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吧 关注:8,229贴子:313,703
  • 14回复贴,共1

就高晓松关于祖先言谈引申一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安徽1楼2013-08-31 18:18回复
    相信赞同他观点的人有之,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不防看看我的理由能说服你否。


    IP属地:安徽2楼2013-08-31 18:20
    收起回复
      2025-11-29 01:37: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人说西方乐理之先进,现代流行之鼎盛,不可否认,在世界西方化的大前提下,这种现象是即正常有值得警惕的。事实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IP属地:安徽3楼2013-08-31 18:23
      收起回复
        《诗经》成书前后,屈原所编写的《九歌》将原为楚国民间祭神时的演唱和表演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里8种124件乐器,包括重要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等,提供大量当时宫廷音乐的资料,包括乐器制式、演奏编制、十二律的理论、音名、旋宫法等。
        《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所生产的自然律能发出自然泛音,它为频率的倍数关系,因此听起来是和谐的声音,但会造成“黄钟不能还原”,后由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率”解决。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8-31 18:25
        回复
          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并集中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一种古老的合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8-31 18:26
          回复
            汉代时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而"百戏"是将歌舞、杂技、角抵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8-31 18:27
            回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
              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
              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开始传入。北凉时吕光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乐带到中土。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8-31 18:27
              回复
                古琴艺术趋于成熟,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魏晋时嵇康在其所著《琴赋》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大量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蔡邕、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著名琴曲问世。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数列、叠加原理,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8-31 18:28
                回复
                  2025-11-29 01:31: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今日之中国就是要吸收他方之文化,复兴传统之音律,打造新时期的中国之音乐。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8-31 18:28
                  回复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白居易《立部伎》诗形容坐部伎的演奏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为唐玄宗所作,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白居易写有生动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8-31 18:30
                    回复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
                      唐代曹柔创立的减字谱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
                      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音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8-31 18:30
                      回复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有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以及说唱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杂剧、院本亦相继出现。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发展出长短句的“词调音乐”。“词调音乐”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有"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能作词,又能依词度曲,他有17首自度曲和1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8-31 18:30
                        回复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发达,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向世俗化。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等。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8-31 18:31
                          回复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广为流传。
                            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
                            16世纪晚明时期,西洋音乐通过传教士传到中国。利玛窦进京呈现给万历皇帝的礼品单中,有西琴一张,据考这是一张古钢琴。清初,传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乐理,并著有《律吕纂要》一书。五线谱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
                            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堉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25位数字,为世界首创。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8-31 18:31
                            回复
                              2025-11-29 01:25: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总结:中国古代有着完整的音乐发展史,而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亦有着不输于任何民族之乐理,又因历史和政治等因素,集百家之长,发展出属于基于中华文明根基的哲学观和历史观的璀璨音乐文化,并符合当时之国力,亦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时至近代,国力衰弱,民生凋零,文化入侵,全盘西化等西方人为战略和国情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文化发展停歇,反文化,鼓吹西方等现象严重。
                              望各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注:不要说我打广告,文化的缺失与打压是西方文明全面入侵的一个方面,另有一帖:http://tieba.baidu.com/p/2309804289?pid=32354625371&cid=#32354625371
                              内容繁杂,但有涉及西方文化之历史与本质,有兴趣不妨在此帖交流。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8-31 1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