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47,833贴子:73,162,317

回复:【千锤万凿】历年中高难度高考★语文选择题深析,亲手整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8楼2014-01-28 15:55
回复
    看不懂图片注解的童鞋们可以看楼主发的文字说明,已经尽可能形象生动化了……


    99楼2014-01-28 15:56
    收起回复
      2025-08-02 10:54: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滚回来了 小伙伴们都现身吧!
      第二题 接着昨天的
      难度系数0.603 不算难 大部分人都做对了
      【原文】”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第一处错误【无中生有】
      宋词元曲完全是瞎编乱造 这个同学们很容易看出来
      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
      还有更深层次的逻辑错误


      101楼2014-01-28 19:38
      回复
        我不知道大家做这篇论述文的时候有木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
        现在麻烦大家回头把文章再细细品读一遍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嘛呢


        103楼2014-01-28 19:43
        回复
          锁定第一文段
          作者将唐诗与流行歌词对比的原意,并不是为了肯定歌词就多牛逼,要比个孰优孰劣出来。
          为嘛这么说——
          【唐诗又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所以文章要说唐诗和歌词的问题
          其实他是想讲
          唐诗和歌词是同一性质的东西


          105楼2014-01-28 19:50
          回复
            现在在回过头看这个选项,哪里是什么无中生有的错误,不值一提!
            根本就是去特么的扯淡啊!!!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不管选项批驳那一方,现在看来是说唐诗无能啊被宋词元曲取代了
            换个问法,哪怕说是流行歌词被取代怎样怎样
            都是彻底的错误
            因为它根本没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107楼2014-01-28 20:03
            回复
              继续第二题0.603
              【原文】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此题错误【因果混乱】或者说【因果颠倒】
              原文的逻辑是——
              人感受这些东西,用心歌唱→(使得人)→唱了现实,唱了梦想
              而选项的逻辑是——
              唱了现实,唱了梦想→(使得人)→用心歌唱
              所以
              翻了


              110楼2014-01-28 21:50
              收起回复
                来吧 ,今天最后一顿饕餮盛宴
                难度系数
                0.310!!!!!!!!!!
                有木有兴趣挑战一下
                我不知道还有木有同学在跟帖,在看这些枯燥的逻辑
                有的话就蹦跶出来吧让楼主知道自己不是在玩单机!


                112楼2014-01-28 21:58
                回复
                  2025-08-02 10:48: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文第三道选择题,它当年的高考概念是——
                  全省十万考生,七万都魂飞魄散,剩下的三万考生中,一半是从鬼门关捡了条命回来……
                  主要是AB选项
                  ⒊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对的】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错的】
                  来试一试吧 小伙伴儿们


                  114楼2014-01-28 22:06
                  收起回复
                    多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 真的木有玩单机丫
                    思考的差不多了吧,楼主要开始解析了
                    先看
                    【原文】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B选项是错误的
                    此处要揭露一个高考的超级秘笈点
                    那就是——标点符号!
                    【;】
                    在论述文的选择题中,一般作为坑爹的地方出现。可以这么说,原文有分号的地方,几乎命题人都会设点。
                    为嘛?因为那一般是叫兽自己改动添加上去的标点符号!


                    122楼2014-01-28 22:27
                    回复
                      【原文】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分号的意思,不用多说,就是两个层面的意思
                      换句专业解释——【并列关系】
                      也就是说,原文非常直白而且简单到一逼地罗列了两个事实
                      第一,杜甫的诗比较文本,工嘛
                      第二,唐诗本身是有歌词性质滴
                      也就是说,作者脑子里哗啦一下闪过了这两个片段
                      然后,把它写下来了。
                      我们来看选项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太明显了有木有——特么的哪里来的因为所以傻不拉几
                      看都不用看 直接打叉


                      123楼2014-01-28 22:35
                      收起回复
                        这属于【因果混乱】也就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原文罗列多方面事实
                        是并列属性的评价
                        相互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你还迷糊的话
                        去洗个冷水脸
                        因为你在脑补啊有木有


                        125楼2014-01-28 22:39
                        收起回复
                          新课标全国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130楼2014-01-28 23:08
                          收起回复
                            连续如此高强度不知道诸君能否承受得了
                            今天先摆出来第一题
                            本题依旧BT
                            难度系数
                            ——仍然是0.301
                            十个人七个人趴下的神级题目!!
                            【原文】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错误】
                            今天先更到这里 留个悬念
                            各位小伙伴儿可以先思考思考为毛B错了
                            可以跟帖讨论 看看有木有可以征服这道题的小盆友粗线
                            逻辑狗啊
                            明儿楼主来揭晓答案


                            131楼2014-01-28 23:14
                            收起回复
                              2025-08-02 10:4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被其他贴的孩子们拖得赶不过来 这个帖子打开状态已经一下午了……
                              现在来更
                              【原文】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 ,/ “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文中的句子需要划一划分隔,深入分析下作者写这句话的逻辑:
                              【隐藏逻辑】
                              第一,由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才使得“书”与金石画并称。
                              不然为毛线作者逗号完了,直接来个书与三者并称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句话呢?
                              第二,并且,书法与金石画并称,它们都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很好理解
                              大家主要思考一下这个【隐藏逻辑】,不太好理解


                              139楼2014-01-29 1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