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029贴子:9,670,095

回复:『 经方的故事』1894广东大鼠疫大流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场鼠疫还引发中医与西医的一场纷争。
当时香港鼠疫流行,死人如麻,香港西医说中医不识治疫,请港英政府禁绝中医。而中医界则联络士绅,上书港英政府华民政务司,请将鼠疫病人交给中医,西医各一半,表列成绩,不作空谈,一考,中医疗效超过西医。西医不服,二考,成绩以百分计算,西医得三十余分,而中医得六十余分。由此中医得以保全。


20楼2013-07-29 14:00
收起回复
    易巨荪认为,仲景将百合、狐惑、阴阳毒合编,以其皆是奇桓病。他见鼠疫病人有吐虫的,大渴引饮,就嘱咐病人早晨喝升麻鳖甲汤,晚上用白虎汤送服乌梅丸。如果见到病人痊愈,但卧起不安,语言错乱而为百合病,按百合法治疗而愈。


    22楼2013-07-29 14:18
    回复
      2025-09-04 19:47: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是1911年的鼠疫:
      有个很有影响的旧医团体,不知道怎么巧舌如簧说服了道尹,由政府出资4000元,设立了一所鼠疫病房,采用中医疗法,这所病房于4月1日开张,由12位中医负责,每位每月薪资100元,应其所请,伍连德他们将10位已确诊的病人于4月1日至4日送去医治,结果全死,4月5日这些不知深浅的家伙告饶了:别送病人了,我们治不了……可这短短的5天之内4000元就打了水漂,这帮孙子糟蹋起钱来是眼都不眨的,要知道那次防疫伍连德的防疫处花费才38000元,可伍连德的防疫措施拯救了多少人?


      23楼2013-07-29 14:20
      收起回复
        也,赶上战地直播了


        24楼2013-07-29 14:38
        回复
          黎庇留治疗过一个患鼠疫的女病人,十八岁,高热,大渴,谵语,胯下出核,非常疼痛,而且已经神智不清了。黎庇留给她开出了大剂量的升麻鳖甲汤加犀角,嘱咐要日夜连服二剂。
          第二天,这个病人已经清醒一半,黎庇留在原方基础上加了龙骨牡蛎,升麻加大到二两,继续服药,下午,病人已经清醒了,黎庇叮嘱继续服药。
          第三天上午,病人自行来医局复诊,病已经痊愈,与正常人无异。


          25楼2013-07-29 14:38
          收起回复
            谭星缘、黎庇留、易巨荪认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鼠疫的验方,他们在十全医局用此方治愈很多鼠疫病人,当时的广州,真正知道如何治疗鼠疫的医生极少,所以十全医局对名医能治疗鼠疫到消息,很快在广州不胫而走,十全医局每天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26楼2013-07-29 14:54
            回复
              当时鼠疫杆菌没有发现,抗生素也没有出现,当时治疗鼠疫,只能靠中医。 广州城中实际治疗瘟疫的主要力量是中医。多数中医此前也未曾治疗过此病,同样需要从头开始探索。医家李钟钰记载:“予当光绪甲午年需次粤东,初见斯病。其时省垣医生鲜知其病所由来,但名曰核症,而无从考其核之所由起,或从温治,或从凉治,十死八九。”


              28楼2013-07-29 15:11
              收起回复
                在1894年之后,广东各地的鼠疫仍然经常发作,中医的治疗经验也不断成熟。新会医生梁镜泉在1894年用黄蜞吸血法配合散瘀提阳药治疗,效果一般,“惟是症初起医治无由,逼得借而用之,本非善法”。后来逐步总结经验,放弃了吸血法,单纯用中药重剂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经验收载于《疫核医最易》一书。而广东高州罗汝兰在吴存甫基础上也发明了新的更有效的治法,他的著作《鼠疫汇编》成为近代流传最广的中医治疗鼠疫专着。


                29楼2013-07-29 15:16
                回复
                  2025-09-04 19:41: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甲午年中医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能探索出有效治法,即使算上以后不断丰富成熟的时间,也不过一二十年。相比之下,近代西医从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到出现有效抗菌药物,大约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所以在1894年时流行着一句话:“省港大鼠疫,中医当救星。”由此可见,传统医学的丰富经验与辨证模式,在应对新病种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没有“非典”、禽流感等病名,而中医却能治疗的原因。只不过,中医疗效与医生的辨证能力有很大关系,不像西医技术标准化易于推广。


                  30楼2013-07-29 15:17
                  回复
                    西医速成,教了如何隔离病人、消毒…就能披上护士之衣,知道用哪些药…就是医师。再说前去送死的西医还不都是中国人?谁能否认中医在那场鼠疫中没尽力。只是前去爱国青年被西医利用了。只能说中医的难度高,能学有所成的不多,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中医越老越吃香。另外我觉得国内中医发展受到很太限制。


                    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3-07-29 15:18
                    收起回复
                      黎庇留第一次用本方是治其叶姓朋友的婢女,用本方后数小时,便渐渐清醒,已能下床,以后再服几剂,便告痊愈。因当时中医界流传着用:“升麻不过五”的说法。黎氏恐人非议,事前先把升麻研末,制成药饼,每个重一两三、四钱,处方中升麻仅用一钱许,但嘱病人在煎药时要放两枚同煎,即升麻每剂之用重为二、三两之多了,日服两剂,危者三剂。


                      33楼2013-07-29 15:24
                      收起回复
                        上述说明本方治疗鼠疫并不是一个人的偶然经验,而是经过多位医学家临床验证,经得起重复考验的。当时黎庇留、陈伯坛、谭星缘、等均为清末省港名医,有否参与香港中西医界纷争其事?则有待考证矣。
                        由于治疗鼠疫取得疗效,黎庇留于甲午(1894年)创办了“广州太平十全堂”,丙申(1896年)又创办了“衷圣医院”,在这两个中医机构为患鼠疫的市民赠医施药,救活无数。
                        从清末省港鼠疫流行的侧面可见,祖国医学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34楼2013-07-29 15:26
                        回复
                          支持上校,支持经方,支持中医,回归自然。


                          35楼2013-07-29 17:44
                          收起回复
                            后排占座,认真听课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36楼2013-07-29 18:27
                            回复
                              2025-09-04 19:3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升麻鳖甲汤用升麻二两,当时世人皆惑于升麻不过七分之说。黎庇留怕他们虽开方,病人却必不敢服,提出每剂照旧开五分升麻,但是可以自己购买大量升麻,将其研成粗末包以相赠,嘱煎药时与药同煎。每包为升麻一两三四钱,每一症以二包作一剂煎服,病重的还可以让病人再拿一两包煎作茶喝,这样每天实际服下的升麻就是二三两了。如果不是他们深谙仲景之道,用药果敢,这场鼠疫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37楼2013-07-29 18:33
                              回复