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中心吧 关注:36贴子:2,532

↘康乐、给我开个读书有感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早起去看每日一文,发现自己早起是有自己思想的时候,所以开个贴。


IP属地:广东1楼2013-11-13 06:12回复
    《咬舌自尽的狗》——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一个养狗的痛苦经验: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IP属地:广东2楼2013-11-13 06:13
    回复
      2025-11-09 16:2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完这片文章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因为他们觉得我将我一切都给了对方,已示忠贞。但对方却不这样认为,就像文中最后一句话所说的一样“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狗是一种绝对忠诚的动物,它只记得自己只有一个主人,就像我们杀狗时狗的眼神一样,充满了对主人的信任;但不知道主人是在害它。当别人信任我们时,我们也应该用信任去回礼别人。


      IP属地:广东3楼2013-11-13 06:24
      回复
        这就断更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14 10:39
        收起回复
          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悬疑,文章描述的是刘冬生的好友陈雷被神秘谋杀,虽然自己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刘冬生觉得是三十年前在汪家旧宅另一位陈雷所杀,当时那位陈雷向二人进行呼救,但两人却视而不见;三十年后陈雷成了一位有钱人,收购了汪家旧宅。然而陈雷却在这所儿时听到另一位自己的声音的地方神秘死亡;这又是为什么?——文章好深奥,有点读不懂过中的隐含意义。


          IP属地:广东6楼2013-11-14 21:52
          收起回复
            《恨书》——宗璞
            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是残书!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觉得有几分吓人。书之可宝可爱,尽人皆知,何以会惹得我恨?有时甚至是恨恨不已,恨声不绝,恨不得把它们都扔出去,剩下一间空荡荡的屋子。
            显而易见,最先的问题是地盘问题。老父今年九十岁了,少说也积了七十年书。虽然屡经各种洗礼,所藏还是可观。原先集中摆放,一排一排,很有个小图书馆的模 样。后来人口扩张,下一代不愿住不见阳光的小黑屋,见“图书馆”阳光明媚,便对书有些怀恨。“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这意见母亲在世时便有。听说有位老 学者一直让书住正房,我这一代人可没有那修养了,以为人为万物之灵,书也是人写的,人比书更应该得到阳光空气,推窗得见的好景致。
            后来便把书化整为零,分在各个房间。于是我的斗室也摊上几架旧书,列子、抱朴子、亢仓子、淮南子、燕丹子……它们遥远又遥远,神秘又无用。还有皇清经解,想起来便觉得腐气冲天。而我的文稿札记只好塞在这些书缝中,可怜地露出一点纸边,几乎要遗失在悠久的历史的茫然里。
            其次惹得人恨的是书柜。它们的年龄都已有半个世纪,有的古色古香,上面的大篆字至今没有确解。这我倒并无恶感,糟糕的是许多书柜没有拉手,当初可能没有这种 “设备”(照说也不至于),以致很难开关,关时要对准榫头,关上后便再也开不开,每次都得起用改锥(那也得找半天)。可是有的柜门却太松,低头屈身,找下 面柜中书时,上面的柜门会忽然掉下,啪的一声砸在头上,真把人打得发昏。岂非关系人命的大事!怎不令人怀恨!有时晚饭后全家围坐笑语融融之际,或夜深梦酣 之时,忽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惊起或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柜门掉了下来!
            其实这些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因我理家包括理书无方,才因循至此。可是因为书,我常觉惶惶然。这种惶惶然的感觉细想时可分为二。一是常感负疚,一是常觉遗憾。确是无法解决的。
            邓拓同志有句云:“闭户遍读家藏书。”谓是人生一乐。在家藏旧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真令人又惊又喜。但看来我今生是不能有遍读之乐了。不要说读,连理也做 不到。一因没有时间,忙里偷闲时也有比书更重要的人和事需要照管料理。二是没有精力,有时需要放下最重要的事坐着喘气儿。三是因有过敏疾病,不能接触久置 积尘的书。于是大家推选外子为图书馆馆长。这些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搬来搬去,可怜他负书行的路约也在百里以上了。在每次搬动之余,也处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 的东西。一次我从外面回来,见我们的图书馆长正在门前处理旧书。我稍一拨弄,竟发现两本“丛书集成”中的花卉书。要知道丛书集成约四千本一套,少了两本便 是残书!我在怒火上升又下降之后,觉得他也太辛苦,哪能一本本都仔细看过。又怀疑是否扔去了珍贵的书,又责怪自己无能,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如此怨天尤 人,到后来觉得罪魁祸首都是书!
            书还使我常觉遗憾。在我们磕头碰脑满眼旧书的居所中,常常发现有想读的或特别珍爱的书不见了。我曾遇一本 英文的杨子,翻了一两页,竟很有诗意。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又曾遇一本陆志韦关于唐诗的五篇英文演讲,想看,搁在一边,也找不到了。后来大图书馆 中贴出这一书目,当然也不会特意去借。最令人痛惜的是四库全书中萧云从离骚全图的影印本,很大的本子,极讲究的锦面,醒目的大字,想细细把玩,可是,又找 不到了!也许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据图书馆长说已遍寻无着——总以为若是我自己找,可能会出现。但是总未能找,书也未出现。
            好遗憾啊!于是我想,还不如根本没有这些书,也不用负疚,也没有遗憾。那该多么轻松。对无能如我者来说,这可能是上策。但我毕竟神经正常,不能真把书全请出门,只好仍时时恨恨,凑合着过日子。
            是曰恨书。
            ——转自《每日一文》


            IP属地:广东7楼2013-11-15 07:26
            回复
              补充昨天《恨书》,作者之所以恨书因为藏书之多以致难以管理和管理方法的不对;但当我们翻阅整理时,找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因为忙只能草率的看了几页,觉得不错就先搁着,当真正平下心来想细细品味时却离我们而去;机会在眼前流失速度之快,能把握之时就要把握;见好就收。


              IP属地:广东8楼2013-11-16 08:12
              回复
                《郁金香》——玛丽娅·恩里凯达


                IP属地:广东9楼2013-11-16 08:28
                回复
                  2025-11-09 16:22: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爱情需要学会欣赏与观察,就像故事中两个追求的年轻人:一个热情奔放,一个内敛腼腆。热情奔放的大无畏地进行示爱,其实心中早有阴谋,借花献佛。而内敛腼腆在街上捡回了那朵包含着女孩辛勤的汗水和全心投入的心的郁金香。就像句子中“小伙子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甜蜜神情。当他举目凝望女友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小伙子手举着郁金香站在阳台下面,真是一幅情趣无穷的图画。”如此的美妙。


                  IP属地:广东11楼2013-11-16 23:31
                  回复
                    《进个圈子锻造自己》——沈青黎


                    IP属地:广东12楼2013-11-17 06:33
                    回复
                      认识一个姑娘,在北京读民办大学。到北京后,她就一直颇受表姐的照顾。
                      姑娘的表姐是一位富商的女朋友,姑娘常常跟着表姐泡吧、搓麻将,渐渐学会了喝酒玩骰子。北京对她来说,就是酒吧里的五光十色、度假村的温泉和闹哄哄的麻将桌。姑娘就安心地待在表姐的圈子里吃喝玩乐,羡慕着表姐和她的闺蜜们的生活,盼望自己哪天也遇见一个有钱人。在这个20岁姑娘的心目中,家境不够好的女孩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就嫁个有钱人,要么就傍个有钱人,否则日子简直没办法过下去。
                      另一个姑娘,也是北漂,每月拿两千多块的薪水,和老乡一起租住在地下室。工作之余,姑娘最喜欢去动物园的服装批发市场淘廉价衣服,再就是窝在出租屋里用二手电脑看电影。在这样的生活里,姑娘变得很悲观,总是抱怨北漂的日子看不到未来。有一次跟姑娘闲聊,我建议她学点东西提升一下自己,好为以后的升职作准备。听了我的建议,姑娘特别感激,她告诉我,自己平时和老乡们待在一起,大家经常用家乡话聊天,讨论最多的就是老家的事,再就是哪儿能买到便宜衣服,从来没人跟她讲过该如何提升自己。
                      两位姑娘的经历让我十分感慨,也开始检讨自己的生活圈子。因为我发现,有时候圈子真的很重要,它能决定你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方向。有一阵子,我感觉特别忙乱,做事很没效率。经过观察我发现,原来那阵子自己交往的都是“穷忙族”,人人喜欢熬夜拖沓刷微博,却把要事都搁在了最后。还有段时间,我迫切地想要买房子,但那时我并不具备买房的经济实力。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的这种心态来自圈子里的群体压力,因为圈子里的每个人都在强调购房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我也受到了影响。
                      如此说来,想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正确的圈子,然后想办法融入,并努力汲取其中的正面能量。在北京艺术圈颇有名气的乔小刀刚刚成为北漂的时候,还是个装修工,接触到的也都是跟自己地位差不多的打工者,但乔小刀不愿和其他人一起喝酒打牌来消磨时光,他想做个搞艺术的。于是,他开始经常去文艺青年聚集的宋庄闲逛,想法子认识了一群搞艺术的朋友,并试着画起了装修画。几年下来,乔小刀还真的开起了公司,做起了艺术家。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像乔小刀一样有勇气,想尽办法接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融入自己理想中的圈子。可是,我们至少要学会检视自己身处的圈子,看看圈子里的人属不属于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类人。如果不是,就要果断离开,不要贪恋小圈子带给自己的那一点安全感,却禁锢了自己本应无限广阔的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为自己营造一个虚拟的圈子,隔空关注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些人,看看他们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平时又在做什么,然后试着像他们一样生活,也许就能更快地接近梦想。
                      ——转自《每日一文》


                      IP属地:广东13楼2013-11-17 06:33
                      回复
                        这是一篇好文章!一个自己理想的圈子中能够摄入自己所需的正能量,而一个平庸和熟悉的圈子只会给自己带来一份安逸感;但获得短暂的安逸却扼杀自己的无限潜能却是可悲的!圈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大学刚起步我们应该学@Andern_南努力扩充自己的圈子,理想的圈子能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


                        IP属地:广东14楼2013-11-17 06:45
                        回复
                          《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克里希.那穆提


                          IP属地:广东15楼2013-11-17 12:17
                          回复
                            我们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弄清楚什么东西使人庸俗。你们知道庸俗是什么意思吗?庸俗的心就是受伤的心,不自由的心,陷于恐惧、困难当中的心,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的心,为了急速解决问题绕着成败打转的心,绕着悲伤打转的心。这样的心,到最后都会变成破碎的心。一颗庸俗的心要打破自己习惯、惯性、自由自在的生活、走动、行动,这是最难的一件事,不是吗?你们以后就会知道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渺小、卑贱。仔细看看自己的心,你会发现其中占满的都是一些小事情——考试及格、不及格、别人怎么想我们、害怕某一个人、怎样才会成功。你想找工作,有了工作,你又想更好的工作,就是这样。你搜寻自己的心,就会发现里面都是这种渺小的、琐碎的、事关切身利益的事情。因为占满了这种事情,所以就制造出很多问题,不是吗?我们的心想用卑贱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解决不了,就更加卑贱。依我所见,教育的作用就是打破这种思考习惯。
                            庸俗的心,陷在瓦拉那西窄巷,并且住在那里。它也许识字、也许考试都及格、也许社交生活很活跃,不过,还是活在画地自限的窄巷里。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分老少,都要看清楚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心不论怎样挣扎,怎样用力,怀抱怎样的希望、恐惧、渴望,永远都是渺小的、都是卑贱的。那些上师、师父,还有卑贱的心建立的社团、宗教,一样卑贱,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要打破这种思考的惯性很难。
                            我们年轻时有一些不庸俗的老师不是很重要吗?因为,如果老师自己就很愚昧、疲惫,脑子里想的都是琐碎的事情,深陷在自己的卑贱里面,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由自在,让学生打破社会强加在人身上的惯性。
                            我想,要有了解人是否庸俗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承认自己庸俗,我们都觉得自己有一些优秀的东西深藏不露。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其实都很庸俗。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庸俗造成了我们的卑贱、琐碎。你们了解这一切吗?真不巧,我只会讲英文,但是我希望你们的老师能够帮助你们了解这一切。他们向你们解说这些东西的时候,也就打破了自己的琐碎。光是解说,就足以让他们觉察自己的卑贱、渺小。渺小的心没有能力爱人,没有能力雍容大度,只会吵一些小事情。印度,还有其他地方,需要的不是聪明人,不是有地位、有学位的人,而是你我这种已经打破琐碎心的人。
                            琐碎根本就是一种“我”的意念。“我”使心卑贱,永远想着自己的成功、理想、想要完美的欲望。这一切使心卑贱,因为,“我”不论如何扩展,一样渺小。所以,盘踞着小事的心是卑贱的心。一直想着事情,担心考试,担心工作,担心父母、老师、上师、邻居、社会怎么想我们的心,是卑贱的心。这一切念头都是想赢取他人的尊敬。然而,受人尊敬的心、庸俗的心,并不快乐。这一点你们要听好。
                            你们知道,大家都希望别人尊敬自己,不是吗?希望别人——父母、邻居、社会,重视自己,希望自己行为正当,于是这一切造成了恐惧。这样的心绝不可能创新。然而,这一个败坏的世界需要的却是创造的心,不是发明的心,不是徒有能力的心。但是,这种创造却只有在没有恐惧时才会有,只有在心没有受到问题盘踞时才会有。这一切需要一种让学生真正自由的气氛,这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自由发问、追究、寻找、解说,然后又超越解说的自由。学生需要一种自由,去发现自己一生真正喜爱的事物,以免被迫从事自己厌恶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
                            你们知道,庸俗的心永远不会叛变。庸俗的心顺从政府,顺从父母,什么事都容忍。我很担心,像这个国家,人这么多,生活这么困难,这种压力使我们听话,使我们顺从,于是渐渐的,反叛的精神毁了,不满的精神毁了。我们这种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这种不满,如果没有落入满意、感激的管道,就会开始追寻,就会变成真正的智慧。
                            ——转自《每日一文》


                            IP属地:广东16楼2013-11-17 12:18
                            收起回复
                              2025-11-09 16:16: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白一件事情很简单,懂得一个道理也很简单。困难的是你要有所行动,融会贯通。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被困在这个圈子当中,但跳出这个圈子比想象中困难。
                              我觉得:恐惧很正常、围着利益很正常、担心成败很正常、悲伤很正常,总结出来:人,庸俗也很正常。
                              如果一个人能打破自己习惯、惯性、自由自在的生活、走动、行动,那他就足以成为圣人。但我认为现在的社会中很难做到,每个人都被自身的都被一些东西所束缚住,想要打破这些束缚恐怕要到深山老林里隐居起来,才有可能做到,但到深山老林隐居又有多少人做到呢?
                              我很赞同学校要有不庸俗的老师,问题是学校就是庸俗的怎么破,庸俗的学校容不下不庸俗的老师,到头来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庸俗的。
                              我也赞同有了解人是否庸俗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觉得就算有了,你也不一定能打破别人的琐碎心,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我承认我很庸俗,我也想有自由发问、追究、寻找、解说,然后又超越解说的自由。但我无法做到,如同你知道社会的黑暗却无法改变它,你明白社会是庸俗的你也无法改变它,我想生活在这里,所以无可奈何的选择了庸俗,当社会不再排挤不庸俗的人时,既不庸俗也不脱离社会的人才有可能存在。


                              IP属地:广东17楼2013-11-17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