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6,998贴子:9,669,112

『 经方的故事』1894广东大鼠疫大流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3年的“非典”,源自广东,其来势汹汹,令人至今都谈之色变。但很少有人知道,一百年以前的广东,爆发过一场大鼠疫,“非典”疫情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这场瘟疫使广州死了多少人呢?据《申报》报道,七月末疫情缓解,城内大小棺材铺的老板略得空闲,个个又都赚了一大笔钱,于是到酒楼聚餐。他们把各家的账合起来一算,上半年统共卖出十一万口棺材,其中一半是在四五月份卖出的,这恰是鼠疫最为肆虐的时候。熟悉医史的老中医易巨荪也说,当年死于鼠疫的广州市民,很可能超过十万人。


1楼2013-07-29 11:52回复
    恐怖的记忆
    1894年初,刚刚度过暖冬的广州正在经历一场大旱,天气炎热异常,甫入春便如盛夏一般,走一点路都要出一身汗。中医有经验之谈,时气不正就会有疫病流行,西医有实证研究,鼠疫暴发往往与严重的气候变化有关。异常的干旱和炎热使广州城危机重重。
    瘟疫最早是从城南玉带河附近的南胜里开始流行的,接着便扑向附近的八旗驻地、运署(盐运司)、南海县衙和南海学宫等地,随后人烟密集的西关成了重灾区,疫情同时开始传播至城外。根据申报的记载,鼠疫的流行始于三月,以五月最为肆虐,一直持续到七月末,使得“十室九丧”,满城凄凉。


    2楼2013-07-29 11:53
    收起回复
      2025-09-01 20:48: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时的老报纸记录了很多个案,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染疫者的暴亡速亡,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话说疫病流行,医生当然要四处看诊。城西冼基一名医生,早上还能出门看诊,正午时分神志不清,第二天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弟弟赶来为他办丧事,没多久,也暴病而亡。
      北横街一老妇染疫身亡,已出嫁的女儿带着孩子回来替她操办丧事,结果丧事还没料理完,孩子就死了,远亲近邻听到这个消息,都不敢上门,只好委托外人把丧事办了。
      最惨的是一家子都死绝了的新闻。《申报》记者报道,乡下有一个八口之家,一天之内死了七个人,只剩下一个小女孩还活着,有小偷乘虚而入,小女孩许诺小偷,如果他帮忙把家人掩埋了,就以家产相赠,小偷即出门办事,等回来时发现小女孩也死了,于是放胆搜罗家什,谁知钱财还没到手,也一命呜呼。


      3楼2013-07-29 11:53
      收起回复
        鼠疫传播的速度相当恐怖,人烟密集的西关遍地都是病人,在外染疫的人,回家后往往祸及妻女,西关内小小一条连登巷,本来住家不多,一下子死了几十个人,几乎家家都在办丧事,人人披麻戴孝,个个哭声震天,其他地方的惨状与连登巷相差无几;
        衙门也不能幸免,保甲总局内,一主要官员去世后,兵役相继毙命,八旗驻地、各个衙署,不停有人死去;瘟疫骇人。
        疫情汹汹,有门路的人大多躲到乡下,街市冷冷清清,只有棺材铺生意最好,工人们日夜赶工,订单仍然做不完。因为鼠疫夺命的速度太快,人们往往还来不及求医问诊,就暴毙归西,所以药店反而少人光顾,与忙碌的棺材铺形成鲜明对比


        4楼2013-07-29 11:54
        回复
          此时的广州,简直就是一个恐怖的死亡之城,很多人四处求医。可是当他们来到医馆,才发现门口已经贴出告示,医生已经因故回乡了,其实,这些医生也是畏惧疫情而逃避,病人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


          5楼2013-07-29 11:55
          收起回复
            鼠疫病情:
            病人都是原来好好的,突然发病,高烧,恶寒,呕逆,眩晕,吐血;有发热后起核者,有吐虫者,有吐血者,有咽痛者,目或赤或黑。当时医生要么是跑了,要么用白虎汤之类的方子,或是自己乱编一个方,侥幸治好个别轻症病人,就四处吹嘘,甚至还有用针灸按摩治疗的。


            6楼2013-07-29 11:55
            回复
              当时几位伤寒派医家谭星缘、黎庇留、易巨荪合议本病,认为其表现与古典医著《金匮要略》中的‘阴阳毒’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两证都极其凶险,而且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7楼2013-07-29 12:00
              收起回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7-29 12:02
                收起回复
                  2025-09-01 20:42: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时的俗医见鼠疫病人面赤吐血,生地,黑栀,竹茹摇笔即来,见喉痛视为喉证,面色青谓其血虚而补血,身痛认为是血虚,血瘀,如此治病,当然不会有效。不读仲景书,他们当然不会知道阴阳毒为何物。


                  9楼2013-07-29 12:08
                  收起回复
                    《神农本草经》之升麻:
                    味甘辛。
                    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
                    仲景用升麻的有升麻鳖甲汤和麻黄升麻鳖甲汤两方,在这两个方子中,升麻都是用来解毒的。于是黎庇留等人于是以该书中升麻鳖甲汤主治,重用升麻,颇为成功……甲午期间用升麻等药治鼠疫,黎庇留谓治疗百人中得生还者约有七八十,谭星缘则云只有百分之六十。”


                    10楼2013-07-29 12:17
                    收起回复

                      1894年的鼠疫也波及香港,图为设在坚尼地城的一个临时医院


                      11楼2013-07-29 13:02
                      回复
                        当时的广州官府面对惨烈的鼠疫毫无作为,广州民众只能全力自救。地方乡绅和慈善机构或搭棚设厂赠医施药,或捐棺木殓路尸收遗骸,成为这场瘟疫中的唯一亮点。当时一些乡绅个人临时捐资或集资设立的救助机构,发展成为常设的慈善医疗机构。例如善士吴玉阶、邓熙琴、黎桂诜等二十余人在城西高岗设方便所收留鼠疫病人留医,后来几经迁址,艰难维持数年,得银行界陈惠普、梁峙庭等帮助,集得广济、崇正、爱育各善堂助以常年经费,又向社会广为募捐,宣统初年发展成广州最具规模的专门慈善医疗机构“方便医院”(现市一人民医院),为九大善堂之冠。


                        12楼2013-07-29 13:04
                        收起回复
                          1911年,东北发生鼠疫,西医当时也没有好办法,用的是隔离、消毒等。西医死了很多,但是仍有西医自愿去疫地。而中医都不敢去。
                          下面这几句话摘自《大公报》:“自东三省防疫事起,西医之前往疫地者,前者方扑后者又登,大有奋不顾身之概,而我国医生平时最会说古方,讲大话……及以重金招往疫地,迄无一应者,岂西医不爱命华医不爱钱乎?曰,此非不爱钱,爱命胜于爱钱也,此即华医之特色处。”


                          17楼2013-07-29 13:52
                          收起回复
                            速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07-29 14: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