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47,728贴子:73,162,246

回复:【千锤万凿】历年中高难度高考★语文选择题深析,亲手整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逻辑狗都现身吧……看命题专家如何碉堡!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时间真的错了吗……命题教授真的粗心了吗……?
答案是——
当然木有
大家看B选项
要命就在那个【曾经】二字!这词一出,疏漏全无!
“西周——春秋”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中——似乎不完全相符
但是,【曾经】词典释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
这一词便对前文似乎没有开头的广泛时间做了【限制】
因此逻辑上是等价的。


42楼2014-01-26 23:23
收起回复
    有木有被变态的叫兽坑到?
    反正楼主当年被坑了……后来看了叫兽写的解析才发现那货脑子简直是三百六十五度防水防漏电!!
    【心得秘笈】
    关注题面加的一些【修饰性】【关键词】【限定语】,体会命题人是否有意,想要说的更准确一些。
    如【曾经】——限制时间
    【往往】——限制频率
    (以后会有这样的题的,忘了在哪的高考题)
    以防止高考题出来后引起人们的争议,他没面子还被炒鱿鱼


    43楼2014-01-26 23:26
    收起回复
      2025-08-01 22:22: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时候去仔细琢磨这些语文高考题
      真心觉得是在考验智商 考逻辑 难度并不亚于物理数学的压轴大题
      如果你简单的看辅导资料什么金考卷的语文试题解析那么你就真心被坑了
      吾校老师亦算优秀 但在这些选择题的逻辑分析上也是折腾的死去活来
      高三的课上有时也是一节课讲不下来一两道选择题
      班上也是各种逻辑狗 问的你就是不清不楚
      今天再分析一道


      44楼2014-01-26 23:32
      回复
        第一题D选项 此项正确 但仍有误区
        【原文】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是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蒙诵”等一志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这字儿好像不太对 具体看高考原题
        有的同学犯迷糊,【所以卿士“献诗”总是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我大概一理解,不就是是当时献诗陈志“ ” “什么诵"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出现么,D里却说,在古籍记载里,这几个词项一起出现,这不是偷换概念,胡扯八扯么?


        47楼2014-01-26 23:42
        收起回复
          这里有应对高考题的一个思路
          【原文】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是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蒙诵”等一志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原文和题目对比,发现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并提】——”在古籍记载中,……一并出现“
          这样的对应意思是不是偷换概念?不是
          这样理解——
          【并提】这个关键词,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1、是当时献诗陈志“ ” “什么诵"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出现么
          2、在古籍记载里,这几个词项一起出现
          其实,两种理解方式并没有谁对谁错,但我们做题时往往因为自己心中预判了一种思路,从而产生混沌与犹豫,命题人其实不阴暗,只要你思路够广阔,那么对于多种理解方式,取其中一种,这一种理解结合上下文,语境意义,只要【符合常识(事理)】见37L,它就不会错。
          仔细想来也是,对于所谓教授来说,人们对于一件事情多元(都不违背事理)的理解,是无权指责的。


          49楼2014-01-26 23:50
          收起回复
            今儿把这道题分析完好了……还有三个点
            撂倒一大半人的第一题四个选项这么婆妈的分析完了
            2较为简单,难度小,大部分人都做对了 不说啦


            52楼2014-01-27 00:03
            回复
              来来来,又撂倒省里一多半人以上的第三题粗来了
              这里就是43L提到的命题【叫兽经典思路】之一
              限定词
              防争议
              易坑爹
              请慎入!
              【原文】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 社会生活 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达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对应——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往往能达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相信大部分同学大眼一看,就觉得这货在扯错了,啥叫无法达到的达到的效果,有那么牛逼么
              【更加曲折动人的意思】是效果比平常语言更好一些罢了……
              太绝对了么,叫兽脑子漏电了么?……当然木有啊
              限定词【往往】堵上了我们的嘴


              53楼2014-01-27 00:13
              回复
                辅助理解:平常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平常语言的效果是很直白,不曲折
                诗经就曲折了呀
                所以确实无法达到那种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命题叫兽为了防止人们争议,再加个【往往】,可保万无一失


                54楼2014-01-27 00:16
                回复
                  2025-08-01 22:16: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题扫了一眼……0.371的难度系数
                  也就是说,100个人里,只有37个人做对了,还不保证其中多少同学瞎蒙的……
                  慎之


                  55楼2014-01-27 00:17
                  回复
                    前面千山万水都闯荡过来了,却还不算最难的……
                    最难的逻辑……
                    这道,老师同学们折腾了一节课的神题
                    先自己尝试下
                    【原文】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B、上古时期,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此项真乃神题也!
                    我个人觉得,谁能不参考命题人思路一下子整清楚其间逻辑,高考的语文选择题大约是不成问题的。这说明你的逻辑思维还是比较强大的~应对高考语文逻辑应该可以摆平。
                    今儿留个悬念,看看有木有同学动动脑子看,能理解B项为嘛是错的?
                    插句嘴,市面上的辅导资料解释基本都是错的……不须参考


                    57楼2014-01-27 00:26
                    收起回复
                      来来来,证明楼主不是一个人在玩单机
                      互动互动
                      明儿来看看大家的情况,木有同学思考就不往下更了


                      58楼2014-01-27 00:28
                      收起回复
                        还木有亮出0.17难度系数的题啊童鞋们
                        勇于尝试下让我见识见识咱们大高考吧的逻辑狗 阿布 逻辑帝
                        多琢磨琢磨 要是偶或有老师在观战也可以参与参与
                        不要沉了……好歹给个思考思路
                        明儿下午来
                        木有人的话楼主就真滚出高考吧啦
                        各位早休息 晚安


                        59楼2014-01-27 00:36
                        收起回复
                          @万有引力束缚者 童鞋的思路是对的 差了毫厘
                          还以为木有同学思考 好歹还有个孩子挽救了我的单机游戏
                          公布57L答案(我想你们会有坑杀叫兽的欲望……)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B、上古时期,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框框划出来的部分大家经由对照对应(秘笈一) 发现表述转化的地方是——
                          不配上乐曲,不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的歌,即“徒歌” 【对应】 没有曲调的“徒歌”
                          再细化
                          不配上乐曲的徒歌——没有曲调的徒歌
                          命题叫兽如此回答:来来来,你给我唱首歌~~
                          我清唱了一首——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滴快~跑滴快~……
                          (诸位脑子中应该唱起来了吧)
                          木有配乐啊!!木有那个二到一水的音乐伴奏啊!
                          但诸位脑子里的调调是有滴啊!
                          怎么会有没有曲调的徒歌呢!那特么是朗诵啊有木有!
                          【曲调】≠【配上乐曲】
                          【徒歌】≠【乐歌】
                          要唱歌,就是有曲调的
                          乐歌是你MP3里放的,有伴奏有歌词,徒歌是你自己哼唧的,没伴奏的屌丝气
                          此题【偷换概念】
                          对徒歌的解释,定位,理解,修饰完全错误
                          诸位有何感想


                          71楼2014-01-27 15:33
                          收起回复
                            That is GAOKAOTI 逻辑与理解能力的终极挑战
                            还相信辅导资料的答案解析么……还相信所谓语文无压力么……
                            【心得秘笈】
                            回归定位原文,字段对照过去,发现不同的关键词,思考内涵是否偷换
                            【心得秘笈】
                            利用生活常识,生活事理,(高考命题选项必然不会违背专业知识和命题事理,前面有孩子问到过)其实有的难题,就算你不看原文,凭借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什么清唱啦,背景音乐啦,朗诵啦……没有曲调的徒歌,没音调还叫个P歌 ……


                            74楼2014-01-27 15:39
                            收起回复
                              2025-08-01 22:10: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5楼2014-01-27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