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问题现在还没想好,也慢慢可能会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
另:认为探花是明朝独有是一个误解。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不过明朝的探花似乎很有名,我看小李飞刀时直觉好像就是明朝,类似于“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李寻欢老爹总是得不了状元所以郁闷而终之类的。不过其实并无必要纠结小李飞刀,因为没有阿飞,所以一切也不同了。
关于明教:
这方面的记载就很多,之前的研究也颇深入了,是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一个很有趣的教派。本文会涉及的大概有它的基本教义,它的教皇之争和五明子。
它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北宋、南宋都闹出很大的阵仗来,这也不提啦。只有一点我昨天随意了,虽然摩尼教其实就是明教,这种说法是它到了宋代才叫明教,那我可能写得太早了,无论如何都改叫明教才对,泪。不过反正也是别称,我们也就姑且如此吧。我说肯定在明朝之前,因为它在元初曾取得过合法地位,之后朱元璋建国却对它很赶尽杀绝,因为他曾加入过明教,知道它祸乱的威力。明朝时期的明教不是刚开始传播,而是已经传播过了,也闹出过大事来,被封杀的厉害。
纠缠历史还是很烦恼的问题啊,我们干脆架空好了。
那青年公子离开之后,宋离招来小二。
小二看他们外乡人,来路心思都不明,颇有些警惕,哼哼唧唧的。
老板抢着道:“这位公子只是教导我们节俭、吃菜,怎么安然度过这旱涝之季而已,并无结党闹事之意。两位外乡人,不愿听也就别在意。”
看来他们这一村之人,对方才的青年都十分维护。
这几年天公严酷,不是旱灾就是冰雹,天气变幻无常,十分恶劣,农业收成很差,民间疾苦,就算官府开仓,仁义山庄加上如今的快活城出资发放米粮,也只远远无法改善现状。特别是官府,羊毛出在羊身上,一边赈灾,一边税收高涨,不给百姓活路。乡野传闻天道无常,国泽将尽,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而这明尊摩尼教,传入中土已有百年,在这等情况之下迅速繁荣开来。
人们苦时盼乐,便寄托了宗教,向往那无上光明的世界。
宋离和飞飞终究还是去了那晚的法会。
进门之前,宋离斜眼一望,道:“恐怕不安全。”
两边人群中鬼鬼祟祟的混杂着一些人,可能是其它势力的内奸。
飞飞道:“我们在外面看看就好。”
宋离傲气突发,笑道:“我终不能老做缩头乌龟,活上百年,又有何意?”携飞飞之手随意进入人群。
元初百米旷阔的道台上,一个白衣乌帽的青年带着面具,坐在中央,开始传道。
他声音晴朗,听在耳边犹如熏风香草。
宋离仔细听他所传导的教义,大致是宇宙二元论,创始之初分光明黑暗两方,人类为黑暗之子,最后有大明尊派遣的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重返光明天宇。
他说完之后伸手作了一个复杂的莲花火焰之态,默默念诵道:“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这是摩尼教经典中对光明世界的咏叹,大家跟着念诵,营养不良的脸上浮现出痴呆喜悦的向往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