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不需要将韩剧的服饰太当真,但可以作为问题的切入口。
以上两图,三少网巾上的“贯子”有所不同。
似都为玉质,但上图“贯子”雕花,下图为玉璧。
那么李朝“贯子”,都有哪些形制,并承载着怎样不同的意义?
参上引过的一段文献。
朝鲜李圭景(1788—?)《五洲衍文长笺散稿》:
【王逋肱《蚓庵琐语》。网巾之制。创自明。太祖微行至神乐观。见道士以茧丝结小网。问以何为。曰。用以约发。网口以帛作边。名边子。边子两幅稍后。缀二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云。而不载中国圈子品级。则不可考。我东则一品漫玉圈。俗称反玉环中。二品金牵牛花样、梅花样、苽花样、双螭。圈又有反金圈之称。三品用玉牵牛花样、梅花样、杂雕花样。俗号锼八莲环子。堂下三品以下至士庶。用玳瑁、羊角、牛蹄小圈。而庶人豪侈者。或用琥珀、明珀等小圈。董越《朝鲜赋》。一品玉环。二品金。三品以下银云。而今无此制。按《盎叶记》。诗人严继兴玉圈。雕花奇巧。云是袁崇焕物。皇明之时用玉圈。虽无品级之可考。想贵人始用金、玉也。星湖李瀷《僿说》。我国鞓带及网巾之环。紊乱无章。一品犀带而玉环。二品以下金带而金环。堂上官则银带而雕玉环。然至尊或金玉环。恐不可仍旧者也。环者。好倍肉也。而肉倍好曰璧。用此以别堂上。遵古用银。二品以下。用金而玉不用。则金而倍好。方是等分不乱矣。按肉好。《金壶字考》。肉。柔。上声。钱美满。《礼》。环者。好倍肉也。璧者。肉倍好也。愚意则朝士旣异於庶人。则其於冠带。独无别乎。堂下三品以下。则用银圈。异其等级。恐未为不可。】
从这段文献可知:
1、在明朝,网巾上的小圈,虽有金、玉、铜、锡等不同材质,但并没有关于这些不同材质是用于区分等级的记载。“缀二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云。而不载中国圈子品级。则不可考。”明朝的网圈,虽不明确用来区分等级,但质地亦可辨贵贱。“皇明之时用玉圈。虽无品级之可考。想贵人始用金、玉也。”
2、李朝则大异其趣。网巾上的小圈,有明确地区分等级的功能,通过材质和花样两方面的区别性特征来实现。“我东则一品漫玉圈。俗称反玉环中。二品金牵牛花样、梅花样、苽花样、双螭。圈又有反金圈之称。三品用玉牵牛花样、梅花样、杂雕花样。俗号锼八莲环子。堂下三品以下至士庶。用玳瑁、羊角、牛蹄小圈。而庶人豪侈者。或用琥珀、明珀等小圈。”
3、朝鲜学者星湖李瀷(1681——1763)曾对网巾圈行使区别等级功能不力提出置疑,称其“紊乱无章”,还通过引入另一种区别性特征——环与璧(肉与好的多少),理顺等次。”星湖李瀷《僿说》。我国鞓带及网巾之环。紊乱无章。一品犀带而玉环。二品以下金带而金环。堂上官则银带而雕玉环。然至尊或金玉环。恐不可仍旧者也。环者。好倍肉也。而肉倍好曰璧。用此以别堂上。遵古用银。二品以下。用金而玉不用。则金而倍好。方是等分不乱矣。按肉好。《金壶字考》。肉。柔。上声。钱美满。《礼》。环者。好倍肉也。璧者。肉倍好也。“作者李圭景沿用李瀷思路,使堂下三品以下的等级也理顺了。”愚意则朝士旣异於庶人。则其於冠带。独无别乎。堂下三品以下。则用银圈。异其等级。恐未为不可。“
要理解第3点,需区分环(圈)、璧。
”环者。好倍肉也。璧者。肉倍好也。“
玉的部分称之为“肉”,孔是“好”。肉径大于好经是璧,反之是环。

从这张图看,上下两行为环(圈),中间一行为璧。
就我目前理解(仍需去核对《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原文)李瀷、李圭景这两位李朝学者对于网巾圈与等级的对位,如下:
至尊(王), 玉璧
一品 玉环(圈)
二品 金环(圈)
三品 银璧形
三品以下 银环(圈)
当然,现实,往往和学者的理念并不完全吻合。

明定陵明万历定陵出土网巾实物

从定陵发掘报告可知,网巾初缀环外,还可以缀镶嵌在金托中的宝石,类似于纽,那么绳无法穿过,只能绕在其上,类似于三少网巾的戴法。

朝鲜绫昌大君李佺(17世纪)网巾
绢带似直接系于后脑,似玉梅花样”贯子“

有刻花

玉璧

19世纪中叶,《朝鲜王朝时代的生活》展览册页上附的一件。
绳穿过一金属小环(圈)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