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吧 关注:143,957贴子:3,211,558

回复:家乡记忆片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食——过年的零食
腊月十几,家家户户都开始炒瓜子,花生了,有的用沙炒,有的用盐炒,真香。
油炸糯米片,家乡叫油炸果儿,用糯米粉做成条状,中间还要夹一条用食用色素染成红色的糯米团,切片的时候中间就会有红色的花纹。然后了,蒸熟,冷却,切片,晒干,油炸。
还有炒制的红薯片(条),家乡叫苕果儿。
还有用麦芽糖自制的酥糖,
还有一种用米炮儿(一种把糯米放在沙或盐里炒出来的自制爆米花,有的地方叫炒米)和麦芽糖做的一种长条形的食物,叫什么,已经忘了。
......
做好之后,就是大人与小孩之间打游击的时间了,不管大人们怎么藏,小孩们都能找得到。


57楼2014-01-11 00:24
回复
    食——麦芽糖的故事
    只要一听到锤子与凿子的敲击声,就知道卖麦芽糖的来了。
    麦芽糖,家乡叫米糖。
    要么用钱买,没钱。要么用废铁换,没处找呀。
    那次都把我老人家给馋得哟。
    终于有一天,大人不在,我在家里搜到了两把钉锤,嘿嘿,有糖吃喽。
    谁知道,卖糖老头不但不卖,还吼了我一顿:谁家的孩子,把家里的钉锤偷出来换糖?
    那时的商人还有良心。


    58楼2014-01-11 00:38
    回复
      2025-08-07 13:10: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香烟
      大公鸡,游泳,圆球。
      大公鸡5分钱一包,一般人抽的。
      游泳,好像是三角二,绝对的高档烟,一般人抽不起。
      没有过滤嘴的。
      第一款有过滤嘴的香烟,叫永光。


      59楼2014-01-11 01:11
      收起回复
        饮料
        白干水,茶,酸梅汤。
        喝酒的都是到国营商店里打酒,一次一二两。
        后来有了汽酒,就是汽水。记忆里,就喝过一次。苦逼的时代呀。
        后来有啤酒了,什么牌子的,忘了。喝的人不多,即喝不起,也不对味儿,泔水味。


        61楼2014-01-11 01:18
        收起回复

          都是黑瓦土砖的房子,只有一些国营单位里的宿舍时楼房,多是单间,没有厕所,没有厨房。上厕所去公厕,做饭在黑漆漆的楼道里。
          一般人家里没厕所,所谓有厕所的,就是地上挖一坑,放一水缸,再放两块木板好放脚。
          广场边的那个厕所,现在看到的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就是黑瓦土砖的,后来才改成混泥土的。
          当时,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公厕,就是大礼堂的那两个厕所。


          62楼2014-01-11 01:40
          回复

            一般人家里如果有辆“永久”自行车,就是那个时代的“土豪”了。
            那时去武汉,先得到汽车站坐客车到散花,再坐船到黄石,再坐火车到武汉。
            2000零几年的时候在云南,居然看到当地用那个时代的客车做公交车,倍感亲切。


            63楼2014-01-11 01:51
            收起回复
              家乡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很冷。
              法国梧桐下,昏黄的路灯,下个没完的大雪把所有道路都掩盖了。屋檐下的冰柱,已经挂得很长了。
              等到了天亮时候,又会是孩子闷得乐园了。当然,大人们不喜欢。因为路上的雪已经变成了冰,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记忆里家乡最后一场大点的雪,是87年年底88年年初。那以后,就看不到什么大雪了。


              64楼2014-01-11 02:06
              回复
                负心人
                男孩考上了大学,女孩参加了工作。
                从此后,女孩用青春等待着男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持者男孩。
                等到男孩大学毕业,却不要女孩了。
                这样老套的故事,在家乡的80,90年代从未间断。
                难道真的是:仗义多从屠狗辈,最是负心读书人?


                65楼2014-01-11 02:14
                回复
                  2025-08-07 13:04: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台湾流行音乐
                  80年代后期的一天晚上,很晚了,都准备关电视睡觉的时候。突然,CCTV播出了《飘,来自台湾的歌声》。乖乖,太好听了。
                  从那天起,我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台湾流行音乐。黄莺莺的《雪在烧》。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红唇族,姜育恒,......,
                  记忆里,这好像是cctv唯一一次给p民的惊喜。


                  66楼2014-01-11 02:29
                  回复
                    万人空巷
                    除了《射雕英雄传》,只有北京亚运会的开模式了。
                    《少林寺》那些,是到处都是人,等着进去看电影呀。


                    67楼2014-01-11 02:32
                    回复
                      底蕴
                      家乡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除了闻一多,必须要说的就是庞安时,以一本《伤寒总病论》,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中国医学史不可能绕开的人物。
                      说到中医,就不能不提到家乡那最后一批民间中医高手了。
                      那是家乡最后一批纯正的,没有被现代医学污染的中医。
                      他们大多生于民国,少年时代或秉承家传,或拜师学艺,或在药店学徒,最后自学成才。他们没有学历,也没有国家承认的行医资格,在那个只有国家医疗体系的年代里,他们靠着过硬的疗效与整个国家医疗体系抗衡。多卒于70.80年代。
                      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姓冯的民间中医,卒于80年代。人们不知其名,私下叫他冯瞎子。其死后一二年,还有邻县的人来找其看病。
                      可惜,他没有传人。


                      68楼2014-01-11 02:49
                      收起回复
                        浠英路
                        那时家乡流传着两个故事。
                        爆破,死人啦。陈老大留下了眼泪,家乡的老百姓说:什么呀,连眼泪都不流,怎么向上面交待呀。也有说:那时哭自己怎么那么倒霉。
                        陈老大,对浠英路指挥部食堂的厨师说:不要搞什么大鱼大肉,弄点咸鱼多好吃。家乡的老百姓于是说:那时大鱼大肉吃腻了。


                        69楼2014-01-11 03:02
                        收起回复
                          借钱
                          南门口国营印刷厂,有一个厨师,80年代在二食堂(县政府旁边突出的那栋房子就是二食堂)开了家餐馆,后来发财了。
                          90年代印刷厂开始亏损了,没办法,就向这个厨师借钱。钱是借到了。但是也把全厂的老老少少雷得外焦里嫩。
                          国营企业向私人借钱?什么世道呀。
                          90年代,
                          所有的大集体企业纷纷倒闭,所有国营企业都是入不敷出,最终走向破产。
                          农民被高额的赋税,逼得远离故土,家乡耕地开始了大面积的抛荒。
                          万恶的官员及其走狗们露出了他们吃人的嘴脸
                          .....
                          在中国历史上,那时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工农大众齐齐反抗的时代。
                          对于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悲惨的时代。
                          人们开始迷失了方向。


                          70楼2014-01-11 03:14
                          回复
                            邓与朱
                            这是两个被统治者的宣传机器吹得跟个神仙一样的人物。但是家乡的人们不喜欢他们,甚至有一种仇恨的情绪。它们宣传的也只能骗骗那些小孩子。
                            那年,那个姓邓的死的时候,家乡就有一些老人,放鞭炮,买酒买肉庆祝。
                            姓朱的,那些在厂子里工作干了一辈子,快要退休了,厂子却破产了。老了还要到处讨生活,不恨你恨谁。
                            你们宣传得越美好,越说明你们越心虚。


                            71楼2014-01-11 03:22
                            回复
                              2025-08-07 12:58: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繁荣娼盛
                              那年,我们伟大的陈老大,在武汉飘,被武汉的jc叔叔给抓住了。最后用氮肥厂改扩建的钱五千大元,才赎出来。


                              72楼2014-01-11 0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