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524贴子:87,735,892

中华文明的挽歌:论文明的向心力(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转自铁血网,勿删,纯技术讨论贴,
原文链接http://bbs.tiexue.net/post2_3630484_1.html


1楼2013-08-19 18:35回复
    第一节 棋圣的故事
    中日围棋界有着这样一个人物,他12岁崭露头角,13岁打遍全国,20岁以自创新布局大战天下高手,最后得以“昭和棋圣”的称号,震烁古今。有一段时间,在日本名声仅次于天皇之下。可见其声望之隆,名望之高。
    此人,即是吴清源。
    1914年生于福建,十五岁即东渡日本,一生投入围棋之中。在中国对其的简介之中,无不强调其中国人的身份,似乎这样就可以欺骗到不了解的大众——民国期间,日本强盛,中国衰弱,中国之围棋与日本之围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候,有一中国少年,东渡日本,十数年间杀得日本棋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是多么YY的事情啊——事实上,很多外行人就这样被误导了


    2楼2013-08-19 18:36
    回复
      2025-08-08 17:0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可惜的是,稍微了解一点吴清源一生的人,或者是,百度百科时稍微读得认真点的人,都知道,吴清源,尽管身于中国,长于中国,他已然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了,与中国沾不上啥边了。
      爱好围棋,或者说痴迷于围棋的他,为何会选择日本而不选择他自己的母国,不选择围棋的源地、文化古国中国?
      当汪伪政府邀请吴清源来南京慰问日军的时候,有爱国人士在饭店贴上“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现今,在爱国愤青,或者民族主义者的眼里,吴清源也可算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3楼2013-08-19 18:36
      回复
        汉奸。
        多么可怕的一个词汇。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曾经将围棋大师吴清源的国籍转为中国国籍,可是,吴清源仍然固执的选择了日本。
        日本啊,那就是他真正的故乡啊。


        4楼2013-08-19 18:37
        回复
          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中,大家一致认为很有道理的是,吴清源将一生奉献给了围棋,而围棋的至高境界,在那个时候,在日本。因此吴清源为了围棋,只能选择日本。
          ——清末民国的围棋水平有多差?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笑话,清末的顾水如,号称什么“中国第一”, 伊藤友惠老太太在日本是一个不知名的五段。而就是这个不知名的老太太在中国来后,横扫中国围棋,中国第一和其对弈的时候还被对方让两子……
          这是何等的一种讽刺?
          诸位可知,这便是文明与野蛮的向心力区别啊!


          6楼2013-08-19 18:38
          回复
            第二节 何谓文明的向心力
            那些以为日本战败了,落到了中国屁股后面的人们啊,你们可曾想过,日本不仅仅在军事上成了一个强国,而且在不知不觉间,文明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啊!(至少当时是这样。)
            吴清源选择日本,难道不是对中国文明程度的否定么?难道不是对日本文明程度的肯定么?像这样的情况,大多不是出现在文明国家与野蛮国家之间么?
            蒙古人哪怕踏破了繁华的南宋,烧掉了文明的巴格达,横扫了整个世界。但如果能给人选择,正常的人都不会选择生活在这个“强大”国家之中吧。
            匈奴人号称“上帝之鞭”,武力在当时世界数一数二,史学家依然斥之为蛮族,不足一提。


            7楼2013-08-19 18:38
            回复
              南宋覆灭的时候,崖山浮尸十万出碧海,人民宁可跳海自尽也不愿意苟且于蛮族统治之中;满清入关,大半中国传徼而定之刻,有识之士无不奋起反击或者退隐、自缢,死也不愿意见到诺大中华再度毁于野蛮手中。
              人类本身,是有一种对文明是天生的向往,这种向往有时被世俗的道德所约束着,有时却又与民族、国家感情相融合。因此这种感情往往被人忽略。然而,若稍加留意,就可以知道这种向往是无所不在的。
              我把这种向往称之为“文明的向心力”。通常情况下我们也称之为“文化影响力”,“文化的吸引力”。


              8楼2013-08-19 18:39
              回复
                比如说,我们所知,盛唐时期,五胡来朝,天下大定,各色人种杂处于市井之间,甚至有外国官吏在其中任职,各方人士皆为向往,都想来此经商、求学、生活。这就是文明的向心力,它会不断地吸引着各方的有识之士进入自己的文明体系之中,然后将之转变为自己的良性发展动力。


                9楼2013-08-19 18:39
                回复
                  2025-08-08 17:0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文明的向心力又分两种,一种是对外的,一种是对内的。
                  对外的文明向心力,顾名思义,就是对文明之外的人的吸引力,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这里来。比如说曾经的巴格达,曾经就汇集了大多有识之士前来,共同学习、研讨、进步,可算是世界历史中一颗无比耀眼的明珠(可惜后来毁灭在了蒙古鞑子手里)——在黑暗的中世纪里,这种情况是相当难以想象的——这便是文明的对外向心力。
                  对内的文明向心力,就是将文明之内的人巩固在自己的怀中,团结起来,一起奋斗。对内的向心力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视之为其的加强版。


                  10楼2013-08-19 18:40
                  回复
                    对外的向心力与对内的向心力,虽然分为两种,但显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裂的。看待的时候也一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不要以为这种向心力很弱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今的美国是怎样的。它所展示的文明,它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它所展示的作为一个国家的伟大之处。也许有的人对这些不屑一顾。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现在无时无刻的吸收着全世界的新鲜血液,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文明的向心力!这种力量到现在甚至强大到了可以颠覆其他国家、吸引敌对国家人才为己用的强大地步!


                    11楼2013-08-19 18:40
                    回复
                      在这种向心力面前,单纯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都显得有些气竭——因为最初国家、民族是由人组成,大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而团结在一起。而现在,这些人发现,我的利益不仅没有得到保障,还被某些人侵犯了——与那个文明国家相比——更为令他感兴趣的是,他只要选择脱离这个阵营,选择那个文明国家,那么他就可以得到更多利益,长远的,短期的,都有。当然,也许这样做他会失去某些也许重要,也许不重要的东西。


                      13楼2013-08-19 18:41
                      回复
                        不幸的是,人类恰巧又是趋利的动物。
                        (君不见,最近爱国主义的宣传导向变成了:稳定为先,要是你们为了那些没有的“利益”而不“稳定”了,那么你们现在的“利益”也都没有了。)
                        小的来说,我这个人很是憧憬,有一日,能旅行全球,看埃及的金字塔,看欧洲的古堡,看罗马的斗兽场,看希腊的文明遗迹,看那些著名的大学,看那些伟人生活过的地方,看日本的樱花,到美国的城市,耶路撒冷的哭墙,赏悉尼的夜色。
                        这些,也是很简单,很单纯的文明向心力啊。
                        综上所诉,我们甚至可以粗俗的把文明向心力作为文明国家与野蛮国家的划分标准。


                        14楼2013-08-19 18:42
                        回复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向心力
                          有些愤青在看到西方关于中国新闻后,无论好坏,皆表示:我中国从古至今皆为天朝上国,不必在乎夷人之见。可恰恰,这些夷人对中国的印象正表示着中国在世界中的文明程度。倘若全世界皆认为你中国人是野蛮人,难道像韩国人那样意淫一把就可以把自己变成文明人了么?笑话而已。
                          吴清源坚定的成为一个日本人,而非选择中国,就是中日两国之间文明向心力的很好对比。


                          15楼2013-08-19 18:42
                          回复
                            蔡文姬被匈奴人俘获,成为南匈奴王的阏氏,还有了几个孩子。可是曹操派了一个使者,文姬就乖乖跟着回到中原,嫁给了一个男人,幸福美满的度过了剩下的一生。这是古代中华与匈奴之间文明向心力的对比。


                            16楼2013-08-19 18:43
                            回复
                              2025-08-08 16:5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那些加入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国籍的,只要没有对母国翻脸相向,都不能简单归入汉奸一类。若是一个忧心国事的人,听到之后应当是对国家向心力缺失而感到忧虑。


                              17楼2013-08-19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