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丈原之战,这里也正是王朗“一战成名”广为诸位演义党而知的地方,不过付出的代价有点大:直接被人骂到“气满胸膛,撞死于马下”,还从而向群众们贡献了“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个为之喜闻乐见而一直流传至今的段子。
不过虽然这段情节描绘地不可谓不精彩,诸葛亮回骂王朗的言辞也不可谓不犀利,但却很可惜地和三爷“一声大吼吓跑百万曹军”的桥段一样是出自于罗灌水的杜撰。
因为首先当年王朗还好好地在许都做他的司徒,并不在军中,其次就算他在军中,也不会像演义里那样跑到阵前劝降的。因为就如当初鲁肃劝告孙权说的“我们投降曹操还能谋得一官半职,你投降曹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一样,作为蜀国首席领导人物的诸葛亮要真的投降了,能有好果子吃吗?
这番话说说打击下敌军士气也就算了,如果王朗童鞋真的傻到企图“以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的话,那只能说明他书读傻了
当然这个桥段虽然前因后果设计得不太科学,但本身内容还是够精彩的,而也并非毫无因由。王朗在曹丕篡位自立的前后就一直在和华歆联手为曹魏政权渲染其“代天受命”的合法性,因此也曾经给许靖和诸葛亮等蜀汉大臣们写过劝降信,劝他们归附“正统”的曹魏。
对此,猪哥毫不客气地予以了回击,将王朗童鞋的行为贬为“徒丧文藻烦劳翰墨”,
可谓一记迅猛的反击。因此可见,罗贯中的灵感便是取材于这段史实。当然,史实上的王朗是不可能被诸葛亮的一番文字给气死的,文人虽然都注重名声,但作为天天玩笔杆子的两位重臣,肯定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政治上的文字游戏,断然没有见之气急攻心愤然而终的可能。
不过在史实上,王朗童鞋正巧恰恰病逝于猪哥出祁山的那一年,而罗贯中在演义中依次顺手给了王朗这么一个不光彩的结局,等于是将史实中诸葛亮对其的回击艺术化处理了,这般创意倒是值得称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