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4日漏签0天
苏州工学院吧 关注:172,165贴子:5,401,88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1回复贴,共1页
<<返回苏州工学院吧
>0< 加载中...

【岂曰无衣,与之同袍】汉服(五宣)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天地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文/天涯在小楼
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
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要进一步了解汉服,那恐怕就要追溯到周公时代,进而说说礼仪与服饰的关系了。


2025-08-24 04:25: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的政治历来被称做“衣冠之治”,在《论语》《礼记》等古代通用的教科书中,都有对于服饰和礼仪制度的详尽表述。如《礼记-坊记第三十》中写到“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汉族服饰与汉族的礼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做详细规定,规定其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等,汉族史册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比如冕服。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明确记载衣裳形制,也就是上衣下裳。黄帝时期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衣裳制后来发展成冕服,根据金文释读,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大盂鼎、毛公鼎、吴彝、颂敦等青铜彝器都有赐服的记载,这时冕服已成为法服(礼服)。颜色方面要求上下协调,选用五种正色为佳:青、赤、黄、白、黑,总之应选用深色调,不能用翠、嫩、浅、花一类浅色。上苍下黄、上黑下红是经典组合,也是传统礼服的一贯配色方案。 文饰中除了龙凤、麒麟、玄武、翟鸟外,还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文饰,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发冠。另外,蔽膝、绅绶、组玉、丝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条件,男士还应该佩上宝剑,手执笏板。这些繁琐的要求,都体现了礼的需要。
  而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则在古文献被明确其形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简单的解释一下:深衣的下摆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这里面当然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蕴藏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如果说汉服洒脱出尘、宽博大气的直观感觉体现了它的外在美,那么与礼制的结合无疑体现了汉服的内在美。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我想这位农妇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学问,但是中华自古对于“礼”的重视已经潜移默化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被每个普通的中国人所承袭。这似乎也是先人智慧的体现,把礼仪教化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也才能真正造就一个曾令世人瞩目的礼仪之邦吧。
但是汉服渐渐消亡之后,礼仪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今天,中国人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西式礼仪,而知礼守礼、有绅士风度这样的形容词也更多的应用在西方人的身上,倒是在亚洲其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度,礼仪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礼仪随着服饰的消亡而旁落,这大概是命运和我们开的一场玩笑。不过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丢失的东西至少在其他国度被保存了下来,当有天意识到的时候,至少还有找回的可能。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至今,也只有中国人是古中国人的后裔,这个令人惊叹的现实似乎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来源正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自古就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服饰当然也不例外,最著名的可算是“胡服骑射”——即在宽袍大袖的基础上,吸纳了胡服简易方便的特点,重新设计,行成了改良型的短衣,后世不断发展,也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常见的衣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服吸纳了外族服饰的优秀元素,却并没有改变其最基本的特点,如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在对胡风的借鉴中,汉服的风格不是被冲淡了,而是使形制款式更加多样。不仅如此,更多的时候,汉服给其他民族的服饰以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最典型的如中国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及韩服、和服和南方一些国家的服饰。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唐朝,中国对日本的经济文化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迭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仍然有日本人将和服称为吴服,在许多服饰学校和相关课程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高丽服饰则学自大明。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腰带系的较高,领口开的也比汉服要小。
  我们从影视剧以及媒体等各个渠道可以了解到,在日本和韩国,穿着类汉服的传统服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婚礼、节庆等重要场合,和服、韩服都作为礼服而备受重视,而在中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外,大部分的汉族人从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何物,而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中华服饰也只是经过改良的、西服化的满服,如旗袍和马褂。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外族的文化符号和标志,而拥有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汉服,曾以其华美飘逸令四方臣服,是任何其他民族服饰都无法取代的。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今天,相信汉服也终将拨云见日,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样,重新找回自信,展现在世人面前。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文/天涯在小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复兴汉服,就要复兴汉服所承载的“华夏精神”
文/万壑听松

在汉服的复兴的今天,很多人都对汉服复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热爱汉服的人,大多数人不仅希望能够从美学的角度来复兴汉服,更希望能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礼仪、舞乐书画、诗词文学等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艺术,《汉服复兴,礼仪并重》应是较为经典的理论之一。但是,就汉服而言,仅仅并重礼仪与文学艺术,还远远不够,实际上,礼仪,文学、艺术之类,都只是华夏文化的表观形式。弘扬汉服,更应弘扬汉族服饰所承载的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或者说是华夏文化精神的内核。离开民族精神,表观形式一切都是空谈。
从汉族衣冠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汉)民族文化精神所在。

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除了她天然成就的“美学与礼仪之外”,至少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信与认同;
其二,尊严与气节;
其三,责任与忠诚;
其四,廉耻与勇气;
其五,仁义与智慧。</?xml:namespace>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华夏精神:尊严与气节<?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在面对异族的易服暴政时,汉族人民保卫自己衣冠文化的英勇行为,实际就是在维护自己民族尊严,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也许就是因为汉族人太过看重自己的衣冠,以至遭人妒恨在所难免。历史上,每当汉族处于低谷时,汉服就常常沦为异族奴役汉族时的毁灭对象,一再上演被迫易服的惨剧,历史上的每一次对华夏衣冠的摧残,都伴随着侵略者狂暴嚣张的暴力胁迫和血流成河。
盛唐时期,吐番人就曾令其统治下的汉人“左衽而服、辫发纹身”。宋时,金人天会间下令削发,“不如金人式者死。”蒙元时,蒙古人明令禁止过华夏衣冠;而在明未清初,最震憾中国大事非剃发易服莫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对汉族服饰的摧残最坚决最彻底的一次。

——“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华夏精神:忠诚与责任<?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对民族衣冠的守护,出于对祖国的赤诚忠心,体现人民对祖国的责任。
唐朝,吐蕃占领敦煌初期,尚乞心儿强行推行蕃化政策,让沙洲人民改易穿著、学说蕃语、赭面纹身。但是这些汉人,“没有忘记曾是大唐的子民,他们虽身着蕃装臣于蕃虏,但每年祭祀父祖的时候,都穿上中原汉人的服饰,号啕大哭,东向而拜,祭后再将汉服脱下秘密藏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许多落入吐蕃的汉人都未能见到敦煌重归大唐的那一天,而当他们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总是嘱咐自己的子孙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是大唐,后辈们为死去的先人穿上汉人的服色出殡入葬,使先人能够带着一点安慰在另一世界实现回归大唐的梦想。”(《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赵晓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王昭君在和番的路上,在汉胡交界之处,将汉家衣服脱下,表示其心永留祖国。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胡雁向南飞,明妃西嫁几时归?胡酥入馔捐汉食,胡风中人裂汉衣。”(元·杨维桢《昭君曲》)
这时的汉家衣冠,则成了汉族人对祖国思念的寄托,这份忠心,其赤诚足可感召日月。
忠诚与责任本是相辅相成,有了对民族的忠诚,就有了民族责任感,至于那些对民族没有责任感没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忠义之心。而这份忠诚与责任,在剃发易服之时,炼出一句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勇,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2025-08-24 04:19: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华夏精神:仁义与智慧<?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三百多年前,汉族服饰虽然在异族的铁蹄下暂时地消亡了,但是在那个惨烈的故事中,华夏先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这本是比文物珍宝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之精魂所在。如果不是某些自作聪明人与别有用心的人亲密合作,循着所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为逻辑,打着“为了社会和谐”的幌子,刻意歪曲、抹杀历史事实;仅以成败论英雄,歌颂屠夫,忽视人民的鲜血与痛苦,愚民、愚国、愚世界(虽然未愚成功)、愚自己,挑衅、否定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鄙夷、颠倒华夏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怎么会造成这个道德缺失、思维混乱、价值失衡的中国社会!
复兴汉服、澄清汉服历史,尊重华夏人民为了保存民族衣冠而付出的血与泪,尊重生命的价值,还原那些刽子手们应得的评价,正是“仁”德观念具体体现。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为清算旧时恩怨,更不应怨妇一样,只知躲在角落里痛苦啜泣。我们需要的是去发掘、弘扬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那个我们祖先用鲜血与泪水支撑起来的华夏脊梁。这种精神,正是华夏衣冠文化灵魂所在;弘扬这种精神,再铸泱泱华魂,强大中华民族,才是我们复兴汉服的核心目的所在。同时,也是华夏崛起过程中智慧与远见的实践。
综上所述,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汉服文化,早已超越是美学、艺术、礼仪、制度……这些形式文化的范畴,更凝集了华夏(汉)民族的精魂。具体的说,汉服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勇、廉、耻、节”等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承载。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很大因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百多年前,虽然经历了抗争,汉族服饰却还是在异族铁蹄下断流了。如今,山河依旧,岁月无情,昔日浪花淘尽,任是忠烈也好、虏寇也好,尊严也好,耻辱也罢,早已归于尘土。几曾何时,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眼中悄悄褪掉了颜色?
翻开史书,人们很少还能够理解当时汉人的心情。在今人看来,抱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的教条,为了保头发而掉脑袋的汉人,只怕是最愚腐不过的封建老古懂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的权宜想法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更有甚者,打着:“识实物者为俊杰”妙想,嘲笑当年英勇抗清的民族英雄。《我来剥某某某的皮》等等的文章层出不穷,华夏的传统道德变得如此黯淡无光。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难道这与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缺失没有直接关系?
试想——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自信,还会有那么多人崇洋媚外人吗?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认同,还会有那么多人钻出国门、一去不返吗?
如果不是缺乏尊严气节,还有哪个国家敢对中国人趾高气扬呀?
如果不是缺乏忠烈之志,还会有大批卷着公款逃亡国外的民贼吗?
如果不是缺乏诚信之意,还会屡屡出现坑蒙拐骗、学术腐败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责任之感,还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垃圾商品吗?
如果不是缺乏廉政之识,还会出现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羞耻之心,违法乱纪、不讲公德的行为还会越来越多吗?
如果不是缺乏义勇之气,见义不为、纵容犯罪的现象还会蔚然成风吗?
……
如果不是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西方的文化垃圾怎么会乘虚而入?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忘记了“忠、孝、仁、义、礼、智、廉、耻、节”的真正价值,只知物质利益、眼前利害,怎么会有这么多丑陋的社会现象存在?
复兴汉服,复兴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不仅仅是她的美丽和礼仪,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几千年来所寄托在这件衣裳身上的华夏精神。而这伟大的华夏精神,便不是那些恶俗无聊、认识肤浅之人所能够理解的了。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长风盈袖,思怀满襟——感言华夏衣冠<?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文/蒹葭从风
一
时光随流水,模糊了先人的容颜。
有位西哲说过: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事物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美德。东西方文明间有时是颇有灵犀的,这两样值得珍视的事物远在天涯自然也近在咫尺……比如说,在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做“汉”,她的前身叫做“华夏”。若说头顶的星空,有银汉迢迢;若说心中的美德,有“华”的章纹曜曜和“夏”的德音孔昭。
华而美,夏而大,这故事说起来就很长了,而我今天只说华夏衣冠,只说维天有汉,维汉有衣。
衣冠的根在这里——《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衣冠于华夏,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华夏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秦汉以降,“衣冠”即用来指称华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为华夏民族难以释怀的情结;“布帛可衣”很早列为生民之本,《春秋左传》载,郑国民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我其与之”。子产变法初期,民众不惯,只觉得被夺了衣与田,便要去拼命。衣冠与田畴,一同被列为民生头等大事;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衣冠仪礼渐渐升华成为一个文明的象征——《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文化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几千年的华夷大防,衣冠除了标识尊卑等级外,自然也见证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金人天会间下令“剃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坚决不从而殉身。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回华夏之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后金入主汉室江山,依然打了衣冠的主意,屠刀砍断了汉人最后的坚守,衣冠从此断绝……
模糊的容颜似乎已经湮没在时光的流水中。这个伤痕累累的古老民族走过时光的锋刃、历史的劫火,竟然萌出了鹅黄的新枝。那模糊了的记忆也如疏雨,淅淅沥沥地落在荒芜斑驳的大地。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明月何时照归期?人间丹霞华彩衣。衣冠归来,同时也带回了那几乎被漠视的美丽的字眼——星空中的银汉,美德昭彰的华夏。如今,华夏衣冠又正其名,响亮而震撼地叫做“汉服”。
为汉民族量身度造的衣裳,非汉服莫属。它的形态无不流露出华夏民族和谐端庄、天地人和、飘逸流畅,以及精巧细致的审美倾向。
论和谐端庄,汉服的剪裁和配色颇有讲究,玄黑与纁红是汉服中最隆重端庄的搭配,玄,黑中扬赤,象征天的颜色;纁,黄里并赤,其意表征大地。这二色是华夏文化中最神圣和高贵的色彩,天地间的和谐映照在服章上,写在华夏先民的心里。那时候的婚礼,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很有些出入。先秦直到两汉,婚礼都称作“昏礼”,在静谧的黄昏举行。礼服也不是后人们臆想的大红一片,而是玄色为主,纁色辅之。穿着玄色礼服的新人在月光下轻轻携手,在《诗经》的雅乐中合卺同牢……汉服尤其注意衣裳与鞋履、发冠的协调。比如“皮弁素积服”为白色系,那么鞋履则要求白色。穿纁红色下裳的玄端礼服,鞋履也一定为红色的舄。
论天地人和,再次提到玄纁。天子冕服为此色配,玄端朝服亦然。那时候,我们穿在身上的不止是衣服,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服章剪裁也常常取意天地日月。所谓“上衣下裳”,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深衣制度规定下裳十二幅,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章饰纹样,亦取自天地万物,寓德其间。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论流畅飘逸,汉服的裙裾及袖袂是特色。汉服袖一般都比手臂长,定制的深衣制度规定要回挽至肘,袖径可达四尺,举手间,翩翩大袖行云流水;行动处,长风盈袖,衣袂飘展。
汉服的精巧在于它恰到好处的配饰。腰佩、蔽膝、绅绶、容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饰了,成佩玉、组佩于腰间,行走有动感之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那清脆的玉鸣轻轻回荡在清冷的未央之夜。
漫漫几千年,但华夏衣冠的基本特征却很容易勾勒出。交领右衽——也兼有盘领,直领;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褒衣大袖——窄衣小袖在汉服中多为劳作服装,要不就是当时的时尚衣着。常服中小袖并不少,但真正严肃端庄的场合必是大袖的礼服;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就涉及了汉服的审美风格,是华夏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也是与同为华夏衣冠体系的日韩民族服饰相区分的较为鲜明的特征。
华夏“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军有戎服,服丧有凶服,日常则有常服。
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测了:男子作为几千年来社会主要的活动者,出于方便的考虑,服饰应该尽可能地向一体式进化,而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制。另外,人类文明中追求美的本能和责任一般都是赋予给这个文明中的女性的,两截的衣服将会排列组合出更多样的款式。襦裙作为后世的主要女服大概也有美学方面的原因。作为礼服,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大可反其意而行之……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本身就蕴藏有“华夏”二字的内涵。礼乐相和,寓教于美,衣冠之美纳入了仪礼之大,从此,“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便相伴流传。


  • 海际明月
  • 青青子衿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与衣冠、仪礼相伴流传的自然还有汉家文明。汉服影响极为深远,洋洋三千年,一直到明朝末,它承载了一个庞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不论是先秦气魄、魏晋风骨还是汉唐神韵,纵使样式花色略有变异,但衣冠特征一脉相承;漫漫几万里,衣冠传播周边的民族,并构筑起了东亚的华夏文明圈。值得伤感的是,这种文明的原生地却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芜。立领小袖堂而皇之地代表着中华,交领右衽被唏嘘成为异邦;孔子一度被认成封建礼教的招牌而打倒,而韩国的儒家气氛却又让孔夫子的祖国这边钦羡不已。有人说,“中国没有华夏,华夏不在中国”,虽是愤慨之语,而对于华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们,又有何言语辩驳呢?在汉服的原创国度,汉服竟然被指斥为“复古”和落后,而目前能看到的华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遗,竟是我们曾经的两位学生日本和韩国了。
实际,“中华文化圈”里的国家无不采用汉服以为自己民族服装的基础,如朝鲜、韩国、日本、琉球、越南。特别是近些年来风头正劲的韩服、和服都渊源自汉服,日本的民族传统服装和服,在日语中称为“吴服”,“唐衣”,盖因为唐代时从中国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而且和服承接汉唐服制,多为深衣制;韩服服制几乎脱胎于明代衣冠,尤其是女服,则为襦裙制。
其实不光服制,建筑、家具、节俗、审美风格……亦然。有人勾勒了这样一幅图景:大唐在日本,大明在韩国,中国是满清……中国的五千年文明里,以汉服为载体的汉家歌舞、华夏礼仪、乃至民族思维,都发生了扭曲。
辛亥革命之后,立即下令剪辫,然彼时剪辫仅出于对西方文明的看齐,并非直接出自对失去的衣冠、发式的追寻;三百年的阴霾风雨,衣冠断绝了,冠礼、笄礼消失了,花朝节、上巳节消失了,而留下的是什么呢?男尊女卑、裹脚、奴性文化……那时,变异而没落的传统文化在生机勃勃的西方的强势文化前相形见绌,开始被弃如敝履。此后无非是“向欧美学习”还是“向苏联学习”、“全盘西化”还是“走俄国人的路”的问题而已。直到“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定,才有了汉服复兴的历史机遇。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然而伴随的文明荒漠化却不知始于何时。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不仅因为衣冠上国的古老情结,更因为衣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生活组成,民众对它有着直观亲切的感受——它可以成为抽象的文化精神与具体的民生之间的纽带。汉服非古装,汉服复兴亦非古典小资情调,也非严肃的学术考古,简单说,它是一个失忆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希望有那么一天:在公祭轩辕黄帝和先师孔子这等庄重神圣的场合不再充斥着突兀暴露抑或不伦不类的“奇装异服”,炎黄子孙们可以衣袂飘飘、仪表堂堂地迈进华夏民族的圣灵之地,步履端庄、行止有礼地举觞酹酒,自信而虔诚地告慰人文先祖和先师圣贤,乃至古老而沧桑的华夏文明。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1回复贴,共1页
<<返回苏州工学院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