
                每所造制,必为正御三十副,御次、副又各三十,须一物辄造九十枚,天下骚然,
                民不堪命。其余事迹,别见众篇。亲近谗慝,剪落皇枝,宋氏之业,自此衰矣。
                 史臣曰: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称先王,盖由遗训余风,足以贻之来世也。太
                祖负扆南面,实有君人之懿焉,经国之义虽弘,而隆家之道不足。彭城王照不窥古,
                本无卓尔之资,徒见昆弟之义,未识君臣之礼,冀以此家情,行之国道,主猜而犹
                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训之微行,遂成灭亲之大祸。开端树隙,垂之后人。虽天
                伦之重,义殊凡戚,而中人以下,情由恩变。至于易衣而出,分苦而食,与夫别宫
                异门,形疏事隔者,宜有降矣。太宗因易隙之情,据已行之典,剪落洪枝,愿不待
                虑。既而本根无庇,幼主孤立,神器以势弱倾移,灵命随乐推回改。斯盖履霜有渐,
                坚冰自至,所从来远也。

                 国学网站独家推出


                44楼2005-08-02 22:41
                回复
                  2025-08-21 09:5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志第一 志序 历上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则《春秋》是也,言则《尚书》是也。至于楚《书》、
                  郑《志》、晋《乘》、楚《杌》之篇,皆所以昭述前史,俾不泯于后。司马迁制一
                  家之言,始区别名题。至乎礼仪刑政,有所不尽;乃于纪传之外,创立八书。片文
                  只事,鸿纤备举。班氏因之,靡违前式,网罗一代,条流遂广。《律历》、《礼乐》,
                  其名不变,以《天官》为《天文》,改《封禅》为《郊祀》,易《货殖》、《平准》
                  之称,革《河渠》、《沟洫》之名;缀孙卿之辞,以述《刑法》;采孟轲之书,用
                  序《食货》。刘向《鸿范》,始自《春秋》;刘歆《七略》,儒墨异部,朱赣博采
                  风谣,尤为详洽。固并因仍,以为三志。而《礼乐》疏简,所漏者多,典章事数,
                  百不记一。《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说,纷然莫辨。是故蔡邕
                  于朔方上书,谓宜载述者也。
                   汉兴,接秦坑儒之后,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刘歆《七略》,
                  固之《艺文》,盖为此也。河自龙门东注,横被中国,每漂决所渐,寄重灾深,堤
                  筑之功,劳役天下。且关、洛高垲,地少川源,是故镐、酆、潦、潏,咸入礼典。
                  漳、滏、郑、白之饶,沟渠沾溉之利,皆民命所祖,国以为天,《沟洫》立志,亦
                  其宜也。世殊事改,于今可得而略。窃以班氏《律历》,前事已详,自杨伟改创
                  《景初》,而《魏书》阙志。及元嘉重造新法,大明博议回改。自魏至宋,宜入今
                  书。
                   班固《礼乐》、《郊祀》,马彪《祭祀》、《礼仪》,蔡邕《朝会》,董巴
                  《舆服》,并各立志。夫礼之所苞,其用非一,郊祭朝飨,匪云别事,旗章服物,
                  非礼而何?今总而裁之,同谓《礼志》。《刑法》、《食货》,前说已该,随流派
                  别,附之纪传。《乐经》残缺,其来已远。班氏所述,止抄举《乐记》;马彪《后
                  书》,又不备续。至于八音众器,并不见书,虽略见《世本》,所阙犹众。爰及
                  《雅》《郑》,讴谣之节,一皆屏落,曾无概见。郊庙乐章,每随世改,雅声旧典,
                  咸有遗文。又案今鼓吹铙歌,虽有章曲,乐人传习,口相师祖,所务者声,不先训
                  以义。今乐府铙歌,校汉、魏旧曲,曲名时同,文字永异,寻文求义,无一可了。
                  不知今之铙章,何代曲也。今《志》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
                  载。
                   《天文》、《五行》,自马彪以后,无复记录。何书自黄初之始,徐志肇义熙
                  之元。今以魏接汉,式遵何氏。然则自汉高帝五年之首冬,暨宋顺帝升明二年之孟
                  夏,二辰六沴,甲子无差。圣帝哲王,咸有瑞命之纪。盖所以神明宝位,幽赞祯符,
                  欲使逐鹿弭谋,窥觊不作,握河括地,绿文赤字之书,言之详矣。爰逮道至天而甘
                  露下,德洞地而醴泉出,金芝玄秬之祥,朱草白乌之瑞,斯固不可诬也。若夫衰世
                  德爽,而嘉应不息,斯固天道茫昧,难以数推。亦由明主居上,而震蚀之灾不弭;
                  百灵咸顺,而悬象之应独违。今立《符瑞志》,以补前史之阙。
                   地理参差,事难该辨,魏晋以来,迁徙百计,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或昨属荆、豫,今隶司、兖,朝为零、桂之士,夕为庐、九之民。去来纷扰,无暂
                  止息,版籍为之浑淆,职方所不能记。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
                  外,幽、并、冀、雍、兖、豫、青、徐之境,幽沦寇逆。自扶莫而裹足奉首,免身
                  于荆、越者,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
                  思复旧井。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且省置交
                  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详书。大宋受命,重启边隙,
                  淮北五州,翦为寇境,其或奔亡播迁,复立郡县,斯则元嘉、泰始,同名异实。今
                  以班固、马彪二志,晋、宋《起居》,凡诸记注,悉加推讨,随条辨析,使悉该详。
                   百官置省,备有前说,寻源讨流,于事为易。元嘉中,东海何承天受诏纂《宋
                  书》,其志十五篇,以续马彪《汉志》,其证引该博者,即而因之,亦由班固、马
                  


                  51楼2005-08-02 22:42
                  回复
                    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
                    问协律中郎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承受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
                    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至于都合乐时,但识其尺寸之名,则丝竹歌咏,皆得
                    均合。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
                    依笛尺寸名之,则不可知也。”
                     勖等奏:“昔先王之作乐也,以振风荡俗,飨神佐贤,必协律吕之和,以节八
                    音之中。是故郊祀朝宴,用之有制,歌奏分叙,清浊有宜。故曰‘五声十二律,还
                    相为宫。’此经传记籍可得而知者也。如和对辞,笛之长短,无所象则,率意而作,
                    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又辞:‘先师传笛,别其
                    清浊,直以长短,工人裁制,旧不依律。’是为作笛无法。而知写笛造律,又令琴
                    瑟歌咏,从之为正,非所以稽古先哲,垂宪于后者也。谨条牒诸律,问和意状如左。
                    及依典制,用十二律造笛像十二枚,声均调和,器用便利。讲肄弹击,必合律吕,
                    况乎宴飨万国,奏之庙堂者哉!虽伶、夔旷远,至音难精,犹宜刑古昔,以求厥衷,
                    合于经礼,于制为详。若可施用,请更部笛工,选竹造作,太乐、乐府施行。平议
                    诸杜夔、左延年律可皆留。其御府笛正声下徵各一具,皆铭题作者姓名。其余无所
                    施用,还付御府毁。”奏可。
                     勖又问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乃以为乐不?”
                    和辞:“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令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
                    当长,计其尺寸,乃五尺有余,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
                    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也。”案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
                    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律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余。令太乐
                    郎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
                    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
                    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郝生、鲁基、种整、
                    朱夏,皆与和同。
                     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
                    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
                    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旧像讫,但吹取鸣者,初不
                    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
                    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
                    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
                    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
                    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令部郎刘秀、邓昊、魏邵等与笛
                    工参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声,然后器象有制,音均和协。
                     又问和:“若不知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
                    “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
                    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
                    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黄钟;歌大吕,乃奏太蔟,歌应钟,皆以律吕之义,纪歌
                    奏清浊。而和所称以二尺三尺为名,虽汉、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刘秀、邓昊等
                    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奏无射。”
                    《周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二尺八寸四分四厘应黄
                    钟之律,若宜用短笛,执乐者曰:“请奏黄钟。”《周语》曰:“黄钟所以宣养六
                    气九德也。”是则歌奏之义,当合经礼,考之古典,于制为雅。
                     《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始。”《周礼》载六律六同。《礼
                    


                    54楼2005-08-02 22:42
                    回复
                      法》最密。诏下公卿详议。太尉恺等参议:“《太初》过天一度,月以晦见西方。
                      元和改从《四分》,《四分》虽密于《太初》,复不正,皆不可用。甲寅元与天相
                      应,合图谶,可施行。”议者不同。尚书令忠上奏:“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
                      以非易是。”亶等遂寝。
                       灵帝熹平四年,五官郎中冯光、沛相上计掾陈晃等言:“历元不正,故盗贼为
                      害。历当以甲寅为元,不用庚申,乞本庚申元经纬明文。”诏下三府,与儒林明道
                      术者详议。群臣会司徒府集议。议郎蔡邕曰:“历数精微,术无常是。汉兴承秦,
                      历用《颛顼》,元用乙卯;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太初》,元用丁丑。行之百
                      八十九岁,孝章帝改从《四分》,元用庚申。今光等以庚申为非,甲寅为是。按历
                      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各自有元。光、晃所援,则殷历元也。昔始用
                      《太初》丁丑之后,六家纷错,争讼是非。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候清台,
                      课在下第。《太初》效验,无所漏失。是则虽非图谶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及用
                      《四分》以来,考之行度,密于《太初》,是又新元有效于今者也。故延光中,亶
                      诵亦非《四分》,言当用甲寅元,公卿参议,竟不施行。且三光之行,迟速进退,
                      不必若一。故有古今之术。今术之不能通于古,亦犹古术不能下通于今也。又光、
                      晃以《考灵耀》为本,二十八宿度数至日所在,错异不可参校。元和二年用至今九
                      十二岁,而光、晃言阴阳不和,奸臣盗贼,皆元之咎。元和诏书,文备义著,非群
                      臣议者所能变易。”三公从邕议,以光、晃不敬,正鬼薪法,诏书勿治罪。
                       

                       何承天曰:夫历数之术,若心所不达,虽复通人前识,无救其为敝也。是以多
                      历年岁,未能有定。《四分》于天,出三百年而盈一日。积代不悟,徒云建历之本,
                      必先立元,假言谶纬,遂关治乱,此之为蔽,亦已甚矣。刘歆《三统法》尤复疏阔,
                      方于《四分》,六千余年又益一日。扬雄心惑其说,采为《太玄》,班固谓之最密,
                      著于《汉志》;司彪因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曾不忆
                      刘歆之生,不逮太初,二三君子言历,几乎不知而妄言欤!
                       光和中,谷城门候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
                      十五为斗分,造《乾象法》。又制迟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
                      精微矣。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丞韩翊以为《乾象》减斗分太过,后当先天,造《黄
                      初历》,以四千八百八十三为纪法,一千二百五为斗分。其后尚书令陈群奏,以为
                      “历数难明,前代通儒多共纷争。《黄初》之元,以《四分历》久远疏阔,大魏受
                      命,宜正历明时。韩翊首建《黄初》,犹恐不审,故以《乾象》互相参校。历三年,
                      更相是非,舍本即末,争长短而疑尺丈,竟无时而决。按三公议,皆综尽曲理,殊
                      涂同归,欲使效之璇玑,各尽其法,一年之间,得失足定,合于事宜。”奏可。明
                      帝时,尚书郎杨伟制《景初历》,施用至于晋、宋。古之为历者,邓平能修旧制新,
                      刘洪始减《四分》,又定月行迟疾,杨伟斟酌两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积分设差,
                      以推合朔月蚀。此三人,汉、魏之善历者,然而洪之迟疾,不可以检《春秋》;伟
                      之五星,大乖于后代,斯则洪用心尚疏,伟拘于同出上元壬辰故也。
                       魏明帝景初元年,改定历数,以建丑之月为正,改其年三月为孟夏四月。其孟
                      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祭祠、烝尝,巡狩、搜田,分至启闭,
                      班宣时令,皆以建寅为正。三年正月,帝崩,复用夏正。
                       杨伟表曰:“臣揽载籍,断考历数,时以纪农,月以纪事,其所由来,遐而尚
                      矣。乃自少昊,则玄鸟司分;颛顼帝喾,则重、黎司天;唐帝、虞舜,则羲、和掌
                      日。三代因之,则世有日官。日官司历,则颁之诸侯,诸侯受之,则颁于境内。夏
                      后之代,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则《书》载《胤征》。由此观之,审农时而重人
                      


                      58楼2005-08-02 22:42
                      回复
                        为分。命度从牛前五起,宿次除之,不满宿,则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及分也。
                         求次日,日加一度,分不加,经斗除斗分,分少退一度。推月度术曰:以月周
                        乘朔积日,满周天去之,余以纪法除之,所得为度,不尽为分,命如上法,则天正
                        十一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也。求次月,小月加度二十二,分八百六;大月又加一
                        日,度十三,分六百七十九;分满纪法得一度,则次月朔夜半月所在度及分也。其
                        冬下旬,夕在张心署之。
                         推合朔度术曰:以章岁乘朔小余,满通法为大分,不尽为小分。以大分从朔夜
                        半日度分,分满纪法从度,命如前,则天正十一月合朔日月所共合度也。
                         求次月,加度二十九,大分九百七十七,小分四十二,小分满通法从大分,大
                        分满纪法从度。经斗除其分,则次月合朔日月所共合度也。
                         推弦望日所在度:加合朔度七,大分七百五,小分十,微分一,微分满二从小
                        分,小分满通法从大分,大分满纪法从度,命如前,则上弦日所在度也。又加得望、
                        下弦、后月合也。推弦望月所在度:加合朔度九十八,大分千二百七十九,小分三
                        十四,数满命如前,即上弦月所在度也。又加得望下弦后月合也。
                         推日月昏明度术曰:日以纪法,月以月周,乘所近节气夜漏,二百而一,为明
                        分。日以减纪法,月以减月周,余为昏分。各以加夜半,如法为度。
                         推合朔交会月蚀术曰:置所入纪朔积分,以所入纪交会差率之数加之,以会通
                        去之,余则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合朔去交度分也。以通数加之,满会通去之,余则次
                        月合朔去交度分也。以朔望合数各加其月合朔去交度分,满会通去之,余则各其月
                        望去交度分也。朔望去交分如朔望合数以下,入交限数以上者,朔则交会,望则月
                        蚀。推合朔交会月蚀月在日道表里术曰:置所入纪朔积分,以所入纪下交会差率之
                        数加之,倍会通去之,余不满会通者,纪首表,天正合朔月在表,纪首里,天正合
                        朔月在里。满会通去之,表在里,里在表。
                         求次月,以通数加之,满会通去之,加里满在表,加表满在里。先交会后月蚀
                        者,朔在表则望在表,朔在里则望在里。先月蚀后交会者,看食月朔在里则望在表,
                        朔在表则望在里。交会月蚀如朔望会数以下,则前交后会;如入交限数以上,则前
                        会后交。其前交后会近于限数者,则豫伺之前月;前会后交近于限数者,则后伺之
                        后月。
                         求去交度术曰:其前交后会者,今去交度分如日法而一,所得则却去交度也。
                        其前会后交者,以去交度分减会通,余如日法而一,所得则前去交度,余皆度分也。
                        去交度十五以上,虽交不蚀也。十以下是蚀,十以上亏蚀微少,光晷相及而已。亏
                        之多少,以十五为法。
                         求日蚀亏起角术曰:其月在外道,先交后会者,亏蚀西南角起;先会后交者,
                        亏蚀东南角起。其月在内道,先交后会者,亏食西北角起;先会后交者,亏食东北
                        角起。亏食分多少,如上以十五为法。会交中者,蚀尽。月蚀在日之冲,亏角与上
                        反也。
                         月行迟疾度 损益率 盈缩积分 月行分一日十四
                        度十四分 益二十六 盈初 二百八十二日 十四度
                        十一分 益二十三 盈积分一十一万八千五百三十四 二百七十七三日 十四度
                        八分 益二十 盈积分二十二万三千三百九十一 二百七十四四日 十四度
                        五分 益十七 盈积分三十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一 二百七十一五日 十四度
                        一分 益十三 盈积分三十九万二千七十四 二百六十七六日 十三度
                        十四分 益七 盈积分四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十一 二百六十一七日 十三度
                        七分 损 盈积分四十八万三千二百五十四 二百五十四八日 十三度
                        一分 损六 盈积分四十八万三千二百五十四 二百四十八九日 十二度
                        十六分 损十 盈积分四十五万五千九百 二百四十四十日 十二度
                        十三分 损十三 盈积分四十一万三百一十 二百四十一十一日 十二度
                        十一分 损十五 盈积分三十五万一千四十三 二百三十九十二日 十二度
                        八分 损十八 盈积分二十八万二千六百五十八 二百三十六十三日 十二度
                        


                        61楼2005-08-02 22:42
                        回复
                          后小余满二千四百一十九以上,去二十九日;不满,去三十日,其余则后合入月日,
                          命以朔。求后合度,以度数及分,如前合宿次命之。
                           木:晨与日合,伏,顺,十六日九十九万七千八百三十二分,行星二度百七十
                          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分,而晨见东方,在日后。顺,疾,日行五十七分之十一,五
                          十七日行十一度。顺,迟,日行九分,五十七日行九度而留。不行,二十七日而旋。
                          逆,日行七分之一,八十四日退十二度,而复留二十七日。复迟,日行九分,五十
                          七日行九度而复顺。疾,日行十一分,五十七日行十一度,在曰前,夕伏西方。顺,
                          十六日九十九万七千八百三十二分,行星二度百七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分,而与
                          日合。凡一终,三百九十八日百九十九万五千六百六十四分,行星三十三度百四十
                          七万二千八百六十九分。
                           火:晨与日合,伏,七十二日百七十九万二千六百一十五分,行星五十六度百
                          二十四万九千三百四十五分,而晨见东方,在日后。顺,日行二十三分之十四,百
                          八十四日行百一十二度。更顺,迟,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而留。不行,
                          十一日而旋。逆,日行六十二分之十七,六十二日退十七度,而复留十一日。复顺,
                          迟,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而复疾。日行十四分,百八十四日行百一
                          十二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顺,七十二日百七十九万二千六百一十五分,行星五
                          十六度百二十四万九千三百四十五分,而与日合。凡一终,七百八十日三百五十八
                          万五千二百三十分,行星四百一十五度二百四十九万八千六百九十分。
                           土:晨与日合,伏,十九日三百八十四万七千六百七十五分半,行星二度六百
                          四十九万一千一百二十一分半,而晨见东方,在日后。顺,行百七十二分之十三,
                          八十六日行六度半而留。不行,三十二日半而旋。逆,日行十七分之一,百二日退
                          六度而复留。不行,三十二日半复顺,日行十三分,八十六日行六度半,在日前,
                          夕伏西方。顺,十九日三百八十四万七千六百七十五分半,行星二度六百四十九万
                          一千一百二十一分半,而与日合。凡一终,三百七十八日六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四
                          分,行星十二度五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六分。
                           金:晨与日合,伏,六日退四度,而晨见东方,在日后而逆。迟,日行五分之
                          三,十日退六度。留,不行,七日而旋。顺,迟,日行四十五分之三十三,四十五
                          日行三十三度而顺。疾,日行一度九十一分之十四,九十一日行百五度而顺。益疾,
                          日行一度九十一分之二十一,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二度,在日后,而晨伏东方。顺,
                          四十二日十九万四千九百九十分,行星五十二度十九万四千九百九十分,而与日合。
                          一合,二百九十二日十九万四千九百九十分,行星如之。
                           金:夕与日合,伏,顺,四十二日十九万四千九百九十分,行星五十二度十九
                          万四千九百九十分,而夕见西方,在日前。顺,疾,日行一度九十一分之二十一,
                          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二度而更顺。迟,日行一度十四分,九十一日行百五度而顺。益
                          迟,日行四十五分之三十三,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而留。不行,七日而旋。逆,日
                          行五分之三,十日退六度,在日前,夕伏西方。逆,六日,退四度,而与日合。凡
                          再合一终,五百八十四日三十八万九千九百八十分,行星如之。
                           水:晨与日合,伏,十一日退七度,而晨见东方,在日后。逆,疾,一日退一
                          度而留。不行,一日而旋。顺,迟,日行八分之七,八日行七度而顺。疾,日行一
                          度十八分之四,十八日行二十二度,在日后,晨伏东方。顺,十八日二千三十四万
                          四千二百六十一分,行星三十六度二千三十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一分,而与日合。凡
                          一合,五十七日二千三十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一分,行星如之。
                           水:夕与日合,伏,十八日二千三十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一分,行星三十六度二
                          千三十四万四千二百六十一分,而夕见西方,在日前。顺,疾,日行一度十八分之
                          


                          65楼2005-08-02 22:42
                          回复
                            秋》‘十七年夏六月甲子朔,日有蚀之。’《传》曰:‘当夏四月,是谓孟夏。’
                            《春秋元命苞》曰:‘王者受命,昭然明于天地之理,故必移居处,更称号,改正
                            朔,易服色,以明天命圣人之宝,质文再而改,穷则相承,周则复始,正朔改则天
                            命显。’凡典籍所记,不尽于此,略举大较,亦足以明也。”太尉司马懿、尚书仆
                            射卫臻、尚书薛悌、中书监刘放、中书侍郎刁干、博士秦静、赵怡、中候中诏季岐
                            以为宜改;侍中缪袭、散骑常侍王肃、尚书郎魏衡、太子舍人黄史嗣以为不宜改。
                             青龙五年,山茌县言黄龙见。帝乃诏三公曰:
                             

                             昔在庖牺,继天而王,始据木德,为群代首。自兹以降,服物氏号,开元著统
                            者,既膺受命历数之期,握皇灵迁兴之运,承天改物,序其纲纪。虽炎、黄、少昊、
                            颛顼、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袭,同气共祖,犹豫昭显所受之运,著明天人
                            去就之符,无不革易制度,更定礼乐,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焕炳可述于后也。至
                            于正朔之事,当明示变改,以彰异代,曷疑其不然哉!
                             文皇帝践阼之初,庶事草创,遂袭汉正,不革其统。朕在东宫,及臻在位,每
                            览书籍之林,总公卿之议。夫言三统相变者,有明文;云虞、夏相因者,无其言也。
                            《历志》曰:“天统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统之正在丑,物化而白;人统之正在
                            寅,物成而黑。”但含生气,以微成著。故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
                            于下,登降周旋,终则又始,言天地与人所以相通也。仲尼以大圣之才,祖述尧、
                            舜,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论究人事,以贯百王之则。故于三微之月,每月
                            称王,以明三正迭相为首。夫祖述尧、舜,以论三正,则其明义,岂使近在殷、周
                            而已乎!朕以眇身,继承洪绪,既不能绍上圣之遗风,扬先帝之休德,又使王教之
                            弛者不张,帝典之阙者未补,亹亹之德不著,亦恶可已乎!
                             今推三统之次,魏得地统,当以建丑之月为正。考之群艺,厥义彰矣。改青龙
                            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戎事乘黑首之白马,建大
                            赤之旗,朝会建大白之旗。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礿、
                            祀、烝、尝、巡狞、搜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晚早,敬授民事,诸若此者,
                            皆以正岁斗建为节。此历数之序,乃上与先圣合符同契,重规叠矩者也。今遵其义,
                            庶可以显祖考大造之基,崇有魏维新之命。于戏!王公群后,百辟卿士,靖康厥职,
                            帅意无怠,以永天休。司徒露布,咸使闻知,称朕意焉。
                             案服色尚黄,据土行也。牺牲旂旗,一用殷礼,行殷之时故也。《周礼》巾车
                            职,“建大赤以朝”,“大白以即戎”,此则周以正色之旗朝,以先代之旗即戎。
                            魏用殷礼,变周之制,故建大白朝,大赤即戎也。明帝又诏曰:“以建寅之月为正
                            者,其牲用玄;以建丑之月为正者,其牲用白;以建子之月为正者,其牲用骍。此
                            为牲色各从其正,不随所祀之阴阳也。祭天不嫌于用玄,则祭地不得独疑于用白也。
                            天地用牲,得无不宜异邪?更议。”于是议者各有引据,无适可从。又诏曰:“诸
                            议所依据各参错,若阳祀用骍,阴祀用黝,复云祭天用玄,祭地用黄,如此,用牲
                            之义,未为通也。天地至尊,用牲当同以所尚之色,不得专以阴阳为别也。今祭皇
                            皇帝天、皇皇后地、天地郊、明堂、宗庙,皆宜同。其别祭五郊,各随方色,祭日
                            月星辰之类用骍,社稷山川之属用玄,此则尊卑方色,阴阳众义畅矣。”
                             三年正月,帝崩,齐王即位。是年十二月,尚书卢毓奏:“烈祖明皇帝以今年
                            正日弃离万国。《礼》,忌日不乐,甲乙之谓也。烈祖明皇帝建丑之月弃天下,臣
                            妾之情,于此正日,有甚甲乙。今若以建丑正朝四方,会群臣,设盛乐,不合于礼。”
                            博士乐祥议:“正日旦受朝贡,群臣奉贽;后五日,乃大宴会作乐。”太尉属朱诞
                            议:“今因宜改之际,还修旧则,元首建寅,于制为便。”大将军属刘肇议:“宜
                            


                            69楼2005-08-02 22:43
                            回复
                              2025-08-21 09:5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过正一日乃朝贺大会,明令天下,知崩亡之日不朝也。”诏曰:“省奏事,五内断
                              绝,奈何奈何!烈祖明皇帝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不可
                              以此日朝群辟,受庆贺也。月二日会,又非故也。听当还夏正月。虽违先帝通三统
                              之义,斯亦子孙哀惨永怀。又夏正朔得天数者,其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晋武帝泰始二年九月,群公奏:“唐尧、舜、禹不以易祚改制;至于汤、武,
                              各推行数。宣尼答为邦之问,则曰行夏之时,辂冕之制,通为百代之言。盖期于从
                              政济治,不系于行运也。今大晋继三皇之踪,踵舜、禹之迹,应天从民,受禅有魏,
                              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有虞遵唐故事,于义为弘。”奏可。孙盛曰:“仍旧,
                              非也。且晋为金行,服色尚赤,考之天道,其违甚矣。”及宋受禅,亦如魏、晋故
                              事。
                               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议:“古者有年数,无年号,汉初犹然。或有世而改,有
                              中元、后元。元改弥数,中、后之号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
                              曰隐公元年,则简而易知。载汉世之事,曰建元元年,则后不见。宜若古称元而已。”
                              明帝不从。乃诏曰:“先帝即位之元,则有延康之号,受禅之初,亦有黄初之称。
                              今名年可也。”于是尚书奏:“《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
                              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宜为太和元年。”诏(缺七字)
                               周之五礼,其五为嘉。嘉□□《春秋左氏传》曰:“晋侯问襄公年,季武子对
                              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
                              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武子对曰:
                              ‘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今君在行,未可具
                              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晋侯许诺。还及卫,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
                              也。”贾、服说皆以为人君礼十二而冠也。《古尚书》说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
                              武王以庚辰岁崩,周公以壬午岁出居东,以癸未岁反。《礼》周公冠成王,命史祝
                              辞。辞,告也;是除丧冠也。周公居东未反,成王冠弁以开金滕之书,时十六矣。
                              是成王年十五服除,周公冠之而后出也。按《礼》、《传》之文,则天子诸侯近十
                              二,远十五,必冠矣。《周礼》虽有服冕之数,而无天子冠文。《仪礼》云:“公
                              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王、郑皆以为夏末上下相乱,篡弑由生,故作公侯冠礼,
                              则明无天子冠礼之审也。大夫又无冠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周人
                              年五十而有贤才,则试以大夫之事,犹行士礼也。故筮日筮宾,冠于阼以著代,醮
                              于客位,三加弥尊,皆士礼耳。然汉氏以来,天子诸侯,颇采其议。《志》曰“仪
                              从《冠礼》”是也。汉顺帝冠,又兼用曹褒新礼;褒新礼今不存。《礼仪志》又云:
                              “乘舆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武弁,次通天,皆于高庙。王公以下,初加进贤而
                              已。”按此文始冠缁布,从古制也,冠于宗庙是也。魏天子冠一加,其说曰,士礼
                              三加,加有成也。至于天子诸侯,无加数之文者,将以践阼临民,尊极德备,岂得
                              复与士同?此言非也。夫以圣人之才,犹三十而立,况十二之年,未及志学,便谓
                              德成,无所劝勉,非理实也。魏氏太子再加,皇子、王公世子乃三加。孙毓以为一
                              加再加皆非也。《礼》词曰“令月吉日”,又“以岁之正,以月之令”。鲁襄公冠
                              以冬,汉惠帝冠以三月,明无定月也。后汉以来,帝加元服,咸以正月。晋咸宁二
                              年秋闰九月,遣使冠汝南王柬,此则晋礼亦有非必岁首也。《礼》冠于庙,魏以来
                              不复在庙。然晋武、惠冠太子,皆即庙见,斯亦拟在庙之仪也。晋穆帝、孝武将冠,
                              先以币告庙,讫又庙见也。
                               晋惠帝之为太子将冠也,武帝临轩,使兼司徒高阳王珪加冠,兼光禄勋、屯骑
                              校尉华暠赞冠。江左诸帝将冠,金石宿设,百僚陪位。又豫于殿上铺大床。御府令
                              奉冕帻簪导衮服,以授侍中、常侍。太尉加帻,太保加冕。将加冕,太尉跪读祝文
                              


                              70楼2005-08-02 2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